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届全国律师辩论大赛看辩论赛的攻与防

合集下载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周末的傍晚,我习惯性地窝在沙发里,手捧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打开了电视。

原本只是想找部轻松的剧集放松一下,却不料被一档名为“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的节目深深吸引。

这不仅仅是一场法律界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碰撞,让我这个平日里对法律知之甚少的普通人,也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场枯燥无味的辩论,专业术语满天飞,让人昏昏欲睡。

然而,随着比赛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法律的较量,更是公诉人与律师之间智慧与口才的巅峰对决。

每一位参赛者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他们用词精准,逻辑严密,每一次发言都仿佛是在编织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试图将对方紧紧束缚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之中。

一、法律与情感的交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比赛中不仅仅有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更有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情感的流露。

公诉人在阐述案件时,往往能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法律条文与案件事实巧妙结合,让人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

而律师则更擅长从细微之处入手,用情感共鸣来打动评委和观众,让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思维的火花四溅最精彩的莫过于双方你来我往的交锋。

每当一方提出一个观点,另一方总能迅速找到其中的漏洞,并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新一轮的攻击。

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头脑风暴之中,每一个细胞都在跟着他们的思路跳跃。

我惊讶于他们敏捷的思维和深厚的法律功底,更佩服他们在压力下依然能保持冷静和理智。

三、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在这场论辩大赛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熟练掌握,更是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无论是公诉人还是律师,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

他们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对正义的一次呼唤,对公平的一次坚守。

这种对正义的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坚信,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随着比赛的结束,我合上电视,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我最近看的一场超级精彩的活动——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

作为一个热爱法律、喜欢看各种辩论赛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知识盛宴!一、开场就让人眼前一亮一打开电视,我就被这场大赛的氛围深深吸引了。

舞台上,灯光璀璨,各路高手齐聚一堂,每个人都精神抖擞,仿佛随时准备迎接挑战。

随着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一场场激烈的辩论也随之拉开序幕。

公诉人和律师们,他们身着笔挺的制服或西装,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坚定。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法律界的璀璨星光,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二、智慧与口才的碰撞在比赛过程中,公诉人和律师们围绕一个个复杂而棘手的案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他们引经据典,运用法律条文,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有力的支撑。

每一次发言,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而他们的口才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无论是条理清晰的论述,还是机智灵活的应变,都让人拍案叫绝。

记得有一场辩论,双方就一起涉及复杂证据的刑事案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公诉人从证据链的完整性出发,层层递进,步步紧逼;而律师则巧妙地从证据的合法性和关联性入手,进行有力的反驳。

他们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看得我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紧张激烈的辩论场中。

三、感悟与收获满满观看了这场大赛后,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和魅力。

法律不仅仅是一纸空文,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

而公诉人和律师们,正是这把武器的守护者和使用者。

他们用智慧和口才,为真相和正义发声,让法律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其次,我也学到了很多辩论的技巧和方法。

比如如何运用法律条文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在辩论中保持冷静和理智等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不仅对我的法律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想说,这场大赛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法律的热爱和追求。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周末的傍晚,我窝在沙发上,手里捧着刚泡好的热茶,电视屏幕里正播放着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的激烈场景。

原本只是想找个节目打发一下时间,没想到这一看,竟然让我完全沉浸在了这场法律界的“巅峰对决”中,久久不能自拔。

一开始,我对这类节目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难懂”的标签上。

毕竟,法律条文、案件分析,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内容,怎么能吸引我这个日常只关心美食、旅行和宠物的小博主呢?然而,当镜头切换到参赛者们自信满满地站在台上,开始就一个个复杂而微妙的案件展开激烈论辩时,我瞬间被这种紧张刺激的氛围所吸引。

一、智慧的较量,思维的火花四溅每一轮论辩,都像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公诉人和律师们不仅要对案件事实了如指掌,还要能够迅速捕捉到对方论点的漏洞,用精准的法律知识和严密的逻辑进行反击。

我惊讶于他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构建出如此严密的论证体系,更佩服他们在面对对方犀利的提问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应对。

这种思维的火花四溅,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和魅力。

二、口才的展现,语言的艺术之美除了智慧,这场论辩大赛还让我领略到了口才的重要性。

公诉人和律师们不仅要用专业的法律知识来说服评委和观众,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他们的话语时而激昂,时而温婉,时而犀利如剑,时而温柔如风。

这种语言的艺术之美,不仅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演讲和表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情感的共鸣,人性的光辉闪耀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还被一些细节所打动。

比如,当某位公诉人在论述一个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她的声音中透露出的那份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担忧,让我感受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

又如,当某位律师在为自己的当事人辩护时,他眼中闪烁的那份坚定和执着,让我看到了法律人对于正义的执着追求。

这些情感的共鸣,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法律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信仰和使命。

随着夜色渐深,我依依不舍地关掉了电视。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一个超级精彩、又超级涨知识的活动——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小博主,我简直被这场大赛深深吸引了,感觉就像是看了一场现实版的“律政先锋”大对决,心里那个激动啊,到现在还回味无穷呢!一、初见惊艳,法律界的“最强大脑”记得那天,我窝在沙发上,手里捧着最爱的零食,电视里正播放着大赛的开幕式。

一开始,我还心想:这不就是一群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人在那里“念念有词”嘛?但很快,我就被彻底打脸了!公诉人们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律师们则是思维敏捷、反驳有力,他们就像是法律界的“最强大脑”,每一个论点都直击要害,让人不得不佩服。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法律的光芒在他们身上闪耀,真是太震撼了!二、唇枪舌剑,智慧与口才的较量随着比赛的深入,我更是被深深吸引。

公诉人与律师之间的辩论,简直就是一场智慧与口才的较量。

他们不仅要对法律知识了如指掌,还要能够迅速反应、灵活应变。

我记得有一场辩论,双方围绕一个复杂的案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公诉人从法律条文出发,步步紧逼;而律师则巧妙地从事实细节入手,逐一反驳。

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思维的盛宴,看得我目不暇接、热血沸腾!三、感悟深刻,法律的温度与力量看完这次大赛,我不仅被公诉人与律师们的专业素养所折服,更深刻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与力量。

在这场辩论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他们不仅是在为案件的胜负而努力,更是在为法律的尊严和公正而战斗。

这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和规定,它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保护着我们的权益,维护着社会的秩序。

而且啊,我还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原来公诉人和律师们私下里也是很可爱的!他们在台上针锋相对,但台下却能够相互尊重、友好交流。

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精神,真是太让人敬佩了!总的来说,这次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周末的夜晚,本该是慵懒地窝在沙发里,手捧一杯热茶,享受着连续剧带来的轻松时光。

但这一次,我却意外地被一档名为“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的节目深深吸引,它不仅打破了我对法律节目的刻板印象,更让我在茶余饭后有了值得回味的谈资。

一、法庭之外的“唇枪舌剑”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是庄重而不失活力的舞台设计,两侧分别坐着身着制服、神情肃穆的公诉人,以及西装革履、自信满满的律师。

不同于以往在法庭上看到的正式审判,这场论辩大赛更像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双方围绕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案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我本以为法律是枯燥无味的条文堆砌,但在这里,每一个论点都闪耀着逻辑思维的光芒,每一个反驳都充满了对正义的追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公诉人代表国家正义,他们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法律的尊重和对犯罪的零容忍;而律师则站在被告人的角度,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为其辩护,争取合法权益。

两者看似对立,实则共同维护着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这种“唇枪舌剑”之下,展现的是中国法治社会的进步与成熟。

二、法律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随着比赛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场论辩大赛不仅仅是对法律知识的比拼,更是对法律精神、人性光辉的深刻探讨。

每个案例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人性纠葛和社会问题。

公诉人和律师在辩论中,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辩论技巧,更传递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之情。

记得有一个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公诉人在强调法律严惩的同时,也不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预防犯罪的发生;而律师则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更为细致入微的辩护策略。

这样的辩论,让我看到了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它也是有温度的,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三、观赛后的思考与感悟看完这场论辩大赛,我久久不能平静。

它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地,更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作为公民,还是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嘿小伙伴们,昨晚我可真是过足了“嘴炮”瘾,不过这次可不是我跟谁在厨房争论今晚吃什么,而是守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了那场激动人心的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 这场智慧的较量,简直比追剧还让人上头,让我忍不住想要和你们分享我的几点观后感。

一、法律界的“最强大脑”集结,智商与口才的双重盛宴一开场,就被那些公诉人和律师们的专业素养深深震撼。

他们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背诵机器,更是能将这些冰冷的文字转化为有力论据,用最精准的语言直击要害的高手。

每个人的发言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让我这个法律小白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要拿出小本本记录下几句金句,感觉自己离成为“法律小达人”又近了一步呢!二、辩论中的温情与人文关怀别看场上气氛紧张,针锋相对,其实在这些激烈的交锋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与人文关怀。

公诉人在捍卫正义的同时,也不忘展现对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的期望;而律师则在为当事人辩护的同时,也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种在法律的刚性框架下,依然能体现出的柔性关怀,让我对法律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三、思考与成长的契机最让我兴奋的是,这场论辩大赛不仅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考的契机。

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方式是否过于片面,是否也像那些优秀的公诉人和律师一样,能够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问题。

通过这次观赛,我学会了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也激发了我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热情。

我甚至开始考虑,要不要报个法律课程,说不定以后我也能成为一个舌战群儒的“法律小能手”呢!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优秀的法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信。

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对知识的自信,对职业的热爱,这种光芒是任何东西都掩盖不住的。

这种自信,我想,就是来源于他们日复一日的勤奋学习,和无数次实战经验的积累吧。

总之,这次观赛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法律】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

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观后感周末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慵懒地窝在沙发里,手里握着遥控器,在无数个频道间游离。

突然,一个新颖的节目名称——“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跃入眼帘,好奇心驱使我按下了确认键,没想到,这一按,竟开启了一场思维与口才的盛宴。

一、开场:法律界的“速度与激情”节目一开始,舞台灯光璀璨,双方辩手身着笔挺的职业装,神情肃穆却又不失自信。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论辩正式拉开帷幕。

公诉人代表正义,律师则捍卫权益,两者之间的较量,就像是法律界的“速度与激情”,速度与智慧并存,激情与理性交织。

我被这种紧张而又不失秩序的氛围深深吸引,手中的零食也忘了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二、论辩:逻辑与情感的碰撞随着论辩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语言上的较量,更是逻辑与情感的深刻碰撞。

公诉人一方,条理清晰,法条引用准确,用严谨的逻辑构建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线;而律师则擅长从人性角度出发,用细腻的情感触动人心,为被告争取最大的权益。

两者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一位律师深情讲述被告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贡献,试图唤起观众共鸣时,我分明看到了屏幕上那些平日里冷峻的法律条文,在这一刻变得温暖而富有同情心。

三、反思:法律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观看完整场比赛,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场论辩大赛,不仅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法律精神的一次深刻探讨。

它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每一个个体权益的温暖力量。

公诉人与律师,虽然立场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追求真相,维护法律的尊严与公正。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法律的温度,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赛后,我特意上网查找了更多关于这场论辩大赛的资讯,发现许多网友也和我一样,被这场智慧与情感的较量深深打动。

大家纷纷留言,表示对法律职业的敬畏,以及对未来法治社会的美好期待。

这让我更加坚信,法律,作为社会规则的守护者,它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每一个法律人的努力与坚持。

辩论赛中的攻防策略

辩论赛中的攻防策略

辩论赛中的攻防策略辩论赛是一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活动。

在这个竞技环境中,攻防策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攻防策略是指参赛者在辩论中为了赢得辩论的胜利,使用一系列合理的论证和辩驳手段,以击败对手的观点和论据。

本文将重点讨论辩论赛中的攻防策略。

首先,攻方的策略。

攻方是提出问题的一方,他们需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并通过搜集证据和提供合理的逻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攻方的攻击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出问题并引导对手陷入困境;第二,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批判对方观点。

攻方可以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对手的思考,迫使其陷入被动。

此外,攻方还需要善于从整体上对对手的观点进行批判,揭示其中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

其次,守方的策略。

守方是被质疑的一方,他们需要巧妙地捍卫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有力的证据和合理的辩解来回击攻方的质疑。

守方的防守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坚决捍卫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第二,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反驳对方的观点。

守方需要通过清晰明确的陈述自己的立场,并尽可能地回应攻方提出的问题。

在反驳攻方观点时,守方可以通过提供反例、质疑攻方证据的可靠性等方式来削弱攻方的论证。

此外,攻防双方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攻防策略:首先,论据的选择要精准有效。

选择具有权威性、可信度高的证据,以增加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其次,逻辑要严密清晰。

攻守双方的论证过程应该有条理,推理要紧密连接,以确保自己的观点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第三,语言表达要简练准确。

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避免冗长的描述和废话。

第四,注意声音和肢体语言的运用。

合适的语调和自信的姿态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辩论赛中的攻防策略对参赛者取得胜利至关重要。

攻方需要善于提出问题和批判对方观点,守方需要善于捍卫自己的观点和反驳攻方质疑。

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都需要选择合适的论据、运用严密的逻辑、简练准确的语言以及恰当的声音和肢体语言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首届全国律师辩论大赛看辩论赛的攻与防
以首届全国律师辩论大赛特等金奖得主队的夺冠之战为例,来谈谈辩论赛中进攻和防守的一些策略。

一、运用凌厉攻势,使“敌”俯首称臣
二战时德国著名的将领,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元帅有一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进攻!”这句话道出了战争的要诀,只有进攻,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才能将敌人打垮,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同样,在辩论赛中,进攻也是取胜的重要手段。

那么,该怎样组织有效的进攻呢?
1.连续进攻,掌握场上主动
在战争中,连续进攻是指以强大的火力对敌人进行不间断地攻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时间,不给敌人反击的机会,从而彻底压制住敌人,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辩论比赛也应如此,一定要摆脱对方的纠缠,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进攻程序,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不停地向对方发问,不给对方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这种方法,能使对方始终处在被动的辩解状态,无法形成系统的、有序的、有力的反击。

并且可以使己方在对方的辩解中发现破绽,找到新的攻击点,继续扩大战果。

同时,也给评委和观众一种排山倒海、气势如虹的感觉,从印象上得到“有理”的心理认同。

在这次辩论赛中,队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

这场比赛的辩题是:一名婴儿在医院住院部病房丢失,责任到底在谁?队作为原告方认为责任在医院;队作为被告方认为责任在父母。

队在短短的5分钟(单方用时)主动提问18次,使场上的话题基本上围绕着“医院有没有责任”展开。

在队凌厉攻势下,队只能在“医院没有责任”这个层面上被动辩解,而且这种辩解很明显过于绝对,不合情理。

正如赛后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点评时所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混合责任,即父母和医院都有过错。

如果说医院没有一点责任,肯定说不过去。

设想一下,如果不是队以连续进攻的策略压制住队的反击的话,让队展开“父母有没有责任”的反攻,那被动挨打的就会是队了。

队以连续、猛烈地进攻使队有理没有说出来,从而赢得了这场比赛。

2.协同作战,发挥整体优势
在军事上,一般讲究三军配合,协同作战。

一支队伍再能征战,它的进攻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能和其他队伍配合,就能形成强大的攻击力。

在论辩赛中,优秀辩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在紧的气氛中,在有限的时间,他考虑到的问题也是有限的,此时其他辩手如能想他所未想,开辟新的进攻点,就会为本队的进攻创造良好的条件。

请看队的一次巧妙配合、协同作战。

队一辩朱永锐:医院有这个义务知道吗?
队三辩周知明:医院是否知道,对本案的影响至关重要。

我再问一遍:父母睡觉医院知道不知道?
队一辩朱永锐:很简单,医院有没有义务来确保病人的人身安全?
队一辩余雪萍:看来对方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医院对父母有没有睡觉不清楚,对孩子有没有丢失不清楚,对医院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不清楚,你能说你所尽义务的事情是谨慎的吗?
在这次进攻中,队充分展示了他们协同作战的能力。

二辩黄荣楠开辟了一个新的进攻点,即医院知不知道父母睡觉这件事,三辩周知明快速跟上,不容对方逃避;一辩余雪萍在此基础上迅速扩大战果,给对方狠狠一击。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辩手之间心灵之默契,反应之敏锐,配合之娴熟,不能不令人佩服。

3.多路出击,形成钳形攻势
在战争中,进攻线路的多样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只是单线、平面地推进,很难攻破对方的阵地;倘若采取兵分多路,八方合击的策略就会令敌人防不胜防,难以抵御。

论辩赛中也必须设计多条进攻线路,从不同的角度向对方进攻,即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东一个问题西一个问题地发问,令对方陷入忙于应付之中。

在这场论辩赛中,队针对医院的责任,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进攻。

一辩余雪萍进攻的是医院的合同责任:即医院没有履行好医疗合同中的附随义务。

医院承诺确保病人的财产、人身安全,而婴儿却在医院丢失,医院应负违约责任。

二辩黄荣楠主攻的是医院的过错责任:即医院规定病房不能上锁,却又缺乏妥善的安全保卫措施,结果导致孩子的丢失,医院应承担责任。

三辩周知明选择的是
医院的道义责任:即医院连病人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又怎么能救死扶伤呢?这样的医院人们敢来吗?在队的三路进攻下,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了。

二、打好防守反击,使“论敌”无机可趁
美国著名将军麦克阿瑟有句名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面对敌人的进攻,如果只消极防守,永远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只有打好防守中的反击战,才能挫败敌人的进攻,才能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

在辩论赛中,怎样才能打好防守反击战呢?
1.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在军事上是指面对强大的敌人进攻时,采取巧妙的策略,频繁不断地变更敌方的阵势,抽调开它的精锐主力,待它外实虚,就可以趁机击败它。

在辩论赛中,就是要把对方很有杀伤力的问题偷换成一个对己有利的问题,从而化解对方的攻势,甚至让对方陷入困境。

这种策略实施的关键是要“偷换”得不让对方觉察,让对方不知不觉走上我方设置好的道路。

请看队的成功做法:
队二辩王帆:对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婴儿的保护责任到底是什么?我们讲是监护职责。

因此,本案的核心问题,正如本方一辩刚才说的那样,那就是监护权是否发生了转移,父母的监护权是否因为这个合同就发生了转移?它是怎样的转移?请对方详细论述。

队一辩余雪萍:小鹏强本身就是一个被救治的对象,而家长在陪护的过程中也需要休息,因此,安全责任只能由医院来承担。

请问:医院是否对小鹏强尽到了妥善管理的附随义务?
队三辩王慧:家长是要休息,为什么安排两个大人去陪床,就是要他们轮着睡,可是他们都睡着了。

队三辩周知明:按照你的逻辑,一对夫妻在有了一个小孩之后,在他18岁之前,这对夫妻是不可能两个人同时睡的,那么,计划生育不就自然实现了吗?(笑声,掌声)
这场交锋,队两次成功地实施了偷梁换柱之计。

第一次,队二辩问的实际上是父母有没有尽到监护责任,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队的余雪萍巧妙地把它偷换成父母该不该休息。

人当然该休息,这么一换,队就显得理直气壮了。

第二次,队三辩的意思是在小孩生病住院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下作为监护人的父母能不能同时睡觉。

很显然,父母同时睡觉是有过错的。

而队的周知明却把它偷换成普遍
意义下父母能不能同时睡觉,从而使队三辩的说法显得非常荒唐。

队的这一妙招,不仅使队的进攻没有奏效,而且使之陷入不利境地,从而使自己获得了一个回合的胜利。

2.围救
围救意思是,当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向我进攻时,正面和敌人交锋很难遏制敌人的攻势,这时最好的方法是对敌人的正面进攻置之不理,主动到敌人的后方去攻击敌人的要害,迫使敌人撤兵回救,这样,敌方的正面进攻就会自动瓦解,并且可以使敌人陷入我方的包围之中。

在辩论赛中,这种策略往往有反败为胜的功效。

请看队的做法:
队三辩王慧:对方一辩已经说了,今天是特定时间、特定方式。

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24小时在医院,你们父母就要保证有一个没睡着,看好他。

队二辩黄荣楠:这个逻辑不存在。

我们谈特定方式不能离开本案案例。

在本案中,你们规定门不许上闩,但你们尽到了妥善保卫的义务了吗?这样的话,你们的措施又没跟上去,你们的儿科病房不就成了人肉贩子的自选商场吗?(笑声)你们还要知道,小鹏强是男孩,在偏僻的农村是很抢手的呀!(笑声,掌声)
不可否认,父母双双睡着,是孩子被盗的一个重要原因,很难说父母没有责任。

如果就此事继续和对方辩论,将无法摆脱被动挨打的状态。

队二辩黄荣楠果断突围,主动去攻击对方的致命弱点:是医院不许闩门的规定才造成了孩子的被盗。

幽默的话语、刻意的渲染,使围救这一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队在这一次的较量获全胜。

3.反客为主
在军事上,反客为主是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变客人为主人,化被动为主动。

它的实施步骤是,首先承认自己客人的地位,即自己的不利境地,然后抓住对方的弱点,趁势反击,掌握主动。

在辩论中它的逻辑思路是:在承认对方的观点或事实的前提下,再去反攻。

请看,队在这次辩论赛中,是怎样运用这一策略的:队二辩黄荣楠:……医院的逻辑不过是告诉我们,只要父母睡觉就存在过错,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我睡觉的时候,我的钱包被人偷了,难道能因为我睡觉有过错,我就不去报案,还对小偷说:你偷得对,是我错了。

……
队二辩黄荣楠:……你的逻辑是只要有监护义务,合同义务就可以排除。

请问,如果家里请一个保姆看孩子,我的孩子摔倒了,保姆难道能对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不抱谁抱呀!我是保姆,我才不抱呢!这样的保姆你敢请吗?
黄荣楠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反客为主、以退为进的策略:第一步先承认父母在监护过程中存在过错,使对方不能再从此路进攻,封住对方这条进攻路线,这一步退得巧妙;第二步化守为攻,即不能因为父母的过错,医院就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能因为父母的监护义务,医院就可以排除自己的合同义务。

这一招,使队化被动为主动,彻底扭转了场上的局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