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 邸晋军作品摄影的故国
Let's Photo J玩味最北京!

Let's Photo J玩味最北京!
佚名
【期刊名称】《影像视觉》
【年(卷),期】2015(0)3
【摘要】北方的冬天天气寒冷,可照片不能不拍,不去寒冷的郊外,但却可以在城市
里寻味最有味道的北京。
Hotel Jen(今旅)今年首家落户北京,携手《影像视觉》共同邀请来自京城的摄影师和影友们一起"Photo J"!两次外拍活动,100多名影友,3个最有北京特色的地方——紫禁城、老胡同、798艺术区,让人们在气势恢
宏的建筑群中、在大街小巷中、在文艺殿堂中寻找最北京、最"Jen"的感觉。
【总页数】2页(P138-13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京国际艺苑皇冠假日酒店:玩味自助餐中的北京风 [J], ;
2.“最”北京,“最”商业——北京八大特色商业综合体盘点 [J],
3.今年最IN 可爱又玩味的泡泡潮fashion [J], Ada
4.“诗画语文”的节奏之旅系列八猜断玩味繁简织就——《北京的春节》与言语节奏之约 [J], 肖绍国
5.北京·Okra 1949 赏春玩味精彩异常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于英斌影画印亚麻 飞入百姓家

于英斌:影画印亚麻 飞入百姓家文/关放 图/赵刚 张磊 关放影画是基于摄影对自然状态瞬间的真实记录,进行再次创作,其具有绘画的抽象及印象风格。
光影颤动,色彩斑斓,为心灵创造出更生动的视觉语言,成为更大的幻想之源,在艺术上独树一帜。
过去是用相纸,现在是把影画染在了黑龙江的特色产品亚麻上。
这不仅是简单的材质上的变化,更是在亚麻的使用范围和印染工序上的一个突破,这是龙江黑土地上诞生的又一种特殊工艺。
中国影画艺术创始人于英斌,作为哈尔滨七彩莲花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设计师,将寒地黑土、冰魂雪韵的时尚创意、影画艺术元素与专利的印染科技有机结合,催生了融绿色原料与时代气息相契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相承接、美轮美奂的系列亚麻工艺品,通过对艺术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使得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升了产业整体实力。
“我们进入亚麻彩色印染这个领域是一次偶然。
”那是在 2009年的一次摄影展上,一名女性参观者在一幅摄影作品前一边看,一边自顾自地转起了圈子。
于英斌和朋友便上前询问,参观者说: “这照片要是能印在布料上该有多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用另一种形式诠释摄影作品,使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更具商业化的价值。
”从此,这一想法在于英斌心中扎下了根。
“先是将摄影作品用特殊的工艺印制在真丝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真丝并不是我们家乡的特产。
”于英斌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对亚麻有种特殊的情结,但是这样好的材料, 大多作为初级原料出口, 没有任何附加值,因此我便想能否将这些摄影作品印在亚麻上,使其成为艺术与价值兼备的高级亚麻制品。
”亚麻彩色印染是世界纺织业难题,于英斌虽然不是纺织业内人士,但他勇于克服困难,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破解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将亚麻这一地域特质产品展示出迷人的色彩。
经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查新论证,该印染技术填补了亚麻的彩色印染空白;并符合国家标准GB 18401-2010的纺织品强制检测,为环保型亚麻创新产品;符合欧盟纺织品标准。
集锦摄影集大成者郎静山

集锦摄影集大成者郎静山在中国,说到“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这个字眼,总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亮相生猛,骇世嫉俗的摄影行为艺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摄影大师郎静山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郎静山的简介郎静山,浙江兰溪人,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
受到父亲的影响,郎静山对中国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而郎静山的摄影启蒙也来自于他的国画老师李靖兰。
这样与中国画的不解之缘正是郎静山创造“集锦摄影”的基础,所谓的“集锦摄影” 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
这画面的取与舍,在今天Photoshop时代是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已经全面像素化的影像可以非常方便的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进行“闪转腾挪”。
如今,稍事培训的人就可以掌握“集锦摄影”的技术技法,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胶片摄影给画面挪用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
郎静山通过对底片的剪裁、拼贴以及在暗房中利用不同的遮挡手段控制相纸的曝光才能实现画面元素之间的完美融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郎静山展览中,一组叫做《鹿苑长春》的展览作品可以看出郎静山对画面元素进行试验性布置的过程,为了达到最好完美的画面效果他至少进行了15次以上的实验。
郎静山的摄影之路郎静山的摄影实验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前一后的两位西方摄影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1813—1875)和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前者在1856年以湿版工艺为基础创造了摄影合成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可以说在世界摄影史上开了观念之先河;后者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于20世纪60年代用和郎静山类似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
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在暗房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通过反复的实验才获得了让世人赞叹的影像作品。
虽然手法相近,两位西方摄影家与郎静山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差异来自于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
金酉鸣_与时俱进,为新一代中国当代影像而藏

藏家故事 COLLECTION STORY金酉鸣与时俱进,为新一代中国当代影像而藏文:亚璘 图:受访者提供摄影技术从诞生至今不超过200年。
而在100多年前的清朝,人们还认为它只是“奇淫技巧”,至民国时期,才初有“美术之一端”的共识。
从千禧年后到现在又过了20多年,国人逐渐树立起影像收藏的理念。
细细梳理便知,影像收藏在中国的历史还很短,且多侧重于清朝、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收藏,收藏当代影像的少之又少。
相对于博物馆、美术馆和各大艺术机构,个人藏家一直是这个市场最活跃的主体。
在这个小范围内的群体中,金酉鸣是较为特别的存在,小红书运营得风生水起,致力于打卡每一个新展,为更好地与艺术家打成一片,还把家搬到了宋庄。
而他介入当代影像收藏的机缘还要从他的曾外祖父骆伯年说起。
藏家金酉鸣与其曾外祖父骆伯年的作品工薪族意外踏入艺术圈收藏,多多少少带点传奇色彩。
要谈现在,必须回顾过去。
骆伯年(1911—2002)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摄影家,他的作品在2021年被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简称为“MoMA”)所收藏,如今也是三影堂+3画廊合作代理的艺术家之一。
影史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银行职员,凭着兴趣爱好,在业余时间进行摄影创作。
机缘巧合之下,这些摄影原作得以重见天日,让人们挖掘出一位曾经在民国时期被埋没的摄影大家。
这位传奇人物正是金酉鸣的曾外祖父。
金酉鸣小的时候,常被妈妈带去曾外祖父家过周末。
两人十分亲近,从曾外祖父的口中,金酉鸣知道了不少他以往的摄影趣闻,如当年他在家乡杭州办摄影展时,有幸得到了郁达夫的题词。
那3幅有郁达夫题词的照片,一直悬挂于家中,骆伯年珍之爱之,而金酉鸣自然是从小就对摄影这个艺术门类和各类摄影器材耳濡目染了。
或许是命运的牵引,金酉鸣的部分人生道路和曾外祖父有所重叠。
做着相近的工作,同样从杭州来到了千里迢迢之外的北京。
有所不同的是,骆伯年在北京囿于种种因素,摄影创作日益减少,也因为在2002年的溘然长逝,与数码摄影失之交臂。
《成卫东摄影作品》

春节序曲
中国故事成卫东简介:
教授 高级记者 资深摄影家
70周年奖章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文艺志愿者;《喜迎新春》内蒙古锡林浩特蒙古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喜迎新春舞起来。
春节序曲
艺战力量
中国故事《沧州黄骅面花》河北沧州黄骅面花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每逢年节人们蒸成寿桃、鲤鱼等面花送给亲戚朋友,以示喜乐吉祥,如今它已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陇州社火》陕西宝鸡陇县社火大舞台,使春味道节红红火火。
春节序曲
艺战力量中国故事佳作欣赏·舞台《沧州黄骅面花》河北沧州黄骅面花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每逢年节人们蒸成寿桃、鲤鱼等面花送给亲戚朋友,以示喜乐吉祥,如今它已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春节序曲 艺战力量
中国故事
佳作欣赏·舞台
中国故事
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
艺战力量
中国故事。
19491999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肖小兰综述

1949-1999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肖小兰上海:1949-1999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肖小兰你不能拥有现实,但你可以拥有影像(以及被影像拥有)——苏姗?桑塔格照相馆人像摄影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史上犹如一个匆匆的过客。
它的命运短暂而多舛。
以上海为例,第一家商业照相馆出现在19世纪中叶;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进入发展与成熟的繁华期,其间不过短短三四十年;随即而来的十年“文革”几乎扼杀了照相馆对人像艺术的追求;至80年代,照相馆人像摄影再度复兴,然而也仅仅十年,数码照相机迅速普及的大潮卷走了它原先不可替代的优势;90年代之后,照相馆走向衰退,如今只留存少数拥有历史品牌的老字号,但艺术创作意义上的人像摄影已经并非主业。
纵观前后,照相馆人像艺术在中国出现约150年左右。
它始终像是一个被正统艺术不屑一顾的弃儿。
因为商业化,因为讲究技术布置,正式的摄影史中没有照相馆的地位,拿着金奖银奖的摄影家们瞧不起它。
甚至在很长的时期里,照相馆里的摄影师根本不属于所谓的“文艺战线”,他们的人像作品基本上被剔除在艺术范畴之外。
直至今日,仍有人认为照相馆的摄影不值一提。
由此,学术层面上的照相馆人像摄影研究,成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片空白。
随着老摄影师们渐渐离去,关于照相馆摄影的记忆正在从历史中消失,抢救、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可以说已经刻不容缓。
对摄影美学有着深刻研究和杰出贡献的美国学者苏姗?桑塔格这样写道:“稚拙或商业摄影或仅仅是实用摄影,在本质上与最有天赋的专业摄影师从事的摄影并没有什么不同”,原因在于“其有趣,其形式上的复杂,其对摄影的独特力量的表现”并不逊色于那些摄影艺术家。
今天,在跳出了简单思维的时代,我们应该对中国照相馆的人像摄影艺术给予公正的认识和学术的评述了。
上海的照相馆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范本。
众多各具风格的名店,技术上的精湛和成熟,与都市时尚文化的紧密结合,使上海照相馆的影响力几乎贯穿了整部中国照相馆历史,辐射到全国所有城市的照相馆。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摄影的历史贡献及其对当代摄影的启示

抗 战时期 ,解放 区摄影为 中国革 命历史提供 了有形 的、
真 实 的 内容 ,以 “ 一 图胜千 言 ”的科 学与 艺术 相结 合的 成
果 ,为世界革命 史和世界战争 史,提供 中华民族抗击外 来侵
略者 各方面活动 的图片资料 ,有形 地增加中 国人 民获 得解放 的特 定内容和有 形地 丰富 、拓 展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历史 , 以摄影 图片来更加真实、形象地塑造 中国和中国人 民的形象。 3 .推动并加快 了中国摄影 的历史进程
的。 1 9 3 9 年3 月 , 日军 进 犯 晋 西 ,八 路 军 第 1 1 5 9 币 先 后歼敌
产 生 了大 量具 有很 高社 会价值 和艺 术价 值的 作品 。不仅 如 2 0 0 0 人 ,缴获汽车8 0 余辆 。苏静用相机在战斗现场抓 拍 了收 此 ,抗 日战 争时 期解放区摄影创作还对 后世摄影 创作有很大 缴 敌人汽车和因开不走将其焚毁 为内容的两幅 照片 ( 《 午城战 的 启示 ,即摄影 应该真实地反映大众情感 ,体现时 代风貌 , 斗 ( 图1 ),充满 了战 斗的气氛 ,给人以鼓 舞和 力量 。在
』 2 I  ̄  ̄ A R TI NC HI N A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解 放 区 摄 影 是 我 党 我 军 在 抗 日战 胜 中鼓 舞
军 民斗志 ,揭露敌 人暴行 、团结教 育广大民众的政治宣 传工
作 上 最有 力的 “ 武 器 ” 之 一 。 它 为 中 国 人 民 抗 日战 争 的 历
传工作上的一种新的斗争武 器。解放区摄影从创立开始 ,就 歌的场面 。儿童 团 员们 手持木枪 ,肩背被包 ,昂首挺胸 ,高 成为全 民抗战的一个 重要组成 部分。广大摄影工作者以相机 唱歌 曲。作品含蓄地表 现出全民皆兵 、男女老少齐上阵 ,一
镜花水月至繁至简——鬼才孙郡的中国风作品

他学画十几年,却成了摄影师。
他独创“新文人画摄影”,复兴东方美学。
他被誉为中国时尚界独一无二的摄影诗人,他说:要做中国人自己情绪里的东西。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孙郡”,大多数网页显示“教程:如何做出孙郡的工笔画风”、“孙郡镜头下的明星”等内容。
是的,这几乎成为了他的身份标识。
摄影大师荒木经惟曾说过:“随着快门的开启,时间被凝固下来,作为‘此时此刻’的记录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成为永远。
”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摄影这种瞬间记录带来的永恒魅力。
被誉为“摄影诗人”的孙郡,他独创的“新文人画摄影”将中国工笔画技法和文人画精神带入摄影而自成一派,作品里的人事物皆呈现出空灵悠远、古典诗意的意境,独特的风格受到众多明星和时尚大刊的青睐。
看过孙郡的摄影作品的人,往往第一眼就会被惊艳到。
然后会对那纯粹无杂质的画面、层次丰富的色彩、清晰交代的每一个细节产生疑问——“这是,画出来的吗?”这些看起来最不像真实的作品,却是真真切切地一次成型拍摄出来的。
孙郡近乎执拗地坚持着摄影的本质:真实的再现。
不人为在已经拍摄好的画面上增繁删简,守护住拍摄的那一瞬间出现在镜头里的人、物、草、木乃至空气之间发生的“微妙的反应和变化”,并将之永恒定格。
只在后期,针对拍摄完成的黑白照片进行手工上色,像工笔画一样一层层地去渲染,平均每幅作品上色完成即需要20天的时间。
在西方古典绘画的真实性再现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进步而诞生的摄影艺术,与几乎所有西方艺术形式一样侧重视觉表现和情感的强烈传达,这种倾向体现到时尚摄影上则更为直接:妆容夸张、色彩张扬、构图极富冲击力。
中国的绘画艺术却从不刻意强调“写实”与“再现”,无论是山水画中的“师法自然”,还是工笔画强调的“格物”“写真”,中国画,画的都是胸中之境、心中之景;画面所见的“真实”,是画家已经提炼了无数层的经验和感受。
“意境”和“神韵”这两个玄乎又玄的词,则更决定了中国画含蓄蕴藉的美学风度。
将传统绘画的这种“提炼”和“含蓄”,与摄影这一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由受过多年中国画教育的孙郡来完成这一过程,似乎是水到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邸晋军作品摄影的故国
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大沥·创新”项目
·拍摄手记
在摄影术发明的177 年里,众多中外摄影者都孜孜不倦地记录着这个悠久而宏大的古国:约翰·汤姆逊、恩斯特·奥尔末、托马斯·查尔德、阿芳……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影像。
那是一批使用笨重的木质相机与玻璃板拍摄的照片。
盐步平地村黄氏大宗祠门前的平地公园。
公园中榕树苍天,古意盎然。
百年如白驹过隙,当代的影像已变得顺手拈来,人们不再为摄影而劳神费力,拍照变得简单易行。
然而,蔚为大观的摄影,故国又在何处?起点又在哪里?谁在中国的摄影历史上写下了第一笔?
大沥镇泌冲村,正是“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的故乡。
泌水桥,泌冲人叫它做“高桥”。
虽然桥面新近铺设水泥板,但是桥墩是花岗岩,已经100多年历史,是“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先生亲自设计主持修建的。
道光十五年(1835 年),17 岁的邹伯奇因读《梦溪笔谈》中塔倒影与阳燧(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倒影同理,他开始对透镜成像的研究发生兴趣。
发现古代“诸经义疏”中的算学错误后,就开始孜孜不倦研究数学。
而人们司空见
惯的湖光塔影,又使他一头扎进对光学的研究中。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邹伯奇发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设计了摄影绘地图法。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邹伯奇撰写的《摄影之器记》成为世界最早的摄影文献之一。
清代物理学家、学者、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幼年经常登上这座鳌峰山观测天象,学习天文知识。
摄影的故国,在草木郁郁的南方安然如昨,同时焕发着现代的勃勃生机。
邹伯奇幼年时时常玩耍和观测天象的鳌峰山如今已经古树参天。
他设计修建的泌水桥依然在服务众生。
而商贸繁荣、市场林立、交通便捷、人流如织的今日大沥,令人不敢相信她竟然只是区区一镇。
遍布大沥大街小巷的内衣广告。
大沥镇盐步是国内最早生产内衣的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中高档品牌最集中的内衣产业集群之一,产品还远销世界各地。
工业化高度文明的城市,依然保留着文化的根。
那是带着古意的,在传承的末梢散发着永远的光辉。
对于故国的寻觅,是向发明摄影的先贤致敬。
那不曾逝去的风景,牵引我踏上先贤的踪迹,瞥见百姓的寻常和岁月的更迭。
在茂密的都市丛林中,在美丽的青山绿水中。
当代的古典风韵,伴随着古老的湿版,展现着全新的视觉魅力。
大沥全景。
大沥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东与广州市荔湾、白云区接壤,南与佛山市禅城区毗邻,是连接广佛两
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纽带,素有“广佛黄金走廊”之称。
·学有所悟向大沥精神致敬◎邸晋军
因为参加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我第一次来到大沥,这座鲜为人知的岭南小镇。
令我惊讶的是:这里的繁荣程度几乎等同于北方的省会城市。
然而,更让我惊讶的是:与鳞次栉比的商场、楼盘和批发市场同时存在的,是古风犹存的村庄中,经历了几个世纪风雨的宗族祠堂。
祠堂前的风水池清风徐来,荷花盛开。
人们在大踏步奋力奔向丰沛的物质生活时,依旧保持着对祖先的敬畏与文化传承。
这里的赛龙舟、舞狮大会更是令小镇独具风貌。
这座兼具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小镇,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存在。
中联黄飞鸿舞狮队的两位新学员黄振来(15 岁)和黄广明(16 岁)。
大沥号称中国“醒狮之乡”,醒狮文化与醒狮精神在大沥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这次工作坊,我使用的是笨拙而繁琐的古典玻璃湿版工艺。
小货车的后货箱就是我的移动暗房。
在潮热难耐的季节里,我在红色安全灯照亮的铁皮暗房里涂布药液,显影、定影。
室内温度40度以上无疑是对摄影师生理上的折磨。
但是,当我从镜头中看到飞梭一般的龙舟、清瘦质朴的乡村舞狮少年、绽放在百姓门前的荷花……这些带着浓烈艺术感的人文剪影打动着我,暗房里的温度幻化为我的创作热度。
我要用这古老的摄影术向生生不息的大沥精神致敬,向诞生
了“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的岭南小镇大沥致敬!我希望用邹伯奇在世时的摄影之术留住当今的小镇大沥,并接续大沥的未来。
2015 年“沥桂一体,美丽家园”龙舟赛于南海桂江河激烈上演,来自大沥、桂城、里水的80 支队伍参赛。
这场南海东部板块的文体盛事,为三地龙舟健儿同场较量提供了机会,促进三地人民文化沟通交流。
所以,我从邹伯奇幼时夜观天象的鳌峰山开始,铺陈大沥的历史轨迹与文化脉络,探寻逝去的故城,寻觅当今的巨变。
我希望我的作品,已经完整地表达出了我诚挚的心愿。
华光庙门前一些居民的外墙为蚝壳建制。
蚝壳墙在明清时期的岭南珠三角流域较多。
不仅美观而且非常实用,冬暖夏凉,异常坚固,基本都是大户人家和古祠堂的围墙。
现在已经非常稀少。
·导师评语李楠:以摄影向摄影致敬邸晋军是中国内地最早把湿法火棉胶黑玻璃板工艺用于艺术创作的实践者。
这位供职于媒体、在一个“抢新闻、拼速度”,越“快”越好的行当里行走的摄影记者,却钟情娴熟于这样一种“慢”的摄影工艺,足见晋军是一个内心有情怀的人。
盐步雅居乐雍景豪园湖心的老桥有几十年的历史,楼盘新建时保留了下来成为小区景观的一部分,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
近年来,玩儿湿版的人多起来了。
盖因这种古老工艺制造出的出土文物般的视觉效果,在一片手机快拍的数字造像中,很有些贵族般的高雅与品味,相当打眼,因而从者甚众。
但
放眼望去,多见湿版的徒有其表,与摄影,倒是没有太大关系。
而晋军所拍摄的作品,倒是与彼等有本质的不同。
比如《湿海》,正是湿版极大的偶然性将大海亘古不变的神秘抒发得淋漓尽致。
那是一种自然生成的结果,摄影师是操控者,也是等待奇迹的人。
所以徘徊海岸的晋军,将内心的沉郁、惆怅,通过光和化学的融合,显现为那一片潮湿的海,或者说,那一片潮湿的心情。
荔庄村吴氏八世祖祠堂前抱孩子的青年。
大沥经济发达,所以很多外来人口,村里的人也很少外出打工,祠堂门口便是成排的小厂。
如果说《湿海》是对自然的喟叹,那么《青年》则是对人的刻划。
当现代青年面对一次“漫长”(3秒以上)的曝光时,他们的面孔不由自主地在这时间里松驰,交付出面孔之下的秘密。
每个人,都像一枚结晶的琥珀,晋军是那个治陶者。
因为晋军如此出色的表现,在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大沥季,我们策划要有一组向“中国相机之父”邹伯奇先生致敬的作品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晋军。
平地黄氏大宗祠的后花园。
该祠始建于明代,进门有启示、抬头见木雕;水磨青砖、砖雕装饰交错。
后花园里有精美的砖雕,踏着长满青苔的青砖路,是历史厚重,也是生机勃勃。
果然,晋军拿出的作品,深得时空穿越、古今一体之妙。
一方面,他循先贤遗踪,溯流而上,一草一木,古典情致,醇
厚绵长。
另一方面,他临现代景观,直取今日城市之鲜活生动。
当市中心巨大的内衣广告牌显影为百年老照片时,我想,晋军深昧湿版之妙,在于:古为今用,以今状古,这种难以言表却又可反复品味的交融感,才是摄影师要在湿版中显明的独特之处。
大沥镇李潘村李潘公园中的荷花与远处的祠堂、新民居交相辉映。
荔庄村吴氏八世祖祠里休闲的老人。
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锅耳山墙硬山顶建筑。
门前的大榕树已经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
我犹为欣赏的,是那一组舞狮少年的肖像。
晋军说,为了拍这肖像,很是费了工夫。
但是,乐在其中。
我凝视这像中的少年,今耶?昔耶?他们分明是生龙活虎的青葱少艾,又仿佛从邹伯奇的时代走来。
大沥中联黄飞鸿舞狮队的两头小狮子合影。
他们都来自怀集农村。
在中联,他们开始接受严格训练。
中联黄飞鸿舞狮队代表着当今中国南狮的最高水平。
我把这少年放在整个系列的最后,作为压轴之作。
它呼应着开篇,杨抒怀所拍下的同一群少年。
这种呼应,是对往昔荣光的致敬,也是对今日摄影之道的思辩;当然,更是对大沥绵延不绝的传统精神的最好诠注。
湿版虽然古老,但摄影师却可以让它当代;历史虽然远逝,但现实却可以让它永存。
这是《摄影的故国》之所以必要和重要的理由。
南海桂江河观看龙舟赛的村民。
比赛河道位于汾江河南海境内的大沥电厂至桂城电厂河段,该河段也是大
沥镇近年来大力整治、积极推进纳污截污工程和河涌修复的工程。
以摄影向摄影致敬,以摄影来诠释摄影,感谢晋军,他以他的才华为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目标。
(文章选自《中国摄影报》9月23日第74期·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