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2009
第1章-非参数统计概述

总体实际情况
H0 为真 结论正确
H1 为真
第二类错误
(概率为 )
第一类错误 (概率为 ) 结论正确(功效)
例1 某厂生产的螺钉,按标准强度为68克/mm2,
而实际生产的螺钉强度 X 服从 N ( m ,3.6 2 ). 若 E ( X ) = m = 68, 则认为这批螺钉符合要
求,否则认为不符合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与 的反向关系
希望所用的检验方法尽量少犯错误,但不能完 全排除犯错误的可能性。理想的检验方法应使 犯两类错误的概率都很小,但在样本的容量给 定的情形下,不可能使两者都很小,降低一个 ,往往使另一个增大。
当实际分布 的均值为未知时, 无法计算出犯第二
?
类错误的概率。因
此,我们通常只控
NNoo 制犯第一类错误的
H0 : m = 68
原假设的对立面:
H1 : m 68
称为原假设或零假设 称为备择假设
现从该厂生产的螺钉中抽取容量为 36 的样本,
其样本均值为 x6.8 5,问原假设是否正确?
例1 中
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
=P(拒绝H0|H0为真) (5 .3 ) (1 .3 ) 1 7 0 .9 1 0 .04 8
若H0为真, 则
3.62
X ~ N(68, )
36
所以,拒绝 H0 的概率为 , 又称为显著性 水平, 越大,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越大, 即
越显著.
下面计算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 P ( 接受 H0 | H0不真 ) H0 不真,即 m 68, m可能小于68,也可能大于
68, 的大小取决于 m 的真值的大小.
定类尺度数据没有顺序和大小区别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5、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计量经济学第1章导论

计量经济学的用途或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 理论检验,这是计量经济学用途最为主要的和可靠 的方面,这也是计量经济学本身的一个主要内容。 其二是预测应用。
1.3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经济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以下 步骤:理论或假说的陈述→建立理论的数学模型→ 建立理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抽样、收集数据→估 计回归系数→参数的假设检验→模型的应用。
6.参数的假设检验 式(1-3)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样本结果,样本结果 是带有偶然性的,那么这样一个结果是偶然的吗? 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表达方式是由样本的这个结果 能判断总体的也不等于0吗?我们建立模型式(1-2) 的含义是“计量”X对Y影响的程度,如果,则式 (1-2)变为 Y 0 u ,这说明X没有对Y产生影 响,这个结果显然与我们最初建立模型的意图是不 相符的,或者说建立这样的模型是不可靠的。 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参数的假设检验。如果通过检 验可以证明,那么说明我们建立的模型式(1-2) 是可靠的。
4.抽样、收集数据 式(1-1)和(1-2)描述的总体的情形。我们知道, 总体一般来说是不可全面观测的,虽然斜率项系数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但是我们相信,总体中的一部 分人群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和总体人群的消费与收 入的关系具有相同的特性,可以建立相同形式的样 本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模型。于是,我们抽样并收 集样本数据,并用样本数据得到样本的斜率项系数, 即样本的边际消费倾向;再用样本边际消费倾向推 断总体边际消费倾向,这个过程是可以实现的。
1.2计量经济学的性质
计量经济学不是对经济的一般度量,它与经济理论、 统计学、数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计量经济 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 学、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 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应当注意,计量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体是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 律,所以它是一门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当然会运 用大量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许多数理统计方法,但 是数学在这里只是工具,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第一章 学习导论

▪ 其他心理学家,如詹姆斯、鲍德温、卡特尔、杜 威都极力主张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儿童教育中。
▪ 2. 苏联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20世纪20~30年代,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家有维果茨基、布
隆斯基、鲁宾斯坦、聂恰耶夫等人。 ▪ 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强调儿童发展中教育、
教学的主导作用,提出儿童发展的“历史文化观”和“内 化说”。 ▪ 到了40年代至50年代末,重视结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 与教学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反对西方心理学简单把动物 学习的原理运用到人类的学习中。 ▪ 60年代以后,不仅注重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学校 教学实践相结合,而且重视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问 题进行探讨。 ▪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成果、加里倍林的活动 学习理论以及彼得诺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加 梅佐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等都很著名。 ▪ 把发展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正是苏联心理 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请把这本书当作你的良师益友, 或者是一位愿意与你分享知识和 技巧的专家型教师!
▪ 3. 中国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 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一章 导论

第1章导论1.1 旅游景观美学旅游景观美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旅游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旅游科研逐步深入的基础上产生并确立起来的。
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但其研究领域却十分广泛,自然山水、人文古迹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因此学科交叉性强又是它的一个特点。
其研究方法因涉猎学科的庞杂而具有多样性。
1.1.1旅游景观美学旅游景观美学概念:是以各种旅游景观及其审美特征为研究对象,涉及旅游者审美者心理、审美行为的学科。
它是旅游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在研究中还涉及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知识。
1.1.2旅游景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美学基础对美学基础的学习和研究是进行各种审美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旅游景观美学研究是美学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旅游活动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各种旅游景观是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美学常识,才能更好地领略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旅游景观美学涉及到的美学基础主要包括:美感与审美活动、审美存在、审美形态等。
(2)旅游审美心理旅游景观美的存在价值,因为旅游者的观照、欣赏而得到充分的显示,因此研究旅游景观美学,不能忽略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研究。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者的审美行为特点、心理状态、审美素养对审美享受的获得至关重要,同样的旅游景观会由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欣赏而得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与旅游者个体审美心理的差异性有直接关系。
因此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是旅游景观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审美心理要素,旅游审美动因,旅游景观审美的心理过程,旅游审美能力培养等内容。
(3)旅游景观及其审美旅游景观是旅游景观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各种各类旅游审美活动均离不开旅游景观,而旅游景观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因此研究和分析蕴含在各类旅游景观中的美的规律和特点、美的表象和内涵成为旅游景观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根据旅游景观的分类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景观与旅游景观美特点、构成要素,自然景观审美,人文景观审美等。
第1章计算机发展简史000001

1.1.2 机械计算机
1614年,英国数学家约翰.纳皮尔发明简化乘除运算的纳皮 尔骨条。 1620年,英国数学家埃德蒙.冈特发明对数计算尺。 1624年,英国数学家威廉.奥垂德发明了圆形滑动计算尺。
对数计算尺
计算尺
计算机导论 (2009)
1.1.2 机械计算机
1642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发明了齿轮式能实现加减法运算 的计算器Pascaline。 1673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建造了一台能进行加减乘除四 则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
计算机导论 (2009)
1.2 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代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电子管
晶体管 集成电路芯片
计算机导论 (2009)
1.2.1 第一代计算机
主要特点(1946-1958)
用电子管代替机械齿轮和继电器作为基本元器件, 运算速度一般为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采用二进制形式,程序设计语言为机器语言。 程序可以存储,使用水银延迟线、静电存储管、 磁鼓、磁芯等作为存储器。 输入输出装置主要用穿孔卡片,速度很慢。
计算机导论 (2009)
第1章 计算机发展简史
1.1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1.2 计算机的发展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4 著名的计算机公司 1.5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 1.6 计算机学术组织 1.7 计算机奖项 1.8 本章小结
计算机导论 (2009)
1.1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机导论课件说明
该课件是袁方、王兵、李继民编著,清 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出版的计算机导论 (第2版)的配套课件。
课件中的部分图片来源 于互联网,向有关图片的提 供者和网站表示感谢。
第1章 导论 《会计学》PPT课件

1.2 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
1.2.5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1.2.5.1会计基本程序 1)会计确认 2)会计计量 3)会计记录 4)财务报告
1.2 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
1.2.5.2会计核算方法 (1)设置账户; (2)填制凭证; (3)登记账簿; (4)复式记账; (5)货币计价; (6)成本计算; (7)财产清查; (8)编制财务报表。
1.2 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
(3)企业的管理当局。 (4)与企业有相关利益的各个集团(尽管有时只是
一种间接利益关系),如职工、客户、供应商以及 有关的社会福利部门等。 1.2.2.2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1.2.2.3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1.2.2.4会计目标的提出
1.2 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
1.2.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首要质量要求 (1)可靠性 (2)相关性 (3)可理解性 (4)可比性
1.2 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
2)次级质量要求 (1)实质重于形式 (2)重要性 (3)谨慎性 (4)及时性
1.2 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
1.2.4会计要素的定义及确认与计量原则 1)资产 2)负债 3)所有者权益 4)收入 5)费用 6)利润 7)利得 8)损失
1.2.1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主要是对独立的会计主 体来说的。 3)会计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 5)权责发生制
1.2 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基本概念
1.2.2会计目标 1.2.2.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1)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如统计、财政、税务部门 等,它们需要会计信息进行宏观调控。 (2)处于企业外部、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 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目前的与潜在的)。
安全工程导论第1章绪论

11
第十一页,共29页。
§1.1.2安全(ānquán)的基本特征(2/4)
3 .安全(ānquán)的相对性
安全(ānquán)标准是相对的。因为人们总是逐步揭示安全(ānquán)的运动规律,提高对安全(ānquán)本质的认识, 向安全(ānquán)本质化逐渐逼近。影响安全(ānquán)的素很多,以明显和潜隐形式表征客观(宏观)安全(ānquán)。 安全(ānquán)的内涵引申程度及标准严格程度取决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的范围,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政治经济状 况,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安全(ānquán)法学观念,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等现实条件。安全(ānquán)标准应当成为 保护公众的安全(ānquán)规范,并以严格的科学依据为基础。公众接受的相对安全(ānquán)与本质安全(ānquán)之 间有差距,现实安全(ānquán)标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并随着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而提高。
安全科学学科建设:安全工程、卫生工程、职业卫生医学以及安全系统工程和安全管理工程等工程技术与技术科学两个(liǎnɡ ɡè)安 全科学技术层次,在国内外也都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开始向基础科学和哲学层次升华,初步提出了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安全 科学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
7
第七页,共29页。
安全工程中的几个(jǐ ɡè)基本概念(1/3)
9
第九页,共29页。
安全工程中的几个(jǐ ɡè)基本概念(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和 理论研究
一、远程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
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概述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述
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概述(1)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发源于函授教育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而函授教育起 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 工业革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840年,英国人伊萨克•皮特曼(Isaac Pitman)把 速记教程函寄给学生,被认为是函授教育的始祖。 1849年,伦敦大学首创校外学位制度(External Degree System),标志着世界远程高等教育的诞 生。 函授教育与校外学习,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响应 和推广。
远程教育专业杂志(英文)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澳大利亚) 《欧洲远程教育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加拿大远程教育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开放学习》(Open Learning)(英国) 《远程实践》(Open Praxis)(国际开放与远程教 育协会刊物)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述(2)
早在1951年,东北实验学校就设立了函授部。 据统计,到1956年中国已有123所高校举办了 函授教育,所开办的专业有138个,在校学生 占同时期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8%。 6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成立了广播 大学或广播电视大学。文革时期停办。 1978年2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亲自 批准筹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2月6日, 一个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 电视大学同时正式开学。
第二节 远程教育学的研究对 象和教学内容安排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1. 目的
(1)在21世纪信息社会中,开放与远程教育 将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和终生教育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国际教育全球化大 格局产生与日俱增的重大影响。 (2)从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大学教育看可以成 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科。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学术交流活动
迄今已举办了13届年会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也已发 展成为亚洲地区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国际的和地区的 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 。 1998年在中国香港举办的第12届年会的主题是“亚 洲远程学习者” 1999年在中国北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3 届年会选定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信息和学习社 会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和模式” 2000年在菲律宾马尼拉由菲律宾大学开放大学主办 的第14届年会的主题为“开放学习与远程教育 :观 念、方法和技术”。
2.意义 (1)有利于总结我国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开创 和开放远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学派,为世 界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2)有利于借鉴世界各国远程教育的实践和经验, 使我们的理论研究起点高、成效快。 (3)有利于以理论指导教育决策,大力开展远程 教育。 (4)有利于指导远程教育的活动(教学、学习、 管理)。 (5)有利于远程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队伍 的形成、提高和发展。
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概述(2)
20世纪初,远程教育从单一的函授教学状态向多 种媒体教学的形态转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幻灯、电唱、电话介入教育领域 20世纪20年代开始,无线电播音教育和利用无声电影 开展的视觉教育开始起步 30年代起,有声电影应用于教学 50年代起,电视教育崛起
产生了一类新型的学校:多种媒体教学的开放的 远程教育的院校。代表是1969年成立的英国开放 大学,1971年开始招生授课。 进入70年代后,在英国开放大学创新精神的鼓舞 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兴办远程教育的热潮。
二、远程教育理论和学科的成熟
远程教育学科确立的标志
1.
2. 3.
4.
5. 6.
远程教育专业协会、学会的普遍建立。 专业刊物和学术出版物的明显增长。 学术交流活动的活跃及其成效和影响。 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形成。 学科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 传统大学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 ,招收培养本科、 硕士、博士学生。
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概述(3)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在通信技术、计 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 特别是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国际上兴 起的网络大学、网上学校,以锐不可当 之势,迅速地发展起来。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述(1)
1902年,蔡元培、章炳麟、叶瀚等革命 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一所教育机构—— “中国教育会”,该会编写教科书和应用 通信教授法,刊行丛书报,这就是中国 函授教育的起始。 191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设了函授学 社,标志着中国近代有组织、有计划、 有目的的远程教育的开始。
理论基础
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奠定和成熟主 要表现在远程教育基本概念和学科研究 领域的确立,远程教育基本原理和基本 理论的阐述和发展,以及远程教育各种 学派的形成,从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了远程教育的学 科理论体系。
远程教育学科体系
90年代中期远程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主要分支有:
1. 2. 3. 4. 5. 6. 7. 8.
依据对上述6项基本标志的考察,可以认为自80 年代末起,远程教育在研究和大学教学两方面都 已确立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
远程教育专业协会、学会
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 非洲远程教育协会(AADE) 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 欧洲函授学校协会(AECS) 欧洲远程教学大学协会(EADTU) 加拿大远程教育协会(CADE) 澳大利亚开放与远程学习协会(ODLAA) 中国电化教育协会 中国函授高等教育协会及广播电视教育委员会
3.远程教育学分支学科:远程教育系统工程理论、远程教 育技术和媒体理论、远程教育传播学与教学通信理论、 远程教育心理学及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远程教育课 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理论、远程教育的学生学习支持服 务理论、远程教育经济学、远程教育历史研究、远程 教育 管理学和质量保证、远程教育测量学和评估理论、 比较远程教育学、远程高等教育、远程教育人员发展、 各专业学科的远程教学理论等。 4.远程教育学和相关学科:远程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 支,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5.关系最密切的是教育技术学和成人教育学。
9.
10.
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原理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 系统分析和设计 组织、行政和管理 决策和评估 经济学 远程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技术和媒体 课程开发和发送 教学设计
11. 12.
13.
14.
15. 16. 17.
学习支助服务 学生和支助组织的 交流和通信 远程教学和教学人 员的专业发展 远程学习和学生对 象 远程教育中的学科 教学 远程教育历史 比较远程教育等
序言
1.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 多媒体与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 技术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与知识工 程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知识代理 (Agent)等技术广泛应用教学系统 设计、网络课程和教育软件开发中,现 代远程教育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2.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主要是:继承, 发展,创新。 3.远程教育学研究: (1)远程教育学学科理论基础; (2)远程教学的发展历史; (3)远程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述(4)
1998年12月,中国政府颁布了《面向21世纪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 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 体系。1999年,教育部选定清华大学、湖南大 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浙江大学为第一批现代远 程教育试点院校。2000年在试点基本成功的基 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了31所重点高校,据 悉,2001年达到了45所。 这一时期,中国远程教育开始走向网络远程开 放教育阶段。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述(3)
截至1999年,中国电大已形成了由中央电大 (内含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中国电视师范 学院、中央广播电视中专)和44所省级电大, 814所地(市)级电大,1742所县级电大以及 17076个教学点组成的远程教育系统。 1998-1999学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拥有 高等和中等专业在校生124.6万名。其中,高等 学历教育学生88.8万名,中专学生35.8万名。 自1982年至1998年,共培养高等专科毕业生 249万名。培养了近100万中等专业毕业生。
远程教育专业杂志 (中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中国远程教育》 (原名《中国电大教育》)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现代远距离教育》 上海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研究》 中央电教馆的《中国电化教育》 此外 ,各省电大都有自己的学刊、学报
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每两年主办一次的世 界大会: 199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办的第18届世界 大会的主题是“新的学习环境:全球展望” 199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19届世界大会 的主题则是“教育新的前沿:网络世界的教与 学” 2001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办的第20届世界大 会的主题为“学习的未来—为未来而学习—创 新和变革”
二、远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表述
远程教育学是研究远程教育的规律、原理、 方法和特点的学问。 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 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 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 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2.核心词“远程教育”诠释
二、远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传统大学开设远程教育专业课程
自1980年代时 ,不少大学开始开设作为独立学 科的远程教育学位课程。一个著名的代表是澳 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和南澳 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在80年 代末合作开设的远程教育硕士课程。 在90年代国际远程学习中心开发的数据库中 , 列举了几十所大学开设的远程教育学位课程以 及它们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和教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