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研究报告进展

合集下载

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制备埃索美拉唑镁微丸 初步

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制备埃索美拉唑镁微丸 初步

注:丸芯制得后经肠溶包衣
不同粒径的微丸都获得了满意的溶出效果,在 0.1N HCl 溶液中 2 小时后最多有不超过 5%的释 放,而在 pH=6.8 缓冲液中 1 小时内药物就可以达到 100%的释放。 进一步研究
该阶段的研究工作所采用的工艺条件能够显著改善微丸特性,无论是圆整度还是粒径分布。
关于药物溶出特性,下列的数据再次表明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注:1000g 粉末中加入 420g 的水)
溶出测定:
用量(% w/w) 30.7 34.9 30.7 3.7
采用 USP 方法 I 进行溶出测定。首先将所有的样品都放置在 0.1N 盐酸溶液中 2 小时,然后在 pH=6.8 的缓冲溶液中测定。
结果
初步研究 初步的研究结果充分地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使用聚维酮与交联聚维酮为辅料,采用挤出滚
采用行星混合机进行初始的制粒,所有的粉料(先在塑料袋内预混合 5min)加入一定量的 水制粒。
将湿物料通过 NICA 挤出机进行挤出。 采用 NICA 滚圆机将挤出物滚圆。 采用 Aeromatic Stea-1 流化床干燥所得到的微丸。
制备微丸所使用的处方
组分 埃索美拉唑镁
甘露醇 交联聚维酮 聚维酮( Plasdone K-29/32)
挤出滚圆制备微丸的所 采用的工艺条件
参数 批量(kg) 挤出筛网孔径(mm) 挤出速度(rpm) 滚圆时间(s) 滚圆速度(rpm)
滚圆盘
设定 1.0 0.5 100 20 2800 1.0
溶出测定:
采用 USP 方法 I 评估了药物的释放特性。首先将所有的样品都放置在 0.1N 盐酸溶液中 2 小时, 然后在 pH=6.8 的缓冲溶液中测定。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研究报告进展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研究报告进展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研究报告进展根据要求,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关于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研究报告进展的示例:摘要:微丸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给药形式,具有药效稳定、吸收率高和便于携带等优点。

本报告主要关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的研究进展,包括挤出滚圆法的原理、辅料的选择与优化以及微丸的性能评价等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可提供良好的微丸性能,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微丸是一种固体药物给药形式,其球形形状和微小的粒径(一般在1-1000微米之间)使药物微丸在胃肠道中的滞留时间延长,从而提高了药物吸收率。

辅料的选择和制备方法对微丸的性能和稳定性影响重大。

挤出滚圆法是一种常用于制备微丸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挤出辊和滚圆板的共同作用,将药物和辅料混合后加压成形。

然而,辅料的选择和优化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二、挤出滚圆法的原理挤出滚圆法是一种通过组合力学和物理作用进行微丸制备的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将药物和辅料混合后通过挤出辊和滚圆板的作用,加压成形成微丸。

挤出辊提供较高的压力,将药物和辅料均匀混合,并形成粘性物料。

接下来,滚圆板的旋转运动将粘性物料推向边缘,从而形成微丸。

挤出滚圆法的原理灵活且易操作,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辅料和药物。

三、辅料的选择与优化辅料的选择和优化对微丸的性能和稳定性影响重大。

常用的辅料包括纤维素、聚乙烯醇、硬脂酸甘油酯等。

辅料选择时应考虑其物理性质、流动性以及与药物的相容性。

为了优化辅料的性能,可以通过调整辅料的质量分数、添加增塑剂或表面活性剂等方法。

四、微丸的性能评价微丸的性能评价是研究微丸辅料制备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微丸粒径分布、流动性、包衣率以及药物释放度等。

粒径分布直接影响微丸在胃肠道中的滞留时间和吸收率。

流动性的好坏与微丸的制备效果和用药方便性有关。

包衣率表示微丸颗粒外表包衣的完整程度。

药物释放度评价药物在微丸中的释放速度和量。

五、结论与展望本报告综述了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辅料研究的进展。

微丸的研究进展

微丸的研究进展

微丸的研究进展微丸是指将药物与租滞剂等混合或先制成普通丸芯后包控释膜衣而制备的口服小球状缓释与控释小丸,通常直径小于2.5mm。

通常将缓释微丸装于胶囊中,制为缓释微丸胶囊。

微丸技术是从20世纪50年代spanso1f问世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由于大量新辅料的开发,使缓释微丸胶囊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迄今被公认为是较理想的缓释剂型之一。

国外许多著名制药公司都有该型品种。

如USV公司生产的硝酸甘油长效胶囊剂中含硝酸甘油缓长效胶囊剂中含硝酸甘油缓释微丸即是缓释微丸胶囊剂。

国内外许多公司也有这种制剂生产,如中美史克公司生产的康泰克(Contac)缓释胶囊,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缓释胶囊,1997年我国卫生部批准的进口药品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Olfen-100)等。

由于微丸属剂亮分散型制剂,一次剂量由多个单元组成,与单剂量型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①能提高药物与胃肠道的接触面积,使药物吸收完全,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②通过几种不同释药速率的微丸组合;可获得理想的释药速率,取得预期的血药浓度,避免峰谷现象,并能维持较长的作用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③药物均匀分散在每个小丸中,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作用降低。

④其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多个微丸释药行为的总和,药物剂量分散在大量小丸中,部分微丸制备上的缺陷不至于对整个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其结果不会产生如片剂整个剂量失败现象,因此其释药规律具有重现性;⑤能够分布在整个胃肠道内,药物在体内很少受到胃排空功能变化的影响(如幽门关闭等),可以克服胃肠道转移时间差异及对无规律的胃排空差异所产生的性能差异,不存在像片剂在胃、肠道转移时及在某一部位意外滞留而释放带来的刺激性的问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⑥可由不同药物分别制成微丸组成复方制剂,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而且也便于质量控制;⑦制成微丸可改变药物的某些性质,如成丸后流动性好、大小均匀,不易碎等,易于处理(如包衣、分剂量),并可作为制备片剂、胶囊剂等的基础;⑧改善药物稳定性,掩盖不良味道;⑨易制成缓、控释或定位制剂。

挤出滚圆造粒法制备淀粉空白微丸芯核的工艺研究

挤出滚圆造粒法制备淀粉空白微丸芯核的工艺研究
《化工装备技术》第 26 卷 第 2 期 2005 年
13
挤出滚圆造粒法制备淀粉空白微丸芯核的工艺研究
赵 伟3 潘家桢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
摘 要 采用自行研制的挤出滚圆机制备一种无糖型空白淀粉芯丸, 为药物微丸制 备提供便捷、 优质的母核。 采用正交试验法, 以粒径分布、 收率、 圆整度和表面形 态作为评价指标, 讨论制备所必须的物料的比例和用量。结果表明, 以 200g 淀粉加 8g 粘合剂糊精、120m l 水, 调整滚圆机的频率为 40H z, 可以制备圆整度良好、收率 达 90% 以上的淀粉空白丸芯。
芯丸的工艺。 本文以粒径分布、 圆整度和表面形态、 收 率作为评价指标, 用正交试验法讨论制备所必 须的物料的比例和用量以及滚圆时的转速, 从 而确定制备淀粉空白芯丸的最佳工艺方法。 1 材料和仪器 111 材料 药用淀粉 (湖州展望药业化学有限公司) ; 润湿剂: 水; 粘合剂: 药用糊精 (药用辅料)。 112 仪器 双螺杆挤出机 (华东理工大学化机所) ; 滚圆机 (华东理工大学化机所) ; 202- AO 型数显式干燥箱 (上海浦东跃欣 科学仪器厂) ; 投影仪 (上海仲景电子科技公司)。 2 试验方法 211 淀粉空白芯丸的制备 取适量粘合剂糊精放入量筒内, 加入适量 水充分搅拌使其完全融解成溶液。 用天平量取
关键词 造粒 淀粉 挤出滚圆法 正交试验法
0 前言 挤出滚圆造粒法是N akaha ra 于 1964 年发 明的, R eyno ld s 和 Con ine 于 1970 年首先将此 法应用于药剂学领域, 它是目前制备球形颗粒 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相对于包衣锅法、流 化床喷雾法等方法制备的微丸, 具有强度高、密 度大、 产量高、 粒径分布带窄等优点。 目前空 白丸芯在制药行业中应用很广泛, 主要用于在 其表面包药粉, 制成微囊[1]。制备空白丸核前期 文献多用淀粉和糖分为辅料, 制出的小粒径丸 核圆整度较差, 且收率较低。 近期文献采用以 微晶纤维素 (M CC ) 为辅料制出的丸核质量比 较好[1], 但由于微晶纤维素成本较高, 并不能满 足制药行业降低成本的要求, 所以目前大多数 制药企业均是通过进口淀粉空白芯丸来满足包 衣制备微丸的需要。 迄今为止, 国内尚未有用 挤出滚圆法制备药用淀粉空白丸核的报道。 因 此开发一种新型造粒方法制备淀粉空白芯丸有 很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所介绍的 就是自行研制的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淀粉空白

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目的:研究丁香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

方法:采用挤出—搓圆方法制备,以收率、休止角为指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优化了成丸过程的工艺因素,并采用包衣锅给微丸进行了肠溶薄膜包衣。

结果:丁香叶浸膏粉与丁香叶原料粉以1.5:1混合,加蒸馏水制软材以12r/min速度挤出,以电压40V对应的速度搓圆,干燥过筛,制得的微丸收率达90%以上,制备的微丸质量良好。

结论采用挤出—搓圆制丸法制备有炎立消微丸工艺可行。

标签:微丸挤出—搓圆法肠溶薄膜衣丁香叶具有请热解毒、消炎止痢等功效,尤其对肠道感染性疾病有良好疗效。

本品采用ZW-20型中药制丸机,高效率的制得了微丸,并包上肠溶薄膜衣,达到了在胃中不受破坏,而在小肠中迅速释放的要求。

1.材料与仪器丁香叶(2006年9月采于哈尔滨,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鉴定教研室)鉴定为紫丁香,朝鲜丁香,洋丁香的干燥叶。

丙烯酸树脂II号和III号(连云港制碘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天津科密欧试剂开发中心)药用滑石粉(广西胜华美滑石开发有限公司)吐温—80(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

ZW—20型中药自动制丸机(黑龙江迪尔制药机械有限公司)BY-30型包衣锅(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厂)标准检验筛(浙江省上虞县纱筛厂)。

2微丸的制备方法与结果2.1制备工艺流程2.1.1物料混合润湿:将过100目筛的浸膏粉和原料粉混合均匀并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均匀制成软材。

2.1.2软材挤出:将混合好的软材倒入料盘中,然后送至锥型料斗内,在螺旋推进器挤压下经孔板(孔径2mm)挤出成两条相同直径的药条。

2.1.3软材搓圆:将药条在自控导轮的控制下同步进入制丸刀,在制丸刀的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下制成大小均匀的丸。

2.1.4将制备好的微丸放于真空干燥箱中60℃下干燥10小时,然后用标准筛筛以分析使用。

2.2处方因素对成丸的影响丁香叶浸膏粘性大,单独使用很难成丸,需加入丁香叶原料粉来降低起粘性,同时可以增强浸膏软材的塑性变形能力,而且可以避免因加入其它辅料是有效成份含量降低。

盐酸小檗碱微丸的制备方法研究

盐酸小檗碱微丸的制备方法研究

盐酸小檗碱微丸的制备方法研究【摘要】目的制备盐酸小檗碱微丸,尝试通过制备新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盐酸小檗碱微丸,通过对挤出速率、润湿剂用量、滚圆转速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微丸的制备工艺。

结果采用润湿剂1% CMC Na 90 ml,挤出速率40 r/min,滚圆转速800 r/min,滚圆时间2.5 min 制备微丸。

制得的微丸球粒圆整度高,粒度均匀,表面光滑,结构紧密,具有一定的硬度,粒径范围0.47~0.78 mm,平均粒径(0.64±0.08)mm。

结论挤出滚圆法制备盐酸小檗碱微丸简便可行、重复性良好、质量可控。

【关键词】盐酸小檗碱;微丸;挤出滚圆法;制备小檗碱(berberine)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功效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可有效抑制或杀灭多种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真菌和结核杆菌,临床中常采用其盐酸盐口服糖衣片剂,治疗细菌性痢疾、胃肠炎等消化道感染疾病,疗效理想,不良反应较少。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盐酸小檗碱具有降血糖作用,并可防治糖尿病的多种合并症,如高脂血症、高血压、血栓形成与神经病变等[13]。

盐酸小檗碱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从而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

微丸为直径<2.5 mm的制剂,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加药物在胃肠道表面的分布面积,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本文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盐酸小檗碱微丸,并对微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

1 材料1.1 试药盐酸小檗碱(湖北成远药业有限公司);微晶纤维素(MCC)(美国FMC A VICEL公司);聚乙二醇4000(PEG4000)(天津天成制药有限公司);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Na)(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乳糖(新西兰The Lactose公司);其他试药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S450型挤出滚圆机(重庆英格造粒包衣技术有限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北京北方利辉试验仪器设备有限公司);CPA8201型电子精密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

探究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微丸的效果

探究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微丸的效果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年第27卷第6期处方脆碎度(%)堆密度(kg/L -1)休止角(α)圆整度(Φ)收率(%)处方A 0.542±0.21840.9286±0.301923.1±0.4743 5.1±0.291589.66±0.5177处方B 0.644±0.32490.9132±0.247023.2±0.5523 5.68±0.228088.8±0.3742处方C 0.726±0.25330.9032±0.236327.08±0.4550 6.48±0.414786.6±0.4472表1微丸粉体性学性质及收率比较常见的微丸制备有挤出滚圆造粒法、流化床制丸法和层积式制丸法,本次研究特就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中药复方杞芪微丸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材料本次研究中所用材料为浓度为95%的药用乙醇、微粉硅胶、微晶纤维素、复方杞芪胶囊和复方杞芪提取物,所用仪器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挤出滚圆造粒机。

1.2方法1.2.1制备流程按照处方行微粉硅胶、微晶纤维素和杞芪浸膏粉末的称取,然后将上述材料拌匀,在其中加入润湿黏合剂进行捏合将其制成软材。

使用挤出机筛板将材料挤成光滑致密且具有相同直径的条状物,然后将滚圆机打开,在高速旋转的滚圆机内放置条状物料,持续滚动直至将颗粒滚制成丸为止。

将微丸取出,待其适度干燥后进行筛分,评价和分析20~30目间的微丸。

1.2.2选择辅料本次研究中所用辅料为微晶纤维素(MCC ),由于杞芪复方黏性较大,为了使物料润湿度和黏性获得降低在处方中加入微粉硅胶。

1.2.3制备复方杞芪微丸调整优化制备工艺,挤出滚圆法制备杞芪微丸载药量为20%、30%和40%,分别为处方A 、处方B 和处方C ,所用辅料为微粉硅胶和微晶纤维素。

待完成制备的微丸充分干燥后对其进行筛分,考察20~30目间微丸溶出度、崩解时限、收率和粉体学性质。

挤出滚圆法制备腹达康微丸

挤出滚圆法制备腹达康微丸
【 关键词 】腹达康 ;挤 出滚 圆法;速释微丸 ;缓释微丸 ;体外释放度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 T o r e s e a r c h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F u d a k a n g P e l l e t s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e i t s i n v i t r o r e l e a s e s . Me t h o d s : T h e p e l l e t s
p l a n a r d i f f u s i o n r e l e a s e p r o c e s s . C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e x t r u s i o n — s p h e r o n i z a i f o n me t h o d i s f e a s i b l e f o r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F u d a k a n g P e l l e t s wi t h g o o d r e l e a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C J C M 中医临床研 究 2 0 1 4年第 6卷 第 1 2期
一 1 0 9一
D 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4 . 1 2 . 0 5 3
挤 出 滚 圆法 制 备 腹 达 康 微 丸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F u d a k a n g p e l l e t s b y e x t r u s i o n — s p h e r o n i z a t i o n me t h o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辅料研究进展赵林1,张海浪1,赵兵2<1.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2.河南省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 454650)微丸是一种直径在0.5~1.5mm范围内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具有以下特点:(1> 提高药物于胃肠道接触面积,提高生物利用度高;(2> 能根据临床需要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和复方制剂;(3> 释药稳定,释药规律具有重现性;(4>药物不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的影响;(5>外形美观,流动性好,不易破碎;(6>局部刺激性小。

微丸以其独特的优势正成为药物制剂的发展方向。

微丸的制备技术主要有滚动成丸法、挤出—滚圆法、离心—流化造丸法、熔融高速剪切法、喷雾冻凝法、喷雾干燥法和液体介质中制丸等[1]。

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微丸是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实用的一种方法,该法造粒容易效率高。

所造微丸致密度大,粒度分布狭窄。

微丸载药量较高(可达80 %> 。

球粒圆整度好,表面光滑,适于进一步包衣[2]。

本文就目前挤出滚圆制作微丸的辅料研究做一综述。

<1)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作为一种成丸促进剂具有良好的流变学性质,不仅使物料具有塑性,而且起粘合作用,是制备微丸应用最广泛的辅料。

Paul W. S.Heng等考察了11种不同类型的MCC:乳糖<3:7)的比例,以水(w/w25-45%>为粘合剂挤出滚圆制作微丸。

结果表明,水用量增加时所有类型MCC制得的微丸的粒径呈线性上升。

而在微丸的流动性、脆碎度、堆密度等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晶型MC C需水量之间有显著的差异,高晶型时需水量少[3]。

F. Podczeck等制备了6%、8%两种羧甲基纤维素钠修饰的MCC ,然后以布洛芬、乳糖、维生素C<分别低、中、高水溶性)为模型药物进行挤出滚圆制备载药量80%的微丸。

结果显示在高载药量时Avicel PH 101微晶纤维素制不成布洛芬微丸。

而修饰过的MCC可以做成高质量的微丸。

原因是修饰的MCC分子中能保持更多的水分,而且在挤出的过程中没有水分的迁移[4]。

<2)粉状纤维素粉状纤维素<PowderedCellulose,PC)是由植物性纤维浆中得到的α-纤维素再经机械加工制成。

和微晶纤维素相比有高的聚合度和低的结晶度。

和MCC相比用PC挤出时需要较多的水做粘合剂,由于PC的保水能力不及MCC,所以在挤出的时候由于水分的迁移导致物料的干燥成团,堵塞挤出机。

这种现象在含PC比例高时更严重。

PC微丸表面不规整,内部结构疏松[5]。

LisardoAlvarez等用PC和MCC为辅料制作速尿微丸。

PC与25-50%速尿制作的微丸与MCC制作的微丸相比,平均粒径降低、粒径分布广、表面粗糙、脆碎度高。

由于PC有高的空隙率,所以用PC制作的微丸比用MCC制作的微丸有高的药物释放率[6]。

<3)玉M芯粉玉M芯粉<Corn CobMeal)是选用优质玉M芯加工而成,具有流动性、吸附性能好、保质期长、性质稳定是一种极好医药、化工载体。

玉M 芯吸附性强、塑性良好在抛圆机内成丸容易[7]。

张栋梁采用挤出滚圆法生产植酸酶微丸时考察了不同的辅料配方。

结果显示:添加白碳黑和玉M芯粉可以增加酶液的用量而不影响挤出造粒。

这是由于白碳黑粉体的结构呈多孔性,而玉M 芯粉属纤维物料,分子上含很多羟基等亲水基团,因而它们的吸水性强[8]。

<4)乳糖乳糖(Lactose>成球性差较差,一般不单独使用。

但乳糖的水溶性好,含有乳糖的微丸内部形成空隙,可以加快药物的释放。

代奕在制作盐酸阿比朵尔素丸时考察了处方总加入乳糖的作用。

加入乳糖后微丸的圆整度增加,收率也增加。

但乳糖比例过大时微丸的圆整度降低,多为棒状,同时收率也降低。

加入乳糖后药物释放速率明显变快,释放速率随着乳糖比例的增大而加快[9]。

HXGuo等制作了70.6%的MCC、<29.3%蜡质玉M淀粉、乳糖)、0.1%的核黄素的微丸。

用醋酸邻苯二甲酸纤维素(CAP>水分散体进行肠溶包衣。

结果发现用含乳糖的微丸比蜡质玉M 淀粉微丸药物释放速度快。

共焦激光扫描<CLSM)图像发现,含乳糖的微丸表面粗糙,没有形成完整的包衣薄膜,而淀粉微丸表面光滑,形成了完整的薄膜[10]。

<5)壳聚糖壳聚糖(Chitosan> 也称甲壳胺,其化学结构是D -氨基葡萄糖通过β- 1 ,4糖苷键结合而成,是甲壳素脱乙酰后产生。

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呈pH值依赖性,在酸性溶液溶解,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不溶。

壳聚糖具有生物粘附性和多种生物活性,且其生物相容性好, 毒性低, 不溶血,可被体内溶菌酶、胃蛋白酶等多种酶生物降解,降解产物无毒, 且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比较适于作为药用辅料[11]。

STECKEL 等采用挤出-滚圆法生产壳聚糖与MCC不同比例( 30% , 50% ,70% ,100% > 粘合剂为(水、0. 1~0. 5 mol·L-1醋酸>的微丸。

结果发现:粘合剂水的用量取决于壳聚糖和MCC的比例,壳聚糖用量增加水的用量也相应的增加。

在壳聚糖占70%以上时用0.1N的醋酸代替水做粘合剂能增加微丸的产率。

生产辅料全部为壳聚糖的微丸需要用0.2N的醋酸。

醋酸量大于0.5N时出现粘连而不能制成微丸。

水做粘合剂时壳聚糖的增加微丸的脆碎度也相应增加。

壳聚糖比例增加时,微丸空隙率增加。

为制备圆整度高、粒度分布窄、脆碎度小及足够抗张强度的微丸,润湿剂的用量或醋酸浓度须相应增加,但同时应避免挤出物粘连而影响滚圆过程[1 2]。

H.Santos等采用挤出滚圆法制作含MCC、聚乙烯吡咯烷酮和壳聚糖不同比例<0%、4%、16%),填充料为乳糖、磷酸钙、β-环糊精,粘合剂为不同比例的乙醇/水<20%、50%)的双氯芬酸钠微丸。

结果显示:填充物类型对微丸的物理性质影响显著,壳聚糖的用量对微丸的堆密度影响很大,壳聚糖用量增加微丸的堆密度下降。

随着壳聚糖用量增加微丸的空隙率下降这是由于壳聚糖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粘合能力导致微丸有更紧密的结构。

壳聚糖的用量和填充物的类型对微丸的表面影响显著,壳聚糖用量增加微丸的表面粗糙程度增加,但是在0%、4%两个水平时没有显著的影响。

在用50%水/乙醇做粘合剂时可以做出理想的壳聚糖微丸。

实验制作的微丸没有显示出缓释的效果可能是选用的是低分子量和低粘度<(80 Mpa×s)的壳聚糖有关[13]。

<6)κ-角叉菜胶Markus Thommes等用κ-角叉菜胶(κ-Carrageenan>代替20%的MCC制作对乙酰氨基酚微丸。

结果显示:用κ-角叉菜胶制作微丸时比用MCC时需要更多的水做粘合剂,制作的微丸直径普遍比MCC的大。

微丸的空隙率也比MCC 的大。

药物的释放速度比MCC微丸快[14]。

Markus Thommes等分别用κ-角叉菜胶和MCC制作了高载药量的<80%)难溶性药物HIV 蛋白酶抑制剂-darunavir微丸。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表明MCC微丸的药物平均溶出时间为78.2 ± 3.5 h,κ-角叉菜胶微丸的药物平均溶出时间为6.1 ± 0.7min。

体内研究显示口服300mg的剂量后,κ-角叉菜胶微丸的血浆浓度是MCC微丸的60倍。

由于κ-角叉菜胶制作的微丸比MCC制作的微丸容易降解,因此它适合于难溶性药物。

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5]。

<7)果胶酯酸Ingunn Tho等用高甲氧基(HM>果胶(甲酯化=50% >、低甲氧基(LM>果胶(甲酯化=35% >、LM(果胶氨化度=23%>,不同的粘合剂<水、10%柠檬酸水溶液、5%氯化钙水溶液、20%乙醇溶液)挤出滚圆法制作含20%乙酰水杨酸微丸。

结果表明,高甲氧基(HM>果胶挤出时粘度很大,做不成微丸。

0.1 M盐酸中释放实验发现PA微丸普遍都比MCC微丸释药快。

用氯化钙做为粘合剂制作的LM微丸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速度明显减慢。

用氨化度<23%)的LM和乙醇能做出合格的微丸[16]。

杨蕾等制备了难溶性药物5一氨基水杨酸<5一ASA)果胶钙微丸,以粒径、粒度分布、球型度和脆碎度等粉体学性质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果胶钙在微丸中的最大含量质量分数为20%。

体外释放度曲线表明,含果胶钙的微丸较不含果胶钙的微丸、含质量分数为3%崩解剂的微丸释药速率明显加快,且在含大鼠盲肠内容物的pH7.4 PBS中具备一定的酶降解性能。

结论:果胶钙在微丸中能加快药物的释放,且具备一定的酶降解性能,可用于制备难溶性药物微丸及难溶性药物结肠定位制剂包衣微丸的丸芯[17 ]。

<8)淀粉淀粉( starch>价格便宜来源广泛,如果能全部或者部分代替微晶纤维素,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AleksandraDukic等用高直链结晶抗性淀粉,通过挤出滚圆法制备含药2 5%的茶碱微丸。

实验加入山梨醇做为粘合剂以改善微丸的表面性质。

转力矩-流变学和固态核磁共振( solid-stateNMR>研究显示,山梨醇对湿性物料的粘度及微丸的性质影响显著。

实验结果显示微丸的收率高<>90%),圆整度< AR < 1.2>,脆碎度<AR<0.01%>,崩解速度(<10min>,药物可在20分钟内完全释放。

从而证明这种淀粉适合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18]。

Aleksand raDukic等用高直链结晶抗性淀粉作为主要辅料,挤出滚圆法制备难溶性药物二氢氯噻和吡罗昔康微丸。

采用2因素4水平的正交设计来评价二氢氯噻载药量、HPMC、山梨醇和水对微丸的产率、大小、圆整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最佳的含水量取决于制剂中药物和山梨醇的含量。

制备的微丸产率高<>90%),圆整度<AR<1.2),脆碎度<<0.01%)。

微丸的崩解时间短,30min药物的释放量达到80%。

在狗体内二氢氯噻微丸和二氢氯噻快速崩解片的生物利用度没有显著的差异(P > 0.05>[19]。

目前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的理想辅料是微晶纤维素,应用其它辅料制备微丸的研究相对较少。

但是微晶纤维素价格昂贵,尤其不适合兽药行业对低成本的要求。

因此开发低廉的制备微丸的辅料对于制药行业尤其是兽药行业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4 -298.[2]毕殿洲.药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76.-77.[3] Paul W. S.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microcrystallinecellulose on performance in extrusionspheronization[J].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1, 18 (4> : 480 - 487.[4]F. PodczeckThe evaluation of modified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for the preparationof pellets with high drug loading by extrusion/spheron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8, 350:145–154.[5]Petra M. Fechner Properties of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and Powder Cellulose After Extrusion-Spheronization as Studied by Fourier Transform Raman Spectroscopy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APS PharmSci ,2003, 5 (4> article 31.[6] LisardoPowdered cellulose as excipient for extrusion–spheronization pellets of acohesive hydrophobic drug.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2003,(55>:291–295[7]邹龙贵.植酸酶预混剂微粒(丸>的制备工艺与设备[J].饲料工业,200 7,28(1>: 8-10.[8] 张栋梁,崔政伟.挤出滚圆法生产植酸酶微丸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研究, 2007(2> :28-30.[9] 代奕.盐酸阿比朵尔缓释微丸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10]HX Guo,J Heinämäki ,J Yliruusi Diffusion of a Freely Water-Soluble Drug in Aqueous Enteric-Coated Pellets.APS PharmSciTech,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