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是根据溶液中溶质对紫外光的吸收程度来测定溶液中溶质浓度的仪器。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光源、样品室、色散元件和检测器等部分。
1. 光源:紫外分光光度计一般使用氙灯或镁灯作为光源,发出的紫外光包含一定范围的波长。
2. 样品室:样品室是装有待测溶液的容器,紫外光通过样品室时会与溶质分子发生作用。
3. 色散元件:色散元件(如棱镜、光栅等)主要用于将光线分散成不同波长的组分,形成光谱图。
4. 检测器:检测器可以测量不同波长下的光强度,一般使用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作为检测元件。
工作过程如下:
a. 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光源输出端口射入样品室;
b. 样品室中的溶液会吸收部分光能,形成吸收光谱;
c. 吸收光谱经过色散元件后,被分散成不同波长的光组分;
d. 不同波长的光组分经过检测器测量光强度,得到吸光度;
e. 根据光强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比较溶液吸光度与标准曲线的关系,推断出溶质的浓度。
总结:紫外分光光度计利用溶质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光强度的变化来获得溶质浓度的信息。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的辐射吸收来进行分析。
当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可见辐射光后,其中的某些基团会发生电子能级跃迁,从而产生吸收光谱。
由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原子和分子空间结构,它们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会不同,因此每种物质都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
通过对物质吸收光谱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判断物质的含量和成分,或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
这是一种带状光谱,可以反映分子中某些基团的信息,可以通过标准光图谱结合其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
工作流程通常包括:提供足够强度的、稳定的连续光谱的光源,色散元件将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然后通过吸收池中的待测样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最后检测器和信号处理器检测和记录吸收程度的变化,并据此分析样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测量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光度来分析物质的浓度。
其基本原理如下:
1. 光源:使用特定波长范围的光源,通常是紫外光或可见光。
光源产生的光经过一系列光学元件聚焦后,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波长范围的光束。
2. 分光器:分光器将光束分离成不同波长的光束。
分光器通常
使用棱镜或光栅等光学元件来分散光束,使其成为不同波长的光谱。
3. 样品池:将待测样品置于样品池中,光束通过样品时,样品
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吸收光的强度与样品中某种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4. 检测器:检测器接收通过样品后的光束,并将光信号转化为
电信号。
光的强度由电压信号表示。
5. 计算和分析:使用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对电信号进行
分析和计算,得出样品中某种物质的浓度。
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得到样品的吸收光谱。
根据光的强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比较吸收光强度与标准曲线的关系来确定样品中某种物质的浓度。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用于测量物质在紫外光区域的吸光度。
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兰伯特-比尔定律和比
尔定律。
兰伯特-比尔定律是指在同一溶液中,吸光度与溶液中活质浓
度和光程的乘积成正比。
当紫外光通过溶液时,一部分光会被溶液中的活质吸收,而另一部分会透过溶液。
吸光度的大小反映了活质的浓度。
比尔定律则是指吸光度与活质的摩尔吸光系数、溶液中的活质浓度以及光程的乘积成正比。
摩尔吸光系数是指单位摩尔活质在一定光程下吸收的光的强度。
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和光检测器组成。
光源通常采用氙灯或镓灯发出紫外光。
紫外光经过单色器被分离成所需的波长。
样品室中的溶液会对特定波长的光进行吸收。
吸收的光经过光检测器转化为电信号,然后被放大和处理后显示在光度计上。
在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时,首先需要设置参比光,即空白试液,以校正仪器的基线。
然后将待测溶液放入样品室中,测量其吸光度。
利用摩尔吸光系数和比尔定律可以计算出溶液中活质的浓度。
总之,紫外分光光度计利用活质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基于兰
伯特-比尔定律和比尔定律原理,通过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来定量分析活质的浓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

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紫外分光光度法(UV-Vis spectrophotometry)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化和环境领域。
它利用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吸光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和具体步骤。
原理:紫外分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分子的电子跃迁过程。
当物质受到紫外光或可见光的照射时,能级较低的电子会吸收光子的能量,跃迁至较高的能级。
物质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它的分子结构以及电子能级的分布。
吸光度(A)定义为样品溶液中吸收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可以表示为A=log(I₀/I)。
仪器:紫外分光光度法所使用的仪器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包含一个光源,一个单色仪、一个样品室和一个光电二极管。
光源会产生连续的电磁辐射,单色仪可以选择所需的波长,并将光传递到样品室。
样品室包含待测样品的池,光会穿过样品后被光电二极管接收,然后转化为电信号并输出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
步骤:1.准备样品溶液。
将待测物质溶解或稀释到合适的浓度。
溶液的量应足够填满样品池。
2.扫描选取波长范围。
根据样品的吸收特性,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进行扫描。
典型的波长范围为190 nm至800 nm,在可见光和紫外光区域进行扫描。
3.仪器的校准。
对仪器进行校准操作,通常使用空白试剂(不含待测物质的溶剂)进行校准。
将空白试剂放入样品室并设置为零点,此时光电二极管输出的电信号为零。
4.测量样品的吸光度。
将样品溶液放入样品池中,确保样品表面光滑平整。
选择合适的波长,将光源打开并扫描整个波长范围。
仪器会逐个记录每个波长对应的光电二极管输出的电信号。
通过计算光电二极管输出电信号与校准信号的比值,可以得到每个波长对应的吸光度。
5.绘制吸光度和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
将所测得的吸光度值绘制成图表,横轴为波长,纵轴为吸光度。
这个曲线被称为吸光度谱,可以帮助确定样品的吸收峰和最大吸收波长。
6.计算浓度。
利用兰伯特-比尔定律,即A=εlc,其中A表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l为光程长度,c为溶液的浓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用于测定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含量。
它基于紫外线在分子中产生激发态的原理,通过比较样品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差异,得出样品中化学物质的浓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紫外线和电子激发紫外线是指在波长大约在10-400纳米之间的一段光谱区域中的光。
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紫外线在分子中产生电子激发,从而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具体来说,当分子中的原子或化学键吸收紫外线的能量时,会发生电荷转移或电子跃迁,使得分子的电子结构发生改变。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光的吸收和散射等现象。
分子吸收光的能力与其能级结构、电子云结构、分子大小等有关。
在紫外光谱区域,通常与分子中的电子跃迁有关,如π-π*转移、σ-σ*转移等。
这些跃迁都伴随着分子的光谱吸收带,即分子吸收光的波长范围。
紫外光谱是以样品对紫外光的吸收强度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的图形。
紫外分光光度法将分子吸收光谱转化为测定物质的方法。
工作原理如下:在紫外光谱的吸收峰处选定特定的波长,用一定波长的光束照射样品。
样品中的化合物将吸收部分光子,这些被吸收的光子会导致样品的发生电离、激发等反应,从而改变样品的光学性质。
此时,检测样品的光束将少量吸收,增加了光束的强度和传输路径。
通过测定空白和样品的吸光度差异,就可以确定样品中化学物质的含量。
在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时,还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衬底选择、溶剂选择、光程长度等。
衬底的选择应避免自身对分析物的吸收,同时要考虑是否能够防止样品的氧化或水解等分解反应。
溶剂的选择应考虑其与样品相容性、化学稳定性、纯度及其自身的吸光度等。
光程是指光束穿过样品的路径长度,它会影响到样品的吸光度和精确度。
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样品的特点和检测方法的要求,合理选择衬底、溶剂和光程长度。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如药品、食品、化妆品、石油、环境等。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分析方法,它利
用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其原理是基于物质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吸收量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首先,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基于兰伯-比尔定律,即溶液中吸光度与浓度
和光程的乘积成正比。
当紫外光通过溶液时,溶液中的物质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吸光度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这种吸收特性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浓度,从而实现定量分析。
其次,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还涉及到分子的电子跃迁。
在紫外光照射下,分
子的电子会发生跃迁,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的不同,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吸光度来确定物质的种类和浓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生物化学等领域。
在药物分
析中,可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确定药物的含量和纯度;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来检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浓度;在生物化学中,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
总之,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其原理基于物质
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
通过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可以确定物质的浓度和种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对波长为200-760nm这⼀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起来的⼀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法。
操作简单、准确度⾼、重现性好。
波长长(频率⼩)的光线能量⼩,波长短(频率⼤)的光线能量⼤。
100nm、200nm、400nm、800nm、400um、1m通指X-射线、紫外区、可见区、红外区、微波区、⽆线电波区 Beer-lambert定律: A=Elc A--吸收度 E-吸收系数 l ---液层厚度 c---溶液浓度吸收度浓度与厚度的关系。
是吸收光度法的基本定律,重要前提是单⾊光。
摩尔吸收系数:指在⼀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mol/L , 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表⽰。
百分吸收系数:指在⼀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W/V) , 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表⽰。
影响Beer定律因素:化学因素,光学因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主要部件: 1、光源:要求光谱的光源, 2、氢灯和钨灯(350nm) 3、单⾊器:进⼝狭缝、准直镜、⾊散元件(棱镜和光栅)、聚焦透镜和出⼝狭缝组成。
4、吸收池:⽤光学玻璃制成的吸收池, 5、只能⽤于可见光区。
⽤熔融⽯英(氧化硅), 6、可见紫外光区。
7、检测器:光电池:(硒光电池:⽤于可见光;硅光电池:紫外可见光) 内阻⼩,光电管:内阻⾼,电流易放⼤。
8、易疲劳。
9、讯号处理和显⽰器 三、定性与定量⽅法: (⼀)、定性鉴别:是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吸收光谱特征。
⼀般⽤对⽐法。
1、对⽐吸收光谱特征数据 2、对⽐吸收度(或吸收系数)⽐值 3、对⽐吸收光谱的⼀致性 (⼆)、纯度检查:杂质检查与杂质限量检测 (三)、含量测定: 1、吸收系数法 2、标准曲线法 3、对照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使用范围,仪器的校正,测定方法和注意事项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一、原理
可见光、紫外线照射某些物质,主要是由于物质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对辐射的吸收,而产生化合物的可见紫外吸收光谱。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分光光度法或称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方法。
它是以朗伯──比耳定律为基础。
1
朗伯—比耳定律 A = lg—- = ECL
T
式中 A为吸收度;
T为透光率;
E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法是(E1%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数值;
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 L为液层厚度,cm。
二、使用范围
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在特定吸收波长处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三、仪器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其应用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
主要由辐射源(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吸收池、数据处理机、自动记录器及显示器等部件组成。
本仪器是根据相对测量的原理工作的,即先选定某一溶剂(或空气、试样)作为标准(空白或称参比)溶液,并认为它的透光率为100%(或吸收度为0),而被测的试样透光率(或吸收度)是相对于标准溶液而言,实际上就是由出射狭缝射出的单色光,分别通过被测试样和标准溶液,这两个光能量之比值,就是在一定波长下对于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或吸收度)。
本仪器可精密测定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色物质或在适当条件下能与某些试剂作用生成有色物的物质。
使用前应校正测定波长并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四、仪器的校正
1.波长的准确度试验
以仪器显示的波长数值与单色光的实际波长值之间误差表示,应在±1.0nm 范围内。
可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m与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
2.吸收度的准确度试验
3.杂散光的试验
4.波长重现性试验
5.分辨率试验
五、测定方法
1.对照品比较法
(1)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100±10%,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后,按下式计算含量,即得。
(2)计算式
A
样×G
对
/稀释倍数×100×1
含量(%)= ————————————-- ×100%
A
对×G
样
/稀释倍数×100×1
2.吸收系数法
(1)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用本法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2)计算式
A
样
含量(%)= ——————————————- ×100%
G
样/稀释倍数×(E1%1cm)
对
×100×1
3.计算分光光度法
采用计算分光光度法应慎重。
本法有多种,使用时均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
当吸收度处在吸收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的部位测定时,波长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测定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故对照品和供试品测试条件应尽可能一致。
若测定时不用对照品,如维生素A测定法,则应在测定时对仪器作仔细的校正和检定。
六、注意事项
1.空白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澄清,不得有浑浊。
如有浑浊,应预先过滤,并弃去初滤液。
2.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瓶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
3.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收度,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否则应考虑该试样的真伪、纯度以及仪器波长的准确度,并以吸收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4.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读数,以在0.3~0.7之间的误差较小。
5.吸收池应选择配对,否则要引入测定误差。
在规定波长下两个吸收池的透光率相差小于0.5%的吸收池作配对,在必要的情况时,须在最终测量扣除吸收池间的误差修正值。
6.由于吸收池和溶剂本身可能有空白吸收,因此测定供试品的吸收度后应减去空白读数,再计算含量。
7.仪器的接地必须良好,一切裸露的零件对地电位不得超过24伏(测电笔的氖管不得发亮)。
8.在使用过程中,如需开启试样室盖时或暂时停止测试时,必须及时推入光门钮杆(使光电管前光门关闭),保护光电管,以防止光电管受强光或长时间照射而损坏。
9.在测定时或改测其它检品时,应用待测溶液冲洗吸收池3~4次,用干净绸布或擦镜纸擦净吸收池的透光面至不留斑痕(切忌把透光面磨损)。
10.取吸收池时,应拿毛玻璃两面,切忌用手拿捏透光面,以免粘上油污。
使用完后及时用测定溶剂冲净,再用纯化水冲净,用干净绸布或擦镜纸擦干,晾干后,放入吸收池盒中,防尘保存。
11.若吸收池内外壁沾污,两池差较大的处理。
(1)可用绸布缠在扁竹条外或用脱脂棉缠在细玻璃棒上蘸上乙醇,轻轻摩擦,再用纯化水冲净。
(2)如上述方法处理不好,必要时可用重铬酸钾-硫酸洗液泡洗1~2分钟,用自来水冲净,再用纯化水冲净。
(3)不得用毛刷刷洗或硬物拭擦,以防止表面光洁度受损影响正常使用。
12.请务必注意经常保持硅胶的干燥,目的是保护光学元件和光电放大器系统不致受潮损坏而影响仪器的正常工作,如发现有的硅胶由蓝色变为粉红色,应立即更换。
该仪器干燥剂筒有两个:一个是装在放大器暗盒上,另一个装在单色光器暗盒上。
13.在更换硅胶干燥剂时,应关闭切断电源。
14.在停止工作期间,主机试样室内应放入袋装或筒装硅胶干燥剂。
用防尘罩罩住整个仪器,并在防尘罩内放数袋防潮硅胶。
15.仪器在操作中,狭缝的宽度应从小逐渐开大。
若狭缝过大,由于进入光电管的光能量强度过大,将会使放大器输出信号达到饱和,以至数字显示出溢出(即数字闪烁或示1不变)。
这不是仪器有故障。
16.将波长旋转放在625nm,铗缝关闭在0.02nm附近,选择按键恢复在停止工作部位(即三个键均弹出)。
17.搬动仪器时应搬在主体端,不要搬在试样室和光电管盒端以及光源灯室
部位,以防止仪器狭缝或光路部件受力而发生变形。
并在搬动或运输时,应将可动部分固定,如各旋钮可用胶布贴住,狭缝位置开大些,然后固定,不要关小狭缝,以免运输时振动使狭缝刀口受损坏。
18.仪器的光栅、反射镜绝对不能擦拭,否则将损坏仪器光学表面,增加杂散光。
19.仪器经过搬动请及时检查并纠正波长精度,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请经常校准波长精度。
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质量保证部,但不得擅自调整,并及时做好记录。
七、结果计算
A
E1%1cm(供试品) = ——
CL
E1%1cm(供试品)
含量(%)= ——————————- ×100%
E1%1cm(标准值或对照品)
八、允许差
仪器分析方法的误差限度,除另有规定外,其相对偏差应在±(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