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

合集下载

粤北排瑶:岭南文化的奇葩

粤北排瑶:岭南文化的奇葩

连南排瑶号称八排二十四冲,分布在粤北的崇山峻岭中,人口近八万众。山地农耕为主,是典型的传统农耕文明社会形态,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风土习俗。除了与汉族相同的春节、元宵、清明、中秋节外,还有本民族风情浓郁的“开春节”(三月三)“晒神节”“开唱节”“盘王节”“耍歌堂”等民俗节庆。如果把一些小节庆算进来,平均每个月都有喜庆活动。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民族服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连歌舞、习俗也在淡出社会生活。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有的常年不归,不少地区村寨节庆活动因缺少年轻人的参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活力。如果民众与自己的文化生活日渐疏远,如果一代人对自己的民族情感日趋淡薄,如果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包括政府)漠视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之间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血脉就会断裂。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都失去了民族个性,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离迷失和消亡就不远了。
排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年的“开春节”“开唱节”“盘王节”“耍歌堂”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欢庆活动,尤其一年一度的“耍歌堂”,排瑶人都穿上各自绚丽多彩的服饰,欢聚禾堂或广场,号角声声,山歌阵阵,欢快的人群载歌载舞,热烈的长鼓舞让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让人目不暇接,场景恢弘,风情浓郁。
笔者从2001年至2007年6次走进连南瑶山,参加了两次盛大的“盘王节”耍歌堂,两次南岗古寨举行的“开唱节”和篝火晚会。连南原生态的瑶族文化、习俗、风情和服饰给笔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农耕文明留下来的经典文化形态,是远古时期以来生产方式繁衍出来的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古代男耕女织升华出来的一种农家乐的产物,亦是数千年流传沿袭下来的风土习俗中洋溢神韵的个性语言。它和与众不同的民族语言、歌舞、风俗一样,代表着民族的文化形象。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广东少数民族广东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省份。

全国56个民族中广东就有53个。

据2000年人口统计,广东汉族人口有85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58%,少数民族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基诺共52个,1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2%。

先秦时期,广东境内居住有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唐朝的繁荣以及明清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外族入侵,各民族间不断同化、融合。

至建国前,世居广东的有黎、苗、瑶、壮、回、满、畲、京8个少数民族。

建国后,广东省行政区域有所变动,省内各少数民族成份亦随之变动。

1965年,防城东兴各族自治县的京族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

1988年4月,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苗族随海南建省划归海南省管辖。

至此,世居广东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5个。

2000年,5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18、15、3.5、1.5、0.8万人。

全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民族自治区域,有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同时还建立了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称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广东少数民族——壮族壮族是岭南古老的民族之一。

壮族的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

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如僮、撞,或俚、乌浒、峒民、僚、俍等。

壮族也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改称为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范围一览表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范围一览表

附件1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范围一览表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正果畲族村委会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县城移民村新港镇双田村、龙镇村、半坑村、斗背村、坡头村叶潭镇半埔畲族村、圩镇半江镇积洞、治溪村委会骆湖镇上欧、小水、杨坑、下欧、枫木、尖锋、骆湖、致富、江坑村仙塘镇热水村、木京村、徐洞村蓝口镇花径畲族村、蓝口圩镇、蓝口围、齐坑、铁场埔、土坡、隔水、牛背、塘心、扬柳、秀水、培群、角塘、新民、派头、新光、车头山、径背村黄村镇黄村圩镇、万禾、永新村上莞镇百坝、李白、新南、新轮、新民、太阳、圩镇、下寨、红旗、常尾、冼村村委会灯塔镇圩镇、黄埔地、白、高车、安平、结游草、印岗、新围、下围、新江、犁园村顺天镇枫木、金史、白沙、大坪、圩镇村委会涧头镇圩镇、新中、中、娥、东坝村委会双江镇圩镇、下林、双江、新寨、桥头、高坡村委会埔前镇圩镇、双头村委会船塘镇龙江、李田、沃头、老围、圩镇、许村、铁坑、岭头、新寨、流石、主固、三河、黄沙、车头、小水、群丰、滑滩、青峰村委会黄田镇久社、方围、圩镇村委会康禾镇圩镇、南山、雅陶村委会柳城镇圩镇、下坝、柳城村委会东埔镇白岭头、黄子洞、高塘村委会龙川县老隆镇莲塘、涧洞、联亨村委会田心镇甘陂村委会佗城镇大江、东瑶、塔西村委会龙母镇藕塘、下洋田村委会丰稔镇连东村委会黎嘴镇虎口村委会麻布岗镇阁前村委会上坪镇热水村委会市县(自治县、市、区)乡镇村委会备注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龙城镇街道惠东县大岭镇碧山村委会增光镇长坑村委会多祝镇永和村委会博罗县横河街道办嶂背畲族村委会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中洲镇会龙村委会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畲族村委会潮州市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委会凤凰镇石古坪畲族村委会潮安县归湖镇溪美、碗窑、山犁村委会文祠镇李工坑畲族村委会湘桥区意溪镇古庵、贵坑、荆山村委会茂名市信宜市朱砂镇琶垌村委会钱排镇云开村委会新堡镇桂垌村委会化州市文楼镇塘表村委会平定镇那宾村委会湛江市廉江市河唇镇东村、上村、姜家、龙平、山祖、良塘、横窝村委会石颈镇平坡、平城、新屋、扬名水、山、东、蒙村、鹿根垌、石颈村委会长山镇石滩、文林、盛龙、凌垌、那凌、茅田、罗村、横州坡村委会塘蓬镇上山村委会高桥镇李村村委会。

少数民族对照表

少数民族对照表
确认
起源的《高皇
歌》“祖公图”
一是唐宋期间
入粤的信仰伊
斯兰教的波斯
和大食番的后
裔;二是明清时
期中国北方迁
来的穆斯林;三
是 20 世纪初至
50 年代初期入
居的各界回族
人士
广东目前有 20 万瑶族人口,主 要聚居于连南、
乳源、连山
2005 年统计,广 东省内的壮族有 57 万多人,主要 分布在粤西北部 的连山壮族瑶族
少数民族对照表
名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点
起源
分布人口
民俗
节日
瑶族 壮族 畲族 回族
岭南分布最广 的少数民族,分

湖南洞庭湖、道 州一带
广东境内各少 古代百越族中
数民族人口最 的西瓯、骆越人
多的民族。
发展而来
自称“山哈”,
是岭南地区一
个古老的民族。 畲族同胞公认 为他们是龙犬 盘 的后代,保 存记载本民族
始于宋代,1956 年 12 月畲族作 为单一民族被
“米缸诞”
正月二十五 的仓官神诞 又称仓禀神
诞。
节日
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与民间节 日都要举行武 术表演。敬老扶 弱,创办老人 会:以思尼老人 会、回族老人长 寿会、回族丧济 会、回教慎终 会、崇善会、回 族老人之家。
满族
清朝政府于乾
隆二十一年
至今约 250 年。
(1756 年)派 驻广州的八旗
官兵及其家眷
的后裔
主要分布在广州
喜庆包勃勃,祭 拜祖宗袋。“家 家户户拜米缸 “大天仓”或
自治县
分布在潮州凤凰 山为中心的闽、 粤、赣三省交界
建国后,主要分 布在广州市、深 圳市、肇庆市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范围一览表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范围一览表

附件1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范围一览表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正果畲族村委会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县城移民村新港镇双田村、龙镇村、半坑村、斗背村、坡头村叶潭镇半埔畲族村、圩镇半江镇积洞、治溪村委会骆湖镇上欧、小水、杨坑、下欧、枫木、尖锋、骆湖、致富、江坑村仙塘镇热水村、木京村、徐洞村蓝口镇花径畲族村、蓝口圩镇、蓝口围、齐坑、铁场埔、土坡、隔水、牛背、塘心、扬柳、秀水、培群、角塘、新民、派头、新光、车头山、径背村黄村镇黄村圩镇、万禾、永新村上莞镇百坝、李白、新南、新轮、新民、太阳、圩镇、下寨、红旗、常尾、冼村村委会灯塔镇圩镇、黄埔地、白、高车、安平、结游草、印岗、新围、下围、新江、犁园村顺天镇枫木、金史、白沙、大坪、圩镇村委会涧头镇圩镇、新中、中、娥、东坝村委会双江镇圩镇、下林、双江、新寨、桥头、高坡村委会埔前镇圩镇、双头村委会船塘镇龙江、李田、沃头、老围、圩镇、许村、铁坑、岭头、新寨、流石、主固、三河、黄沙、车头、小水、群丰、滑滩、青峰村委会黄田镇久社、方围、圩镇村委会康禾镇圩镇、南山、雅陶村委会柳城镇圩镇、下坝、柳城村委会东埔镇白岭头、黄子洞、高塘村委会龙川县老隆镇莲塘、涧洞、联亨村委会田心镇甘陂村委会佗城镇大江、东瑶、塔西村委会龙母镇藕塘、下洋田村委会丰稔镇连东村委会黎嘴镇虎口村委会麻布岗镇阁前村委会上坪镇热水村委会市县(自治县、市、区)乡镇村委会备注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龙城镇街道惠东县大岭镇碧山村委会增光镇长坑村委会多祝镇永和村委会博罗县横河街道办嶂背畲族村委会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中洲镇会龙村委会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畲族村委会潮州市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委会凤凰镇石古坪畲族村委会潮安县归湖镇溪美、碗窑、山犁村委会文祠镇李工坑畲族村委会湘桥区意溪镇古庵、贵坑、荆山村委会茂名市信宜市朱砂镇琶垌村委会钱排镇云开村委会新堡镇桂垌村委会化州市文楼镇塘表村委会平定镇那宾村委会湛江市廉江市河唇镇东村、上村、姜家、龙平、山祖、良塘、横窝村委会石颈镇平坡、平城、新屋、扬名水、山、东、蒙村、鹿根垌、石颈村委会长山镇石滩、文林、盛龙、凌垌、那凌、茅田、罗村、横州坡村委会塘蓬镇上山村委会高桥镇李村村委会。

广东民俗之瑶族篇

广东民俗之瑶族篇

多种多样的服饰
妇女身穿镶边领的绣花衫,下 着花边长裤,腰间围上短围裙, 穿勾头花鞋。盛装时围上梯形 花围裙挂方形花袋,胸前挂一 长串银牌。脚裹绑腿,盛装时 男女身上披一大块方形红绒刺 绣附有银饰的披肩。
广东瑶族之建筑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并有飞檐和无飞檐之别。注重门楼、 天井、飞檐、雕刻的建筑群。建筑精美、注重外观。 飞檐式的结构,主要分布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瑶民村落。目 前尚保存的比较好的这一类型的瑶族建筑代表有:江永县沟兰溪瑶寨,恭城 莲花镇的朗山村古建筑和广东连山县南排岗,此类型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遗存。
泥瓦式房屋,以泥、 竹、木为主要材料。又 以夯土墙居多。 “一明两暗”型,即 三间堂平列式的房屋,正 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东 侧一间住儿女,西侧的那 间用杉木板壁一分为二, 里面是父母的卧室,外面 是厨房。多为两层。 楼面用杉木板铺设, 可住人也可放东西。为 了防潮,一般人家的谷黍 瓜豆大都堆放在楼上。
• 排瑶“耍歌堂”是最大的节 日,相传是为了纪念祖先盘 古王逝世的日子,一说是将 丰收的盛事告慰祖先,祈求 先人神灵保佑族人人丁兴旺, 六畜平安。耍歌堂,每3―5 年举行一次,一般选在农历 十月十六之后,秋收完毕。 历时3-5天不等。
舞火狗
龙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蓝田瑶族乡的瑶族, 一年一度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隆重举办“舞火狗” 活动。这种活动源于狗图腾崇拜,演化为当地瑶族少女 的成年礼仪。传说当地瑶族先祖峒爷年幼丧母,是用狗 奶养育成人的,因此世代沿袭教育后人勿忘“狗恩”。
• 指导老师 熊尚辉老师 组员:李智鹏 李妹 成美琼 张欣 刘影 成美琼 赵晓慧 余晓露
盘王节
也称“还盘王愿”,是过山瑶传统的祭祀民族始祖 盘王的活动。盘王节以祭祀先人盘王为主要内容,后来 发展为纪念祖先,庆贺丰收的民间节日。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之旅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之旅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之旅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之旅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一个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游客提供了一次独特而难忘的文化之旅。

一、历史沿革乳源瑶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瑶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自身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和舞蹈等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文化。

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历史深厚,通过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二、风景名胜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瑶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游览丹霞山,可以欣赏到奇特的丹霞地貌,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乳源瑶族谷更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

此外,还有神秘的瑶族古村落、壮丽的瑶寨建筑,都是游客不能错过的景点。

三、瑶族文化瑶族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

瑶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节日,例如过节时的舞狮、鼓舞等活动。

游客可以通过观看瑶族民俗表演,品尝当地瑶族特色美食,亲身参与瑶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亲近瑶族文化,感受瑶族人民的热情和勤劳。

四、美食体验作为一个特色民族地区,乳源瑶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瑶族美食。

瑶族菜肴以新鲜、绿色、健康为特点,采用多种独特的烹饪技巧和调味方法,味道独特鲜美。

游客可以品尝到瑶族的传统菜肴,如草鱼包粽、煮鹂肠等,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还代表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五、民族手工艺品瑶族人民以手工艺制作闻名,他们巧妙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

从瑶族刺绣、银饰、彩陶等工艺品,到竹编、纸扇等日常用品,每一件作品都凝结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

游客可以购买这些瑶族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同时也支持当地的手工艺产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概览之少数民族广东少数民族广东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省份。

全国56个民族中广东就有53个。

据2000年人口统计,广东汉族人口有85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58%,少数民族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基诺共52个,1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2%。

先秦时期,广东境内居住有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唐朝的繁荣以及明清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外族入侵,各民族间不断同化、融合。

至建国前,世居广东的有黎、苗、瑶、壮、回、满、畲、京8个少数民族。

建国后,广东省行政区域有所变动,省内各少数民族成份亦随之变动。

1965年,防城东兴各族自治县的京族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

1988年4月,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苗族随海南建省划归海南省管辖。

至此,世居广东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5个。

2000年,5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别为18、15、3.5、1.5、0.8万人。

全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民族自治区域,有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

同时还建立了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连州市三水瑶族乡、瑶安瑶族乡、阳山县称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广东少数民族——壮族壮族是岭南古老的民族之一。

壮族的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

历史上有过不同的他称,如僮、撞,或俚、乌浒、峒民、僚、俍等。

壮族也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改称为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

壮族世居连山县境南部,大部分来自广西。

除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外,全省90多个市县也有壮族散居。

壮族社会基本上以姓氏血缘为纽带,多数是一个姓氏一个村寨,也有二三个姓氏为一个村寨的。

建国前村寨内部多实“村老制”,并且保留着部分原始民主议事的痕迹--“里排众议”。

父系小家庭制是壮族主要的家庭结构,儿子长大成婚后多数即分家。

在壮族家庭中很少有四五代同堂的。

儿子有继承权,女儿无财产继承权。

婚姻状况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严格遵守本民族同姓不通婚的原则,但与汉族通婚不受限制,与瑶族通婚则为数极少。

婚仪有“订婚”、“行聘”(送彩礼)、“迎娶”、“回门”等,部分吸取了汉族的形式,但仍保持有本民族的特色。

旧俗夫权突出,丈夫可以随意把妻子卖掉。

壮族多同一姓氏住在一起建村立寨,壮话称“班”。

如“班壮”、“班局”、“班罗”、“班瓦”、“班翁”、“班管”、“班陵”等。

壮族人以大米为主食,菜肴别具特色,几乎每家都有酸菜缸,一年四季都有浸酸豆角、芥菜等。

喜欢用生猪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猪肠,煮熟后切片待客。

农历四月初八的“牛皇诞”有吃双色饭的习俗。

糯米糍粑是壮族节日和喜庆中不可缺少的。

壮族女装无领右袵,袖宽大近尺,长至膝盖,用不同颜色的布条镶嵌滚边,一般有二三道边。

肩内贴布在外,起缝三线,称作“反缚衫”。

妇女加滚边兜肚(小围腰),腰间挂有一串穗形线筒。

姑娘出嫁举行婚礼时,着盛装,穿绣花衫、勾头花鞋,衫外罩有流苏的围肩,裤外加贴花腿筒、红绒布做成的散布裙,称“因”。

男装有右袵与对襟两种,右袵衫反膊无领,衣纽用铜扣,系长腰带,对襟衫比较短窄。

男女着长裤,式样无别,俗称牛头裤,无袋、无裤耳,用一铜线穿双带系裤头,后改用铜扣或布扣。

建国后壮族服饰已随时代有所变化,除了节日和喜庆场合穿着本民族服装外,一般日常服装与汉族无异。

壮族重视过春节,从年尾几天到除夕、大年初一直至正月元宵节才结束活动。

节日里,男女老少村与村隔河对唱,以知识歌为主要内容,如猜迷、计算等,通宵达旦。

比较重要的节日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冬至等。

壮族信仰多神,受汉族道教影响较深。

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明主宰,处处皆有神灵。

另外还保留崇拜自然景象,如日蚀、月蚀等。

壮歌是壮族各种不同类型民歌的通称,其中有坐堂歌、年晚歌、呵哩歌、情歌、杂歌等。

在粤北的百里壮乡,有出门三步起歌声的美誉,习俗有以歌迎客、经歌奉茶、以歌送亲之风。

壮歌主要的形式是四句、五句一节,也有长达六七十句构成一节的自由体,但五句最为流行。

广东少数民族——瑶族瑶族主要分“过山瑶”和“排瑶”两个支系。

瑶族的另称很多,因衣饰、居住方式等不同而称为白瑶、黑瑶;东边瑶、西边瑶、高山瑶、平地瑶。

瑶族还有自称,如过山瑶自称“勉”或“优勉”,排瑶自称为“敏”或“藻敏”等。

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县、阳山、乳源、曲江、始兴、乐昌、翁源、英德、仁化、怀集12个山区县。

龙门和阳春等县亦有瑶族人口分布。

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连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是瑶族主要聚居区。

排瑶(“排”,即居住的村寨)因世代聚居而自然形成的瑶老制是排瑶自行管理村寨内部和公共事务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

天长公是瑶老制的首领,每排一个。

瑶老制的主要成员民主选举,定期轮换。

瑶排诸事,如决定排际械斗、讲和或赔偿条件等,均集体民主公议。

主要聚居在连山、连南,建国后实行民族自治。

排瑶多从事农业。

早在唐汉年间已从汉人区引进铁器、耕作技术及稻种,生产活动多由各家独力承担。

其居住地域多为纯林地区、半林半农地区以及以垦山为主的石灰岩地区。

过山瑶是迁徙型民族,并以游耕生活而得名。

居住相对较分散,过山瑶以从事耕山、狩猎、采集山货为主。

耕作方式较粗糙,广种薄收。

曾长期残存氏族社会集体劳动的方式。

过山瑶主要居住在乳源。

瑶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以族内婚为主,较少与其他民族通婚。

排瑶同姓不同房者可以通婚。

过山瑶则不同香炉的青年男女可以通婚。

自建国后,瑶族与汉、壮民族或瑶族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之间相互通婚日益见多。

瑶族以歌求爱,以物定情的方式比较普遍。

排瑶“沤莎腰”,是典型的以歌求爱的自由寻偶方式。

排瑶出嫁、娶亲的场面隆重,婚礼前后举行3天。

瑶族婚俗中还有“抢婚”、“担名”、“不落夫家”等。

婚姻的居住形式有男娶女嫁从夫居和男子上门从妻居(俗称招郎婿)两种。

过山瑶两种形式并存,通婚圈较宽,间中有汉族男子到瑶族女家入赘。

瑶族离婚、再婚均不受歧视。

夫妻双方均可提出离婚,由瑶老或房族中老人作证,喝过他们的一杯酒,或折断一物双方各执一半后,婚姻便告结束。

瑶族的家庭结构、规模和类型各支系不尽相同。

排瑶家庭以男性为中心,世系按男子计算,父母与未婚子女居住,子女婚后第二年即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

故排瑶家庭多数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组成,甚少祖孙数代同堂的大家庭。

过山瑶的家庭存在两种不同的居住形式,一是男娶女嫁,从夫居,以丈夫为主,男性继嗣;一是女子招赘,男子上门,按婚前协议,从妻居,或两边走,婚生子女可以均分,或一子两顶,继嗣双方的香火,称“两边顶”。

财产继承视家庭结构不同而有别。

排瑶实行子嗣继承制,一切财产均由儿子继承,女儿则无继承权。

若无子嗣,则由近亲男性继承。

无近亲者则充公作为宗族“公赏”,供日后祭祀等公用。

部分女子出嫁有数量不等的陪嫁田,但该女子死后得归还娘家。

过山瑶除嫁女外,在家子女均可继承父母的财产。

瑶族的文化艺术内容丰富。

有古老的神话;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学;歌谣、谚语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挑花刺绣、印染、编织等民间手工艺。

过山榜是瑶族人民用汉文记录本民族历史的文献。

它记载着瑶族族源、迁徙和远古生活时代的经济、文化、婚姻和习俗。

歌谣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山瑶民间歌谣多以7字1句,4句为1首,间有3字、5字、12字句。

排瑶歌谣多以长短句为主,亦有5言句和7言句,曲调有“歌堂调”、“讲歌调”、“情歌调”等几种曲调。

民间乐器有:长鼓、锣、鼓、钹、铃、箫、牛角、唢呐等。

乐曲有牛角号曲、五月箫曲、唢呐曲等。

歌谣形式上基本都是叙事歌。

大体上可分为祭神歌、历史迁徙歌、生产生活歌、婚姻爱情歌、礼仪歌等。

歌唱形式主要是一问一答,或群问一答或一问群答,互相盘歌。

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为长鼓舞。

民间保留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排瑶的弓箭、刀剑、顶杠、爬杆、打陀螺、火枪射击和过山瑶的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梯、武术等。

有些瑶族还保留跳高台、跳田沟、掷石子等。

瑶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有刺绣、挑花、印染、编织、打制饰物以及花裙、披风、童帽、挂袍、鱼篓、箩筐以及银质首饰等。

瑶族不同支系的服饰各异,同一支系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地域特点很明显。

过山瑶妇女头饰分为顶板高架、尖头、平头3种不同的发髻装饰。

乳源县柳溪、游溪与东坪一带的必背瑶族妇女头戴顶板,高约一尺,宽约两尺许,内撑竹架,上盖白布巾,顶部再覆以绣花巾,是一种古老的头饰,也是瑶族妇女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头饰。

连山三水和连南板洞、三联、白水坑过山瑶妇女头饰则用几十层花色彩布头巾包成三角尖顶头饰;连县瑶族妇女头髻只覆盖三尺布巾,简洁方便。

连南的排瑶妇女头饰多样,或束发盘髻,扎以方帕,或束髻高耸,套上用布浆成的花冠,盛装的头饰还持上各种银鼓、银牌、银铃等。

男子头饰,过山瑶男子头上围7尺黑布巾或白头巾。

头巾中央绣四方形图案。

排瑶男子束发挽髻梳成朝天髻或后枕髻,围着7尺红头巾,发髻插数支雉鸡尾羽或白色鸡毛。

瑶族装饰品以银饰居多,亦有金、铜、竹、木等饰物。

有头簪、头钗、耳环、项圈、串牌、链带、手钏、戒指、银铃、银鼓等。

乐昌、始兴、曲江、翁源及阳春、阳山一带的过山瑶基本着汉装。

瑶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红薯、芋、麦、高梁、木薯等杂粮。

在饮食上,除与汉族有共同的习惯外,还有自己特有的食品,如炕猪肉、猪红香肠、香粳烤肉饭、竹筒饭、野蕨糍、酿竹笋、大苋焖豆腐、苦斋鸡汤、天鹅菇鲜汤、水酒等。

瑶族一年的节日除与汉族大致相同外,还有本民族的节日,如“耍歌堂”、“盘王节”、“舞火狗”等。

广东少数民族——畲族畲族先民是闽粤结合部山区的古老居民之一。

隋唐之际,史籍称其为“峒蛮”、“蛮僚”,与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一并称呼。

南宋文献出现“畲民”、“輋民”的记述,因其先民有刀耕火种的“畲田”习惯,并常在山上搭棚(即“輋”)聚居,畲族由此得名。

畲族首领称“畲长”,上层官职称“畲官”。

明代称“畲族”为“畲民”、“輋民”、畲瑶或輋瑶。

清代文献中把畲族统称为“瑶人”或“苗瑶”或“畲瑶”。

对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的畲民则以“山瑶”直呼。

民国时期,畲族曾统称为瑶族,或为“苗夷”。

畲、瑶两族的先民有亲缘关系。

1956年,国务院正式确定“畲”为畲族的族称。

畲族的自称各地不尽相同。

潮州、丰顺山区的畲民自“山子”、“山地人”或称“山里人”、“讲畲话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