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 溶液1.溶液(1)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形成:宏观上是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微观上是溶质粒子在溶剂分子作用下分散在溶剂中。
(3)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无水时,量多的液体为溶剂。
(4)溶液的读法:(溶质)的(溶剂)溶液,若溶剂为水,则可省去溶剂。
如: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钠的水溶液(可简化为氯化钠溶液)。
(5)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温度等。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6)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氢氧化钠(NaOH )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NH 4NO 3)溶于水时吸热。
2.乳浊液(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3)乳化:洗涤剂(乳化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乳化后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仪器易被洗净。
汽油除油污是由于油污溶解于汽油形成溶液,与乳化没有关系。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有固体存在,且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则表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若溶液中没有固体存在,则可以继续向溶液中加少量的该溶质,若所加固体不溶解,则表明溶液是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4)结晶:①结晶是指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结晶分为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提纯缓升型固体溶质)和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一般用于提纯陡升型固体溶质)。
4.固体溶解度(用S 表示,单位是g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⑵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⑴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3.溶解度曲线⑴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⑵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在溶液中,一种物质称为溶剂,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称为溶质。
二、溶液的组成1.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溶液中量较多的物质。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质的状态分:- 气体溶液: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 液体溶液:溶质和溶剂均为液体的溶液。
- 固体溶液:溶质为固体的溶液。
2. 按溶液的浓度分:- 稀溶液:溶质含量较低的溶液。
- 浓溶液:溶质含量较高的溶液。
四、溶液的性质1.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
2. 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不易发生分解或沉淀。
3.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
五、溶液的浓度表示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2.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3. 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之比。
六、溶液的制备1. 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2. 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同时搅拌以加速溶解。
3. 将溶液储存于适当的容器中。
七、溶液的应用1. 化学实验中作为反应介质。
2. 医疗领域中的各种注射液。
3. 食品工业中的调味剂和防腐剂。
4. 农业中的肥料溶液。
八、溶液的分离与提纯1. 过滤法:利用过滤纸或滤网将不溶性固体与溶液分离。
2. 结晶法: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分离。
3. 蒸馏法: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分离。
九、溶液的酸碱性1.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
2. 酸性溶液:pH值小于7的溶液。
3. 碱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
4. 中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
十、溶液的电离平衡1.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物质。
2.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物质。
3. 电离平衡常数:描述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常数。
十一、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粒子对溶剂通过半透膜的吸引力。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在溶液中,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
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其组成在整个溶液中是均匀的。
二、溶液的组成1.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溶液中含量较多的组分。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质的状态分类:- 气体溶液:溶质为气体,如空气。
- 液体溶液:溶质和溶剂均为液体,如糖水。
- 固体溶液:溶质为固体,如合金。
2. 按溶液的浓度分类:- 稀溶液:溶质含量较低的溶液。
- 浓溶液:溶质含量较高的溶液。
四、溶液的性质1.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2. 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溶液的组成和性质保持不变。
3.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光线可以穿过。
4. 导电性: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五、溶液的浓度表示1. 质量百分比: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百分比。
2. 体积百分比: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百分比。
3. 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的比值。
六、溶液的制备1. 计算:根据所需浓度和体积计算溶质量和溶剂量。
2. 称量:准确称取所需的溶质。
3. 溶解:将溶质加入溶剂中,通过搅拌或加热使其完全溶解。
4. 储存:将制备好的溶液储存在适当的容器中。
七、溶液的应用1. 日常生活:如饮料、调味品等。
2. 工业生产:如化工原料、金属加工液等。
3. 医药领域:如注射液、药物制剂等。
4. 科学研究:如化学实验中的各种试剂溶液。
八、溶液的分离与提纯1. 过滤: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2. 结晶: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分离。
3. 蒸馏:利用不同组分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4. 萃取: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九、溶液中的化学反应1. 酸碱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水和盐的反应。
2.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性固体的反应。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溶液(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溶液(含解析)知识点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及其特征:溶液由溶质和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另外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稳定、混合物。
3.溶解过程: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扩散过程,此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水合过程,此过程放出热量,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等物质溶于水放热,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吸热,食盐、蔗糖等物质溶于水温度不变。
4.乳化现象:洗洁精、洗发液等因为具有乳化作用,所以可去油污,它们使油类物质以细小的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用汽油洗掉油污是溶解作用,形成溶液;用洗涤剂洗油污是乳化作用,形成乳浊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对大多数固体物质)a针对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b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知识点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溶质质量分数定义: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化学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是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其定义公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3.变形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4.溶液的稀释问题(1)通过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水或蒸发水,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浓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2)稀释前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点三、配制溶液1.步骤(1)计算;需要食盐8克;需要水42克;即42毫升。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必背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在温度、压强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至少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如水、汽油、酒精等。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若两种液体互溶,则一般把量多的液体称为溶剂,量少的称为溶质;若有水参与,则水通常被视为溶剂。
二、溶液的性质1.颜色: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硫酸亚铁溶液为浅绿色,硫酸铁溶液为黄色。
2.密度与体积: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吸热:如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氯化钠溶解时无明显热现象。
三、溶解度与饱和溶液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例外。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降低温度 (对于大多数物质)、蒸发溶剂。
四、溶液的配制1.配制步骤: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然后进行称量(或量取)、溶解。
2.所需仪器:天平 (用于称量固体溶质)、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溶质或溶剂)、烧杯、玻璃棒 (用于搅拌加速溶解)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复习课件)

2.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分子又含有离子的是( A )
A.硫酸铜溶液 B.蔗糖溶液
C.生铁 D.干冰
01
3.如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右侧U
形管中的液面右端明显下降,该物质可能是下列的( C )
A.蔗糖
B.食盐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01
4.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变瘪,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C ) ①氢氧化钠和水; ②固体硝酸铵和水; ③固体氯化钠和水; ④面粉和水 A.①②③④ B.只有① C.只有② D.只有④
03
二、稀释浓溶液法 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 质量不变
2.步骤:①__计__算___②_量__取___③__混__匀__ 【误差分析】在该实验中,若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将 会导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 (大/小)。
03
1.现需要将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为4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时,需要水的体积 为( C )
02
题型2.溶质和溶剂质量的比较 1. t4℃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A、B、C的饱和
溶液,需溶质质量大小为:___A_>_B_>__C___; 2. t4℃时,分别用等质量的A、B、C配制成饱
和溶液,需溶剂质量大小为___C_>_B_>_A_____; 3. t4℃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所
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
02
题型1.一定温度时,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1.t4℃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为:__A_>_B__>_C__。 2.P点的意义:t3_℃__时__,__A_、__B__两__种__物__质__的__溶__解__度__相__同_。 技巧一:比较溶解度时,必须指明_一__定__温__度___。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梳理1)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破坏,需要吸收热量,称为溶解热;(2)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形成,放出热量,称为溶解热。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一般来说,极性分子在极性溶剂中溶解时放热,非极性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时放热。
溶解热的大小对于一些化学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冷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这种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速度很快,有可能产生危险。
改写。
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其中,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中任何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需要注意的是:溶液是一种混合物,不一定是液体;溶液一般透明,但不一定无色;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加上溶剂的体积;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液的命名方式为“溶质的溶剂溶液”。
3、溶液的用途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以溶液形式存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都是溶液。
4、浊液的分类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这两种浊液在振荡后都呈混浊状态,在静置后都会分为两层。
5、乳化现象乳化剂是指能够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乳化与溶解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6、溶解时的热现象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破坏,需要吸收热量,称为溶解热;同时,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形成会放出热量,称为溶解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
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
【考点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3.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②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
【技巧】乳化作用如何判别?
乳化作用是将大颗粒的物质变为小颗粒的物质,与溶解有本质的区别、
【考点4】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热。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热。
【规律】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举例】常见的吸放热溶液:
1、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
2、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
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解时放出热量
【考点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拓展】
①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和“一定量的溶剂”
②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
【规律】
①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
②熟石灰(氢氧化钙)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溶液是否饱和的判定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是否能溶解。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
【解答】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6】溶液的溶解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
解的质量。
【理解要点】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不指明温度,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
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时。
④单位:以克为单位。
【例题】对照溶解度概念分析“36 g食盐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这句话应怎样改正。
1.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
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拓展】溶解度不同于溶解性
1、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2、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在
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考点7】溶解度曲线:
(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③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时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氯化钠
③极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二)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考点8】结晶
1.概念: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个过程叫结晶
2.方法:
①蒸发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海水中提取食盐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考点9】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100%
【规律】
(1)
(2) 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温度无关。
(3) 溶质质量分数单位为1。
(4)
(5)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含义是指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质量为10份。
(6) 发生反应时溶质为新生成的物质。
(7) 只有溶解的部分才是溶质。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公式】 1.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100%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规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
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拓展】质量分数变化规律
(1)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
(2)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3)溶液稀释和曾浓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考点10】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说明】
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
4.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转移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