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流水养殖常见病及防治

合集下载

鲟鱼常见病防治法

鲟鱼常见病防治法

鲟鱼常见病防治法1、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病状主要表现在鳃丝肿胀,鳃片局部溃烂,鱼体瘦、无力,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防治:选用优质水源、控制密度,及时分养,二氧化氯0.5-0.8ppm浸浴。

2、咬尾病这主要是在鱼苗期饵料缺乏或密度太高时出现鱼体间相互咬尾,出现部分鱼尾巴断掉或拖一毛状水霉。

治疗:先将病鱼捞出,避免感染;后分稀鱼苗,加大投饵量,用土霉素3pp和盐巴0.3%消毒鱼体。

3、大肚子病肚子朝天,漂浮水面,腹腔积水或充气,解剖发现胃中食物多,由于消化不良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治疗:改善水体,增加水流,在料中加氟哌酸2-5g/kg料,干酵母0.8%,大黄0.3%,内服一周。

4、体白病身体逐渐发白,体上无寄生虫,胃有食物,活力低,肝脏淡红,胆无色,病因可能是渗透压调节不平衡,代谢不正常,营养缺乏。

治疗:盐巴0.3%药浴,内服多维Vc、Ve等和保肝利胆药。

5、肠炎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发病时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盐巴0.3-0.5%药浴,内服氟哌酸2-2.5g/kg料。

6、肿嘴病一种细菌病,嘴肿,四周充血,肛门红肿,可能吃了变质饲料引起,或是池子底部不清洁引起,可通过改变环境内服多维等保健药增强体质来避免。

7、车轮虫病鱼体弱,游动迟缓,体表点状出血,会随水流动,肠无食,严重时鱼苗大量死亡,镜检鳃上或体表有车轮虫。

治疗:鱼虫净0.3-0.6ppm,药浴48小时以上,食盐0.5%药浴48小时,水温25℃以内,福尔马林40一50ppm药浴24小时。

8、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常寄生在体表鳃。

由于小瓜虫的白色包囊与鲟鱼骨板相似,一般很难观察到。

病鱼表现为突发性不摄食,粘液分泌量增加等症状。

治疗措施一般不采用药物,而是将池水温度提高到28-30℃之间,病害就会得到控制。

鲟鱼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鲟鱼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50农家之友 2019. 2败血病 败血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这种病菌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分布,所以此病是鲟鱼养殖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病害。

发病时病鱼行动缓慢,摄食量减弱,腹部、口腔、鳍部等体表部位出血,肛门红肿发炎,鱼鳃颜色较淡,将病鱼解剖后发现肝脏肿大,肠胃发炎,伴有泡沫状黏液。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投喂时选择新鲜的饲料,不宜投喂变质腐败饲料,高温时要及时清除残饵以及排泄物,以免发酵产生有毒物质。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在饲料中加入一些抗菌药物和维生素,腐败时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消毒,再用恩诺沙星2.0克拌料投喂。

肠炎病 肠炎病也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原是点状产气单胞菌,发病时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废绝,将病鱼捞出检查,会发现肝门部位红肿,轻轻按压腹部,会有黄色黏液流出。

将其解剖会发现肠胃充血发炎,堆集黄色黏液。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晰,投喂时一定要保证天然饵料的新鲜性,人工饲料建议选择颗粒大小适中的全价饲料,投喂做到定时定量。

发病时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消毒,再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投喂。

烂鳃病 烂鳃病是由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病害,发病时病鱼行动缓慢,体表颜色较淡,鱼鳃内的鳃丝颜色发白,没有血色,病情严重呈块状腐烂,和泥土物混合成胶状黏液,它主要危害幼鱼和中成鱼。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晰,每隔半月全池泼洒一次石灰,发病时泼洒二氧化氯,再将病鱼用盐水浸泡一段时间,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拌饵投喂,皆可痊愈。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病原是车轮虫属一些寄生虫,发病时病鱼体表颜色较淡无光泽,体质消瘦,游动无力迟缓,将其鱼鳃打开,会发现鳃丝暗红,有较多的黏液,通过镜检会发现有大量的车轮虫寄生。

主要危害幼苗,往往会聚集在鱼的鱼鳃缝隙中,破坏鱼鳃,导致病鱼呼吸困难,严重时致死。

防治方法:在发病时,将病鱼放置在低浓度的盐水中浸泡30~60分钟,浸泡后在放入流水区域中,可使病情有好转或痊愈。

(凌霄)鲟鱼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随着鲟鱼集约化养殖的提高,伴随而来是病害的上升,病害严重危害着养殖户的经济收益,不利鲟鱼养殖业的繁殖。

浅析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及其主要病害防治

浅析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及其主要病害防治

浅析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及其主要病害防治1. 引言1.1 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的背景鲟鱼是一种珍贵的淡水鱼类,被誉为“水中黄金”。

由于其肉质鲜美、脂肪含量较高,以及鱼子酱的高价值,鲟鱼一直备受人们的追捧。

传统的捕捞方式对野生鲟鱼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野生资源并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开始探索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便是其中一种。

相比于传统的养殖方式,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养殖密度、改善水质、减少疾病发生率,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水泥池建设相对简单,维护成本低,适应性强,适合各种水质条件下的养殖。

随着对鲟鱼养殖的不断完善和推广,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逐渐成为养殖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对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并为养殖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1.2 鲟鱼养殖的市场前景鲟鱼是一种高档水产品,肉质鲜美,口感鲜嫩,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鲟鱼在市场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特别是在高端餐饮和礼品行业,鲟鱼被视为奢侈品,价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以及对高蛋白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对鲟鱼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鲟鱼被认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营养的优质食材,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尤其是在高端宴会和餐饮场所,鲟鱼成为备受追捧的食材,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对水产品的消费习惯逐渐改变,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鲟鱼的市场前景也随之拓展。

鲟鱼产品的多样化开发和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使得鲟鱼养殖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鲟鱼养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投资者可以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正文2.1 流水养殖技术的原理与优势流水养殖技术是一种利用水流动来保持水体新鲜、氧气充足的养殖方式,适用于很多水产生物,包括鲟鱼。

鲟鱼疾病防治

鲟鱼疾病防治

鱼病防治鱼病防治是水产养殖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水产动物生产增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鱼病防治主要以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为方针,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才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

这是由水产动物疾病的特点所决定的。

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中,平时难以观察,一旦生病,很难对其进行及时和正确的诊断。

当发现动物机体开始死亡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

其次,在针对水产动物疾病治疗时,给药困难,在生产中通常采用全池泼洒和口服法等对养殖动物群体用药,而不针对生病个体用药。

另外,水产动物口服药物治疗后,大多食欲减退或失去食欲,更难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即使使用外用药物,但较大水体很难实施,因此,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积极推进健康养殖,注意控制和杀灭病原。

通过免疫预防等综合措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

鲟鱼养殖疾病防治措施主要有:1、合理放养,环境对鲟鱼有一定的容量,应根据养殖鲟鱼种类和生长阶段,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在合理的放养条件下,能够提高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预防疾病的发生。

2、合理投喂。

鲟鱼健康生长,饵料投饲技术非常关键。

为保证鲟鱼的生长需要且尽量地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养殖环境的污染。

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方式,不但是保证鲟鱼的正常生长,获得较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

不能正常地摄取到食物将会导致营养缺失症或使鲟鱼生长机能下降,从而导致对环境变化或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因此,鲟鱼养殖的规程中,要保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饵料,并在一定条件下,适当进行调整,勿使其摄食过饱或摄食不足。

3、水质调管。

水体是鲟鱼生长和生活所需氧气的来源,也是其排泄物的载体。

此水环境的变化对鲟鱼的生长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鲟鱼对水质的理化指标有一定的要求。

这些理化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氧、盐度、氨氮、亚硝态氮和硫化氢等。

在其养殖过程中,发现已超过鲟鱼的承受范围,应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鲟鱼有适宜的生长环境。

关于养殖鲟鱼中病害防治的技术

关于养殖鲟鱼中病害防治的技术

鲟鱼具有独特的食用、经济及观赏价值,适于微流水高密度工厂化养殖。

我国近年掀起了鲟鱼养殖热潮,在湖北、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先后建起了工厂化驯化与养殖基地,鲟鱼的人工养殖方兴未艾。

但是由于鲟鱼养殖的基础研究还不成熟,大规模养殖的配套技术尚未建立,工厂化驯化与养殖鲟鱼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有的甚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针对鲟鱼工厂化驯化、养殖发展现状、鲟鱼病害的发生、流行情况,结合实验室研究获得的结果和实际养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工厂化驯养鲟鱼的病害防治技术,供广大鲟鱼养殖者参考。

一、引起鲟鱼发病的原因1、引起鲟鱼发病的生物因素(1)寄生虫体表寄生虫引起轮虫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体内寄生虫主要为吸虫类引起的胆囊炎、肠道穿孔、出血等病症。

(2)真菌致病真菌有毛霉菌、水霉菌和绵霉菌,危害的主要对象为鲟鱼卵、稚幼鲟。

(3)细菌细菌引起的鲟鱼病有烂鳃病、烂尾病、蛀鳍病、肠胃炎、下颌炎等。

(4)病毒生产中仅发现疑为病毒引起的鲟鱼病,如鲟鱼出血性败血症、鲟鱼疱疹病。

(5)敌害甲壳类的螯虾、水生昆虫类水蜈蚣、水生动植物类水蚤、丝状藻类等。

2、引起鲟鱼发病的非生物因素(1)环境因素水温和温差:不同的养殖对象具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鲟鱼养殖水温25—28℃。

水温偏低引起消化慢、吸收差,易引发肠炎,严重时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烂尾病。

水温偏高,水体溶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毒性增强,环境致病菌大量繁殖引发烂尾病、烂鳃病等。

酸碱度、溶氧、氨氮、亚硝酸盐:酸碱度偏高的水体腐蚀鱼鳃,鱼躁动不发,易引发烂尾、体瘦等综合症。

氨氮、亚硝酸偏高引起鱼中毒、呼吸受阻而死亡。

溶氧长期偏低引起鱼体肌肉出血。

悬浮物:悬浮物主要指有机物、泥沙及矿物质等。

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残饵、饲料散失、排泄物和外界有机物残骸,它耗氧大,而且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原菌感染或形成多种有害物质刺激鱼鳃和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引起鱼呼吸障碍而大规模死亡。

浅析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及其主要病害防治

浅析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及其主要病害防治

浅析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及其主要病害防治鲟鱼是一种珍贵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青睐。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鲟鱼的养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成为了一种常用的养殖方式。

本文将从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及其主要病害防治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鲟鱼水泥池流水养殖技术1. 池塘设计:在鲟鱼的养殖中,选址与池塘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常,水泥池是用来养殖鲟鱼的常见设施。

为了保证鲟鱼养殖的效果,池塘的设计必须合理,考虑到水质循环、水体温度等因素。

2. 水体循环:在流水养殖中,保持水体的循环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可以设置水泵来实现水流的循环,保持水体的新鲜,并且排出污染物,保证鲟鱼的生长环境。

3. 水质管理:鲟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管理。

通常,可以通过调节水温、氧气供应等方法来维持水质的稳定。

4. 饲料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鲟鱼的饲料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饲料搭配和饲料投喂方式,可以保证鲟鱼的健康成长。

5. 疾病防治:及时对鲟鱼进行疾病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等,需要及时发现和防治,以免影响鲟鱼的健康生长。

1.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鲟鱼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它通常表现为鲟鱼体表生有灰白色的黏液,活动性减弱,食欲不振等。

防治方面,可以使用药物浴洗、饲料添加抗生素等方法。

2. 寄生虫:寄生虫也是鲟鱼养殖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寄生虫会造成鲟鱼体表产生溃疡,鱼体长时间发黑发白等症状。

防治方面,可以使用驱虫药物或者定期检查鲟鱼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3. 缺氧病害:在水泥池流水养殖中,水体的缺氧也是一种常见的病害问题。

因为水体缺氧,会导致鲟鱼的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等症状。

防治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水泵供氧或者加大水体循环,以保证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4. 水质病害:水质的污染也会导致鲟鱼养殖中的疾病。

为了预防水质病害,养殖者需要定期检测池塘水质,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水质的清洁。

鲟鱼养殖常见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鲟鱼养殖常见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因为水是具有流动性的袁 所以必 须有合适的场所容纳袁 池塘是容纳水 体的重要场所遥 池塘条件的好坏直接 影响水产养殖效益袁 有些条件较差饲 养单位的池塘条件存在不合格的情 况袁这样必然会造成池塘的质量下降袁 饲养者实际生产中的操作造成难度袁 而池塘容纳水量较少同时没有相应能 力的保水性袁 自然会对水产业造成不 利影响遥 而现实生产中还有使用已修
模式袁避免呈高密度的水产生产形式遥
水奏 黑 龙
产江 省 讷
养河 市 国
殖有 资 产
技监 管 王运
术营 服 琪务
的中 心 踪
环黑 龙 江
境讷 河
水生生物的环境是指水体及其周 边的其他一些因素袁 因为水生生物的 整个生命过程都是依赖着水而开展 的袁 并且与环境时刻进行物质与能量 的交换反应遥 如果能够营造良好的水 环境袁必然会饲养好水产生物袁增加饲 养者的经济效益遥 1 改造池塘
其生长发育的实际需求遥 当前袁鲟鱼的饲料种类繁多袁但没有 一种饲料是专门为鲟鱼量身制作的遥 目前市面上的饲料仅能 够保证鲟鱼的基本需求袁不能提升鲟鱼的抗病能力袁极易受 各种疾病的侵袭遥
一方面袁鲟鱼是在同一个池塘里进行自由繁 殖的袁极易出现近亲交配的情况现象袁在繁衍几代后袁可能会 出现基因性状退化袁鲟鱼不能适应环境而患病曰另一方面袁野 生捕捞的鲟鱼携带有大量的病原体袁这些病原体可垂直传播 给后代袁一旦出现水质以及气候的变化袁很容易发病袁引起鲟 鱼的大规模死亡遥 2 防控对策
为鲟鱼提供合适的放养密度袁可 以为鲟鱼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袁并改善其生理状况遥 应结合 鲟鱼的生长环境对其放养量进行调整袁通过改善水体环境提 高水体中的氧气含量袁为鲟鱼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遥
在鲟鱼出现异常情况袁养殖户不可随意自行 用药遥 应对鲟鱼进行药敏试验袁为其选择合适的药物袁要控制 好药物的治疗时间袁以防用药时间过长或者过短对鲟鱼造成 伤害遥 3结语

高温病害全面梳理鲟鱼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高温病害全面梳理鲟鱼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高温病害全面梳理鲟鱼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养殖鲟鱼易发生的主要疾病入标题养殖鲟鱼最容易感染的疾病有寄生虫病、真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营养缺乏、敌害生物等。

另外,还有一些是不明原因及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

真菌性疾病有水霉病;寄生虫病有车轮虫、三代虫、小瓜虫等;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一般都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由于鲟鱼属冷水性鱼类,生活在较冷的水体中,相对常温性鱼类来说,其细菌性病害较少;由于缺乏营养引起的有鱼口无法闭合,四周红肿的气泡病等,因为有毒的添加剂或者饲料所引发的肝性脑病等;另外,还有不明原因引发的大肚子病、红斑病、黑身病,以及很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综合症。

如果这些种类多样、变化多端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造成大批量鲟鱼死亡。

养殖鲟鱼病害发生的原因1. 自然原因(1)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与干旱天气等特别恶劣的自然环境,会引起养殖鲟鱼发生大面积病害,使鲟鱼的死亡速度变得更加迅猛,大批量的鲟鱼发生死亡变得极为常见。

洪涝灾害的到来,致使水中泥沙的含量升高,而使得水质变得浑浊,会给鲟鱼呼吸系统带来致命的伤害。

在这种水质环境下,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烂鳃等疾病。

另外,因为飞速发展的经济,使得洪水中经常会夹带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水及工业废水等,导致养殖鲟鱼的水体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引发水体污染,对鲟鱼正常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2) 水温不适大多数鲟鱼的生存温度为0-30°C,超出这个范围,它就不能存活;适宜生长温度为18°C-22°C,达不到这一要求,它就容易生病。

若水温偏低,易引起消化不良,易患肠胃炎,严重时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烂尾病;若水温过高,水体中溶氧降低,有害物质毒性增强,环境致病因子大量繁殖,易引发细菌性疾病。

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根据鲟鱼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温的不同要求,不断调整水温。

即使在适温范围内,短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幅度也不宜过大,一般苗种水温不应突然相差5°C以上,成鱼水温不应突然改变10°C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预防与治疗:⑴运输、放养鱼苗和流水池清洗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擦伤。

⑵对染病鱼池用4千克/立方米的食盐或20克/立方米的土霉素+4千克/立方米食盐,浸泡1-2小时。

⑶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二、肠炎病。

症状:此病在养殖的整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病鱼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

剖开肠管,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粘液流出。

防治方法:⑴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

⑵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⑶饲喂大蒜,0.5千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25克/千克饲料的食盐,共喂3-6天。

三、烂鳃病。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鳃上粘液增多,鳃丝红肿,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红色或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

防治方法:⑴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

⑵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s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⑶饲喂大蒜,0.5千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共喂3-6天。

四、寄生虫病。

因采用地下水流水养殖鲟鱼,没有发现寄生虫病,平时用车轮一次净
0.6克/立方米水体进行预防。

五、脂肪肝。

症状:患病鱼无明显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饵料系数高,解剖见肝表面有脂肪组织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

预防方法:⑴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E。

⑵降低饲料中的油脂含量。

(二)
鲟鱼抗病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其骨板坚硬,鳃部分裸露,在人工环境下进行高密度养殖,因相互磨伤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

鲟鱼患病后用普通药物难以治愈,且鲟鱼对一般的常用药物非常敏感,这要求我们在鲟鱼养殖工作中,加强鱼病预防工作,方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水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子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最后瘦弱而死。

病因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水对养殖池进行清池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仔细,避免鱼体体表受伤;及时对养殖池进行排污清污,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用1∶1配比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对操作后的鱼体进行消毒,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每立方米水体中用2.0g五倍
子煮汁淋洒;将抗菌素拌在饲料中投喂,药饵比为1∶100,连喂3天,可以治疗此病。

另外可不使用药物治疗,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也很好。

气泡病
症状病鱼腹部膨胀,鱼体弯曲,常浮于水面,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只能稍稍进入水面以下,不能正常潜入水底摄食,鱼体失去平衡,时游时停。

发病严重的肉眼就可以看到在口前两侧沟裂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

有的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不能闭合。

病因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形成气泡,被吞入鱼体或通过鳃、皮肤而向血液扩散,使得鱼的肠、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大气泡。

鱼苗期多发,该病常伴有眼外突、皮下出血及鳃部血管栓塞等症。

防治方法主要方法是先改善水质,以注排水的方式注水,解除水体中过多氮气或氧气。

采用循环水过滤装置养鱼时,应经常更换和清洗过滤器。

然后将病鱼放入浓度为1%的食盐水中浸泡,时间视鱼体耐受情况而定,然后将病鱼放入清水中暂养,投喂时水位尽可能放低,以保证病鱼能吃到饲料。

肠炎
病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突出,粪便中带脓,严重者脓中有血,无食欲,行动迟缓,死亡较快;剖开鱼腹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

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黏液流出。

病因鱼体体质较弱,摄入变质饲料而导致的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水质清新,当水温达到25℃左右时,每隔10天~15天投喂抗菌素药饵1天~2天,并严格控制投喂量;发现病鱼后,采取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治疗,可用0.6ppm
漂白粉全池泼洒,1小时后换注4/5的新水,并保证水体每天交换1次。

同时,连续6天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天100kg鱼体投放药物500mg,在药饵中加入适量大蒜汁,效果更好。

肿嘴病
症状此病在史氏鲟幼鱼期发生较多,为一种细菌性疾病,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不能活动,体表伴有水霉着生,肛门红肿。

病因为鱼类摄入变质饲料所致的细菌性鱼病。

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加强生产管理,不投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换注新水;发现病鱼后及时捞出,防止其他鱼体受感染,并立即换注新水。

对此类病鱼的治疗,目前尚未发现更好的有效办法。

氨氮中毒
症状鱼体体色渐渐变浅,严重者通身变白并透明,病鱼行动迟缓,严重者平卧池底不动,救治不及时可致死亡。

病因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水体腐败变质,致使氨氮含量超标所致。

防治办法及时清除池内残饵、粪便,坚持定期定量换水,保证水质清新;发现鱼病后,及时将鱼放在清新水体中,彻底清池并换注新水,停止投饲,待病鱼症状缓解后再放回原池中正常饲养。

锥虫病
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呈“S”形或“L”形弯曲,常卧水底,不摄食,体色无光泽呈黑色,有时急剧在水中上下旋围,若不医治,3天~5天后死亡。

治疗方法青霉素G盐按5kg水体中加入药物20万~40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每次浸浴2小时左右。

第1、2天用高剂量(40万国际单位),第3天后低剂量(20万国际单位),连续3天出现明显好转,约7天后恢复正常,并出现摄食。

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车轮虫病
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

在鱼体和鳃耙上数量过多,寄生处黏液增多,直接影响生长,造成鱼体衰弱,游动迟缓,肠无食,严重者造成苗种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将病鱼用50g/L食盐水浸浴1小时左右,转到流水池中饲养,病情可以好转而治愈。

或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去除鲟苗鱼体和鳃耙上寄生的车轮虫。

切忌使用硫酸铜。

斜管虫病
症状与病因斜管虫大量寄生在鲟体表、口腔、鳃部,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有大量黏液,鱼体与实物摩擦,表皮发炎,坏死脱落,呼吸困难而死。

治疗方法越冬前将鱼体上的病原杀灭,尽量缩短越冬期的停食时间,鱼开始摄食时,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

水温在10℃以下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使池水成(0.3~0.4)×10-6浓度。

小瓜虫病
症状与病因肉眼观察,在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患病鱼鱼体日益消瘦,游泳能力大大减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最后鱼窒息死亡。

治疗方法用50g/m3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治疗较安全和有效。

苗种前期不使用药物治疗,而是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温度控制在25℃以上,以28℃~30℃为好)。

三代虫病
症状与病因系投喂未消毒的水蚤造成,患病鱼苗症状为嘴部四周充血,鳃充血,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的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泳极不正常,鱼苗有缺氧浮头现象。

治疗方法放养前用(15~20)×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杀死鱼体病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