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简介
敦煌文化的介绍

敦煌文化的介绍敦煌文化介绍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密不可分,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共有洞窟492个,壁画数量达到4.8万平方米,收藏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壁画、雕塑和文物,展示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这些壁画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传统文化,代表了唐代以来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除了莫高窟,敦煌文化还表现在敦煌古城和敦煌文献上。
敦煌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堡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商贸中心。
它的城墙高大厚实,城门雄伟壮观,城内有寺庙、驿站、商店等建筑,展现了古代商业城市的繁荣景象。
敦煌文献是敦煌古代写本的总称,包括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大量文献。
这些文献在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由于丝绸之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敦煌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印度文化和回鹘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
敦煌文化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敦煌文化的影响远不止于中国,它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奇迹”,它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对于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敦煌文献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对于世界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文化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部分,它以莫高窟、敦煌古城和敦煌文献为代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繁荣和交流。
敦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对于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诗词文化介绍

敦煌诗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之瑰宝
敦煌诗词文化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敦煌诗词主要指的是在敦煌地区创作、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古代诗词作品,其中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敦煌诗词文化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等。
在这个过程中,敦煌诗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如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民间疾苦等,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敦煌诗词的作者既有当时的文人雅士,也有普通的百姓。
他们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者有王之涣、王翰、张籍等。
敦煌诗词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敦煌诗词也因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文化

现,确实不幸,它的命运明摆着只有一条, 我们这个民族保不住它。”
失落的敦煌文物到底谁之罪
外因:
斯坦因:英国探险家,通过称自己是来敦煌取经骗得了王道士掌 握的大量敦煌文物,回国后受到热烈追捧,其运走的敦煌文物大部分藏 于大英博物馆; 华尔纳: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领队,1924年1月达到中国,他在石 窟剥离下26块壁画,搬走了一尊菩萨像,他甚至带了几车胶布去剥取壁 画; 张大千:张大千崇拜北魏隋唐风格,为了临摹,他不知轻重剥离 了西夏、宋元的外层壁画。由于他根本不具备现代知识概念和相应的能 力,经他剥离的外层壁画完全被破坏。北大教授向达正在此地考察说: 张大千氏以一江湖画家,盘踞此间„„尤其令人愤恨者,为擅自剥离壁 画。“ 新疆巡抚何秋辇:负责运送敦煌文物到北京,却先运到他家截留, 把卷子中较长者,截割为数段以充数。这批卷子被其子女以日金8万出 售给日本东方学专家羽田亨;
莫高窟掠夺史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 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此外,王重民还拍摄了3万多张敦煌遗书和其 他古籍的缩微照片。先行翻阅,摘录题跋,叙 其梗概。在学界享有盛誉的《敦煌古籍叙录》 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敦煌学的研究。在一 封写给胡适的信中,王重民说:“重民在欧洲 流落了几年,受了不少洋气,也算看了一点洋 玩意儿(在东方学方面),所以图强之心非常 迫切。” 另一位派往伦敦的向达备受刁难和白眼,生 活津贴无着落,但忍辱负重,或抄录,或拍照, 或做卡片。
敦煌历史文化

❖ 9、张氏归义军时期 统治敦煌40余年,新开窟71个,且开凿 了许多具有家庙性质的家族窟。
❖ 10.曹氏归义军时期(五代至宋初) 莫高窟开窟40多个,榆林窟20多个,并对 前朝280多个洞窟进行了修复和重建。
❖ 11.西夏时期 1038-1227年,统治敦煌191年,崇信佛教, 所建石窟承袭了曹氏画院题材和风格,12世 纪末才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 12.蒙元时期 藏传佛教流行全国,密宗盛行敦煌成为主要 教派。莫高窟现存元代洞窟10个,代表性的 是3窟,铁线描绘的千手千眼观音图,为莫高 窟晚期壁画艺术代表作。
❖ 13.明 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1524年明王朝下 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至关内,放弃了 包括敦煌在内的嘉峪关以外地区,从此敦煌荒 芜近200多年,渐渐被人遗忘。
❖ 14.清 康熙后期,渐次收复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开 发新疆,从甘肃各地移民敦煌垦荒定居,清理 维修莫高窟,直至民国24年(1935),九层楼 建成后,莫高窟的建造全部结束,但由于清文 化传承的断代,传统技艺的丧失,所绘制的壁 画艺术水平较低。
❖ 北道:长安(洛阳)—敦煌—车师前王廷(吐鲁 番)—龟兹(库车)—疏勒—喀什—越葱岭—大宛、 康居(撒马尔罕)—安息—大秦
பைடு நூலகம்
❖ 2、东汉初年,匈奴征服大部分西域地 区,丝路被迫中断。公元75年,东 汉王朝出兵,凉州牧窦固收复伊吾 等失地,重新打开西域门户。班超 两次出使西域,使中断65年的丝路 重新畅通。中原文化在敦煌扎根。 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汉文经典开始在 本地传播。
天宝年间,“河州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 余粟转输灵州,漕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 中凶年。”(《太平广记》卷485引)
“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 富足”(《新五代史》卷14)。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这曾经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的地方,也曾经是一块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
这个地方拥有者众多充满色彩和韵律的象征符号,当破译出的这些符号回响着中古时代文明的声音的时候,人们传扬这样一个名字——敦煌。
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上,敦煌不过是西北边远地区的一个县级城市但在历史上,它却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敦煌位于中国西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使河西归入汉朝版图,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敦煌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
为了从经济上保证这一基地的巩固,汉代一方面从内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发军队来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开荒屯垦,兴修水利,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敦煌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此后几个世纪,敦煌之所以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敦煌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的商业贸易通道,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
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随着西汉时期对敦煌地区的开发,汉文化开始进入河西。
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鹊、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
敦煌文化

1、敦煌历史
隋朝时期的敦煌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大批南朝贵 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 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 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 文帝崇信佛教,曾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 至敦煌。
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 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 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公元 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 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阿难·菩萨·天王 第159窟龛南侧 中唐
菩萨 第45窟龛北侧 盛唐
彩塑菩萨 第194窟 龛内南侧
盛唐
大佛像 头部
第1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窟 盛唐
4、敦煌壁画
壁画之谜
是谁绘成了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 画?研究人员一直期待从莫高窟北区找到关于 壁画作者的千古谜底,他们认为,莫高窟北区 的243个洞窟是敦煌画师的住所。而最近来 自北区洞窟 的考古报告表明,这些洞窟是僧 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 这使关于壁 画作者的千古之谜更加扑朔迷离。敦煌莫高窟 有735个洞窟,其中近500窟绘着巨幅壁 画 ,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时 间长逾千年,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画廊。
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 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 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
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 “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 “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 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
敦煌历史文化知识

敦煌历史文化知识1、敦煌历史沿革“敦,大也;煌,盛也”。
盛大辉煌的敦煌承载了4000多年文明史,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建臸史。
远古时期敦煌属三危地域。
距今四五千年,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是有史记载敦煌地区最早的先民。
夏、商、周时期,敦煌属古瓜州地,三苗族的后裔羌戎在这里游牧定居,属玉门火烧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月氏和乌孙民族相继驻牧敦煌,后月氏将乌孙驱逐异乡,称雄河西。
秦汉时期秦末汉初,匈奴赶走大月氏独占敦煌及河西地区。
汉武帝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统一了河西,并派张骞“凿空”西域,通过“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移民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从而揭开了敦煌辉煌历史的崭新一页。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敦煌郡,派将军赵破奴调集酒泉、张掖等郡人工筑敦煌城,至后元元年(前88年)敦煌郡陆续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
敦煌建郡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代大宛,赵破奴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
东汉丝绸之路“三通三绝”,敦煌伴随丝路的兴衰而兴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仓慈、皇甫隆先后任敦煌太守,他们抵臸豪强,保护西域商旅,改进农耕技术,使百姓蒙惠。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地区“五胡乱华”,战火烽起,但敦煌地区则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教振兴。
从公元317至437年,敦煌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北凉等割据政权统辖。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沙门乐僔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后迁往酒泉,这是历史上敦煌第一次作为封建割据政权国都。
421年,北凉灭西凉,敦煌归北凉。
439年,北魏统一河西,敦煌经济文化再度繁荣,佛教兴盛。
南朝刘昭引《耆旧记》赞其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敦煌文化起源与发展

敦煌位置
敦煌今昔之比
往昔敦煌
如今敦煌
敦煌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 化名城”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玉门关
阳关
公元111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列四郡,据两关。 从此,敦煌就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凉州词》
玉门关 (又称小方盘城)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北周安伽墓石屏 [粟特人乐舞图]
• 南朝刘昭注《后汉书》: 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 季羡林先生: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
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 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 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 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政府下令关闭嘉峪关,放 弃了对嘉峪关以西地区的管辖,敦煌成了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莫高窟和藏经洞的发现
• 敦煌,历经沧桑,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 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 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 四大文明汇流最具体的体现莫过于莫高窟和敦煌文献。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 的艺术博物馆。
除第了1藏7经窟洞内文景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 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 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 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 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 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 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 破坏不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文化简介
敦煌文化主要是指4到14世纪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在敦煌地域产生的文化。
当前,研究敦煌文化主要依据敦煌石窟和藏经洞资料。
敦煌石窟的内容反映了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建筑、服饰、交通、饮食、家居、音乐、舞蹈、行医、婚丧嫁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等等,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石窟所承载的敦煌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都达到了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誉为世界艺术长廊、人类文明的宝藏。
藏经洞资料包括大量的佛经、佛画,以及经、史、子、集、语言文学、社会经济类和民间往来档案文书,涵盖汉文、藏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西夏文、蒙文、叙利亚文等中古时期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资料。
敦煌文化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今天人文社会科学及理工农医各学科的各个方面。
敦煌文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世界中古时期的历史,把中国学术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敦煌石窟和藏经洞资料构成的“敦煌学”被称为“国际显学”,是当今“大国学”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自古是多民族汇聚的地方,又是丝路重镇,文化交流频繁,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印度文明、两河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都在敦煌留下印迹,佛教、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各种宗教都曾在这个地方传播,显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当前,世界古代文明中,除中华文明仍保持强大生命力外,其他古代活态文明均已消失。
学者普遍认为,敦煌文化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缩影,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