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的影评

合集下载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导读: 三峡好人影评(一)影片《三峡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本片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

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库区在寻找爱人之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男女主人公寻找爱人的过程,展现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社会边缘人物的众生相。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潜藏在社会表像下的社会弊病。

影片叙事看似章法凌乱却是有条不紊,细节方面的运用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给人印象深刻。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始的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

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如同一副翻卷开的画轴,将其中的内容一点一点呈现出来。

影片一开始显现出之前声画串前,伴随着轮船声长鸣,江水滔滔,嘈杂声响,船上的人群打牌抽烟、看手机、看手相、聊天、扳手劲的场景被展现出来,俨然一副众生相。

船外风景秀丽的三峡风光,对船内是人来说只是装饰,他们或娱乐,或在思考,与他们似乎相隔甚远。

空气中弥漫的是噪杂的声音和浓浓的烟雾,即使船外的风景再漂亮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一根又一根的燃烟似乎永远不能驱赶人们心底的压抑,这一段很好的将劳动人民麻木的心理和艰辛的生活以及空虚的精神世界刻画出来了。

影片中,导演在很多细节运用隐喻蒙太奇使得导演的意图在被隐蔽的同时得到了升华。

韩三明和其他人一起谈论人民币时,反面的背景由黄河壶口瀑布变成隐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韩三明来说寄托的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独在异乡寻找爱人的艰辛。

片中小男孩在韩三明身边唱《老鼠爱大米》的歌时,镜头转向正在吃面的韩三明,他满含深情的听着小男孩的歌,看着他离开,此处则是对韩三明和麻幺妹感情的隐喻,像老鼠爱着大米一样,感情浓厚,时长却永不会改变。

而当小男孩出现在沈红的船上时,《两只蝴蝶》响起,特写镜头呈现的是沈红失落和无奈的表情,此处导演意在表达沈红和郭斌爱情的悲剧性的隐喻,像两只蝴蝶一样彼此追逐,最后却各自飞走。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三峡好人》影片中,人们其实只是期望过着简单安定的日子,安土重迁也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然而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三峡大坝的建立,淹没的不只是三峡人的家园,还有那里两千多年的礼貌。

接下来搜集了三峡好人影评作文,欢迎查看。

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

在我的眼里,贾樟柯还是那个贾樟柯,我喜爱的就是他不变的情怀。

并不是因为说《三峡好人》得了金狮奖才让我觉得它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是天生的,跟《世界》一样,跟他之前的其他作品一样。

我甚至偏激地认为,那些去年鄙夷《世界》而现在猛夸《三峡好人》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贾樟柯。

《世界》借“世界公园”这个浓缩世界来表现现实社会是取巧的,《三峡好人》借过客的游历眼光来巡视三峡库区,其实也是取巧的,但这两个巧取得好,后者更是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甚至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反映了大部分中国人面临的生存状态,诉说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凡人命运。

如果说在过去的贾樟柯电影里大时代背景只是停留在背景音乐和影像上,作为一个个符号出现。

现在主角则是要身陷这样的历史变动,眼看着江水慢慢淹没曾经住过的房屋,实实在在地跟随历史发生。

《三峡好人》里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变化。

三千年的古城,两年就拆了,这是城市的命运。

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漩涡里凡人的命运就更不必说了。

昨天才住过的房子,今天墙上就写上了大大的“拆”字。

楼墙上的淹没水位线数字让人有今夕何夕之感,因为不久后我们注视它的角度将不复存在。

面对这样的废墟之城,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有心里被掏空的感觉。

这是一个时代的寓言,旧的已经统统拆去,我们丢弃了几千年的传统,但新的还没建立,我们只能象库区移民一样流离失所、彷徨找寻。

这其实是贾樟柯一直都在表达的情怀,这次他更直接就借“小马哥”说了出来——“这个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

”。

好在这次他不再让电影的主人公继续彷徨,在那么多的变化背景里,贾樟柯先讲的就是一个“不变”。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三峡好人》观后感在繁忙的生活间隙,我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看完之后,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沉甸甸的棉花,堵得慌,又带着些说不出的滋味。

影片的开头,是一艘缓缓行驶在长江上的轮船,江面上弥漫着雾气,朦朦胧胧的。

镜头就这么跟着这艘船,带着我们走进了三峡那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韩三明,一个从山西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妻子的老实人。

他刚到奉节的时候,那种迷茫和无措,就像我们初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样。

他操着一口带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话,和周围说着重庆方言的人交流起来,那场景真是有点滑稽又让人心酸。

他住的那个破旧的小旅馆,房间里的墙壁都剥落了,床铺上的被子也不知道多久没洗过,散发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

可他不在乎,一门心思就想着找到自己的老婆。

他四处打听老婆的消息,遇到的人也是形形色色。

有热心给他指路的,也有想趁机骗他点钱的。

记得有一个场景,他在街边问一个卖烟的老太太,那老太太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然后不紧不慢地告诉他可能去的地方。

韩三明一脸感激,可谁知道那老太太最后还伸手跟他要了几块钱的“信息费”。

看到这,我忍不住笑了,这就是生活啊,啥人都有。

还有那个叫小马哥的年轻人,整天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西装,模仿着电影里的黑帮老大,嘴里总是念叨着“这个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他一开始看起来凶巴巴的,可和韩三明相处久了,居然也能露出点真心来。

只可惜,最后小马哥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他的死那么突然,就像他短暂而荒诞的“江湖生涯”一样,让人觉得既无奈又悲哀。

沈红,一个同样来到三峡寻找丈夫的女人。

她比韩三明显得更干练一些,可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一点也不少。

她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发现丈夫已经变了,不再是她记忆中的那个人。

那种失落和绝望,没有经历过的人真的很难体会。

影片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是一群拆迁工人在拆房子。

那房子在巨大的机器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瞬间就倒塌了。

灰尘漫天飞扬,工人们在灰尘中忙碌着,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仿佛这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

三峡好人电影评论

三峡好人电影评论

题材及选题分析: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

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

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但信息量会少很多。

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

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

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

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

于是,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

而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

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

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

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

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

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

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

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心的疼痛。

捏着火炭,一言不发。

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

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

张凯 《三峡好人》影评_

张凯 《三峡好人》影评_
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以独特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一份努力生活的渴望。像格非评卡夫卡时所说:若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愿阅读,那必定要失望的,拍摄中注重生活细节,还原人物本色,是“有故事性的纪录片,有纪录片特色的故事片”。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影片深处散发着不浓不淡的人性关怀,导演与演员共同用浅浅的笔触却恰到好处地直击社会现实,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最具有奇的手法,再现两个简单的百姓故事。 《三峡好人》在故事的叙述上是一个三段嵌入式的双线索平行叙事结构。首先是韩三明寻人的故事,中间插入了沈红找人的故事,最后又回到了韩三明寻找的叙事中来。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寻回爱情。山西汾阳的煤矿工人韩三明与麻幺妹的非法爱情故事。另一条是舍弃正当的婚姻。山西太原的护士沈红到奉节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见面后却发现他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决定离婚。这和一般的双线索叙事的处理方法不一样。通常的叙事是两条叙事线索平行、交叉, 最后集于叙事情节的高潮,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的两条线索并未出现交叉,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它们相互不影响,导演通过与两个山西人都有关的“小马哥”、飞碟(UFO)与三峡游船的汽笛声,始终让两个故事虽然若隐若现地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永远没有相交的可能。这样诡异的辨证法,是贾导演常用的杀手锏。 唯一让两个故事有关联的是中间出现一个陌生的男孩唱网络歌曲,一首是《老鼠爱大米》唱给韩三明;一首是《两只蝴蝶》唱给沈红。 镜头语言 《三峡好人》在镜头运用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景、中近景这两个景别用得特别多,还有就是全景和大全景也相当多。特写很少,这部影片基本上没有镜头的推、拉和机位移动的拍摄,只有不多的几次摇镜头,这些语言和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语法, 影片为了表达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大量的使用了长镜头,保持了对事物表达的连贯性。影片很多时候人物是近距离出现在镜头前,而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这种画面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影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空镜头,在三明拆房子的工地上,废墟中工作人员在喷洒消毒水,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挂着“努力”,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还有拥挤的房间格局、厨房里的灶台,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个名字《静物

[观后感]三峡好人影评(精选6篇)

[观后感]三峡好人影评(精选6篇)
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一): 他不是一个三峡好人在战斗——电影《三峡好人》 一个移长镜头扫过一片朴实的面孔和散发着原始气息的胴体,这个牛逼的长镜头足以让电影院里那白恍恍的馒头和金灿灿的鳞甲暗淡无光。最草根才是最生活,而导演贾樟柯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一种不就应被忽视的生活,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参与的生活。 电影叫做三峡好人,这显然是一个符号,它象征了我们每一个人。主角韩三明能够是你,是我,是另外一个面孔,整个故事能够在城市,能够在农村,也能够在三峡。我们都是草根,都在生活,所以导演命名我们作三峡好人。 故事是开始于开篇提到的那个长镜头,镜头的终点是煤矿工人韩三明,整船人有兴奋,有平静,有迷茫,最质朴的将情绪写在了脸上,惟独主角韩三明是若有所思的表情,看不到波澜,看不到喜悦或者悲伤。 他来自于山西,来到三峡是为了寻找当年买来却又跑掉的媳妇麻幺妹。透过他的眼睛和骑摩托小伙的对白,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三峡工程的一斑。当他寻到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时,几句简单的台词和质朴的动作给了他老实淳厚的性格以真实的特写。他操着蹩脚的普通话说:我就是想看看孩子嘛。带着一点点的委屈,带着一点点的乞求。然后他拿出两瓶家乡的酒,定格在那里,依然没有放下期望。导演用他的性格夸张表现了这个社会中人们最原始的善良和老实。那里我们能够看出导演是坚信人性本善的。 韩三明决定在三峡干活拆楼继续寻找。这时电影镜头移到了一个女人的近景。她是护士沈红,一个来三峡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的女人。她的寻找经历了已经破产的工厂,那里一个工伤中失去一条胳膊的工人与厂长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经历了拆迁指挥部的园子,那里有一个被砍伤的小伙计,他们的老大就是沈红的男人郭斌。显然拆迁遇到的麻烦需要必须特殊的手段来解决,而郭斌正是操纵手段的人。工伤工人的妹妹争执中提到了法律,而政府性质的拆迁工作却要依靠黑社会的手段。导演前后给出的比较对于所谓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三峡好人》的故事十分地简单,讲述了一个男人寻妻与一个女人寻夫的过程,但放到三峡工程这个大背景中,两个故事便有了新的意义。

从时间角度来看,女人寻夫一节放到了男人寻妻的中间,即男人等妻的两个月中,这个结构是很合理的,但也仅从时间角度而言,可从故事上说,这样的安排令观众看起来多少有些突兀之感,毕竟两件事在故事层面上的联系只有郭斌这个人物而已,显得并不是那么紧密。

当然,抛开了故事层面,两个寻找的过程却互为补充,十分有看头的。

寻找一直是某些艺术电影着力要表现的主题,许多有名的影片都通过寻找,无论是故事层面还是内心层面来表现了一种人文的色彩,个人成长以及对岁月的人世的怀念等等。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部影片中两个寻找在故事层面上的结构安排是不可取的,联系不密切,跳动的太大。

但向下挖掘,这两个寻找起到了相当的对比作用。

首先,两个主人公便可以说是两种社会人士,矿工与护士,虽然都属于低层人,但从知性上还是有着极大差别的,其次,所寻找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成功的投机商人与一个船运女子,一个是外来者,一个是本地人,都是从山西来到这里,每一个人的情况却绝然不同。

投机商人抛家成就了一番事业,无论其手段是如何的,但正是三峡工程给他带来了机遇,而船运女子虽然由于被卖到山西然后解救回了自己的家乡,但由于哥哥的欠债,她成了船头的女人,这几乎同样是被变卖的命运。

一个人因为三峡而改变了命运,一个人因为三峡而轮回了命运,这种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处对比是寻找的过程。

从韩三明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穷苦人的生活原态,抡大锤,骗钱的,打杀的,卖身的等等,这一切都是极度的现实也是极度地低层社会原貌,而从女护士寻找的经历中,我们却看到了几乎所有这低层人生活形成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一个通过寻找见证了苦难,一个通过寻找表现了苦难形成的原因。

在这里,寻找成了一种因果关系的对比。

不知道看客们注意到没有,当护士提出离婚离开了奉节的时候,影片的色调突然间变得极其温暖,女护士坐在船上,前面是碧绿的江水,一切都是以暖色调出现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都是好人,和三峡有了牵连,与20世纪末世纪最大水利工程有了某种联系,便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幕幕“小人物、大背景”的凄凉故事。

(一)两个人的故事韩三明,一个山西挖煤的民工,十六年前花三千元钱从四川奉节青石镇5号“娶”了个幺妹回家,生了一个女儿后,其妻子被“公安”当作拐卖人口解救回了四川,那时幺妹年轻,心里还存在很多爱情、生活的美好梦想,毅然抛弃了与韩三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十六年后,韩三明为了见自己女儿一面,在三峡建设高潮时期、在移民拆迁高潮时期坐船到奉节寻找奉节青石镇5号的“麻幺妹”和“女儿”。

知道幺妹随着货船到宜昌运货,要很久才能回来,便加入了拆迁民工的队伍,在奉节住了下来。

当见到麻幺妹,一对曾经的苦命夫妻在破旧的帐篷前简短的沟通了十六年来的生活,“你过的好吗”,“不好”,十六岁的女儿到比四川还南方的广东东莞打工去了。

韩三明决定带麻幺妹回山西,但是得知麻幺妹替哥哥还三万元债务把自己“送给”了船主,于是带着拆迁民工兄弟一起回山西挖煤挣钱回来赎幺妹。

沈红,另一个从山西来到奉节的女护士,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来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没有丈夫的电话号码,只有去丈夫已经离开的原工厂查找,最后在丈夫的战友带领下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两人在江边蹩脚的跳了段舞,沈红提出自己喜欢了别人,提出离婚,然后在丈夫的默许下离开了奉节。

(二)三大背景背景之一: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四川很多地方都处于新形成的库区之中,最后海拔185高程以下的居民都必须搬迁或者移民,2006年蓄水156米高程,三峡移民构成了中国世纪之交的最大风景。

电影中用如下几个镜头表述了这样的场景:坐船到崇明岛的移民;到移民办质问移民款发放的居民;丈夫残废的妻子最后被迫选择去广东;被水淹没的青石镇5号和小马哥的家;在船上度日的麻家弟兄……,不管如何,背井离乡终归是与高兴难以挂钩的,最近曝光的移民资金被挪用的案子更是加深了三峡移民的悲怆。

背景之二:拆迁与建设老奉节城将被水淹没,拆迁成了三峡工程库区范围内很多地方的显著风景,轰然倒下的墙体,满目皆是的废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峡好人》看贾樟柯的艺术成就(要删改阿鲁)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贾樟柯的电影虽然也具有第六代导演共通的边缘化情结,即关注边缘化群体,以底层小人物为自己的镜像话语,力图对第五代导演以精英化的视角创造的寓言电影进行文化突围,用写实主义的风格实现一种微观的对真实的注视。

但贾樟柯之所以能较早的从“地下”走到“地上”,进入大众文化的视野,实现《世界》、《三峡好人》的全国公映,摆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国外获奖无数国内屡屡禁映的尴尬局面,是因为他的电影特别是“故乡三部曲”(《小武》、《任逍遥》、《站台》)之后的《世界》、《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等片更加关注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比起张元《北京杂种》中摇滚青年的叛逆不羁,章明《巫山云雨》所透出的压抑,贾樟柯最为成功的这部《三峡好人》唱响了一曲底层人民的挽歌,表现出更为深远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曾说过这一句话:“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想到里面的小马仔最崇拜电影里的小马哥,电影里的小马哥说,我们已经落伍了,因为我们太过怀旧。

在三峡移民的进行时,在外面的世界已经将发哥遗忘的差不多的时候,那里还有一个年轻人对发哥迷得如醉如痴。

真的吗?或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一厢情愿。

看见电影里七八岁的孩子,可以将《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唱得荡气回肠,你就知道,这里,并不是一块与世隔绝的净土,而小马哥,真的离我们太远了。

这里有两种人,怀旧的和不怀旧的。

怀旧的如三明,木讷,本分,厚道,来看孩子,还要花3万块赎回从前花钱买的媳妇。

怀旧的如小马,被压在砖石地下。

不怀旧的如斌斌,几年可以对老婆不闻不问,老婆找上门来,也很是冷漠,老婆说想离婚不多时就应允。

斌斌做着拆迁的大生意,正是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的大红人。

时代的洪流,就像已经被淹没的那一片城市,已经把很多东西裹挟走了,而我们,在这样的变迁面前,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

谁还能记得他们,记得说着“我还有一些烂朋友”的和善也狡黠的老人,记得5块钱摩的把人拉到一片汪洋面前却又振振有词又不是我淹的古惑仔,记得干苦力每天只得三五十元就心满意足的汉子,记得那些残垣断壁上大大的“拆”字,谁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三峡好人》描写了两个寻找亲人的故事,通过三峡、山西两地的勾连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移民问题在当下具有典型性,类似的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同时带来社区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化。

近年来山西矿难不断,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只拥有新闻报道死亡人数的记忆碎片,缺少从劳动者角度去体验问题的过程。

《三峡好人》将山西矿工生活与三峡移民工程联系起来,使观众似乎和主人公同时置于正在经历的社会大变迁之中。

许多细节是虚构性的、象征性的,一旦它们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中,故事内容整体上就显得非常真实,影片的内涵随之丰富起来。

影片被分为“烟、酒、茶、糖”四个部分,其中烟、酒这两个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山西民工韩三明来三峡寻找买妻麻幺妹的故事。

韩三明是个沉闷木讷的老实人,导演在影片一开始就用很多的细节表现这位“好人”的特点。

他遭遇魔术表演设局的敲诈,开摩托拉客小伙的哄骗都不懂得反抗,面对麻老大对他的冷言冷语他也是保持沉默。

人们难免会对他被动的生存状态产生不满甚至是嘲笑。

直到后来,他从废墟中挖出“小马哥”的尸体,安静的点烟祭拜;他答应偿还麻老大所欠的三万元债务以赎回幺妹毅然回乡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黑煤窑打工挣钱的时候,我们不禁对这个好人肃然起敬。

在社会一片浮华之风盛行之时,还有韩三明这样的普通人守得住心灵的净土,不对物质贪恋,能为家人吃苦。

他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形象,充满着质朴动人的力量。

《小武》中小偷的被铐是无语的开放式结尾,《任逍遥》是更年轻一代面对时代的无奈感,《世界》则是小镇青年进入城市之后的迷失,可以说过去的贾樟柯看到了与他一样的县城兄弟的卑微命运,他的目光一样充满感情和悲痛,但是他并未看到或是意识到他们身上的生命力。

《三峡好人》的突破在于,在巨大的个人无法抵抗的变迁中,以韩三明为代表的建筑工兄弟们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可以说是整个无奈的时代里唯一闪光的希望。

影片结尾的定格镜头中,冷灰色的基调里,韩三明黝黑的背景作为前景,景深处是同样黝黑的生命在一片废墟间的绳索上的高空行走,命悬一线却有勇敢活下去的勇气。

同样是寻人的故事,沈红比起韩三明多了些洒脱和坦然。

从开始时主动找水,不停地喝水的行动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掌握自己人生所具有的主动性。

历经了两年漫长的等待,她决定从山西来三峡寻夫,一路上也不忘用些小技巧去探听丈夫的感情生活。

找到丈夫后发现了丈夫的背叛也只是编织了一个变心的谎言选择优雅的离开。

当沈红用斧子毅然劈开丈夫柜子出现了属于她的主题“茶”的时候,贾樟柯就不动声色的将镜头对准了中产阶级的生活。

旨在通过对“底层”与“中产”的对比展示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移民问题。

沈红穿越了新城的灯红酒绿,出入的是高级的住宅小区及娱乐场所这些轨迹所展示的中产阶级的新城区与韩三明等底层人生活的废墟,小旅社,船屋为主体的旧城区在影像空间上并峙,组成了一个颓败与繁华并存的奇异空间。

这既是三峡的地域风貌,又混杂了正在步入现代性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这是一个充满过渡性的地方。

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也没有敲锣打鼓的欢送,这些远不同于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所看到的关于三峡移民工程的影像,是变迁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有意忽略的一页。

专属于“小马哥”的“糖”的部分用开始的喜剧化衬托着死亡的苦涩。

小人物的乐天,甚至是盲目自傲都让我们对这个迷恋香港电影中英雄人物小马哥而自命为“小马哥”的小混混生出一种喜爱。

他身穿洁白的衬衫还挂着娃娃似的笑脸,在一片喜庆的给大家发完奶糖以后迎接他的是废墟下的死亡。

“浪奔,浪流,万里江水涛涛永不休”是他的手机铃声,也是他内心雄心壮志外化的呼喊,到了最后竟也成了他生命终结的符号。

寂静中,韩三明靠这首歌找到了“小马哥”的尸体。

为了50块钱,或者说是为了心中英雄的梦想,“小马哥”的死留下的不是血腥的暴力,而是对冰冷现实的控诉。

卑微生命的消逝仿佛一颗尘埃无人问津,若不是遇见好人韩三明,那么“小马哥”的死也不会引起一点波澜。

卑微如尘埃,颓败如拆除的楼宇。

三峡库区的奉节旧城是在空间中注定消逝的句点,在时间中却又具有永恒象征意义的符号。

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导演在书写底层时特有一种强烈的影像文档意识,抢在消逝之前记录某些东西。

贾樟柯的长镜头多是固定镜头,运动也只以平移和摇为主,很少有纵深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导演意在“展现”而非“调度”,镜头只是一个通往现实的媒介,一种纪录工具。

影片的开始贾樟柯就用了一个长镜头的移动,“横幅式”的展示了三峡上底层民众落魄的生活,犹如一幅画卷慢慢的展开,最后定格主角韩三明。

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生命体验,对于沉重的现实和过去的历史,贾樟柯采取一种类似纪录片的非虚构表现手法,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影片运用跟踪拍摄、同期声等纪录片手法,使之呈现一种来自生活的质感。

对于人物的交谈,也不用好莱坞式的正反打而是选择一个机位客观的进行纪录,正如贾樟柯语:“如果我把一个长到7分钟的镜头切成几个的话,就会失去僵持感。

这种僵持感存在于人与时间、镜头与其主体之间。

”在一个段落结束的时候,往往是人物先出画,镜头还对准着三峡的景静默着一两秒钟,仿佛沉思。

除了镜头,贾樟柯在声音的运用上也构思巧妙.。

他常用带有反映当时社会进程的背景质素来表达对过去时代的回忆与当下生存状态的体验。

首先是音乐,贾樟柯的电影不太使用原创配乐及主题曲,常常是“拿来”现有的流行歌曲大做文章。

《小武》里的《心雨》表达着小武对歌女的爱慕,《任逍遥》也借任贤齐的同名歌曲抒怀,在《三峡好人》里小男孩唱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无疑体现着平民文化的时代表征,大众文化所关注的不过是些情情爱爱的个人感情,而非人民生活最本真和痛苦的一面,“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的歌词还映衬着沈红心底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很多时候音乐从有声源音乐转换为无声源的配乐帮助了场景的转化,交待时代大背景的同时发挥着电影音乐独特的技术作用。

江湖艺人一曲《酒干倘卖无》唱得声嘶力竭,卖唱的和看客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用各种搞怪和疯狂带来的欢乐则是笑中带泪的。

而韩三明《好人一生平安》的铃声不但隐喻着韩三明坚守的做人准则,还用“小马哥”的嘲笑和《上海滩》的铃声进行着生命间的对比。

一个诚实踏实,一个张扬浮夸,同样是底层人被压抑的生命,“小马哥”的结局是死亡,而韩三明却取得了幺妹的原谅,怀抱着赎回幺妹的期待踏上了回乡打工的路。

其次,广播、电视等客观音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广播和电视新闻画面里充满着大量关于三峡移民的叙述和镜头。

这些都成了观众除去主要情节之外对整体时代最真实的感知途径传递着大量影片中没有直接讲述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贾樟柯的电影虽然具有“私语化”的叙述模式,关注的是小人物的个人故事,但这些其实际所传达的内容却涵盖着大的时代背景。

一个电视中的三峡移民的新闻镜头可以被连接为现实中的三峡之景,在时空转换上可谓精巧独特。

《三峡好人》运用着现实主义的纪录方法描述不同人的生命体验,但片中几处超现实处理又是必然被注意到的。

第一次飞碟的出现实现了韩三明与沈红之间叙述线索的转换,流畅自然。

还有沈红背后飞起的高塔,甚至是结尾处高处走钢丝的人都带着浓重的神秘色彩,它们的真实意义当然是无从解释的。

《三峡好人》带着非现实主义的“贾想”色彩描述小人物的生命体验时有着无法言说的悲凉。

超现实的场景或许代表着主人公内心超越现实的渴望。

同时,对观众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如此现实主义风格下,贾樟柯尝试了这种超现实的神秘主义倾向,会造成观众对于影片现实意义认同的间离效果。

从而,影片更能使观众清楚地认识到电影只是生活的假象,生活也许比电影更残酷。

这一点完美表现了贾樟柯的冷静纪实的电影风格。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为底层平民唱响的一曲挽歌, 用影像和声音纪录着中国社会中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给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一个新的话语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