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赏析(一)《式微》1、“式微,胡不归?”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使诗篇显得宛转面有情致,同时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达到“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二)《子衿》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充满深情厚意。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一改送别诗的悲戚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涨满,与堤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2、请自选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①这一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一个“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一个“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赏析

梅 尧 臣 ( 宋 )
鲁 山 山 行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走近作者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 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宣州宣城(今 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 先生。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 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孟 浩 然 ( 唐 )
望 洞 庭 湖 赠 张 丞 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品味名句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 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 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 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 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 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 得异常渺小了。
品味名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 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 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 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 情?
课 外 古 下 诗 册 词 赏 析
赠 从 刘弟 桢( 其 二 )
品味名句
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 。
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 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 相通,即 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这富有 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 着永不磨灭的理 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 升 华,引起世人的共鸣。古往今来,不知 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赠从弟》[评析]文中以松柏迎雪傲立、坚韧无比、不畏严寒的品性来劝告作者的从弟要像松柏一样为人正直,面对强权不折腰。

作者写诗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品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古代的一句格言,这首诗就是由这句格言构思出来的。

诗人想象着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

山风愈是迅猛激热,松枝也愈显苍劲有力。

到严冬季节,那凛烈的风霜冰雪一齐向青松袭来,它也一样巍然挺立,毫不动摇。

最后,诗人强调指出:那不是因为青松不怕遭受严寒的袭击,而是因为它有足以抗拒冰霜的坚贞的品质。

这首诗,尽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修饰润色的功夫还嫌少了点,但却显得很有骨气,把诗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表现得异常充分。

【诗文回放】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堂弟。

③亭亭:高貌。

④瑟瑟:风声。

⑤罹:遭受。

⑥凝寒:严寒。

【作者点击】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作品品析】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名句研读】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一、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解析与赏析。

1. 整体感知。

- 这诗啊,就是诗人刘桢写给他堂弟的。

你看啊,他写的是山上的松树。

开头就说“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这词儿啊,就把松树那种挺拔的样子给写出来了,像个小帅哥似的站在山上。

“瑟瑟”呢,是风声,谷中的风呼呼地吹着,这就像给松树设置了一个挺艰难的环境。

2. 诗句赏析。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里用了个“一何”,就是特别强调的意思。

风的声音是多么大呀,就像有人在你耳边大喊大叫一样。

可是松树的枝条呢,是多么刚劲有力啊,它可不会被这大风给吹得东倒西歪的。

这就像一个硬汉,不管别人怎么吓唬他,他都站得直直的。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到了冬天,冰霜那叫一个冷酷无情啊,到处都是白茫茫、冷飕飕的。

可是松树呢,一年到头都是那么端正,就像个守纪律的好学生,不管什么时候都坐得端端正正的。

这松树啊,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一点都不害怕。

- 最后“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两句就更厉害了。

“罹”就是遭受的意思,难道松树就不会遭受严寒吗?当然会啦。

但是松柏它有自己的本性啊,就像有些人天生就很坚强一样。

这诗人其实就是在借松树来告诉他堂弟,做人呢,就要像松树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守自己的本性,不能轻易就被打倒了。

一、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解析与赏析。

1. 首联解读。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开头啊,写的是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

“城阙”就是长安城,周围有三秦大地拱卫着,看起来很雄伟。

“风烟望五津”呢,诗人在这儿遥望杜少府要去的蜀地的五个渡口,那地方烟雾缭绕的。

这就像我们现在送朋友去远方,看着他要去的方向,心里有点惆怅呢。

2. 颔联分析。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解析

(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解析八年级下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主题】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写法】(1)运用比兴手法。

(2)重章叠句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汉末诗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zò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赏析】本诗以松来比喻堂弟的品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希望堂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实在也是自况。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墨客赞美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并勉励弟弟要有松柏一样坚忍的品质。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描绘“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展示的画面。

隆冬季节,那凛冽的风霜冰雪一齐向轻松袭来,轻松巍然挺立,绝不动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墨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之:到,去。

2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3悠悠:渺远的模样。

3怆然:悲伤苍凉。

4泪:眼泪。

5“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意】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溢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仕进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相识自己的人,天涯天涯好似亲密近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分析

品味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
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 谐音“思”,用“到死”、“成灰” 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 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 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 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情感提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 。”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 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 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 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 寻味。
译文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 着容颜转变的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 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 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 候!
走近作者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 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 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 南荥(xíng)阳(今郑州荥阳)。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 1.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 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气象阔达,志趣高远,
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终南别业 王维
•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 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 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 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 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 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 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 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 更为可亲了。

八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词40首

八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词40首

八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词40首1.忆江南(其二)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赏析: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

“郡亭枕上看潮头”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

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使人想见到杭州之多彩多姿。

2.忆江南(其三)唐白居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赏析: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

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

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3.邯郸冬至夜思家唐代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赏析: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4.浪淘沙唐白居易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赏析:这首词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

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这首词圆熟流丽、挥洒曲折,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

5.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内容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赠从弟》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两句中,“亭亭”,耸立的样子;“瑟瑟”形容风声。

我们学过的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亭亭”和“萧瑟”,与之同义。

B.“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中,无论句式还是“一何”的意义都与我们学过的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相同。

C.诗题“赠从弟”.然全诗关于兄弟情谊却不着一字,但言外之意却更加耐人品尝回味。

D.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松树人的品格,借松树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2.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此诗名为赠答,其实更近乎咏物,借物以喻人,“松”“风”等均别有深意。

B.“亭亭”二字点出了松的坚劲端直,而“瑟瑟”则交代了松所处环境的险恶。

C. 五六句通过冰霜之“惨凄”和松之“端正”相对照,突出了松的刚正不屈。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紧凑,无一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对王勃的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悠悠的历史长河啊,在你的面前,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无论明暗贤愚,都是匆匆过客。

而可悲的是:我竟连这短暂的人生都无法利用,知音难遇,怀才不遇。

思之怆然,怎不令人涕下!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

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终南别业》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这首诗意在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颈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练至此,有一唱三叹不可穷尽之妙。

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宣州谢》《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对“烟柳满皇都”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早春 B.仲春 C.暮春D.初夏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练习]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景物特点的句子:《无题》1、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

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

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相见欢》A、这首词写秋夜独处,离愁满怀。

“相见欢’这个题目,暗喻词人恋恋不忘昔日那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写景,依次点出人物、地点、时间、环境、季节,十分精练。

一个“锁’宇,是尽传囚苦之情的点睛之笔。

C.下片直接抒情。

“剪不断,理还乱”,以有形喻无形,巧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体。

D、最后一句,是词人的深沉感叹:痛定思痛后,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说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涩。

登飞来峰(王安石)1.选出对王安石《登飞来峰》赏读有误的一项:()A、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得高,望得远,胸襟博大,见识就高明。

B、一二句叙事,气度不凡,活画出诗人当时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狂傲的性格。

C、“千寻”千百次寻找。

诗人一登上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D、三四句借题发挥,充分表现了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与乐观自信的精神。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苏幕遮》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全词意境壮阔,继承江淹《别赋》作“黯然销魂”语,但出一般描写乡愁的词。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展现了际天极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披上寒烟翠”。

此二旬,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里,碧云,黄叶,绿渡,翠烟,在作者的笔下A术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变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芳草”历来也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唐代诗人刘禹镉《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席子》:“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

下阗抒情,情融景中。

“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黯”,意为心情忧郁:“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

“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无时不在,“好梦”难得,无计可消。

下句“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憨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引自《宋词鉴赏大典》第15页)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

“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明月”一句陡提,“酒人”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

酒人肠化泪亦新。

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总之,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3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