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二)卡夫卡

合集下载

20世纪的预言家卡夫卡

20世纪的预言家卡夫卡

卡夫卡 的另一篇代表作 《 变形记 >写的是 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 从来就 没有少过 ” 。这个 职业为一名旅 行推销 员的主人公格里高尔 ・萨
地洞 的处 境在某种 意义上说也 是现代 人处 境的 姆沙 ,一天早 晨醒来 后发现 自己躺在 床上变成 象征性 写照 ,意 味着生存在 世界 中,每个 人都 了一 只 大 甲 虫 : 可能 在劫难 逃 ,它的 寓意是 深刻 的。这个 小动
在 2 世纪现代主义 文学史 上 , 0 弗兰茨 ・卡 处 的时代 关系而论 ,当代能 与但 丁 、莎 士 比亚 夫卡 ( 8 3 9 4) 称 首 屈 一 指 的奠 基 者。 和歌 德相提 并论 的第 一人是卡 夫卡。卡 夫卡对 1 8 N1 2 堪 从 2 世 纪 3 年 代开 始 ,卡夫 卡的 创作就 引起 我们 至关重 要 ,因为他 的困境就 是现代 人的 困 O O ”卡夫卡可 以说是最早感受到时代 的复杂和 了西方文坛 的关注 ,逐渐 在世界 范围 内获得 了 境。 巨大的声誉 ,成为 2 O世纪作 家所能创作 出的最 痛苦 ,并揭示 了人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 , O 振聋发聩 的作 品,从 而形成 了持续 的 “ 夫卡 也是最早传达 出 2 世纪人类精神的作家。从这 卡 0世纪文学的先知 、时代臼 勺 热” 。美 国女作家欧茨称 “ 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 个意义上说 ,他是 2 作 家之一 ,时至今 日,且 已成为传 奇英雄和 圣 先知与人类的先知。 徒 式人物 ” 。卡夫卡也 被视为 2 世 纪现代 主义 0 第一人 ,欧美各种权威书评杂志在评选 2 世纪 0
[ ] 苏 ] ・谢 ・维戈茨基著 、 2 [ 列 周新译 《 艺 术心理学 》 ,上海 文艺 出版社 1 8 9 5年版 ,第 2 1 8 页。 前 ( 这就是所谓诗 中有 画 ) ,一种很欢快 的韵调 [ 郭 沫若 《 的作诗的经过 》, 郭沫若谈创 3] 我 《 就 会 油然 而生 。 日本 有 一位 著名 的俳 人 芭蕉 , 作 》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 18 9 2年版 ,第 4 4页。

卡夫卡

卡夫卡
更高明之处:主人公的尴尬身份
(2)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种生存恐惧
“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
方,至于拖到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 的,我们就像物体、物品而不像活人。”
(3)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
思考:作者看到了异化,他找到
摆脱异化的出路了吗?
(4)自传性
5、艺术特征:
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写神秘的 幻象。
2.思想成就 第一,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
园。 第二,人类寻找上帝。 第三,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
3.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手法,即叙述者与主人公 合二为一。 大体说来,这个城堡的远景是在K的预料

之中的。它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 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 建筑群,由无数仅仅挤在一起的小型建筑 群组成,其中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倘 使K原先不知道它是城堡,可能会把它看 做一座小小的市镇呢。就目力所及,他望 见那儿只有一座高塔,它究竟是属于一所 住宅的呢,还是属于教堂的,他没法肯定。 一群群乌鸦正绕着高塔飞翔。
蒙克 《呐喊》
第一章
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卡夫卡
一、时代的先知
弗兰茨·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 利小说家 他与普鲁斯特(法国)和乔伊斯(英国)被称为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三大鼻祖。
当代英国诗人兼剧作家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 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 代人的困境。” 美国当代作家欧茨在《卡夫卡的天堂》中说: “对许多读者说来,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 一个禅宗的公案——终极性的解脱的内心经历。 要解开这个谜,就意味着解开人生的真谛。”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必读作品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必读作品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必读作品
◆表现主义
卡夫卡《城堡》《地洞》《在流放地》《变形记》
◆意识流小说
(法)艾杜阿·杜夏丹《月桂树被砍掉了》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英)伍尔夫《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
(爱)乔伊斯《尤利西斯》《都柏林人》
(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
◆存在主义
(法)萨特《恶心》《墙》(剧本《间隔》《死无葬身之地》《魔鬼与上帝》)加缪《局外人》《鼠疫》
◆新小说派
(法)罗伯-格里耶《嫉妒》《橡皮》《窥视者》
娜塔丽·萨洛特《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天象馆》
米歇尔·布托尔《时间的运用》《变》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墨西哥)卡洛斯·富恩斯特《最明净的地区》《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
(古巴)卡彭铁尔《消失了的足迹》
◆黑色幽默
(美)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唐纳德·巴塞尔姆《亡父》《白雪公主》
托马斯·品钦《V》《万有引力之虹》
小库尔特·冯尼格《五号屠宰场》《顶刮刮的早餐》
约翰·巴思《羊童贾尔斯》
◆后现代主义
(阿根廷)博尔赫斯《交叉小径花园》《沙之书》《阿莱夫》
(意大利)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寒冬夜行人》
(俄裔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
吴鹤兵整理
2005-5-12。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本文导读: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人物经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

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

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

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

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

开始记日记。

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

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

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

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创作《旅游日记》。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国》)。

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

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

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

卡夫卡和现代主义

卡夫卡和现代主义

而由于卡夫卡作品的风格,体裁总是那么沉重、 累赘,气氛总是那么梦魇似的,主题总是那么 无法解除的苦痛,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现 代文学。他的作品被视为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 尔以来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在艺术创作中的体 现,他的揭示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 的徒然无望、苦痛、孤独感,以及他所运用的 艺术手法,激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 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 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
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弗兰茨·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 1924),这位中年夭逝的奥地利小说 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 的惊服,与马塞尔· 普鲁斯特、詹姆 斯· 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于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 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 他为数不多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 如《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 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猎人 格拉克斯》《饥饿艺术家》《狗的探索》《地 洞》《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和三部长篇 小说《审判》《城堡》和《美国》,给读者留 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 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 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 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 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 度。
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
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 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 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 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 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 另外一种超脱——死亡。

弗朗茨·卡夫卡与现代主义文学

弗朗茨·卡夫卡与现代主义文学

弗朗茨·卡夫卡与现代主义文学一、弗朗茨·卡夫卡的背景和影响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是一位出生于捷克布拉格的犹太裔作家,他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深受后世文学界的推崇。

本文将探讨卡夫卡如何在其作品中展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并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卡夫卡式的写作风格1. 叙述角度与人物心理描写: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身份不明确的叙述者。

这种叙述角度使读者感到迷失和不确定,进而引起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同时,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剖析,以推动情节发展。

2. 迷离而无解的情节:卡夫卡经常运用荒谬和悬念来构建他作品中的情节。

事件发展极具迷幻性质,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同时也增添了故事的神秘感。

3. 空灵与寓言意味:卡夫卡的作品常被描述为“卡夫卡式”。

他善于用可读性强、情节曲折的寓言形式,将人类生存困境、非理性和日常压迫等主题融入其作品中。

三、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展现1. 对权力和社会制度的批判:卡夫卡作品中经常探讨个体在庞大机构面前无助和荒谬。

他对官僚制度和社会结构进行了锐利而细致的揭示,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系统不合理性的思考。

2. 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探索: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存在是无意义和荒诞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卡夫卡的作品中。

他关注人类自由意志与现实冲突之间不可逾越的隔阂,并表达了对人类存在本身所带来痛苦和孤独的思考。

3. 对恶梦般现实感知的深入:卡夫卡以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将人类困境投射到现实之中。

他描绘了生活中矛盾和不可理解之处,让读者体会到一种仿佛置身于噩梦般的奇幻世界的感觉。

四、对后世作家的影响1. 文学风格:卡夫卡式写作成为一种独特的文风,并深刻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作家。

例如,阿尔贝·加缪、弗朗兹·魏尔和约翰·福尔斯等现代主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着明显的卡夫卡式特点。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是一位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对异化的理解在他的作
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异化是卡夫卡作品中的核心主题之一,他
通过描绘人物的处境、心理和社会环境,展现了现代人在现实世界
中的困境和无力感。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
1. 社会异化,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
突和矛盾。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机构和规则对个人产生了压迫和束缚,使得个体失去了自由和独立的能力。

卡夫卡的人物常常被官僚主义、法律体系或社会规范所困扰,他们被异化于社会机器之中,无法摆
脱困境。

2. 自我异化,卡夫卡的人物往往感到自己与自己之间存在着一
种隔阂和疏离感。

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存在产生了怀疑和困惑,感
觉自己与自己的思想、欲望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关系。

这种
自我异化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自己,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
联系。

3. 人际关系的异化,卡夫卡的作品中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和沟通的困难。

他的人物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无法真正与他人建
立起深入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交流往往被误解、阻碍或无法实现,
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离和疏离。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困境和无力感。


的作品通过对异化的描绘,呈现了一种荒诞、压抑和绝望的现实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卡夫卡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和思
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文学文本解读第六讲:卡夫卡

文学文本解读第六讲:卡夫卡
品的联系和区别。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文学文本解读第六讲卡 夫卡
目录 CONTENT
• 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分析 • 卡夫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 卡夫卡的象征意义与解读 • 卡夫卡的创作技巧与风格 • 卡夫卡的跨文化影响与研究
01
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生平简介
卡夫卡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出生于奥匈帝 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家庭。他生活在1883年至1924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和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
隐喻与象征
卡夫卡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境来表达抽象 的概念和情感。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卡夫卡的作品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异化,他通过荒 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02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分析
《变形记》
总结词
揭示现代社会异化的困境
详细描述
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一个普通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通过描绘人与社会、人与家 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困境。
心理探索
卡夫卡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 索,启发了后来的心理分析、意 识流等文学手法。
寓言化写作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以寓言形式呈 现,这种写作方式对后来的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卡夫卡与同代作家的关系
与同代作家的交流与互动
卡夫卡在生前与同代作家如托马斯·曼、弗兰 兹·卡夫卡等有过交流和互动,这些交往对卡 夫卡的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创作源泉之一,这 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建筑风格对他的 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经常在夜晚 漫步于布拉格的街头巷尾,寻找灵感 和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主义文学之二表现主义文学
一、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渊源
1、“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弗兰茨·马尔克《林中鹿》
2、传统艺术中的表现主义艺术
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尔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格雷考1595年或1610年的《多莱多风景》与20世纪的表现主义作品有惊人的类似处
3、“表现主义”的现代影响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

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

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三、“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
诗歌领域:奥地利的弗朗茨·韦尔弗、德国的格奥尔格·海姆、高特弗里德·贝恩;
戏剧领域: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格奥尔格·凯撒,美国的奥尼尔;
小说领域:奥地利卡夫卡。

四、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史上,弗兰茨·卡夫卡堪称是一个奠基者。

奥地利著名作家,被尊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

虽然他被公认为是表现代主义大师,但他的小说对现代主义各个流派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勃洛徳把他所有的文字“一点不剩地全部焚毁”;勃洛徳把他创作的草稿、片段、日记和书信整理成《卡夫卡全集》九卷,在1950-1958年出版。

短篇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共约78篇,生前发表过的约44篇。

从主题思想上大致可分为四类: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

《判决》、《乡村医生》
(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压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

《变形记》(1915)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莎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它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人的灾难感和孤独感。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
惧感。

《地洞》、《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以及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

《在流放地》、《中国长城建造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长篇小说创作:
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完成:《美国》是“对狄更斯的直接模仿”;
《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城堡》
《城堡》:
发表于1926年,写成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而始终不得的故事。

《城堡》里的故事是这样的,他的情节有几个,K想进城堡,但是城堡却不接纳他,于是他就去找进入城堡的“入口”,这个“入口”就是一个一个关系,他去诱引那个可以与城堡主任克拉姆接上茬的酒吧姑娘弗丽达,把希望放在她身上,但是他当得到这姑娘的爱,那姑娘就与城堡主任的关系决裂,让他想达到的目的离他更远。

他拿着一个信差送来的不知道是公文还是私函的信去见村长。

但是村长的一番话只让他更加失望,而且等他回到桥头客栈以后,从老板娘那里知道,原来村长只是他老婆的传声筒,而在村长家,他不仅没有谋求村长老婆的好感,反而是让她不耐烦。

还有那个信差巴纳巴斯,他与K一样也是在谋求城堡的认同,但是K从他身上看到的不可能恰似镜子一样照出了他的不可能;所以他每次的谋求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被他越搞越糟。

他前进一步,城堡就离他更远。

《城堡》的多重解释:
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而《城堡》的魅力也恰恰在此。

《城堡》是一部可以有多重解释的作品,这种多重的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

《城堡》没有最终的主题和答案,或者也可以说,对于她的解释是无止境的,从而使小说具有复义性的特征。

1、主题思想
《城堡》构成了一种梦幻中的现实,就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K作为一个局外人、流亡者的身份出现在城堡面前,它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城堡中的官员、城堡治下的臣民,以及外来人K,它们之间的冷漠和隔绝是惊人的;就人与“自我”的关系来说,K的悲哀,就是丧失“自我”的悲哀,K的失败,就是寻找“自我”的失败。

“城堡”的象征意义:
生活扭曲了作家,作家就会病态地反映生活。

从这些意义上来考察,城堡所象征的那种罪恶力量,也自然包容了卡夫卡所生活的奥匈帝国:等级森严,权贵高居于平民之上,使人可望而不可即,官僚机构密密层层,就象迷宫一般,显得强大而又神秘,权贵与小人物之间的隔绝和对立,是根本无法缩小和消除的。

2、主人公K
K是被卡夫卡完全抽掉了“自我”,而成为了“群体”的人的象征。

他是一个被社会压扁了身子吓破了胆的小人物,具有双重的批判性:一方面值得同情,一方面又令人厌恶。

他的目的是那样的卑微,只要求让他在大千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然而却办不到。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堡当局窃居高位,根本不理睬有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又不敢、也不想正面抗争,因而他就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困境,他诚惶诚恐地爬向敌人的战壕,是为了向胜利者投降,乞求敌人的收容和恩典。

K是卡夫卡笔下自传性的人物:
卡夫卡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生活有求于我的东西,我什么都没有带来,我随身带来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的弱点。

我把弱点当做时代的消极面紧紧地握在我手里。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够摧毁我’。

如是——卡夫卡:
卡夫卡通过把握自身的弱点,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弱点,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罪恶。

这当然是一大功绩。

然而卡夫卡毕竟是悲观厌世的……
3、卡夫卡小说艺术特色
①作者总是以冷峻笔法,平铺直叙地讲述内容荒诞的故事,虚虚实实,飘忽不定,故事发展没有逻辑,没有明确线索。

社会生活画面并不丰富多彩,但却包蕴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寓言色彩)。

②在卡夫卡的世界中,人始终处于任人摆布、无法自主、似幻似真的“卡夫卡式”的尴尬处境中;
③人物和事物大多抽象化,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和荒诞感。

④对超现实主义形成影响更大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青年知识分子带来的幻灭感、对现状的不满、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以及随之而来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