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

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 中缝核内,其纤维投射也可分为上行、下行和支配低 位脑干三部分,其功能是主要调节痛觉、精神情绪、 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3.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
碱能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 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肽类递质
释放肽类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肽能纤 维。
胆碱能纤维: 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 全部自主N节前纤维 躯体运动N 少部交感节后纤维 (肌肉舒血管纤维、汗
2.两种形式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410mm/d 慢速112mm/d 逆向轴浆运输205mm/d
(五)神经纤维对效应组织具有营养性功 能和效应组织对神经元的支持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 质细胞。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1.有突起,但无轴、树突之分 2.细胞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有缝隙连接 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和传播神经冲动 4.具有终生分裂增殖的能力
一、神经元的 一般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由胞体 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
髓鞘的有无和温度的高低有关。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 ⑶双向性 ⑷相对不疲劳性
(四)神经纤维具有轴浆运输的功能
1.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axonplasmic transport) :通 过轴浆的流动,实现胞体与轴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的 过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外部环境 ,控制身体运动,调节内脏活动,以 及进行认知和情绪等活动。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 元的形态多样,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的大小差异很大,直径在4~ 120μm不等。突起形态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植物性神经系统主要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适应外环 境的变化。其功能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以拮抗方式调节内脏器官 的活动。
04 感觉神经系统
感受器的类型与功能
温度感受器
感受温度刺激,如 冷觉、温觉。
化学感受器
感受化学物质刺激, 如味觉、嗅觉。
01
02
03
脊神经的组成
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 间孔处汇合而成,前根属 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
脊神经的分布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刻分 为前支、后支,每支内均 含传入、传出纤维。
脊神经的功能
脊神经主要支配躯干和四 肢的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
脑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脑神经的组成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 神经,共有12对。
脑神经的分布
脑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部分分布于胸、腹腔脏器。
脑神经的功能
脑神经主要支配头面部器 官的感觉和运动,以及部 分内脏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组成
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分布
交感神经纤维几乎分布于全身各器官,而副交感神经纤维则较局限,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内脏和血管等处。
人体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感觉)、下行(运动) 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 外侧索、后索。
(五)脊髓功能 1.传导 2.反射
白质内纤维束
薄束
楔束
上行纤维束 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束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 脊髓 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柱):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柱):联络神经元
侧角(柱)
白质:传导束
薄束(传导下半
上行~ 身冲动)、楔束 脊髓丘脑前/侧束
下行~:皮质脊髓前/侧束
二、脑位于颅腔内, 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二、脑 干
(一) 脑干分部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自上而下)三部。 (二) 脑干位置 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 (三)脑干外形
运动(交感副交感)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 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 态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聚集而成。(色泽灰暗)。大脑、小脑表层
的灰质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
四、小脑: 位于颅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
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但不参与运动的启 动;一旦小脑受到损害,机体的协调活动就 会发生障碍;
小脑的外形
分部
小脑蚓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疝:当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常被 挤压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生理学:神经系统(8版)-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3.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作用广泛:~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防御反射(alarm reaction): 恐惧发怒环境刺激 下丘脑 脑干网状系统 脊髓 交感神经系统 防御反应:动 物搏斗表现。
• 副交感神经作用局限:主要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储存能量、 加强排泄和生殖,促进生长发育等,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背侧部出现防御性反应 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出现攻击厮杀行为 电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性行为
2.愉快和痛苦
愉快:积极情绪 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引起.
痛苦:消极情绪 伤害躯体或精神刺激
实验方法:自我刺激。
奖赏系统: 刺激某些脑区感到愉快和满足(占35%)。
中脑被盖腹侧区,内侧前脑束,伏隔核,额叶
惩罚系统: 引起回避的反应的脑区(5%) 。
2、调节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ADH的分泌
3 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
觉察细胞 下丘脑调节肽
4 生物节律控制
1. 定义:机体内许多活动按一定 时间顺序周期性进行为生物节律, 如心率、呼吸频率。 2.日节律(circadian): 按日周期 (昼夜24 hs) 变动的人体生理活 动。几乎所有陆地动物都按照日 节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由于 地球自传引起的。 3.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suprachiasmatic muclei, SCN)控制日节律的关键部位。
漫波)。 2.实验依据:刺激或破坏中脑网状结构 3.机制 脑电觉醒(去同步化快波):与蓝斑核上部 的NE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中的ACh有关; 行为觉醒:与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有关。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①促代谢型受体:11种 ②促离子型受体:海人藻酸受体5种,AMPA-R4种 , NMDA-R6种。
46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生
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 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30
递质和调质的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 胺
氨基酸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 类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阿片肽、脑 -肠肽、血管紧张素II、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脂类 花生四稀酸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类)
糖尿病
6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7
(二)神经胶质细胞
1.在周围神经:
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 (Satellite cell;
Capsular cell)
施万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 (Schwann’s cell;Neurolemmal cell)
胞体
N元
树突
突起
轴突
4
神经元基本功能
接受刺激、传递信息 ①感受刺激 ②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③可将神经信息传给效应器
5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0.4~120m/s 影响因素: ①直径:正比; (有髓f)6×直径(m); ②有无髓鞘: 有髓Nf快(跳跃式传导); ③髓鞘厚度: 轴索/总直径=0.6时最佳 ④温度:一定范围内正比.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章神经系统

脑和脑神经
前脑
脑
中脑
后脑 延髓
菱脑
脑桥 小脑
脑 干
一、脑干 1、脑干的位置: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 上,下接脊髓,上连间脑。
2、脑干的外形
(1)延髓的外形
形似倒置的圆锥体,
前面观:锥体、锥体交叉、
前正中裂、橄榄 舌咽 N ,迷走 N , 副N
背面观: 薄束结节、楔束结
节,后正中沟、小脑下
脚,第四脑室底下部
神经系统区分
交 感
副 交 感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
反 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 所作出的反应。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 反射弧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For example, if one’s fingers are burned by a candle, the hand that receives the painful stimulus is rapidly removed from the flame with a jerking motion.
动眼神经核: 位于中脑上 部,平上丘 高度,发出 纤维形成动 眼神经,支 配除上斜肌 和外直肌以 外的眼外肌
动眼神经副 核:位于动 眼神经核的 背内侧,又 称E-W核, 发出纤维形 成动眼神经, 支配眼球瞳 孔括约肌和 睫状肌
2、中脑 的非脑 神经核: 下丘核, 上丘核, 红核, 顶盖前 区, 黑质
组成:T1前支小部分, T2-11前支和T12前支 大部分。 有11对肋间神经、1对肋下神经
返回
4、腰丛(1)组成和位置:由T12一部分、L1-3、L4前 支一部分)组成。(2)主要分支:髂腹下,髂腹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强度--感受器电位 幅度—冲动的频率、 个数&兴奋的神经 纤维数目 生理意义:使机体产生特定而精确的感觉。
4.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二.感觉形成的中枢机制
(一)脊髓和低位脑干对感觉的传导功能
躯体感觉(somatic sensation)传导通路:
脊髓 丘脑 侧束
脊髓 丘脑 前束
前外侧索传入系统
前束 侧束
本体感觉、精细 触-压觉
粗略-触压觉
深感觉(精细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后索 内侧 丘系 传入 系统 (先上行 后交叉)
前束 侧束
在脊髓半离断 的情况下——
本体感觉、精细 触-压觉
粗略-触压觉
对侧躯体的痛觉、 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障碍;
同侧躯体的本体 感觉和精细触压 觉发生障碍。
• 感觉器官:感受细胞及其与之相连的神经组织、 以及能提高刺激感受效率的一些附属结构共同构 成的感觉器官。
• 一般将分布于头部与脑神经相连的感觉器官称 做特殊感觉器官(视、听、嗅、味、前庭)。
种类:
• 接受刺激的性质: 光、化学、温度、伤害、机械
• 所在部位:
内感受器 --平衡、本体、内脏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外感受器 --距离感受器(视、听、嗅)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 )
(二)感受器的生理作用和特性
1、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形式 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
光 感光细胞,声波 耳蜗毛细胞
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一定反应,所需强度大。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3. 感受器的编码(encoding)作用 4.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① 浅感觉传导通路 ② 深感觉传导通路
●丘脑:是各种感觉(除 嗅觉外)的总转换站。
●内侧丘系:传导精 细触觉、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 导痛觉、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 导触觉、压觉。
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浅感觉
前外 侧索 传入 系统
(先交叉 后上行)
痛觉及 粗 略 温度觉 触-压 纤 维 觉纤维
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
第Ⅱ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细胞及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
第Ⅲ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感觉接替核
(二)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的核群的功能:① 感觉传导换元接替站;
② 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
丘脑的核群
① 感觉接替核 ② 联络核 ③ 髓板内的核群
2.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
(1)第一类细 胞群:特异感 觉接替核
接受第二级感 觉投射纤维,
换元后→大脑
皮层特定感觉 区。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2)第二类细胞群: 联络核
接受特异感觉接替核 及其他皮层下纤维,换 元后→大脑皮层特定区 域。 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 /扣带回 内脏调节 丘脑外侧核:小脑、苍白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刺激能量→生物电(感受器电位) → AP →中枢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感受 器把不同刺激的能量最终转换为传入神经的 动作电位的过程。
• 发生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由适 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细胞膜产生的局部电位变 化。
(1).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为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联络核及其投 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1)为丘脑第Ⅰ、Ⅱ类核团向大脑皮 层特定区的投射,具有点对点投 射关系。
2)经典传导路:三级神经元接替;
视觉传导路:包括视杆和视锥细 胞在内为四级神经 元接替;
听觉传导路:经更多神经元接替; 嗅觉传导路:与感觉接替核无关;
• 感受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 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
特点:类似于局部电位 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的大小成比例; 可总和; 无“全或无”现象; 呈电紧张性扩布。
生理意义:使刺激信息和能量以神经冲动的形 式传入神经中枢。
3. 感受器的编码(encoding)作用
痛觉及 粗 略 温度觉 触-压 纤 维 觉纤维
三叉神 经脊束 核
三叉 神经 主核
交叉
三叉丘系
头面部 感觉: 三叉丘 系与脊 髓丘脑 束毗邻 上行。
丘脑后内侧腹核
内脏无本体感觉,温度觉和触觉也很 少,主要是痛觉。
内脏痛通过自主神经纤维传入,到达 脊髓、丘脑。
பைடு நூலகம் 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Ⅰ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
二.感觉形成的中枢机制
(一)脊髓和低位脑干对感觉的传导功能 (二)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三.痛觉
(一)痛觉产生的外周机制 (三)躯体痛 (四)内脏痛(二) 痛觉产生的中枢机制 (五)疼痛的整体反应
一.感觉形成的外周机制
(一) 感受器的结构和种类
•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 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球、后腹核/运动区 运动调节 丘脑枕核:内外侧膝状体 感觉联络
(3)第三类细 胞群:非特异 投射核
髓板内核群 (中央中核,束 旁核、中央外 侧核)
维持和改变大 脑皮层兴奋状 态 束旁核与痛觉 传导有关
3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 征的不同,分成两大系统:
第2节 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
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分
外
析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神
大
经 传导路 脑
冲
皮
动
层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
一.感觉形成的外周机制
(一)感受器的结构和种类 (二)感受器的生理作用和特性
3)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投射纤 维终止于皮层第四层,与该层内的神经 元形成突触联系,并通过若干中间神经 元接替,转而与大锥体细胞形成兴奋性 突触联系,诱发其兴奋;
4)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 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为丘脑 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 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