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合集下载

考古学概论资料

考古学概论资料

二、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文艺复兴的促进;“进化论”奠定思想基础;十九世纪中 叶形成近代意义的考古学。
中国:在东汉时期已经有“古学”这个名词,来泛指研究古代的 学问。到了北宋中叶(11世纪)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彝器和 石刻的学问——金石学(原因),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到二 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近代意义的考古学。 “金石学”——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 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 字资料,希图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清代由于乾嘉学派的影响, 金石学发展到了顶峰。研究范围还包括甲骨、简牍、印章、封泥、 瓦当、文字等,这些都是考古学上所说的遗物,但大多是传世的。
地质年代
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 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 相对地质年代,以地层学为基础;
踩在三叶虫上的脚印
三、考古学的性质
1.学科属性:考古学的学科属性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绝大多数 认为属于人文科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广义的历史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国),其与狭义的历史学的主要区别 是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研究的时间起点和任务也不同。在欧洲 归于人类学和美术史,即史前考古学属于人类学,历史考古学归 属美术史。
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A.与历史学的关系 一方面,考古学是对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另一方面,考古
研究离不开历史学。
B.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古文字学、铭刻学、 古钱学、古建筑学、物理学、化学、年历学等学科的关系。
四、考古学研究对象和时间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统称为文化遗存。具体可 分为三个大类: 1.人工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类,遗迹指人工建造的各种 工程和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如聚落、建筑、墓葬、道路,甚至 人类留下的脚印等等。遗物指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各类物品,如工 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等。遗物不仅包括制成品,也包 括制作过程中的废品、废料和废弃物。 2.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包括动植物遗存、人体化石 骨骼以及制作石器的石料、冶炼金属的矿石等等。 3.采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 如陶器器壁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等。

考古学概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复习资料

1.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2. 遗迹是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生居死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设施,多属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3. 遗物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多属于可移动性的器物。

4. 遗迹和遗物统称为文化遗存。

5. 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6. 考古学研究的方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

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需要特殊的器材和设备,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方法,还采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以最大限度地科学获取古代遗存的信息资料。

7. 关于考古学研究目的,传统认识就是重建历史,即拼合、复原远古时期的物质文化和历史图景。

直到目前国内对考古学目标的定位仍然是“重构国史”,即认为考古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为历史学科服务。

欧美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复原文化历史只是考古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考古学仅止于这一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重建相关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复原文化发展进程”。

8. 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被公认为是考古学的三个主要学科分支。

9. 考古学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科学中的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包括学术思想的相互渗透、研究方法与成果的相互借鉴,也包括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一方面,考古学本身的研究有赖于其他学科在理论、资料、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协助;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对象涉及面十分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拓宽了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充实了各学科的研究内容。

其中与考古学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主要有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化学、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等。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狭义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古文字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美术史学、建筑史学、绘画、摄影等均与考古学研究关系密切。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概论:
(1) [survey]∶对某事的通盘考虑或处置;史纲或概述继续写他的附有插图的南部非洲音乐概论一书(2) [outline;introduction]∶概括的论述德国文学概论(3)[survey] 概述,以全部概括了的调查研究来综述或描述。

概论了整个心脏病学领域的一系列讲座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马利清。

书名考古学概论
作者马利清
ISBN 9787300128290
定价42.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1日
开本16
内容简介:
《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基本理论、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研究状况。

全书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图书目录:
第一章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五章夏商周考古
第六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八章宋元明清考古
后记。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开掘法:探方,考古开掘作业的基本开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开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开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开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假设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开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开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开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开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开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比照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1.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2.文化遗存(人类行为的直接产物):生态遗存(人类行为的派生物、相关物);遗迹和遗物1).遗物: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应有各类打制石器、骨器和竹、木器等。

但竹、器易于腐坏,很难保存至今。

故旧石器就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主要的遗物。

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种类大大增加,有磨制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少量的铜器等。

2). 遗迹: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3).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

旧石器时代遗址可分为两类:居址类型和非居址类型.3.4-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4.4-2 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5.4-3 共存关系: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6.何为考古遗存?手工制品(石器、陶器等)遗存(房址、墓葬、寺庙等)自然遗存 (植物、动物骨骼等)7.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按地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时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内容:环境考古、气候考古、农业考古、科技考古、水文地震考古、民族考古、边疆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美术考古、宗教考古、钱币学、古文字学、铭刻学。

8.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与地质学: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从地质学中引进的。

2010文考6考古学概论

2010文考6考古学概论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 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了 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从奠定了考 古类型学与周文化研究基础。
苏 秉 琦
第二节 考古学基本方法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
一、考古地层学
1. 基本概念
•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有一
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二、考古类型学
基本概念
——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 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 较研究的方法。
基本原理
一般进化原理,即从事物都是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演化的; 相似性原理,即根据遗存的相似程度分类和排列次序。
步骤方法 分类——质料分大类,用途分小类,如石、陶、 木、骨、瓷器等,青铜器中酒器、食器、车马 器、武器等,武器中的矛、戈、戟、剑等 分型——类下分型,型是对某种形态器物的共性 的概括。如炊器中的鼎、斝、鬲即为三个型别。 分式——每型器物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4、地层关系
(3)共存
每一地层或 遗迹单位(如 一座墓葬、一 座窖穴、一座 房基等)中包 含的各种遗物, 构成了共存关 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 可视为是同时的,但并非一定同时。
思考——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是否同时?

根据地层关系,有共存关系的出土物是同时的,但是这样的同时 仅指埋入地层的时间相同,其制造年代可能有很大差别。引起这 种差别的原因有: 器物本身的差异,如耐用品与非耐用品;珍贵品与普通品;实用 器和明器等。 遗迹遗物的埋藏状况的差异,如墓葬随葬品同时性较强;突然废 弃的房址内遗物的同时性较强;一般性灰坑窖穴废弃后不会很快 填埋,其中器物的同时性不如前两种情况;文化层形成的时间一 般很长,实际操作中划分不可能十分精准,同层次出土的器物的 同时性最差。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他们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址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

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由于他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

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

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3、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学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

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

利用航空照相和卫星照相、磁力探查和地抗力探查等方法以发现遗迹等。

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

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

但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把它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理所当然的。

4、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

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这种包含文化物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上堆积另一“文化层”。

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人类居住,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如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

这种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

这就是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由于长期延续,文化层越堆越厚,层次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年代晚。

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历史。

人类的活动是复杂的,所以文化层的堆积情形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

考古工作在发掘时,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从错综复杂的层位关系中将居住址的历史井然有序地揭露出来,而不致发生错乱或颠倒。

5、考古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和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各类文化因素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器物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以及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6、年代学——考古学是“时间”的科学。

因此,在整理从调查发掘中所得的各种资料时,最基本的一环,是要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年代。

这便是考古学上的“年代学”。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严格说来,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代,就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了。

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方法。

总之,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

7、考古动物学——对考古遗址里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亦称“骨骼考古学”或“动物考古学”。

它是由考古学与古动物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与第四纪古动物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四纪古动物学侧重于动物本身进化发展的研究。

考古动物学通过研究遗址里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狩猎和家禽饲养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概况,以及居址周围的自然环境。

8.考古植物学——对考古遗址里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由考古学与植物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考古植物学与古植物学有关系,但是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古植物学侧重于植物的发生、发展和系统分类的研究,植物遗存不论是否采自与人类共存的遗址内的层位,都可作为研究的对象。

而考古植物学是按照考古学的要求,对考古遗址里出土的、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系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揭示古代人们对植物食物的选择,栽培植物的起源,早期农业的出现等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概况,以及居址周围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

9.史前考古学——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称史前学或史前史。

史前考古学以史前人类的遗迹、遗物为基础,用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当时的文化面貌、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和分期断代,同时还有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复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体质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为分期断代提供更具体的论据。

史前考古学的出现,突破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地延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人类和古猿的分化以制造工具为标志,这是劳动的具体象征。

史前人类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文字出现,至少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