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滑轮及滑轮组教案

合集下载

物理知识初中滑轮问题教案

物理知识初中滑轮问题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滑轮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能够运用滑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滑轮现象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种类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4. 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 滑轮的定义和种类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滑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 滑轮的定义和种类:介绍滑轮的定义,讲解滑轮的两种类型——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展示它们的图片。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它们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讲解滑轮组的组成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组装和运用滑轮组。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滑轮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滑轮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滑轮移动教案全套

初中物理滑轮移动教案全套

初中物理滑轮移动教案全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及其工作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滑轮组的装配方法及其省力情况。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分析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感受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实验探究,增强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教学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 滑轮组的装配方法及其省力情况。

教学难点:- 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自制教具“神奇的盒子”,让学生观察到滑轮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滑轮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滑轮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滑轮的特点,总结出滑轮的概念。

2. 认识两种滑轮:通过演示实验展示两种滑轮的使用过程,让学生观察滑轮的轮轴,辨析两种滑轮的特点。

3. 定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定滑轮的工作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并总结定滑轮的特点。

4. 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动滑轮的工作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并总结动滑轮的特点。

三、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1.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装配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分析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四、巩固练习- 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滑轮知识,强调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及其工作特点,掌握滑轮组的装配方法及其省力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滑轮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要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实用性。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滑轮组。

3. 能够运用滑轮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通过分析滑轮的受力情况,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设计与分析。

2. 滑轮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实验,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

3. 课堂讲解: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滑轮组,并观察滑轮组的工作过程。

5. 课堂讨论:分析滑轮组的优缺点,探讨如何设计滑轮组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6. 案例分析:运用滑轮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货物提升、水位调节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滑轮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滑轮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滑轮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滑轮的构造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的构造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的构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构造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滑轮的构造。

2. 滑轮的原理。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装配。

2. 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滑轮组模型。

2. 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滑轮组模型,引起学生对滑轮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滑轮吗?滑轮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滑轮的构造,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

2. 讲解滑轮的原理,即利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讲解滑轮组的装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滑轮组,完成一定的任务。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设计思路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滑轮的构造和原理。

2. 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模型展示、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滑轮的构造和原理,掌握了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滑轮基本模型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基本模型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滑轮基本模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 滑轮组的使用和组装4. 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自制教具展示神奇的盒子,通过滑轮提起两个钩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滑轮吗?它有什么作用呢?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滑轮的定义:介绍滑轮的概念,滑轮是一种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2. 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

3. 定滑轮的特点: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4. 动滑轮的特点: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 滑轮组的使用和组装:介绍滑轮组的装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的工作特点。

2.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的省力情况。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滑轮应用。

2. 学生讨论滑轮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3. 教师总结滑轮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 教师强调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滑轮概念、特点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课后练习及课堂参与度。

教学资源:1. 自制教具:神奇的盒子。

2. 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

3. 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人教版滑轮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滑轮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滑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通过探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如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三、教学方法采用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巩固:提问: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2. 创设情境: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杠杆,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机械,如升旗时应用到的滑轮。

3. 自主教学,合作探究: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4. 展示汇报: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强调滑轮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滑轮组在实际应用中的省力情况,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热情。

初中滑轮教案设计

初中滑轮教案设计

初中滑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能够运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滑轮的原理和应用3. 滑轮组的设计和制作4. 滑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特点、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设计和制作,以及滑轮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滑轮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滑轮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滑轮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滑轮。

3. 演示滑轮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滑轮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滑轮的工作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4. 滑轮组的设计和制作:为学生提供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滑轮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滑轮应用案例,让学生感受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滑轮的定义、分类、特点、原理和应用,强调滑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滑轮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滑轮的奥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滑轮的知识。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滑轮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物理滑轮认识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认识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1. 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 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2. 动滑轮的支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2. 课件:滑轮的原理和实验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升国旗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升国旗时所用到的滑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入滑轮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滑轮的定义:介绍滑轮的定义,即能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2. 滑轮的种类: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类型,并展示图片进行区分。

3. 滑轮的特点: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如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等。

4. 滑轮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滑轮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理解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三、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使用和组装过程,体验滑轮的省力效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装配技巧。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轮组的装配要点,强调动滑轮的支点位置的重要性。

五、巩固提高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课堂小结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滑轮的定义、种类、特点和工作原理。

2. 教师强调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了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理解了滑轮的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球雅思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组长签字:签字日期:学员编号:年级:八年级课时数:3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课题简单机械——滑轮授课日期及时段 2013年8月7日 8:00-10:00教学目标了解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能够画出杠杆的力臂,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和特点,会利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进行有关的计算重点、难点杠杆力臂的画法;滑轮组的有关计算(功和机械效率)教学内容一、本周错题讲解例1(镇江市中考试题)如图1(a)所示的杠杆重;不计,O为支点,AO=0.2m,当在A点悬吊一重6N 的物体,绳子的拉力F=3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图中画出拉力矿的力臂l2,力臂l2为________m.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左端且始终垂直的力F,将杠杆由水平位置OA缓慢拉至OB,则在这个过程中力F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例4如图3(a),物体A重30N,挂在水平横杆C端,横杆可绕A点转动,绳子BD作用于A C,使AC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横杆AC长2m.BC长0.5m,若杆重不计,绳子BD作用在横杆上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N.若考虑杆重为20N,拉力大小又是________.二、知识点梳理1、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 = 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F1 l1F2l2l1l2F2F1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 1 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2(G 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v G ) 3、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 G 。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 n (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v G )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

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

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滑轮组的组装方法:按照“奇动偶定”原则:当承重绳数n 为奇数时,绳子固定端应拴在动滑轮上(即“奇动”),若不改变力的方向,则需要的动滑轮数=定滑轮数=n-1/2,若要改变力的方向,则需要添加一个定滑轮;当承重绳数n 为偶数时,绳子的固定端应拴在定滑轮上(即“偶定”),如不改变力的方向则动滑轮数位n/2个,定滑轮比动滑轮少一个,若要改变力的方向,则定滑轮数应等于动滑轮数。

三、经典例题例1 (长沙市中考试题)在图4(a )中,画出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绳子最省力的绕法.(a ) (b )图4如图4(b ),绳子的绕法为最省力。

(1)使用滑轮组竖直提起重物第一种情况,在忽略动滑轮重和摩擦及绳重等额外阻力时,绳子自由端拉力:F =nG 物.如图4(b ),n =4,F =4G第二种情况,不计摩擦和绳重,但考虑动滑轮重.拉力:F =nG G 动物+如图4(b ),若物体重500N ,动滑轮重100N ,则拉力:F =4100500NN +=150N .第三种情况,又要考虑动滑轮重,又要计摩擦等额外阻力,则应从机械效率去考虑求出拉力.公式推导:η=总有W W =Fs Gh拉力:F =s Gh⋅η,如图4(b ),若物体重500N ,滑轮组机械效率为70%,s =4h ,则拉力: F =s Gh ⋅η=47.0500⨯N≈178.6N(2)使用滑轮组平拉重物图5如图5,用滑轮组匀速..拉动物体A ,这时拉力F 大小和重量无直接关系. 在不计滑轮重,滑轮摩擦等额外阻力时,拉力:F =n F '=nf,其中f 表示A 与地面的摩力.n 表示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根数.设:A 重120N ,A 与地面摩擦力为30N ,则拉力:F =330N=10N .例2 (黄冈中考试题)如图6所示,物体M 放在水平桌面上,现通过一动滑轮(质量和摩擦不计)拉着M 向左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质量可忽略)示数为10N .若在M 上加放一物块m 可保持M 向左匀速运动,需在绕过动滑轮的绳子的自由端施加一拉力,则F ′ ( )图6A .M 运动时受到向左的摩擦力B .加放m 前,M 受到10N 的摩擦力C .加放m 前,M 受到20N 的摩擦力D .加放m 后,力F ′,保持10N 不变精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拉滑轮组的受力分析,并考查学生对滑动摩擦力随压力增大而增大的知识点.未加m 之前,拉力F 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也为10 N .用动滑轮匀速拉重物,F =2f,f =2F =20N .f 方向向右.C 选项是正确的.加放m 后,F ′=2f ',由于M 对地面压力增大,所以摩擦力增大,F ′也增大,F ′>10N .答案 C例3 下表是小明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收集的有关数据。

动滑轮重 G 动/N 物重 G /N 钩码上升 高度h /m 动力 F /N 动力作用点移距离s /m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η 1 0.5 1 0.1 0.7 0.3 47.6% 2 0.5 2 0.1 1.1 0.3 60.6% 3 0.5 4 0.1 2 0.3 (1)请在图15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时,除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外,其它额外功将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动滑轮和绳重一定的情况下,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4)第一次实验中,钩码上升0.1m 所用的时间为1.5s ,则动力的功率为_________W 。

例4 如图8,滑轮及绳子的质量和摩擦不计,物体A 重G 1,木板重G 2,要使木板处于平衡状态,求:(1)绳子对A 的拉力多大? (2)A 对木板压力多大?精析 分析绳子上的拉力(且同根绳子上的拉力,大小不变),然后以某物为研究对象,列出受力平衡式.解 (1)研究绳子1、2、3、4上拉力,如图8,设与A 相连的绳子2的拉力为F ,则绳子3的拉力也为F ,绳子4的拉力为2和3的拉力之和为2F ,绳子1的拉力也为2F .图8以物体A 和板为研究对象: 向下受重力为:G l +G 2向上受绳子1、2、3的拉力,大小为:4F .A 和木板处于静止状态:4F =G 1+G 2F=421G G + (2)以A 为研究对象: A 受重力G 1,拉力F =421G G + 和持力N . A 静止时,G l =F +NN =G 1-F =G 1-41G 1-41G 2=43G 1-41G 2根据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A 对木板的压力:N ′=43G 1-41G 2 答案 (1)421G G (2)43G 1-41G 2 例5 (福州市中考试题)如图9,物体A 重50N ,物体B 重30N ,物体A 在物体B 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物体A 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 2拉动 物体A ,使物体B 以0.1m/s 的速度匀速上升,2s 内拉力F 2所做的功是________J .(滑轮和绳子的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均不计)图9精析 拉力的功W =Fs ,要正确求出功,必须求出拉力和拉力移动的距离,这就和滑轮组的受力分析综合起来了.已知:GA =50N ,G B =30N ,v B =0.1 m/s ,t =2s . 求:W解 A 向右运动,受向右拉力F 1和向左的摩擦力f ,A 匀速运动:f =F l . 与B 相连的滑轮上方共有3根绳子承担物重G B .∴ F 1=31G B =31×30=10f =F 1=10N当A 向左运动时,A 受向左的拉力F 2和向右的摩擦力f 及向右的绳子拉力F 1.F 2=f +F 1(F 1=31G B =10N ),f 大小不变∴ F 2=10N +10N =20N在2s 内,物体上升距离h =v B ×t =0.1m/s ×2s =0.2m 拉力移动距离s =3h =3×0.2m =0.6m 拉力做的功W =F 2s =20N ×0.6m =12J答案 12J 四、课堂练习1、一人利用如图4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450N 的物体,若每个滑轮重50N ,人重600N ,则人对地面的压力是________N .(不计摩擦力)2、如图6所示,不考虑滑轮重及摩擦力,物B 重20N ,A 为一动滑轮,绳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当滑轮在力F 的作用下匀速上升时1m 时,则所用拉力F 大小和物B 上升高度分别为( ) A . 15N 、1m B . 40N 、2m C . 30N 、2m D . 60N 、1m图4 图5 图63、某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将重为G的重物匀速提起,若作用在绳的自由端的力分别为F1、F2、F3,则()A. F1>F2>F3B. F1<F2<F3C. F1=F2=F3D. F1=F3<F24、如图所示,滑轮自身重力和摩擦不计,请按题中所给的F与G的关系要求,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将滑轮组绕好。

5、(多选)如图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使物体以相等速度移动相同的距离.所用拉力分别是F1、F2、F3,这三个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分别是S1、S2、S3,移动速度分别为V1、V2、V3,不计滑轮摩擦,则()A.F1:F2:F3=2:1:4 S1:S2:S3=2:1:4B.F1:F2:F3=2:1:4 S1:S2:S3=2:4:1C.F1:F2:F3=2:4:1 V1:V2:V3=2:1:4D.F1:F2:F3=2:1:4 V1:V2:V3=2:4:16、如图所示的装置,滑轮自重20N,其下端挂重280N的物体G,杠杆可绕水平轴无摩擦地转动,绳和杠杆都是轻质的,杠杆上标度的间距相等.要在图示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A点所加的竖直向上的力F应是()A.150N B.200N C.300N D.400N7、如图7,金属块M静止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5.4×105Pa,轻质杠杆AB的支点为O,OA∶OB=5∶3,在杠杆的B端,用轻绳将金属块吊起,若在杠杆的A端悬挂质量为m=4kg的物体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金属块对地面的压强为1.8×105Pa.若要使金属块离开地面,那么杠杆A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应为多少?8、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匀速拉动重1000N的物体A,所用拉力F=100N.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0.2m/s.求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f和2秒内物体移动的距离.(不计滑轮重和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五、课后作业1.如图7所示,体重为510N的人,用滑轮组拉重500N的物体A沿水平方向以0.0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