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_熊文华
现代汉语中来源于日本的词汇

从清末开始,中国从明治维新引入大量的日本造汉语词汇。
保守估计现代汉语词汇中大约有不少于3000个词汇来自日语。
大概可以分作一下几类:1,日本用汉字去西洋语发音而形成的词汇,如俱乐部,浪漫等;2,源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及日语原有的汉字组合,但是在中国汉语里本没有这样组合的,如服务,方针,解决,申请,想象等;3,日本以汉字为素材,来表达西洋语词的意义,如立场,场合,手续,取消,取缔,引渡等;4,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固有词汇,来翻译西洋的词语,如经济,宪法,共和,法律,封建,社会等;5,中国开始使用单却在以后未能广泛流行,后经日本采用,并与西洋学术一道作为新名词逆输入到中国,如权利,文法等。
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都一致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汇,大多数不是中国人自己创译的,而是采用拿来主义,把日本人的原译直接拿过来用。
日语新词对汉语影响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文史哲经法艺数理化天地生医农,书面用词和口头用语,几乎无科不由,无处不在。
如科学文化几乎全面采用日本新的词汇。
在法律方面,明治时期日本的法律术语,原样不动地被引入中国语言。
而社会科学方面,差不多中国所有文本上使用的基本语汇都是来自日本,在现代哲学方面,中国人完全依靠日本输出的词语。
根据中国方面学者的统计:在哲学,社会科学(含政治,经济,法学,外交,文学,历史等)方面,列出的有社会,政党,政策,政府等105个词;在自然科学,医学,艺术方面,列出了自然,物质,宗教,代数,物理,化学,生物等55个词汇;在日常生活用语方面,列出了直接,间接,古典,现代,表情等47个词汇。
此外今日中国人所广泛使用的现代汉语的大量复合词中:凡是以学结尾的词汇,如:财政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凡是以化结尾的词汇,如:特殊化,现代化,科学化;凡是以式结尾的词汇,如:速成式,问答式,简易式;凡是以炎结尾的病症词汇,如:关节炎,气管炎,脑炎,胃炎等;凡是以性结尾的复合词,如: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等;凡是以界结尾的复合词,如:文学界,思想界,艺术界等;凡是以感结尾的复合词,如:美感,好感,恶感等;凡是以点结尾的复合词,如:观点,要点,焦点等;凡是以观结尾的复合词,如:悲观,乐观,人生观等;凡是论结尾的复合词,如:一元论,宿命论,无神论等;凡是以法结尾的复合词,如: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以及凡是以方法,作用,问题,时代,社会,主义,阶级等次为结尾的复合词,例如:心理作用,土地问题,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农民阶级,等等。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综述一、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在现代汉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汉语外来词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外来词的界定、分类、来源、特点、影响等。
在界定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可能与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标准,外来词可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形译词等多种类型。
在来源方面,现代汉语外来词主要来自于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世界主要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汇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在研究特点上,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者们注重对外来词的语言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关注外来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讨外来词在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等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揭示了外来词在人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
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文化的多元性。
外来词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汉语的纯洁性受到挑战,因此需要在语言规范和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综观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内容,如加强对外来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探索外来词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等。
还需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推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与影响外来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显著,影响也日益深远。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是指近年来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日语衍生词汇。
在社会语言学角度上看,这一现象反映了中日两国在文化、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语言变迁的特点。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产生、传播和影响。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产生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日本的新兴词汇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社会语境。
这些词汇一方面满足了中国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社会发展中的密切联系。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的产生。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词汇的广泛传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语言使用习惯,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
一些日本流行文化词汇的使用,使得中国社会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些外来词的大量涌入也给汉语语言本身带来了影响,一些传统的汉字词汇受到了冲击,同时也促成了部分新词的产生,推动了汉语的语言发展。
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也反映了现代社会语言变迁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词的流入也变得更加常见。
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变迁,新事物的诞生和社会现象的多样化也需要新的词汇来进行表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流行语中的日源“中制外来词”成为了社会语言变迁的一个缩影。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外来词就是本民族语言中从他民族语言吸收过来,并使它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词汇结构的词。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上许多民族语言中都有相互借用词汇来丰富本族语言的例子,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汉开始就与中亚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引进外来语的高潮。
一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从印度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二是鸦片战争以后至建国前,又受到欧美的影响,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但规模、受影响的范围都很小;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引进外来语的现象。
直至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世界众多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外来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丰富汉语词汇,使之充满活力。
本文拟从日语吸收的外来词方面进行探讨。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交流。
自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借鉴了大量词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当然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也被日本人所接受。
汉语对日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人吸收汉字后,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律又制造了和制汉语和国字,这些都为从日语中借入词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原因事物的发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着主导作用。
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养分,主动从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词语来充实自身,这是内因。
那么外因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吸收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时候,汉语中没有现成的语词用于表达,常会把外来语词吸收吸收进来。
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
一般地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是中日两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各自完成近代化的过程。
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调查

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调查
安娜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本文通过日汉词汇形式以及意义对照分析,对现代汉语中的114个被调查日源外来词进行了调查,并且在调查结果分析和归纳基础上提出了日源外来词的特性.
【总页数】1页(P176)
【作者】安娜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4
【相关文献】
1.关于现代汉语日源外来词中的日源化妆品牌名称研究 [J], 丁杨;王保田
2.浅析现代汉语中的英源外来词 [J], 王永明
3.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 [J], 齐巍;冷清文;
4.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考察 [J], 赵春光
5.现代汉语日源外来词"欧巴桑"的熟知度调查 [J], 庄艳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外来词研究五十年

汉语外来词研究五十年一、本文概述《汉语外来词研究五十年》是一篇旨在全面回顾和梳理汉语外来词研究历程的文章。
本文将从汉语外来词的定义、来源、类型、影响以及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对过去五十年的汉语外来词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和梳理,本文将展现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汉语外来词的定义进行界定,明确其研究范围。
随后,将分析汉语外来词的来源,包括历史上的外来词借入、文化交流中的词汇传播以及现代社会的语言接触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汉语外来词的类型,包括音译词、意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等,并分析其特点和演变规律。
除了对汉语外来词本身的研究,本文还将关注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促进了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外来词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比较、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汉语外来词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本文将揭示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通过历史比较,本文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外来词的特点和变化;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汉语外来词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和影响。
《汉语外来词研究五十年》旨在全面回顾和梳理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将为汉语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汉语外来词的历史演变汉语外来词的历史演变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过程,其演变轨迹既反映了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
外来词,作为语言交流和文化交融的产物,自古以来就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在先秦时期,汉语就开始吸收外来词汇。
例如,《诗经》中的“葡萄”一词,据考证源自古代波斯语。
汉语和英语中的借词_熊文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年第2期汉语和英语中的借词熊文华一词汇的新陈代谢主要有三种方式:创造新词语同时淘汰旧词语;扩大或者缩小词语的原有含义;向他族借用有用的词语。
后一种语言活动的结果便产生借词。
借词有语内借词和语际借词之分。
语内借词是指两种地域方言之间或方言与标准语之间的互借词;语际借词包括境内兄弟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借用和通过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与境外他族语言进行互借。
就语际借词而言,它的产生的条件是:如果某一外族词语所表示的事物在自己民族生活范围内不存在,或它所表示的概念在自己民族语言现有词汇中无对等表达方式,就需借译或者用自己的民族语料去创造表达那种事物或概念的词语。
这是语言充满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各种语言丰富自己词库常采用的有效手段。
在汉语史上大批外语借词进入汉语词库的现象始于佛教传入我国的汉代,特别是大规模佛经翻译运动开展之后。
西语借词进入汉语则始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十六世纪末,特别是李之藻和徐光启等人编译西文科学技术著作之后。
至于英语借词大批涌入现代汉语的情况却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事。
126从十九世纪起,大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被译成汉语,许多外来词,特别是从英语中翻译过来的词语不断融入现代汉语词汇库。
京师同文馆(1862-1902)、上海同文馆(1863-1905)和广州同文馆(1864-1905)学员所翻译的英文书籍、报刊和电函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社会上译书办报高潮的掀起,英语借词更是大量涌入,使用新词语(包括借词和在此基础上新创造的词语)既是当时文化生活的需要,又是文化人中的一种时尚。
在以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借词流通的数量及其涉及面往往是对外开放程度和倾斜面的一种标志。
像汉语历史上所有的借词一样,英语借词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它们都是通过音译、意译或者音义结合的方式引进来的,其中大部分是名词,也有少数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短语。
从借用途径来说,主要是历代译家经过试译、比较、修正并为广大读者接受后才确定下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间接从英语日译的汉字译名或者广东、福建和上海等方言区的译名中吸收进来的。
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

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吴迪【摘要】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日本大量地吸收了中国的汉字,对日语语言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到了近代,大量的日源外来词回流至中国,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日趋显著.文章从日源外来词进入我国的时间、我国吸收日源外业词的形式、日源外来词与日语原词相比发生变化,以及它对中国产生影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汉语;日源外来词;日语原词;社会影响;发展趋势【作者】吴迪【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长春1301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语言虽各有不同,但由于同处于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在表达同种事物时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因而,各民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把他民族的语言吸收过来,并加以改造,使之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词汇结构的词,这一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就是外来词的形成过程。
汉语中的外来词是指,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言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的汉语词①。
日本的汉字词反输入中国到底算不算外来词,至今各派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在本文中笔者按照高明凯、刘正埮的观点,承认其为外来词。
“这些词的来源虽是欧美各语言的词汇成员,但经过日本人的改造已经成为日语的词汇成员,而汉族人民则是把这些已经成为日语词汇成员的外来词再度吸收到汉语里来,把它们改造成现代汉语的外来词,所以我们应该承认这些是从日语词汇中吸收过来的。
”②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中国的汉字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代以来,日本成为中国接触他国的桥梁,由此在日语中大量利用汉字新造的被赋予新意的汉语词又反输入到了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28[作者简介]熊文华(1953-),男,湖北黄陂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小梅(1969-),女,四川盐亭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熊文华,宋小梅(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摘 要:从语言文字上说,早期汉语传入日本,从语音、文字、词汇等各方面对日语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日式汉语回归中国,与本国语言相互融合。
中日语言上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接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模式。
语言的相互影响反映了以社会经济为背景的文化的相互交流。
其动因和起点是文化上的需要,过程则充满着渗透、交融和互动。
关键词:日源外来词;汉语;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H1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06)04-0071-06一、日语借词的特殊性数千年前,人类社会就已不再是老子所怀念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封闭系统了。
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彼此在交换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不断吸收自己所无且于己有用的文化。
而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的语言,负载着各文化因素,成为人们互相了解的桥梁。
文化的吸收和交流,首先就反映在语言成分的吸取上。
这就形成了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
外来词是语言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吸取。
在现代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是从别的民族语言中吸收来的。
这些吸收来的词,积累成了汉民族语言词汇中的外来语词汇。
仅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就收录了一万余条,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外语词更是大量涌入,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构成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是—个不容忽视的子集合。
汉语外来词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借词,即将别种语言的词直接引入。
意义和书写形式基本不变,仅在语音上加以改造纳入汉语的词;二是译词,即只是吸取外来概念,即词义,而使用汉语的造词材料和造词方法形成的词。
无论何种情况,它们都服从汉语词的内部结构规律,是取得了汉语词的资格的,从而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像下面这种情形,则不能算是汉语外来词:对于寻求old girl (大女孩)的绝对数,我已经绝望了,更不消说她们的人口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地理分布。
再说,OG 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学的问题。
这段文字中的old girl 和OG 都没有取得汉语资格,尽管它们出现在汉语书面语中,却仍然只是英语词。
现代汉语借词又有两种情形:一是从书写形式上借取的,二是从语音形式上借取的。
外来词中不少来源于日语,我们称之为日源外来词,其大部分是源自日语中的汉字词,可称为日源汉字词。
日语借词是用现代汉语语音直读其汉字,其它外语借词则用现代汉语语音来对音的。
不过,这两种借词有一个共同点,即音节上都汉语化了。
中国人和日本人,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关系,有过极其频繁的交往和接触。
早在隋唐时期(日本飞鸟、奈良时代),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日语几乎整个地借用汉语词汇和它的书写符号———汉字。
这就使日语在语素、构词法乃至词的结构上往往符合汉语的造词规律,为我国清朝末叶从日语大量借入新的名词术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又由于日本人使用汉字,尽管日本人在公元794~1192年间(平安时代)发明了他们自己的文字———假名,但汉字的使用仍是大量的。
日语中法定使用的就有1954个汉字。
而汉字是表第6卷 第4期2006年12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 I U ZHOU VOC ATI O NAL &TECHN I CA l COLLEGE Vol .6No .4Dec .200627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6卷 第4期熊文华,宋小梅: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3747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其他类检讨目标改良管理主任手段意味过渡对比公开机会方针背景交流调整表决绿化成分超~(超人气、超豪华、超便利)~流(客流、商流、信息流)~面(基本面、财政面、政策面)~族(暴走族哈日族) 从以上列举的部分实例中,不难看出,日语借词几乎进入了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清末民初和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汉族文化已不是只“出口”而不“进口”的。
汉语也不再是“故步自封”的封闭系统,也在“改革开放”。
日语借词负载着各种文化因素进入汉语后,大多保留其所指和意义,但由于日语借词作为外来词进入汉语,必然受到汉语词汇系统的制约,其指称范围和意义蕴涵有的发生了一些改变。
有些日源外来词输入汉语以后,词性并没有改变,但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异。
例如:“便当”原义是方便盒饭,日语写作“弁当”。
引入中国以后又从“方便盒饭”义引申为“方便食品”义,词义有所扩大。
新义“方便食品”与原义“方便盒饭”形成了类属关系。
再如:“看板”日语原义为商店的招牌或广告牌。
引入汉语后不但保留了原义而且又引申为指各种形式的信息指示牌,词义得到了扩大。
还有的日源词发生了词义的转移,例如:“空手道”日语的原义是指一种日本式的拳术。
引入汉语后词义发生了转移,主要有两种意思:其一指买空卖空或无中生有等手段;其二是指发空议论,也指有名无实:空手,指什么也不做。
词义发生转移以后,就都不再指称原来的概念了。
再有是词用的变异,词的用法发生了变化。
,有些词就会失去日语中的用法,而按照汉语语法的规则加以运用。
例如:“新人类”日语里原指区别于传统人群的类别。
在日语里“新人类”的前边不能加任何修饰语,但到了汉语里就可以加,再加上修饰语“新”,就成了“新新人类”,意指比“新人类”更非传统、更前卫的一类人。
有些日源外来词中的语素,到了汉语里变成了词。
例如:“族”在日语中是语素,只作后缀,意指有着共同属性的人群。
例如“暴走族”等,输入汉语中也有很多这种用法。
例如:“打工族、炒股族、哈日族、绿卡族、追星族”等等。
后来产生了“一族”、“各族”的用法,由语素变成名量词。
这个“族”非民族、家族之“族”。
值得一提的是,日语借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进入汉语,而至改革开放前则很少出现新的日语借词了。
改革开放后,日源汉字词倒灌进入中国,形成又一波汉字文化的反输入,与前一波日源汉字词不同的是,这一波日源汉字词多数不是直接从日本输入,而是经由台湾、香港等地“中转”后,间接输入内地的。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时流行的日源汉字词中有些词过去曾进入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行,几乎成了死词;改革开放以后,受到港台等地的影响,这些词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产生了一些新用法,富于表现力。
例如“便当、家政、写真、公务员”等。
四、新的一批日源外来词流行的原因1.客观需要上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原有的词汇已经不能适应表达这些新思想和新事物了,必然会产生新的语词或引进适当外来词语的来表达,其中引入日源外来词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例如:“过劳死”日语的词义是因过度劳累而造成死亡。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高节奏造成超负荷工作,身心过度劳累而突然死亡,这种现象在日本时有发生,在中国也有报道,但汉语里还没有反映这种现象的词语,因此从日语中引进了这个言简意赅的词。
不仅是汉语引进这个词,英语也同时引进了这个词———权威性的《牛津英语辞典》已收录kar oshi (“过劳死”的日语读音)一词。
再如:“家政”在日语里是家庭事务的意思。
上个世纪前半叶曾经引入中国,只是在小范围内流行过一阵,后来弃置不用,几乎成了死词。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出现了大量为家庭事务服务的工人,原有的“保姆”一词已不能适应表达这个新事物,就出现了“钟点工”-词,但是“钟点工”这个词也不能全部涵盖这个新概念,于是就重新起用日源外来词“家政”,比较妥当地表达了这个新概念。
2000年8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保姆”正式定名为“家政服务员”。
进而又成为-个行业名词,我国-些高校也设立了“家政学”专业。
2.主观心理上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思想大解放,对外来文化更趋于认同、倾慕。
因此表现外来文化的外57第6卷 第4期熊文华,宋小梅:源于日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67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来词语就迅速地流行开了。
而日源外来词大部分是日源汉字词,把外来的思想和概念汉化了,对中国人来说易懂、好用,比其他语言的外来词更容易吸收。
还有,人固有的喜新厌旧的心理也使得人们舍弃原有的旧词语而乐于使用时髦的外来词语。
例如:“理念“译自希腊语idea,原义指理性概念,本是哲学名词,通常指思想。
后来日语中又引申出“根本的看法、最高意境”义,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
引进汉语以后又进-步引申出“观念、观点、见解”等义。
看来“理念”一词显得新颖,更富于理性色彩,难怪人们会舍弃“观念、观点、见解”这些旧词,而更乐于使用“理念”这个词了。
再如:“物语”汉语里已经有同义的“故事”一词,可以用来表达人物、事件等情况。
但是“物语”一词在传媒中大有取代“故事”之势,究其原因在于日语的“物语”除了有“故事”义之外,还有“谈话、谈论”等意义,比汉语的“故事”适用范围更广,更富于表现力,再加上这个词本身具有一种新鲜感,理所当然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3.言语交际上的原因言语交际要求表达生动活泼,避免重复呆板。
使用外来词语有时可以达到这个言语交际目的。
例如:“人间蒸发”最早为日本于1967年由今村吕平导演的电影名。
1998年作家又以同名发表小说。
原意为突然消失,在日语中只用于人而不能用于物。
这是由隐喻造出的词语,十分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汉语里没有,因此就引进来了。
汉语中还可以把“人间蒸发”用于事物。
再如:“空港”日语译自英语air port。
汉语中早已有同义词“机场”,但言语表达上为了避免重复呆板,求得生动活泼,又引进了“空港”这个词。
汉语日源借词(特指用汉语成分构成的语词)究竟是不是汉语借词,历来有不少争议。
有人认为,汉语日源借词原本源于中国,并不能算作汉语借词;有人则认为,汉语日源借词多为日本所创,大多数词语虽采用汉语成分,但意义已与汉语原来的成分有别,汉语从日语中借入这些成分,应是汉语借词。
汉语日源借词并不是简单的单向输入或输出,而是由汉到日、由日到汉双向综合作用的结果。
马西尼把这类借词称为“回归借词”,比较恰切。
汉语日源借词既有汉语的成分,又有日语的创造,是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结晶。
[参考文献][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3]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吴悦.改革开放以后外来语的受容及其问题[J].东京:「ことばと人间」立教大学言语人文纪要2号,2000.[5]周刚吴悦.二十年来新流行的日源外来词[J].汉语学习,2003(5).[6]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日汉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7]刘 正,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8]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9]武占坤,王 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The Stud i es of Ch i n ese L oanwords fro m JapaneseX I O NG W en-hua,S ONG Xiao-mei(L iuzhou Vocati 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 iuzhou545006,China)Abstract:I n ter m s of language,the early Chinese that had intr oduced int o Japan had a p r ofound i m pact on Japa2 nese language syste m in all as pects such as voice,words and vocabulary.I n the modern ti m e,Japanese-Chinese returns t o China and is integrated with native Chinese.The Sino-Japanese language interacti on is a unique lan2 guage contactmodel in the hist ory,which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s oci o-econom ic and cultural backgr ound of each other.The language interacti on is caused by the culture and its p r ocess is fraught with penetrati on,exchange and interacti on.Key words:l oan words fr o m Japanese;Chinese;cultural 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