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1-20篇中的成语

合集下载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解释及出处)

《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解释及出处)

《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解释及出处)《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解释及出处)本文是关于《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解释及出处),感谢您的阅读!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里的四字成语

论语里的四字成语

论语里的四字成语举例如下:1、哀而不伤: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比而不周: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博施济众: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4、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6、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9、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

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0、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1、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2、大动干戈:。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3、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完整版)论语中的成语(全)

(完整版)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学而篇第一》1- 1、【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 11、【慎终追远】一一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 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论语 学而》(1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论语学而》(1 1): 1-2、【不亦乐乎】远方来,不亦乐乎! ” 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 学而》(11):有朋自1-3、 语学而》 【犯上作乱】一一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 (1 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 【巧言令色】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论语 学而》(1 3):巧言令色,鲜矣仁! ”1- 5、【一日三省】一一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论语 学而》(1 4):曾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1- 6、【三省吾身】一一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 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 学而》(1 4):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 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 一一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论语 学而》(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汉 桓宽《盐铁论 授时》: 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1- 8、【行有余力】一一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论 语学而》(1 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 9、【贤贤易色】一一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论语 学而》 (1 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论语 学而》(17):1-12、【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 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论 语学而》(1 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全)《论语》中的成语《学而篇第一》1- 1、【学而时习之】一一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论语学而》(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 2、【不亦乐乎】一一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 3、【犯上作乱】一一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1 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 4、【巧言令色】一一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论语学而》(1 3 ):巧言令色,鲜矣仁!”1- 5、【一日三省】一一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论语学而》(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1- 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学而》(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1- 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一一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论语学而》(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1- 8、【行有余力】一一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论语学而》(1 6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一一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论语学而》(1 7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 ------------------------------ 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论语学而》(17):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 11、【慎终追远】一一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论语学而》(1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背诵版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背诵版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学而篇第一》1-1、【学而时习之】1-2、【不亦乐乎】1-3、【犯上作乱】1-4、【巧言令色】1-5、【一日三省】1-6、【三省吾身】1-7、【入孝出悌】1-8、【行有余力】1-9、【贤贤易色】1-10、【言而有信】1-11、【慎终追远】1-12、【温良恭俭让】1-13、【小大由之】1-14、【敏于事慎于言】1-15、【贫而乐道】1-16、【精益求精】1-17、【告往知来】《为政篇第二》2-1、【众星拱北】2-2、【北辰星拱】2-3、【一言以蔽之】2-4、【三十而立】2-5、【而立之年】2-6、【不惑之年】2-7、【知命之年】2-8、【耳顺之年】2-9、【从心所欲】2-10、【犬马之养】2-11、【因材施教】2-12、【温故知新】2-13、【君子不器】2-14、【周而不比】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6、【异端邪说】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18、【多闻阙疑】2-19、【言寡尤,行寡悔】2-20、【举直措枉】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22、【见义勇为】《八佾篇第三》3-1、【是可忍,孰不可忍】3-2、【杞宋无征】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3-4、【告(gù)朔饩(xì)羊】3-5、【爱礼存羊】3-6、【乐而不淫】3-7、【哀而不伤】3-8、【成事不说】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3-10、【尽美尽善】《里仁篇第四》4-1、【里仁为美】4-2、【造次颠沛】4-3、【观过知仁】4-4、【朝闻夕死】4-5、【恶衣恶食】4-6、【无适无莫】4-7、【一以贯之】4-8、【见贤思齐】4-9、【游必有方】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11、【讷言敏行】《公冶长篇第五》5-1、【瑚琏之器】5-2、【闻一知二】5-3、【闻一知十】5-4、【朽木不可雕】5-5、【朽木粪土】5-6、【听其言而观其行】5-7、【敏而好学】5-8、【不耻下问】5-9、【善与人交】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5-11、【愚不可及】5-12、【斐然成章】5-13、【不念旧恶】5-14、【安老怀少】5-15、【计过自讼】《雍也篇第六》6-1、【行不贰过】6-2、【迁怒于人】6-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6-4、【周急济贫】【周贫济老】6-5、【犁生骍角】6-6、【一箪一瓢】6-7、【箪食瓢饮】6-8、【陋巷箪瓢】6-9、【不改其乐】6-10、【不堪其忧】6-11、【行不由径】6-12、【祝鮀之佞】6-13、【文质彬彬】6-14、【敬而远之】6-15、【先难后获】6-16、【乐山乐水】6-17、【从井救人】6-18、【博文约礼】6-19、【中庸之道】6-20、【博施济众】6-21、【立人达人】6-22、【能近取譬】《述而篇第七》7-1、【述而不作】7-2、【信而好古】7-3、【爱素好古】7-4、【学而不厌】7-5、【诲人不倦】7-6、【不愤不启】7-7、【不悱不发】7-8、【举一反三】7-9、【一举三反】7-10、【一隅三反】7-11、【用行舍藏】7-12、【一虎不河】7-13、【暴虎冯河】7-14、【死而无悔】7-15、【临事而惧】7-16、【执鞭随蹬】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7-18、【求仁得仁】7-19、【饮水曲肱】7-20、【饭蔬饮水】7-21、【曲肱而枕】7-22、【乐在其中】7-23、【富贵浮云】7-24、【发愤忘食】7-25、【乐以忘忧】7-26、【不知老之将至】7-27、【生而知之】7-28、【怪力乱神】7-29、【三人行必有我师】7-30、【择善而从】《泰伯篇第八》8-1、【战战兢兢】8-2、【如临深渊】8-3、【如履薄冰】8-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5、【犯而不校】8-6、【六尺之孤】8-7、【托孤寄命】8-8、【任重道远】8-9、【死而后已】8-10、【笃信好学】8-1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13、【巍巍荡荡】8-14、【卑宫菲食】《子罕篇第九》9-1、【斯文扫地】9-2、【空空如也】9-3、【仰之弥高】9-4、【循循善诱】9-5、【欲罢不能】9-6、【韫椟而藏】9-7、【待贾而沽】【待价而沽】”9-8、【善贾而沽】9-9、【衒(zuì)玉自售】9-10、【逝者如斯】9-11、【不舍昼夜】9-12、【为山止篑】9-13、【苗而不秀】9-14、【秀而不实】9-15、【后生可畏】9-16、【年富力强】9-17、【知过必改】9-18、【不忮不求】9-19、【松柏后凋】9-20、【岁寒松柏】9-21、【岁寒知松柏】9-22、【勇者不惧】《乡党篇第十》10-1、【侃侃而谈】10-2、【侃侃訚訚(yín)】10-3、【鞠躬屏气】10-4、【敛容屏气】10-5、【屏气凝神】10-6、【屏声敛息】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0-8、【适可而止】《先进篇第十一》11-1、【三复白圭】11-2、【三复斯言】11-3、【不得其死】11-4、【一仍旧贯】11-5、【言必有中】11-6、【登堂入室】【升堂入室】11-7、【过犹不及】11-8、【鸣鼓而攻】【鸣鼓而攻之】11-9、【理屈词穷】11-10、【一日之长】11-11、【有勇知方】11-12、【春风沂水】11-13、【沂水弦歌】11-14、【沂水舞雩(yú)】《颜渊篇第十二》12-1、【克己复礼】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3、【内省不疚】12-4、【司马牛之叹】12-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2-6、【恭而有礼】12-7、【四海之内皆兄弟】12-8、【浸润之谮】12-9、【足食足兵】12-10、【必不得已】12-1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12-12、【驷不及舌】12-1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12-14、【片言折狱】12-15、【成人之美】12-16、【风行草偃】12-17、【化若偃草】12-18、【察言观色】12-19、【一朝之忿】12-20、【以文会友】《子路篇第十三》13-1、【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13-2、【手足无措】【无所措手足】13-3、【鲁卫之政】13-4、【胜残去杀】13-5、【一言兴邦】13-6、【一言丧邦】13-7、【近悦远来】13-8、【悦近来远】13-9、【迩安远至】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13-11、【父为子隐】13-12、【子为父隐】13-13、【言必信,行必果】13-14、【斗筲之人】13-15、【斗筲之器】13-16、【和而不同】13-17、【刚毅木讷】《宪问篇第十四》14-1、【危言危行】14-2、【没齿无怨】14-3、【见危授命】14-4、【谲而不正】14-5、【一匡天下】14-6、【披发左衽(rèn)】14-7、【匹夫匹妇】14-8、【匹夫沟渎】14-9、【匹夫小谅】14-10、【文子同升】14-11、【大言不惭】14-12、【思不出位】14-13、【夫子自道】14-14、【以德报怨】14-15、【以直报怨】14-16、【以德报德】14-17、【怨天尤人】14-18、【循序渐进】14-19、【下学上达】14-20、【知其不可而为之】14-21、【深厉浅揭】14-22、【老而不死】《卫灵公篇第十五》15-1、【在陈之厄】15-2、【君子固穷】15-3、【无为而治】15-4、【参前倚衡】15-5、【志士仁人】15-6、【求生害仁】15-7、【杀身成仁】15-8、【成仁取义】【取义成仁】1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5-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1、【言不及义】15-12、【好行小慧】15-13、【群而不党】15-14、【以言举人】15-15、【以人废言】【因人废言】15-16、【不以人废言】15-17、【直道而行】15-18、【小不忍则乱大谋】15-19、【众好众恶】15-20、【当仁不让】15-21、【敬事后食】15-22、【有教无类】15-23、【道不相谋】15-24、【不相为谋】《季氏篇第十六》16-1、【陈力就列】16-2、【持危扶颠】16-3、【开柙出虎】16-4、【玉毁椟中】16-5、【龟玉毁椟】16-6、【既来之,则安之】16-7、【分崩离析】16-8、【大动干戈】16-9、【祸起萧墙】16-10、【事在萧墙】16-11、【直谅多闻】16-12、【在色之戒】16-13、【血气方刚】16-14、【困而不学】16-15、【隐居求志】16-16、【求志达道】16-17、【过庭之训】16-18、【诗礼之训】《阳货篇第十七》17-1、【怀宝迷邦】17-2、【岁不我与】17-3、【时不我与】17-4、【割鸡焉用牛刀】17-5、【磨而不磷】17-6、【涅而不缁】17-7、【不磷不缁】17-8、【磨而不磷,涅而不缁】17-9、【色厉内荏】17-10、【穿窬之盗】17-11、【匏(páo)瓜空悬】17-12、【道听涂说】17-13、【患得患失】17-14、【无所不至】17-15、【恶紫夺朱】17-16、【以紫乱朱】【以紫为朱】17-17、【免怀之岁】17-18、【饱食终日】17-19、【无所用心】17-20、【博弈犹贤】17-21、【居下讪上】《微子篇第十八》18-1、【枉道事人】18-2、【父母之邦】18-3、【季孟之间】18-4、【来者可追】18-5、【不敢问津】18-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8-7、【降志辱身】18-8、【无可无不可】《子张篇第十九》19-1、【见危致命】19-2、【文过饰非】19-3、【即温听厉】19-4、【小德出入】19-5、【有始有终】19-6、【有始有卒】19-7、【学而优则仕】19-8、【恶居下流】19-9、【文武之道】19-10、【学无常师】19-11、【赐墙及肩】19-12、【门墙桃李】19-13、【生荣死哀】《尧曰篇第二十》20-1、【存亡继绝】【继绝存亡】20-2、【惠而不费】20-3、【望而生畏】20-4、【不教而杀】【不教而诛】。

《论语》中的成语俗语

《论语》中的成语俗语

《论语》中的成语,俗语(一)1,犯上作乱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第一》)2,巧言令色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第一)3,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第一)4,温良恭俭让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得之。

5,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6,三十而立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7,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举直错诸枉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见义勇为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1,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12,获罪于天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3,力不同科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4,既往不咎自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5,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16,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四)17,见贤思齐子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父母在,不远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9,德不孤,必有邻子曰:德不孤,必有邻20,听其言,观其行子曰: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第五)21,无欲则刚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22,不耻下问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三思而后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4,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雍也第六)25,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敬而远之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导语】《论语》是孔⼦及其弟⼦的语录结集,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是分享的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很重,路很远。

⽐喻责任重⼤,要经历长期的奋⽃。

出处:《论语·泰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例:⼈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诱:引导。

指善于引导别⼈进⾏学习。

出处:《论语·⼦罕》:“夫⼦循循然善诱⼈,博我以⽂,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个——的教师了。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不倦。

3、登堂⼊室:堂、室:古代宫室,前⾯是堂,后⾯是室。

登上厅堂,进⼊内室。

⽐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的⽔平。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于室也。

”⽰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书也,不怒不威⽽引⼈——之明师也。

⽤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于称颂⼈近义词:登峰造极、当⾏出⾊、炉⽕纯青反义词:浅尝辄⽌、⼀窍不通、⼀⽆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5、以德报怨:不记别⼈的仇,反⽽给他好处。

出处:《论语·宪问》:“或⽈:‘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例:⽑泽东《中国⼈民解放军宣⾔》:“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

”⽤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情⽆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5.9 志士仁人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成语义: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
15.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成语义: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 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 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
16.1
开柙出虎
原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成语义:原指看管虎的人未尽 责任。后也用来比喻放纵坏人。
16.5 直谅多闻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 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 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成语义: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 识广博。
16.9 困而不学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 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成语义:遇到困惑而又不学习。指 基础很差而又不爱学习。
成语义:一句话导致国家沦亡。告诫人出言慎重。
13.16
近悦远来
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 远者来。” 成语义:邻近的人由于受到恩惠而 喜悦,远方的人也闻风赶来归附。
13.17
欲速则不达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成语义:做事只想快速,目的反而达 不到。指急于求成,反而无法把事情 办好。
成语义: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 动一定要坚决果断。
13.23 和而不同 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成语义:虽然与人和睦相处, 但不盲从附和。
13.25 求备一人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 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 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 焉。” 成语义:要求人完美无缺。比喻对 人苛求的非常过分。
成语义: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 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 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13.11
胜残去杀
原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 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成语义:制服残暴,免除虐杀。指以 德教化人,使凶狠残暴的人改恶从善, 因而可以不用刑杀。
13.15
15.25 直道而行 原文: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 而行也。
成语义:沿着直的道路走。比喻 办事公正。
15.27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 则乱大谋。”
成语义: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15.36 当仁不让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成语义:遇到该做 的事情,主动 去做,不推辞。
13.18 父为子隐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 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矣。” 成语义:父亲为儿子隐瞒劣迹。
13.20 斗筲之器 原文:子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
成语义:比喻气度狭小,见识短 浅的人。
13.20 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曰:“言必行,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2.6 浸润之谮 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 润之,肤受之愬,不行焉。可 谓明也已矣。浸润之 ,肤受 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 矣。”
成语义:逐渐发生作用的谗言。
12.7 足食足兵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 食,足兵,民信之矣。”
成语义: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12.8 驷不及舌 原文:子贡曰:“惜乎,夫子 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成语义:扶助将要倾倒的。比 喻扶持大局。
16.1 分崩离析 原文: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 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成语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不可收拾。
16.1 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义: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 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成语义:观察他人的言语和脸色,来揣摩他人 的心意。
12.21 一朝之忿 原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 其亲,非惑与? 成语义:一时或偶然的气愤。
12.24 以文会友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 会友,以友辅仁。”
成语义:通过诗文、学术活 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13.3
名正言顺
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则必可 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 而已矣。
13.15
一言丧邦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 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 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 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 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 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面丧邦乎?”
17.1 怀宝迷邦 原文:曰:“怀其宝而迷其 邦,可谓仁乎?”
成语义:一个人有才德,却 听任国家迷乱。指有才德的 人不出来为国家效力。
17.1 时不我与
原文:日月逝矣,岁不与我。 成语义:时光不会等待我。多 用以慨叹时光飞逝,不可挽回。
17.4 割鸡焉用牛刀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 牛刀?” 成语义: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去做。
14.34 以德报德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 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 报德。 成语义:拿恩惠来报答恩惠。指把 恩惠施予对己有恩的人。
14.35 怨天尤人 原文: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成语义:怨恨命运,埋怨别人。形 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14.39 深厉浅揭
成语义:驷马虽快,也追不上 说出的话。指话一出口就难以 收回。告诫我们说话应当慎重。
12.8 驷马难追 原文:子贡曰:“惜乎,夫子 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成语义: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 出口,不可挽回。
12.10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原文:子张问崇德辩惑。子曰:“主忠 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 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成语义:喜爱他时,就想叫他活着;讨 厌他时,就想叫他死掉。指凭个人爱憎 待人。
成语义:喜欢给人一些小恩惠。
15.22 群而不党
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成语义: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15.23 不以人废言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成语义: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 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15.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 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 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11.15 登堂入室
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 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 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成语义:登上厅堂,进入内屋。比 喻学问和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 的水平。
11.16 过犹不及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 及。”
15.1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
成语义: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 考虑,必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5.17 言不及义 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 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成语义:形容说话内容无聊或说 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
15.17 好行小惠 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 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原文:深则厉,浅则揭。 成语义:遇到深水就穿着单衣下水 膛过去,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膛过 去。泛指涉水过河,也比喻做事要 因时因地制宜。
15.5 无为而治 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 南面而已矣。” 成语义:不违背客观规律,遵 循客观规律而为。
15.9 成仁取义 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 仁,有杀身以成仁。
11.14 一仍旧贯
原文:鲁人为府,闵子骞曰:“仍 旧贯,如之何?何心改作?”子曰: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成语义:完全按照旧例行事。
11.14 言必有中
原文:鲁人为府,闵子骞曰:“仍 旧贯,如之何?何心改作?”子曰: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成语义: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 子上。形容说话中肯。
成语义:讲正直话,做正直事。
14.11 见利思义 原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只要 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语义: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14.11 临危授命 原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只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 成人矣。
成语义: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14.14 谲而不正 原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 正而不谲。
一言兴邦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 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 ‘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 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 ‘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 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 几乎一言面丧邦乎?” 成语义: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
12.12 片言折狱 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 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成语义:用简短几句话正确判别双 方争论或案件中的是非曲直。
12.16 成人之美 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恶。小人反是。 成语义: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实现 其愿望。
12.20
察言观色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 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 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 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观色,虑以 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 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