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是两种主要的教育理念,它们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进行比较,并探讨两者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与传授,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主导角色。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要通过听讲与背诵来掌握学习内容。
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控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相比之下,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扮演辅助和指导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育目标比较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者和应试的工具,强调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相反,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学术、艺术、体育以及品德和社会责任等。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学生能力培养比较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主要培养的是知识技能,注重学生在学科方面的专业性。
学生倾向于接受被动的学习方式,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它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经验和知识。
四、优缺点比较传统教育的优点在于教学内容明确、适应考试要求,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然而,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发展不够。
素质教育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素质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科知识的过度舍弃、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等。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方法、教育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差异。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分数,而素质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文将对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各自的优缺点。
一、教育内容传统教育主要侧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科的学习。
教师通过讲授教材内容和进行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涵盖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除了学科知识,素质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生被动接受。
教学过程强调课堂讲解和笔记记述,重视纸上谈兵,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而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更多的是充当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
三、评价方式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过考试和成绩来评价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和潜力。
相比之下,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成长的全面评价。
除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还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纳入评价体系。
四、学生角色在传统教育中,学生被视为教育的接受者和被教育者,缺乏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而在素质教育中,学生被视为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发展中。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主动性。
五、教育目标传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
学生往往被追求高分所压力所困扰,而忽略了个性和创新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人品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六、教师角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起着传授知识的角色,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和考核。
而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发展。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发掘潜力和优势,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辩论赛:素质教育是否比传统教育更加重要?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与我的对手就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话题展开辨论。
我们将探讨的问题是:素质教育是否比传统教育更加重要?在接下来的辩论中,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品德、情感、社交技能等。
而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更具竞争力。
其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道德底线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混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传统教育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相对薄弱,很多学生仅仅关注功利和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良好的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教育所强调的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已经不再足够。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和韧性。
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也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习往往被局限为特定的时期和场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教育所掌握的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
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和追求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比传统教育更加重要。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二者在方法、目标和效果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比较,以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它们的优劣之处。
一、教育目标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获取。
学生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不断地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而素质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在素质教育下,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传统教育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
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老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评价标准传统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实际能力。
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科知识、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等多方面。
素质教育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实践表现、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四、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呈现出严师严格的状态,老师是权威的代表,学生要绝对服从老师的教导。
而素质教育中,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和尊重。
老师更多地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
五、学习环境传统教育注重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空间较为受限。
而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利用。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和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优缺点。
传统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更有利。
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综合运用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业务学习(2013415)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第四,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致力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大强调使学生创造出新东西,不去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学生读书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但对所学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这些知识的反思注重不够。
第六,在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提高上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对待学生、摧残学生。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中小学课程设置问题。
除以前实施的课程设置方案未做太大修改外,而且增加了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劳技教育、三防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
科普教育等等,其中前三、四项已要求列入正式课程,排入正式课表。
课程设置总量已超过周总课时量。
一方面,“开足开齐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督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另一方面,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多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好坏,又是上级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未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特色办学,学校和学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没有了,只好加班加点,这就是政策和要求上的自相矛盾产生的恶果。
第六,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虽然教师的工资有了基本保障,但部分城镇中小学和农村的多数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公用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部分实验学科不能开足开齐,文体活动器材匮乏等等。
只有在承认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应落实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来,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辨析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辨析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是两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积累的具有一定历史深度和传承特点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礼仪习俗、思维方式等。
大学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文化素养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存在紧密关系。
传统文化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灵魂,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起到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民族的精神追求、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传统文化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素材和参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相互促进。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大学素质教育又需要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和补充。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传统文化可以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用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大学素质教育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冲击和压力,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会受到怀疑和挑战。
大学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方法的单一化和学生的功利心理等问题都会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来强化和保障。
大学素质教育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和新旧结合,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辨析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辨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学素质教育是指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如中华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刻的内在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深化大学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德育,倡导孝顺、尊老、敬师、友善、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从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养生之道”,提倡“天人合一”、“阴阳合和”,强调人的身心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养生之道和健身方法至今仍在流传和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文化传统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气功、武术等,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能力。
大学素质教育强调“全人教育”,提倡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高尚的思想品质,丰富的艺术修养和体育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传统文化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石,从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一次重要更新。
本文将对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目标的转变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分数和成绩为评价依据,追求学术优秀。
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人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二、教育方法的变革传统教育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单向传递,学生的角色被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学生发挥主动性,通过探究和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变化在传统教育中,成绩和考试是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依据,教育过程重视知识的掌握与记忆。
而素质教育则更加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除了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外,还注重对学生能力、兴趣、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教育内容的拓宽传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强调学习的结果和形式,缺乏对学科知识以外能力的培养。
而素质教育则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目标的不同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学术成就和知识水平,强调知识分子的培养。
而素质教育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目标,追求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评价体系、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比之下,传统教育则更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知识水平,偏重理论和书本知识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摘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
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
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
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实施素质素质教育教育战略Abstrac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ur country educates the development to face th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proposes explicitly and begins to implement “the rely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 the strategy; Technical, the economical rapidly expand and society's progress to educates proposes the huge demand. Must acknowledge that our country's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the state economy, social,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However, only then dares facing the question, we can progress, can follow the time development the step.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o our country, must step the new 50 year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ed journey basically in the n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reparation, is talented person's preparation. The question importance causes us to be able not but to go to carefully examine our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talented person view. At present has reached the consensus in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education forall-around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erative,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s main channel is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moreover must play student's main body role. But, has the massive formalism, the superficial piece of writing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vestigates its reason, I though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all-around development already needs to respect the education reality also to need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educate the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key word: Implementation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strategy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
第四,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致力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大强调使学生创造出新东西,不去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学生读书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但对所学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这些知识的反思注重不够。
第六,在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提高上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对待学生、摧残学生。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一九九九年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各地的学者、专家对如何界定和理解素质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但都一致地认为,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把知识的提高同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
而传统教育的本质是“应试教育”,既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清传统教育既“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育发展战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六大指导纲领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必须走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待遇较高的师资队伍的路子。
”和“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等条文,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员、经费和政策的保障。
随后人大在制定和发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又通过和公布了《教育法》和《教师法》,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以法治校、以法治教,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教育现实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牵扯整个体制的系统工程,是重大改革,决非有些人认为的只是中小学的事,或是让学生玩玩乐乐的事,这是国家重大历史时期的重大改革,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培养人,全国人民都要转变观念。
但是实施起来,还有很多盘根错节的问题要解决和完善。
第一,中小学课程教材内容、难度问题。
六天工作制改为五天工作制,而课程设置不但未改,相反学科教材难度增加,广度增大,分量加重,内容增多,每周30多个课时排得满满的,高年级一节自习课都没有,尽管教育部已决定适当删减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层次,把部分教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适当缩小考试内容的范围,但至今并未见太大成效。
第二,中小学课程设置问题。
除以前实施的课程设置方案未做太大修改外,而且增加了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劳技教育、三防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科普教育等等,其中前三、四项已要求列入正式课程,排入正式课表。
课程设置总量已超过周总课时量。
一方面,“开足开齐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督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另一方面,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多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好坏,又是上级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未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特色办学,学校和学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没有了,只好加班加点,这就是政策和要求上的自相矛盾产生的恶果。
第三,升学压力的问题。
一方面,中高考升学率是学生、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最主要标准,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
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
第四,部分教师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和教师教学成果如何及时评价的问题。
部分农村中学甚至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占教师比例过大,而教师学识水平无法达标,教学水平无法保障。
无论从师资的继续教育还是师资的选派上都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继续教育是面对在职专任教师的且在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上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而师资的选派也存在着大中城市过剩与边远地区极度缺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本身就具有滞后性,面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最终评价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的,然而对于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该是及时的、有效的,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教育的目标出发,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的结果,这就需要尽快的组织专家制定出可作参考的指导性意见来,以供学校参照执行。
第五,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主义,内容陈旧,方式死板,学习对口性差,对教学水平促进不大,而多以完成任务为主的问题。
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应紧紧贴近中小学教学的课程、教材、教法、教研、科研的实际,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
而广大教师也要切实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深远意义,自觉参与,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使继续教育起到真正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