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循环论和循环发展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

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

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

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

为了寻找解决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生态学和的研究机构。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

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着作。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着作1.赫伯特·西蒙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 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一实验一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

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

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

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

为了寻找解决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生态学和的研究机构。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本质?基本理论观点?自然辩证法是关于研究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

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论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基本理论观点: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劳动创造人;劳动产生科学技术;科技革命推动工业社会的发展。

基本观点的发展: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4、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

自然界中的辩证运动:1、所谓自然界包括,无人的世界即天然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即人化自然,被技术所改造的自然即人工自然,被产业所生产的自然即社会自然;所谓辩证运动即。

2、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辩证运动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更全面理解科学技术,开拓思维;与自然和谐发展。

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指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基本特征:
1、 主体性——凸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通 过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从主、客体间的对立转向 二者间的和谐。
2、 能动性——凸显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并通过 对人对在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从能动性和受动 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
3、 价值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并通过 对价值诉求的批判和反思,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 值间的对立,专项二者间的统一。
基本特征:
1、 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 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 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 的、非线性的和随机的。
3、 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 性的、演化的。
4、 广义性——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 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人工自然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 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应用 自 然科学技术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转 向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生态自然界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3、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 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一种把人类行为解释为不断重复的模式的理论。

它的主
要论点是,人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的循环组成的,这些循环反映了他们
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环境中的信息。

超循环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的、相互关联的循环组成的。

每一个循环都涉及一个情境或行为,一
种价值观和一种行为响应。

比如,一个人可能有一个“安全”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他可能会把安全看作是最重要的,他会在有危险的情
况下采取安全措施。

超循环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在不断重复的模式中发展出来的。

这样的模式会导致一个人在某些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行为,而在另一些
情况下采取相同的行为。

换句话说,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他们的价值观
和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也会按照这些价值观和环境的指导,重复自
己的行为模式。

超循环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人的行为不是静态的,而是受环
境影响而变化的。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采取安全
的行为,但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他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行为来应对危险。

同样,他的行为也会随着他的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

总而言之,超循环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不断重复的模式组成的,这些模式受到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但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超循环
理论为研究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
测人类行为。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1.学习理论概述: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

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流派:流派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1849—1936)、桑代克、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班杜拉(A.Bandura,1925—)等。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

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学习理论开始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用S—O—R(O即学习的大脑加工过程)模式来取代简单的没有大脑参与的S—R联结,强调有机体的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人类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主张人类的学习模式不应该简单地观察实施刺激以后的有机体的反应方式,而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应该强调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类型的建构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比重,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方法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立。

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皮亚杰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斯滕伯格、维果斯基、康德、凯利等。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Piaget)、布鲁诺(Bruner)和维果茨基(V ygotsky)理论的发展。

超循环理论及其文献

超循环理论及其文献

次 有 益 尝 试。 该理 论 的 建 立 ,将 有 助 于 人 们
更 深 刻 地 理 解 作为 “ 自然 规律 性 ” 的生 命 以 及 生 命 的起 源 。 艾 根 认 为 ,超 循 环 组 织 不 仅 生 物 系统 中 有 , 社会 组 织 中也 有 。 因 此 , 循 环 超 理 论 中 的许 多 结 论 ,不 仅 具有 自然 科 学 的 意
物 理 化 学 教 师 , 9 年 进 人 马 克 斯 ・ 朗 克 1穷 普 物 理 化 学研 究 所 工 作 l 5 被 聘 为 该所 研 8年 9 究 员 ,1 6 9 4年 起任 该所 所 长 ,并 被 选 为 美 国
0 4 一 )一 文 。 1 7 3 5O 9 7至 1 7 8年 间 , 与 德 国 9 他
年 代 末期 , 艾 根 对 核 酸 和 蛋 白质 的 起 源 发 生
了浓 厚 的 兴 趣 , 由此 而 步 人 了探 索 生 命 起 源 的新 领域 。 l 1年 , 在 德 国 《 7 9 他 自然 科 学》 ( t r e sh f n 杂志 第 5 Nau wisn c at ) s e 8卷 上 发 表 了 《 物质 的 自组 织 和 生物 大 分子 的进 化 》 一 文 , 次 正 式 提 出 了超 俺 环 的 基 本 思 想 。 9 2 首 1 7 年 ,在 意 大 利 里 雅 斯 特 的 理 论 物 理 国 际 中 心 召 开 的 2 O世纪 物理 学 家 关 于 自 然 界 的 概 念” 国际 学术 研 讨 会上 ,他 又发 表 了 《 物 信 生
这 方 面 所 取 得 的 出色 成 就 , 他与 英 国 的 罗纳 德 ・诺 里 什 ( o a d No rs ) 和 乔 冶 ・ R n l rih 波 特 ( o g o tr 一 起 荣 获 1 6 Ge r e P re) 9 7年 度 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