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
地块商务办公用房项目节能评审报告

8
未预见用水(上述用水的10%)
总计
注:绿化用水、道路用水和车库清洗用水部分拟采用雨水回收用水。
项目雨水收集系统最大收集雨水量公式为:可收集雨水有效面积*平均降雨量*径流系数*利用率。本项目可收集雨水有效面积按照屋面面积计算约为平方米,苏州市平均降雨量为1088mm,屋面径流系数为,利用率按照85%计算(具体以施工图为准),则项目全年可收集雨水量约为万立方米,项目部分绿化、道路、广场和车库清洗用水拟采用雨水回收水。
地下车库
通风
4380
照明
1460
室外照明
照明
4380
电梯
4380
雨水回用设备
720
其他辅助设施
4380
小计
变压器及输送损耗按上述用电量的%计
总计
注:办公用房空调系统冷负荷年工作时间按一年4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8小时计,热负荷年工作时间按一年2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8小时计,电器设备年工作时间按365天,一天8小时计,照明系统工作时间按365天,一天8小时计;商务用房空调系统冷负荷年工作时间按一年4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12小时计,热负荷年工作时间按一年3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12小时计,电器设备年工作时间按365天,一天12小时计,照明系统年工作时间按365天,一天12小时计;物业管理用房空调系统冷负荷年工作时间按一年4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10小时计,热负荷年工作时间按一年3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10小时计,电器设备年工作时间按365天,一天10小时计,照明系统年工作时间按365天,一天10小时计;职工配套食堂用房空调系统冷负荷年工作时间按一年3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8小时计,热负荷年工作时间按一年2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8小时计,电器设备年工作时间按365天,一天10小时计,照明系统年工作时间按365天,一天10小时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

发改环资[2007] 2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国务院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精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规划、新、改、扩建工程)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我们对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现有可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产业和技术政策、标准和设计规范进行了收集、整理。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鉴于有的标准标龄较长,个别指标落后于当前实际情况,我们正在组织有关单位抓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请在执行过程中,结合本地、本行业情况从严掌握。
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七年一月五日主题词:项目节能评估审查通知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及审查指南(2006)一、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6.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7.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8.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76号)9.公路工程节能管理规定(试行)(交体法发【1997】840号)10.铁路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铁道部1998年7月23日发布)11.交通行业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交通部2000年6月16日发布)1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二)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等1.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1996】905号)*4.铁路节能技术政策(铁道部1999年9月7日颁布)5.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国经贸资源【1999】1005号)6.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第35号令)7.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第50号令)8.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9.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10.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11.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0号)12.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9号)13.关于加快铝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589号)14.关于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加快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1898号)15.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09号)16.关于加强热电联产管理的规定(计基础【2000】1268号)17.关于进一步做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计基【2003】369号)18.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二、工业类相关标准和规范(一)管理及设计方面的标准和规范1.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5587-19952.火力发电厂节约能源规定(试行)(能源节能【1991】98号)3.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照明设计技术规定SDGJ56-19934.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GB/T 18710-20025.水利发电厂照明设计规范DL/T 5140-20016.电力行业一流火力发电厂考核标准(修订版)(电综【1997】577号)7.火力发电厂燃料平衡导则DL/T606.2-19968.火力发电厂热平衡导则DL/T606.3-19969.火力发电厂电能平衡导则DL/T606.4-199610.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计基础【2001】26号)(书,150元)11.钢铁企业设计节能技术规定YB9051-98 *(书,8元)12.石油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范SY/T6420-1999(书,12元)13.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SH3002-2000(书,16元)14.石油化工厂合理利用能源设计导则SH3003-2000(书,16元)15.药用玻璃窑炉经济运行管理规范YY/T 0248-199616.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保温管CJ/T 3002-199217.机械行业节能设计规范JBJ 14-200418.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199719.医药工业企业合理用能设计导则YY/T 0247-199620.制浆造纸厂设计规范QB6001-199121.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 50185-199322.气田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定SY/T 6331-199723.石油工业加热炉型式与基本参数SY/T 0540-199424.原油长输管道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定SY/T 6393-199925.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26.橡胶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50376-200627.渔船冰鲜鱼舱绝热结构形式SC/T 90750-1994(二)产品能耗定(限)额方面的标准1.九种高耗电产品电耗最高限额(国经贸资源【2000】1256号)*2.重有色金属矿山生产工艺能耗YS/T 108-19923.铝加工企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YS/T109.2-1992 *4.铝冶炼企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YS/T 103-20045.镍冶炼企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YS/T 104-1992 *6.锌冶炼企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YS/T 102-20037.锑冶炼企业能源消耗定额YS/T105.2-20048.铜加工企业能源消耗定额YS/T109.1-1992*9.铜冶炼企业能源消耗定额YS/T 101-200210.锡冶炼企业能源消耗定额YS/T105.1-200411.油田生产主要能源定额分类编制方法SY/T 6472-200012.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定额GB/T 16780-1997*13.建筑卫生陶瓷能源消耗定额JC 712-1990*14.平板玻璃能源消耗定额JC432—1991 *(三)合理用能方面的标准1.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原价:¥10.00元2.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19933.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GB/Z 18718-20024.合理润滑技术通则GB/T 13608-19925.石油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导则ST/T 6375-19986.输油管道加热设备技术管理规定ST/T 6382-19977.输油输气管道电器设备技术管理规定SY/T 6325-19978.滩海石油工程保温技术规范SY/T 4092-19959.滩海石油工程热工采暖技术规范SY/T 0306-199610.工业炉窑保温技术通则GB/T16618-1996原价:¥8.00元11.蒸汽供热系统凝结水回收及蒸汽疏水阀技术管理要求GB/T 12712-199112.设备及管道保温保冷技术通则GB/T11790-199613.设备及管道保温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199514.设备及管道保冷效果的测试与评价GB/T 16617-199615.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价GB/T 8174-198716.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GB/T13471-199217.工业锅炉及火焰加热炉烟气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与利用导则GB/T 17719-1999(四)工业设备能效方面的标准1.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762-20052.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8613-20023.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153-20034.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20052-20065.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761-20056.工业燃料加热装置能耗限值JC 569-1994(没有书,没找到相关资料)7.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2004三、建筑类相关标准和规范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4.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75-2003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CJ26-95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8.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J216-2002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10.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11.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1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1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1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15.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1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GJJ45-91(没有书,没找到相关资料)17.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8-901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19.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 132-200120.地板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 142-20042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22.宾馆、饭店合理用电GB/T 12455-199023.生活锅炉热效率及热工试验方法GB/T 10820-200224.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GB50365-2005四、交通类相关标准和规范1.水运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定JTJ228-20002.交通部关于交通行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暂行规定(交体法发【1995】607号)3.交通部《关于交通行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交体法发【1996】354号)4.交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办通知认真做好交通行业能源节约工作的通知(交体法发【2000】306号)5.水运工程设计节能规范JTJ228-20006.沿海港口企业能量平衡导则JT/T0025-92(无结果)7.内河港口能量通则JT/T 202-19958.港口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设计能源综合单耗评价JT/T491-20039.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TB10016-2002五、农业类相关标准和规范1.被动式太阳房热工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GB/T 15405-20062.微型水力发电设备基本技术要求GB/T 17522-20063.微型水力发电设备试验方法GB/T 17523-19984.微型水力发电设备质量检验规程GB/T 17524-19985.微型水力发电设备安装技术规范GB/T 17525-19986.微型水力发电机技术条件NY/T 845-20047.风力发电机组验收规范GB/T 20319-20068.风力发电机组电能质量测量和评估方法GB/T 20320-20069.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试方法NY/T 12-1985标准定价:¥17.0元10.聚光型太阳灶NY 219-200311.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NY/T 315-199712.秸秆气化供气系统技术条件及验收规范NY/T 443-200113.户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南方模式设计施工和使用规范NY/T 465-200114.户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北方模式设计施工和使用规范NY/T 466-200115.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站建设标准NYJ/T 09-2005(无结果)16.秸秆气化装置和系统测试方法NY/T 1017-200617.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安装规范NY/T 1137-2006六、相关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1.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7896- 19992.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043-20033.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044-20034.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415-20035.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3-20046.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574-20047.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68.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69.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6-200410.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2004注:“*”表示正在修订。
大型居住房地产项目建筑节能评估报告书

序言×××置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6月13日,是一家房地产开发、经营和房产管理咨询服务为主的企业。
根据××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该公司通过国有出让的方式取得了××市中心港港前区高速入口处通明大道与天长路交叉处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在取得的地块上开发建设×××商住小区项目。
×××房地产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住宅楼、住宅式公寓、商业设施和配套公共建筑等,总建筑面积211919平方米,其中住宅部分142281平方米,公寓楼18235平方米,幼儿园1100平方米,综合楼4000平方米,商务楼3390平方米,沿街商铺15268平方米,健身中心810平方米,派出所/物管用房/公厕1110平方米,地下车库23085平方米,地下储藏室2640平方米。
按安徽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划分,本项目住宅、公寓、幼儿园属于居住建筑类,其它建筑则属于公共建筑类。
该项目已完成建筑部分的节能设计与节能计算,根据国家发改委第六号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管理办法》和《安徽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管理办法>细则》的有关规定,×××咨询设计有限公司受项目单位委托,编制×××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报告。
1 评估说明1.1 评估依据1.1.1 任务依据项目节能评估委托书1.1.2 相关法律、法规等(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4)《安徽人民共和国建筑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7)《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30号令)(8)《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9)《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43号令)(10)《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六十九号)(1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117号)(12)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13)《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159号)(14)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年第6号令)(15)《安徽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管理办法>细则》(皖发改环资〔2011〕18号)(16)《××市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细则》(池发改环资〔2011〕118号)1.1.3 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准入与产业政策等(1)《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发改委发改环资[2004]2505)(2)《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3)《安徽省“十二五”及2011年节能综合性工作方案》(4)《××市建筑节能专项规划》(2010-2015)(5)《××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2010-2015)(6)《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7)《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国家发改委公告2005年第17号)(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1第9号)(9)《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国家经贸委)(10)《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机械工业节能机电产品推广项目及淘汰落后机电产品项目》(12)《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13)《安徽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14)《安徽省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管理办法》(15)《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1.1.4 相关标准与规范等(1)《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6-2011)(2)《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2007JSCS-D)(7)《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0)(9)《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10)《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1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3)《安徽省居住区供配电系统技术规范》(DB34/T1469-2011)(14)《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15)《安徽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标准》(DB34854-2008)(1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17)《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18)《节能产品评价导则》(GB/T15320-2001)(19)《节能项目节能量审核指南》(发改环资[2008]704号)(2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21)《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22)《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17166-1997)(23)《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2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2011年本》(国家节能中心)(25)国家节能中心《节能评审评价指标》(通告第1号)1.1.5 技术资料(1)××市青阳县建筑设计院编制的《×××规划设计方案》(2)安徽安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初步设计》和《建筑节能计算分析报告书》(3)项目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1.2 评估原则(1)独立性原则由节能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独立进行操作,不受被评项目当事人的利益影响。
节能评估报告方案

精心整理月牙岛国际大酒店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建设单位:抚顺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评估单位:抚顺市建筑工程设计院煤,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的标准,需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本《节能评估报告》可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可通过对企业能源和资源消耗系统能效分析,为企业实际运行中有效控制能耗提供参考。
0.2评估过程受抚顺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抚顺市建筑工程设计院于2012年7月组织专家对抚顺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开发的“抚顺月牙岛国际大酒店建设项目”进行了节能分析评估,并且承担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项目评估报告编制过程中,我院认真遵循《固定资产投3.4主要耗能设备节能评估:...................................................... 错误!未指定书签。
3.5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节能评估:.................................. 错误!未指定书签。
3.6本章评估小结: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节能措施评估...........................................................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节能技术措施概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节能管理措施评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3建筑节能措施: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关于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通知建科[2005]1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及有关建设部门、科技厅(委),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及有关建设部门、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科技局: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
为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指导,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现印发你们,并就贯彻落实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组织好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要认真开展技术培训和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本地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建筑产品生产企业,要遵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内容,调整和完善本单位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树立绿色建筑意识,强化绿色建筑导向,建立健全实施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机制,培养骨干技术人才,逐步形成本单位开展绿色建筑工程实践的特点,确立核心竞争力。
三、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要按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要求,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强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工程化配套,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形成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促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前言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1.6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1.7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住宅小区新建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住宅小区新建工程节能评估报告建设单位: 唐山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评估单位:评估人员技术专家姓名签字项目摘要表目录前言 (6)1.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1)2.评估过程 (2)1 评估依据 (7)1.1评估范围和内容 (8)1.2评估依据 (8)2 项目概况介绍 (11)2.1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概况 (11)2.2项目建设内容及产品方案 (11)2.3项目主要原材料供应 (13)2.4项目配套设施及用能情况 (14)2.5投资与资金筹措及经济效益分析 (22)3 能源供应情况评估 (25)3.1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 (25)3.2项目能源消费对所在地能源消费的影响 (26)3.3本章评估小结 (26)4 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27)4.1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7)4.2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7)4.3建筑电气设计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8)4.4居住建筑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30)4.5本章评估小结 (31)5 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 (32)5.1项目能源消费种类、来源及消费量评估 (32)5.2项目能源消耗计算 (33)5.3能效水平评估 (33)5.4本章评估小结 (38)6 节能措施评估 (39)6.1建筑节能采取的措施 (39)6.2照明节能措施 (41)6.3采暖节能措施 (42)6.4通风与空气调节节能 (42)6.5电气节能 (43)6.6节水措施 (44)6.7能源管理 (44)7 结论 (45)附图: 0前言1.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工业、交通、建筑是我国能源消耗最多的三大领域。
据粗略估计, 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27%。
因此, 探讨城镇化进程中资源能源节约问题, 建筑领域的节能降耗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建筑行业“十二五”末建筑节能目标: 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 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 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 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国务院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精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规划、新、改、扩建工程)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我们对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现有可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产业和技术政策、标准和设计规范进行了收集、整理。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鉴于有的标准标龄较长,个别指标落后于当前实际情况,我们正在组织有关单位抓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请在执行过程中,结合本地、本行业情况从严掌握。
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O七年一月五日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及审查指南(2006)一、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6.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7.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8.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76号)9. 公路工程节能管理规定(试行)(交体法发【1997】840号)10. 铁路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铁道部1998年7月23日发布)11. 交通行业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交通部2000年6月16日发布)12.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二)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等1. 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2.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 )3.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1996】905号)*4. 铁路节能技术政策(铁道部1999年9月7日颁布)5.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国经贸资源【1999】1005号)6.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第35号令)7.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第50号令)8. 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9. 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10. 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11. 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0号)12. 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9号)13. 关于加快铝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589号)14. 关于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加快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1898号)15. 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09号)16. 关于加强热电联产管理的规定(计基础【2000】1268号)17. 关于进一步做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计基【2003】369号)18. 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二、工业类相关标准和规范(一)管理及设计方面的标准和规范1.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15587-19952. 火力发电厂节约能源规定(试行)(能源节能【1991】98号)3.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照明设计技术规定 SDGJ56-19934.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 GB/T 18710-20025. 水利发电厂照明设计规范 DL/T 5140-20016. 电力行业一流火力发电厂考核标准(修订版)(电综【1997】577号)7. 火力发电厂燃料平衡导则 DL/T606.2-19968. 火力发电厂热平衡导则 DL/T606.3-19969. 火力发电厂电能平衡导则 DL/T606.4-199610. 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计基础【2001】26号)11. 钢铁企业设计节能技术规定YB9051-98 *12. 石油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范SY/T6420-199913. 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 SH3002-200014. 石油化工厂合理利用能源设计导则SH3003-200015. 药用玻璃窑炉经济运行管理规范 YY/T 0248-199616. 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保温管 CJ/T 3002-199217. 机械行业节能设计规范 JBJ 14-200418.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199719. 医药工业企业合理用能设计导则 YY/T 0247-199620. 制浆造纸厂设计规范QB6001-199121.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 50185-199322. 气田地面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定 SY/T 6331-199723. 石油工业加热炉型式与基本参数 SY/T 0540-199424. 原油长输管道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定 SY/T 6393-199925.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26. 橡胶工厂节能设计规范GB50376-200627. 渔船冰鲜鱼舱绝热结构形式 SC/T 90750-1994(二)产品能耗定(限)额方面的标准1. 九种高耗电产品电耗最高限额(国经贸资源【2000】1256号)*2. 重有色金属矿山生产工艺能耗 YS/T 108-19923. 铝加工企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 YS/T109.2-1992 *4. 铝冶炼企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 YS/T 103-20045. 镍冶炼企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 YS/T 104-1992 *6. 锌冶炼企业产品能源消耗定额 YS/T 102-20037. 锑冶炼企业能源消耗定额 YS/T105.2-20048. 铜加工企业能源消耗定额 YS/T109.1-1992 *9. 铜冶炼企业能源消耗定额 YS/T 101-200210. 锡冶炼企业能源消耗定额 YS/T105.1-200411. 油田生产主要能源定额分类编制方法 SY/T 6472-200012. 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定额 GB/T 16780-1997 *13. 建筑卫生陶瓷能源消耗定额 JC 712-1990 *14. 平板玻璃能源消耗定额 JC432—1991 *(三)合理用能方面的标准1.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 GB/T3485-19982.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 GB/T3486-19933.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 GB/Z 18718-20024. 合理润滑技术通则 GB/T 13608-19925. 石油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导则 ST/T 6375-19986. 输油管道加热设备技术管理规定 ST/T 6382-19977. 输油输气管道电器设备技术管理规定 SY/T 6325-19978. 滩海石油工程保温技术规范 SY/T 4092-19959. 滩海石油工程热工采暖技术规范 SY/T 0306-199610. 工业炉窑保温技术通则 GB/T16618-199611. 蒸汽供热系统凝结水回收及蒸汽疏水阀技术管理要求 GB/T 12712-199112. 设备及管道保温保冷技术通则 GB/T11790-199613. 设备及管道保温保冷设计导则 GB/T15586-199514. 设备及管道保冷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GB/T 16617-199615. 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GB/T 8174-198716. 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GB/T13471-199217. 工业锅炉及火焰加热炉烟气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与利用导则 GB/T 17719-1999 (四)工业设备能效方面的标准1.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9762-20052.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8613-20023.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9153-20034.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20065.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9761-20056. 工业燃料加热装置能耗限值 JC 569-19947.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2004三、建筑类相关标准和规范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3.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4.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5.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75-20036.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CJ26-95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8.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34-2002; J216-20029.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10.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11.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12.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1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1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15.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T 50033-200116.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GJJ45-9117. 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38-901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9319.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JGJ 132-200120. 地板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JGJ 142-20042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22. 宾馆、饭店合理用电GB/T 12455-199023. 生活锅炉热效率及热工试验方法GB/T 10820-200224. 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 GB50365-2005四、交通类相关标准和规范1. 水运工程设计节能技术规定JTJ228-20002. 交通部关于交通行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暂行规定(交体法发【1995】607号)3. 交通部《关于交通行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交体法发【1996】354号)4. 交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办通知认真做好交通行业能源节约工作的通知(交体法发【2000】306号)5. 水运工程设计节能规范 JTJ228-20006. 沿海港口企业能量平衡导则 JT/T0025-927. 内河港口能量通则 JT/T 202-19958. 港口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设计能源综合单耗评价JT/T491-20039. 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规范 TB10016-2002五、农业类相关标准和规范1. 被动式太阳房热工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GB/T 15405-20062. 微型水力发电设备基本技术要求GB/T 17522-20063. 微型水力发电设备试验方法GB/T 17523-19984. 微型水力发电设备质量检验规程GB/T 17524-19985. 微型水力发电设备安装技术规范GB/T 17525-19986. 微型水力发电机技术条件NY/T 845-20047. 风力发电机组验收规范GB/T 20319-20068. 风力发电机组电能质量测量和评估方法GB/T 20320-20069. 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试方法NY/T 12-198510. 聚光型太阳灶NY 219-200311. 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NY/T 315-199712. 秸秆气化供气系统技术条件及验收规范NY/T 443-200113. 户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南方模式设计施工和使用规范 NY/T 465-200114. 户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北方模式设计施工和使用规范 NY/T 466-200115.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站建设标准NYJ/T 09-200516. 秸秆气化装置和系统测试方法NY/T 1017-200617. 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安装规范NY/T 1137-2006六、相关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1. 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7896- 19992. 普通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043-20033.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044-20034. 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9415-20035. 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573-20046. 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9574-20047. 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200053-20068. 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200054-20069.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576-200410.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 GB 19578-2004注:“*”表示正在修订。
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与节水及劳动保护章节参考

第一章节能与节水一、概述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精神,强化师生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从学校发展、建设及日常运行管理的全局出发,对节能、节水、环保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把“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与“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结合起来。
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性地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有2.6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直接的节约环保效益巨大,而且还能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3)《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76号)(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5)《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6)《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13)(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0)《广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45/T003-2012)三、气候分区项目位于北州市城中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4℃,一月平均气温10.3℃,极端最低气温-3.8℃,七月平均气温28.8℃,极端最高气温39.2℃,年均无霜期332天,月最大降雨量198.6毫米,年均降雨量1489毫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单位】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发布文号】建科[2005]199号【发布日期】2005-10-27【生效日期】2005-10-27【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建设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及有关建设部门、科技厅(委),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及有关建设部门、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科技局: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
为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指导,促进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健康发展,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现印发你们,并就贯彻落实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组织好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要认真开展技术培训和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本地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建筑产品生产企业,要遵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内容,调整和完善本单位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树立绿色建筑意识,强化绿色建筑导向,建立健全实施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机制,培养骨干技术人才,逐步形成本单位开展绿色建筑工程实践的特点,确立核心竞争力。
三、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要按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要求,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强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和工程化配套,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形成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促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清华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建设部科技部印发二OO五年十月目录前言 31.总则 32.适用范围 4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4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5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7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7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8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95.4 节材与材料资源 105.5 室内环境质量 106.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126.1 场地环境 126.2 节能 136.3 节水 136.4 节材与材料资源 137.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要点 147.1 智能技术 147.2 智能化系统 148.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 148.1 管理网络 148.2 资源管理 158.3 改造利用 158.4 环境管理体系 169.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169.1 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169.2 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 16 9.3 绿色建筑评价和认定 17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前言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1.总则1.1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1.2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3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4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5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1.6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1.7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
1.8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用范围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3.1绿色建筑应坚持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
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3.2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2.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3.2.2 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1) 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2) 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3) 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4) 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2.3 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1)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2) 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3) 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3.2.4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1) 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2) 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改变消费方式,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3) 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4)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5) 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
(6)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的表述,它可用于评估实体建筑物与按定义表述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
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
图1为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表1为绿色建筑的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
建筑场地节地降低环境负荷绿化交通设施降低建筑耗能提高用能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项目分项指标重点应用阶段节地与室外环境建筑场地规划、施工节地规划、设计降低环境负荷全寿命周期绿化全寿命周期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能与能源利用降低建筑能耗全寿命周期提高用能效率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使用可再生能源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规划规划提高用水效率设计、运营管理雨污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材与材料资源节材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使用绿色建材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室内环境质量光环境规划、设计热环境设计、运营管理声环境设计、运营管理室内空气品质设计、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资源管理运营管理改造利用设计、运营管理环境管理体系运营管理节水规划提高用水效率雨污水综合利用节材使用绿色建材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室内空气品质智能化系统资源管理改造利用环境管理体系图1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表1 绿色建筑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表 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5.1 节地与室外环境5.1.1 建筑场地(1) 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2) 场地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3)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4) 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
5.1.2 节地(1) 建筑用地适度密集,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立足创造宜居环境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2) 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3) 高效利用土地,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5.1.3 降低环境负荷(1) 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2) 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3) 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4) 减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5) 采用雨水回渗措施, 维持土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5.1.4 绿化(1) 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2) 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应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3) 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5.1.5 交通(1) 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2) 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3) 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并结合绿化为车辆遮荫。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5.2.1 降低能耗(1)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2) 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由高效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3) 采用用能调控和计量系统。
5.2.2 提高用能效率(1) 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和设备1) 合理选择用能设备,使设备在高效区工作;2) 根据建筑物用能负荷动态变化,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
(2) 优化用能系统,采用能源回收技术1) 考虑部分空间、部分负荷下运营时的节能措施;2) 有条件时宜采用热、电、冷联供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 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如采用热回收技术;4) 针对不同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