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高中历史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1岳麓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岳麓版必修1

三、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危及到列强的在华利益。 2.经过:_1_9_0_0__年6月,从天津进犯北京,_1_9_0_1__年9月, 《_辛__丑__条__约___》。 3.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 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__使__馆__区__成为列强侵华
问题,排除D项;“反动”指的是其消极的一面,它相对戊戌
维新是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而它却是排斥西方的一切事物
C。
拓展: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典例 2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
是……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C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 义和团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是积极的一面排除
动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并不存在推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
【解析】 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的认
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扩大了材料的影响,20世纪初清政府在军事
练新军等学习西方的改革措施,排除A项;列强对甲午中日战
纵容的态度,不可能积极援助中国,排除D项;B、C两项,据
思考:如何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提示:(1)“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 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 (2)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 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 统排外色彩。
——《矫枉岂能过正——义和团
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 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共30张PPT)

结量 与中 国华 之之 欢物 心力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6)
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借口“救护驻华使馆, 助中国剿匪”)
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八国联军 司令西摩尔
八国 联军 在大 沽口 登陆
庚子国难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 西率军进入紫禁城
《辛丑条约》
内容:
1.赔款4.5亿两
1895-1898年间,国 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 企业,资本在万元以 上就有六十多家,其 中80%属于轻工业。 不仅原来较好的上海、 广州、汉口、天津等 城市,民族工业有所 发展,其他一些地方 也出现了商办厂矿企 业。
◆对日本:
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倾向。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 民族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直接原因)
山东:先后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日本:1895年 德国:1897年 总督府 英国:1898年 威海卫
(2)概况: 19世纪末,山东、直隶 口号: “扶清灭洋” 结局:失败
(3)清政府态度:剿灭——招抚——再剿灭 无论何种态度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这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 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具有爱国 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已成为主要矛盾,扩大了义和团反帝爱国 运动的群众基础
“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 清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惕性
“灭洋”表现出笼统的排外性质
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内 容 割地
赔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共30张PPT)

维新后,出台“大 外中相国和陆朝奥鲜宗的光助密手令; 驻朝公
(许陆心(政或蓄34))策支 谋欧清持已”美 政日 久,列 府本 。侵强 :侵华:腐略野根败默。本原使 前 取国的因之任:在侵“远略英德俄急何促东权国法国务手成发益企想采,段中为展;乘取图日.势机不利实”冲力在干用行突;中 涉日此,国 政本事实夺 策牵,为取 。制可当新俄采
• A.军事将领的素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 B.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弊端丛生 • C.中日两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巨大反差 • D.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体制和涣
散的军纪 • 解析:材料中“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
说明清军军纪涣散,而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说明清 政府的体制落后,故D项正确。答案:D
•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 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 • 答案:D。解析:19世纪90年代签订的是《马
关条约》,其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这是19 世纪40-60年代的条约中所没有的,故答案为 D。
3、清政府的政策:镇压 安抚 镇压 4、过程:1898—1900
山东、直隶
资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 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 要平鬼子不费难。 材料二:挑铁路,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大法国, 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三: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上能保国,下能安民;
馆址: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 (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
“中国 “钓鱼
希 佳 对 岛“岛绝让彦问望待保卫钓鱼岛示钓问不半慎题野钓鱼题退重田鱼政维土问立定府 护 主 题 场 不在领权上坚移。
岛问题 绝不退 让半 步。”
步威。”
游
行
钓鱼岛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共39张PPT)

材料中两人对日本的态度相同吗?是什 么态度?
维新派梁启超写道,前此三十余年洋 务运动“之言变者,非真能变也。即 吾向者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漂 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除用新, 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非真能变”指什么? 维新派对洋务运动持什么态度?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主要区别是什么?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 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净,大清一 统庆生平。
朴素的爱国情感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接 在一起的,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 封建主义内容。
当旧式小生产者自发地充当民族斗争主体的时候, 他们不能不在代表民族的同时又代表传统。
旧的生产力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找 到中世纪的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 条约》。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借以在兵变 中朝鲜人杀害日本军官为由,强与朝鲜签订《济 物浦条约》,由此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
1884年朝鲜亲日派发动了“甲申政变”。后被 中国军队扑灭,但事后日本以伤害日本军官为由 与清朝政府谈判而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日本获得同中国对等的派兵权。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 政府帮助,日本也借机出兵朝鲜。
1855年吉田松阴在《幽囚录》中说“割 取朝鲜、满洲,并吞并中国,所失于俄美, 可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
1868年明治天皇(名睦仁,也称睦仁天皇) 在《御笔信》中宣传“日本乃万国之本”, 扬言“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 国联军侵华
东京书籍社2005年版的中学历史 教科书的描述:
“以此(东学党起义)为契机,清 和日本分别出兵朝鲜。8月份,日清战 争开始了。……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日本 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于1895年缔结了 下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 列岛被转让给日本。”
维新派梁启超写道,前此三十余年洋 务运动“之言变者,非真能变也。即 吾向者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漂 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除用新, 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非真能变”指什么? 维新派对洋务运动持什么态度?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主要区别是什么?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 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净,大清一 统庆生平。
朴素的爱国情感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接 在一起的,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 封建主义内容。
当旧式小生产者自发地充当民族斗争主体的时候, 他们不能不在代表民族的同时又代表传统。
旧的生产力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找 到中世纪的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 条约》。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借以在兵变 中朝鲜人杀害日本军官为由,强与朝鲜签订《济 物浦条约》,由此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
1884年朝鲜亲日派发动了“甲申政变”。后被 中国军队扑灭,但事后日本以伤害日本军官为由 与清朝政府谈判而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日本获得同中国对等的派兵权。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 政府帮助,日本也借机出兵朝鲜。
1855年吉田松阴在《幽囚录》中说“割 取朝鲜、满洲,并吞并中国,所失于俄美, 可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
1868年明治天皇(名睦仁,也称睦仁天皇) 在《御笔信》中宣传“日本乃万国之本”, 扬言“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 国联军侵华
东京书籍社2005年版的中学历史 教科书的描述:
“以此(东学党起义)为契机,清 和日本分别出兵朝鲜。8月份,日清战 争开始了。……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日本 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于1895年缔结了 下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澎湖 列岛被转让给日本。”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岳麓版

天津望海楼大教堂 天津望海楼大教堂为法国天主教传教 士设立。由于该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 骗幼童,强占民地,激起民愤,于1870 年酿成群众捣毁教堂,打死洋教士的 “天津教案”。
吉林教堂(俄国东正教)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拳匪 纪事》
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 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 大清一统庆升平。 思考: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危害?
内容
割三地 赔二亿 开四口
是继?之后危害 危害
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
离半个世纪,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 外债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马关条约》后,中国的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 允设厂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输出)
近 代 中 国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 民族的真正觉醒 拉开----序幕, 列强纷纷在中 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国土地上划分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势力范围,中 康、梁维新变 国面临着亡国 法运动 灭种的危机。 资产阶级:
C
学习测评
1.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A.镇压义和团运动 C.打开中国门户 3.勒索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D.迫使清政府投降 B.维护清王朝统治 D.迫使清政府投降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岳麓版必修一)

放在自身力量上。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历史[YL· 必修Ⅰ]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历史[YL· 必修Ⅰ]
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
当做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 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 C.军费匮乏 B.政府腐败 D.军纪松弛 )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历史[YL· 必修Ⅰ]
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 的朝廷”的是( )
A.支付高额赔款
C.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解析】
B.划定使馆界
D.承诺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A项内容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
B项中使馆界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项规定便 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图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按照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历史[YL· 必修Ⅰ] 4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
了重大变化。( √ )
【提示】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
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过
渡;列强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 5.《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 【提示】 √ )
官吏的罪恶。”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问题:史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
服/务/教/师
表明清朝的腐败没落。
返回菜单
免/费/馈/赠
历史[YL· 必修Ⅰ] 2 . 史料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
抚刘铭传等看出 “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
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共35张PPT)

34
35
1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 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 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 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 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 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 的爱国热情。
8
课堂设问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1)大陆政策 (根本原因) 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2)1890年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3)朝鲜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9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的经过
10
课堂设问
中日甲午战争起止时间如何?经过如何?
1894年7月—— 1895年4月
割三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 岛给日本
开四口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 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设厂(资本输出)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 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17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18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内容
黄海海战
11
课堂设问
中日甲午战争起止时间如何?经过如何?
1894年7月—— 1895年4月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致远舰
12
13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35
1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 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 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 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 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 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 的爱国热情。
8
课堂设问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1)大陆政策 (根本原因) 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2)1890年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3)朝鲜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9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的经过
10
课堂设问
中日甲午战争起止时间如何?经过如何?
1894年7月—— 1895年4月
割三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 岛给日本
开四口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 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设厂(资本输出)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 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17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18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内容
黄海海战
11
课堂设问
中日甲午战争起止时间如何?经过如何?
1894年7月—— 1895年4月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 邓世昌
致远舰
12
13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优质教学课件(31张)(共31张PPT)

危害 人民更加贫困; 税收被控制
划使馆区 驻兵要地 严禁反帝
列强加强对中央政府的政治、军事控制 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 不下雨,麦苗干,教堂恨民阻老天。 …… 升黄表,焚香烟,请下八洞各神仙。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 ……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法哭连连。 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
——义和团揭贴
义和团运动
一、原因: 民族危机严重
口号: 扶清灭洋 二、概况 斗争方式: 反洋教
结局: 失败
武力
盲目排外
三、影响
打击列强气焰 推动清廷改革 体现中华精神
旅顺
鸭绿江口 平壤
威海卫
丰岛二、日ຫໍສະໝຸດ 与欧美连续侵略中国原因甲午战争
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
日本:大陆政策;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转移矛盾 中国:义和团运动
为了颐和园工程,慈禧太后至少挪用或占用了几笔巨 款: 1.国库存款七八百万两。 2.直奉铁路经费千余万 两。3.正规海军经费不计其数。1891年海军阅兵之后, 暂停购买船炮,海军经费大肆用于颐和园,有人估计颐和 园所挪用海军经费约3千万两。
1893年10月,山县有朋提出进一步扩充海军的计划。 这个计划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他甚至决定从1893年起, 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 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明治时期教育普及率
1890年,明治政府开设国会,同年7月举行众议员大 选。日本国会的职权为审议预算、咨询和表决内阁决定。 国会的召开、休会和解散,均由天皇决定。内阁首相对天 皇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 危害
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割三地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 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 赔二亿 外债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马关条约》后,中国的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 允设厂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输出)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拳匪纪事》
(1)原因 根原:民族矛盾的激化
直原:外国教会猖獗,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过程:1898—1900,山东、直隶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进步性
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 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具 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 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 农民群众对清统治者施展阴 谋手段的警惕性。 “灭洋”又表现出笼统的排外主义 农民阶级的 局限性是导 农民阶级的 致失败的 局限性
局限性
根本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结局:失败 直接原因:中外联合镇压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完成瓜 分中国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开拓万里之 波涛”, “布国威 于四方”
—明治天皇 《御笔信》
满蒙
中国 台湾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祝
您
一、中日甲午战争
背景:
1、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 的矛盾需要解决(根本原因) 2、大陆政策 侵华野心由来已久 (历史原因) 3、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积极对外扩张 (现实原因) 4、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直接原因)
经过: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
开四口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 民族的真正觉醒 拉开列强瓜分 狂潮的序幕, 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列强争相在中 国土地上划分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势力范围,中 康、梁维新 变法运动 国民族危机空 资产阶级: 孙中山革命 前加深。
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
政治文明历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 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
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 强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 争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斗争精神。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黄海海战
结局及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为商埠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
结合内容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 危害?
《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本课线索
甲午中日 战争 列强侵华 民族危 机加深 义和团运动
镇 压
八国联军侵华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使中国半殖民半封建 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 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借口救护驻华使馆, 并助中国剿匪)
《辛丑条约》
半 殖 影 响 内 容 民 ①赔款4.5亿, ①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使 地 半 以关税、盐 中国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 封 ②列强侵华大本营; 税作抵押 建 ③完全控制清府便于镇压 ②划使馆界 社 反帝运动; ③驻军 ④清府成为洋人的工具; 会 完 (完全半殖民地化) ④惩办“首 全 形 祸”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