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三峡好人 分镜头
广播电视编导视听语言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标准镜头:
又称中焦镜头,能还原人对空间的透视感 受,空间既不延伸,也不压缩。
正常变焦: 不带有感情色彩。(情绪符合正 常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举例《三峡好人 》
快速变焦: 比正常速度相对快的速度进行焦 距变化。(造成震惊的效果,尤其由短焦 到长焦的转化,可以猛然引起观众对某个 细节人物的注意。)
慢速变焦:比正常速度相对缓慢的速度进行 焦距变化。(用于表达较舒缓的情绪起伏 与变化)
同一色彩有不同的亮度等级,是物理上光线强度 的现象,与照明强度、大气透视、表面结构关系 等有关。
色值是画面中亮与暗的比例关系,为了方便,我 们可以把它区分为: 高光、低光、中性、极暗、暗、 低暗,以暗度为主创作的画面会呈现低调(《黄 土地》),以高亮度为主创作的画面会呈现高调 (《我的父亲母亲》)。
提问同学, 随后讲解 (出现的所有电影都有讲解)
第二节 景深与焦距
景深: 指距离摄影机最近的清晰影像,到距 离摄像机最远的距离。
焦距: 指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简言之 就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光线能够清晰聚焦 的那一点距离。
摄影镜头的类型 根据光学镜头的可调和不可调, 分为变焦镜头和定
焦镜头。定焦镜头中, 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 分为 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 得到同样景别的画面, 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 和 被摄主体的距离不同。同样的中景画面, 长焦镜头 离被摄物最远, 其次是标准镜头, 最近的是短焦 (广角)镜头。 焦距越长, 视角范围越小, 画面清晰的范围越小, 背 景越虚;而焦距越短, 视角范围越大, 画面背景越 实。(配合举例讲解)
由色彩传达影片内在主旨的总倾向 《黄土 地》
色彩在镜头里体现的绘画特性 《呼喊与细 语》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象征作用 《蓝》 延伸和拓展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贫民
三峡好人

以贾樟柯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用独特的视角记录现实,超越现实,挖掘比现实更深意的东西。
这种纯净给了中国电影清新的空气。
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这部影片的分析,试图分析和了解现实主义在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的使用。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在《三峡好人》画面中继续摆脱流行的和大众的视角,去描述了当下生活中的那些很容易被遮蔽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小众”视角和强烈的情绪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用自己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去捕捉那些独特的哪怕是边缘性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采用一些特殊的叙述元素,使用非职业演员、自然光效、真实环境音,以及固定拍摄、长镜头、偷拍等技术,表现现实发生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
剧情表述了两个同在三峡背景下发生的两个平行的简单故事。
山西的一个煤矿工人韩三明十六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十六年后他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
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影片现实主义叙述元素的使用1.现实主义叙述元素——声音在贾樟柯的写实主义当中,绝不可忽视的一个叙述元素,就是声音。
《三峡好人》中噪音从头到尾没有停止过,这种噪音如果仔细听也有不同的要素:一个是在拆迁过程中工具敲打石头的声音,一个是机械自身的声音,但中间也有江水奔流的声音——江水的声音被噪音所破坏;当然,还有人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加上还有手机的声音——当韩三明循着“小马哥”的手机中的音乐声转向那堆砖头的时候,暴力被表现得如此含蓄而让人震撼。
这些声音组织在一起,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表现变化,又在一个很长的声音背景中显示人的变迁。
变化在这些声音中发生,一些东西消失了,或被破坏了,但声音似乎却在持续。
张凯-《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摘要:此影评分为影片总评、叙事方法、镜头语言、电影语言的运用、人物分析和结语几部分,其中影片总评对影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叙事方法对影片叙事方法进行了介绍、镜头语言则表现了贾樟柯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感觉,电影语言运用则介绍了贾式声影剪辑,人物分析是对影片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字:抗争、无奈、选择、牺牲,影片总评三明和麻妖妹,一对非法的婚姻,在16年后相爱了。
沈红和她丈夫,一对合法的婚姻,在2年后分手了。
这事对影片最简短的概述。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鲜明的主题,细腻的拍摄手法和奇特的艺术构思造就了这部经典影片,令人为之震撼!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在这个长镜头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底层流民中国”。
他们背井离乡,他们流离失所,他们命贱如草,他们自娱自乐,然后自生自灭。
他们听着或唱着那些烂大街的流行歌曲,他们在露天场所跳交际舞、打麻将,或是去看草台班子的走穴演出。
为了寻求活路,他们可能会为50元人民币而卖命,或是去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性命的媒矿打工。
而他们的孩子则有多半会“世袭”他们的贫穷,不到十五岁便辍学,然后去中国南方的血汗工厂打工,或是进城当保姆、当小偷、当小姐。
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
在这里,巨变浓缩为“拆”、“拆”、“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销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这些是你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
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
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
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以独特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一份努力生活的渴望。
像格非评卡夫卡时所说:若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愿阅读,那必定要失望的,拍摄中注重生活细节,还原人物本色,是“有故事性的纪录片,有纪录片特色的故事片”。
电影《三峡好人》中的纪实美学探究【毕业作品】

正是这两个千里迢迢来到三峡库区寻亲的外来人为影片设置了一个合理的故事契机。让这两个外来人带领我们穿过这个移民中的、建筑中的、淹没中的三峡库区。跟随着处于“寻找”状态的主人公,顺着他们的目光,我们看到一个将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悖论性呈现出来的空间。这个悖论就是建设的同时是破坏、毁灭的同时是新生、死亡的同时是生命,影片以这样的悖论性空间准确的展现了处于急速发展的同时也携带着巨大破坏力的中国。由此引导观众从个人的生命经验出发,最终升华到对于这个时代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宏观思考。
3.3 空间设置
影片中,贾樟柯设计了几个空间呈现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便是三峡,一个中国自然地理的奇迹。三峡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文人墨客书法无限感慨的佳处。电影中也呈现出随着三峡大坝竣工期限的临近、蓄水量的持续增加,这美景的一部分将永远被这碧波荡漾的水库所淹没。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量的游客来到三峡,欣赏以后再也看不到的三峡风景。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如画的三峡、被无数文人骚客所歌咏的三峡并不在主人公的视野当中,两位主人公在三峡的这一路对美景毫无所感。电影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细节,早在三峡的民工们问韩三明:“你看见夔门了吗?”他回答:“没看见,什么是夔门?”民工们便掏出一张十元纸币,指着背面的图案说:“这就是夔门。”接下来,影片的中间部分有一个场景是主人公拿着十元纸币对着风景,这是非常有深意的表达——美丽的三峡自然奇观和流动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没有发生天然的审美链接。导演在影片中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来呈现三峡的美景。
三峡好人

以贾樟柯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用独特的视角记录现实,超越现实,挖掘比现实更深意的东西。
这种纯净给了中国电影清新的空气。
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这部影片的分析,试图分析和了解现实主义在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的使用。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在《三峡好人》画面中继续摆脱流行的和大众的视角,去描述了当下生活中的那些很容易被遮蔽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小众”视角和强烈的情绪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用自己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去捕捉那些独特的哪怕是边缘性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采用一些特殊的叙述元素,使用非职业演员、自然光效、真实环境音,以及固定拍摄、长镜头、偷拍等技术,表现现实发生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
剧情表述了两个同在三峡背景下发生的两个平行的简单故事。
山西的一个煤矿工人韩三明十六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十六年后他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
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影片现实主义叙述元素的使用1.现实主义叙述元素——声音在贾樟柯的写实主义当中,绝不可忽视的一个叙述元素,就是声音。
《三峡好人》中噪音从头到尾没有停止过,这种噪音如果仔细听也有不同的要素:一个是在拆迁过程中工具敲打石头的声音,一个是机械自身的声音,但中间也有江水奔流的声音——江水的声音被噪音所破坏;当然,还有人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加上还有手机的声音——当韩三明循着“小马哥”的手机中的音乐声转向那堆砖头的时候,暴力被表现得如此含蓄而让人震撼。
这些声音组织在一起,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表现变化,又在一个很长的声音背景中显示人的变迁。
变化在这些声音中发生,一些东西消失了,或被破坏了,但声音似乎却在持续。
影视视听语言(传媒大学版)

(1)、定义: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者
与此相当的景物局部的电影画面。
(2)、作用:它所表现的已不是人物的形体动
作,而是透露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
情和细微动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剧
情之中,产生与剧中人的感情交流。
第一章 画面造型语言 第一节 景 别
(五) 特写:
(1)、定义: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
第一章 画面造型语言 第一节 景 别
(三) 中景:
(1)、定义:显示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形象
或场景局部的镜头。
(2)、作用:中景镜头将银幕空间和整体降
到了次要地位,它重视情节和动作,
往往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的局
部,重在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和情绪
交流。
第一章 画面造型语言 第一节 景 别
(四) 近景:
绪论
四、课程相关性和课程目的 视听语言是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
概论课。 学习视听语言的目的是掌握影视创作中声画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规律;建立起影视编导专 业学习的脉络和结构,了解各门专业课程间的内 在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起视听思维,能运用 视听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五、课程内容框架
第一章 画面造型语言 第一节 景 别
角度:摄影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 机位角度
第一章 画面造型语言 第三节 角 度
二、镜头的角度 按照摄影机和被摄主体在垂直方向的位置 关系可将角度划分为: 俯瞰、俯角、平视、仰角、倾斜。 常见角度为: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三种。
1、平角度 平角度,又称为平摄或平拍镜头,是指摄影机 处于与人眼水平视线等高的位置所拍摄的镜头。 这是电影电视中最常见的镜头。
第一章 画面造型语言 第三节 角 度
三峡好人解读

高亢的沉吟——解读电影《三峡好人》《三峡好人》(英文片名为Still Life)是一部令人耐人寻味的影片,甚至可以称之为“经典”——它获得了2006年第六十三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由它而引起的轰动和研究时至今日依旧热烈。
一、关于导演和作品《三峡好人》的编剧和导演贾樟柯是中国第6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与第5代的沉重华丽主题不同的是,第6代把镜头对准了小人物,把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搬到了银屏上——写实,或者说是稍微放大。
《三峡好人》突出人性,用底层人民的光辉和苟且,反映中国在巨变之中超越西方所能想像的人的成本的透支,观照并试图唤起大众在精神、物质层面(先精神后物质)对弱势人群的关注,是贾导演对“民本”概念的影像化。
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三峡好人》有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山西煤矿民工韩三明在三峡库区寻找妻子和女儿。
在奉节县城轰隆隆的拆迁背景上,矿工韩三明来寻找与他分别十六年的非婚妻子麻幺妹和刚生下来就被带走的女儿。
十六年前,他从奉节买回了麻幺妹,但被警察解救回乡。
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欠一个船主三万元钱,麻幺妹被抵押给了船主。
她长年在长江上跑船,女儿则在东莞打工。
为了见到妻子和女儿,韩三明留在三峡,加入拆迁民工的行列。
最后,他见到了妻子,决定带她回山西,但他必须付给船老大三万元钱才能带她走。
他在奉节结识的拆迁民工愿意跟他一起回山西挖煤,一行人向长江码头走去。
第二条线索是山西护士沈红来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
她无法联系上郭斌,只好找到丈夫过去的战友、现在的考古学家王东明,让他帮忙寻找。
她觉得郭斌可能有了新的女人。
最终,沈红见到了郭斌,却向郭斌撒谎说自己喜欢上了别的人,要和他离婚。
她孤独地乘船向上海而去。
两条线索以郭斌和小马哥联系在一起。
郭斌是沈红的丈夫,小马哥是“斌哥”的手下,三明是小马哥新认识的朋友。
三、关于影片的隐喻手法《三峡好人》中,有一个充满了隐喻的超现实场景:在长江边,韩三明和赵涛同时看到了不明飞行物,眼见它低啸着在阴云间盘旋,然后倏忽消失。
《三峡好人》赏析

论文:电影《三峡好人》评析剪辑技术课程论文要求:1.请分析该影片的剪辑、拍摄、蒙太奇应用、叙事手法(注意不是内容简介)2.请分析该影片如何体现了导演个人的风格3.请分析时代背景对该影片的影响3.请注重个人的见解和思考,论文字数2000电影《三峡好人》评析在交图昏睡一昼之后,终于有精力欣赏了《三峡好人》——这部查资料才发现颇有殊荣的金狮奖电影。
影片开篇一个长镜头,没有切换,通过缓慢的推移,将三峡岸边的百姓生活展露无遗。
配合背景音乐的男声长吟,为整部电影铺下了朴实而沉重的基调。
这让我提前进入了状态。
纵观整个影片,看完之后有一种缓不过气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主演都不是“明星面孔”,也许他们讲着地地道道的方言,也许是里面的大街小巷、人物百态勾起你的回忆,你会不自觉地被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勾勒出早已压抑的情绪,你会发出感叹,感叹他的人生无常,感叹他的真实。
因为真实,往往残忍。
一.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拍摄手法简单,镜头是持续很久的长镜头,以及基本的平移和左右,并没有很丰富的运动方式。
这种平实的手法更显得真实,也将底层社会的冷暖暴露无遗。
有几个镜头很有意思,导演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觉,通过特别的构图和景深展现内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沈红在江边等待时,出现在许多景物镜头的切换,大概是想刻画被拆除房子的破旧还有破碎的心境吧。
关于蒙太奇,根据我自己在选修课上学来的,我自己能辨认出的,大概只有平行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以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事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
在情节中,整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导演对平行蒙太奇手法的娴熟运用。
来自山西的煤矿工人韩三明时隔十六年来到奉节县训前妻,经历了各种波折,两人在上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重婚;同样来自山西的女护士沈红也来到了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共舞,决定离婚。
重复蒙太奇: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号
景别
拍法
角度
时间
内容
0’0”
黑底,白色中英字幕:“西河星汇出品”居中淡入;汽笛声响起
0’6”
黑底,制片厂白色中英字幕:居中淡入,汽船前进的水声淡入
0’13”
黑底,出品人白色中英字幕居右下淡入,嘈杂人声淡入
0’19”
黑底,监制白色中英字幕居右下淡入
0’23”
9
中景
右摇,固定
仰拍,平拍
5’17”
魔术师镜前走过走向人群;得意的展示所变钞票,并用所变人民币打男主角的头,男主角低头不敢反抗;魔术师至左出境,青年男由右入镜挨平拍
6’03”
一男子由右入镜向男主收费,抢下男主行李包找钱;青年将男主姓李拎至桌上一件件东西检查;小青年由右外入镜;男主由右内入镜;小青年由左出镜;男子要男主将口袋里东西拿出来,男主允;
黑底,策划白色中英字幕居右下淡入
1
中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0’26”
长江号子响起,画面淡入,编剧导演名字右下策划白色中英字幕居右下淡入
近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0’38”
画面变清晰,摄影名字右下淡入。一个头戴草帽裸着上身、嘴叼未点燃的烟的壮年男人正在和一群工农打扮的人打牌,打牌叫喊声
近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0’57”
打牌人身后一个女人出镜,背后一个未打开的风扇,旁一仅头部入镜的中年杀马特在笑
近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1’04”
妇女和女孩看着镜头(穿帮),后有两男子,一男子眼神迷离;继续右移,一群中老年男人用四川方言正交谈;男人、妇女儿童都无所事事地闲谈或坐着;美术白色中英字幕居右下淡入;
近景
右移,长焦镜头
……
……
……
……
10’
……
10
全景,中景
左上摇,左摇,固定,
俯拍,平拍
7’15”
男主拎着衣服行李从码头阶梯上岸,摩托车铃不停地响;男主停下来掏出一张皱纸看;收费青年骑摩托车从右过来停下。青年念纸上地址;男主与青年讨价还价;另一青年一卸下男主包袱。
11
远景,中景
慢右移,快左移,固定,左移,固定,左移
平拍
8’18”
青年骑摩托车带男主由远驶来;镜随人止;男主环视左右的大山与江水,怀疑是否是目的地;青年指着江水中间确定是目的地;男主下车往前走、看江水;摩托熄火,青年由右入镜,解释目的地被淹原因;男主出镜,青年询问男主来由;
5
中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4’00”
黄梅戏音乐,男女老少表情沉凝;
6
中景
左移,长焦镜头
平拍
4’24”
男主角由右入镜,走过,衣着打扮显然与别人不同,镜头移向喷火者
7
全景
右摇、左摇
平拍
4’37”
男主角被一青年拉进坐有多数壮年男的卷闸门内,并被强行拉扯坐下,青年拉下卷闸
8
中景
固定,长焦镜头
平拍
4’54”
一男子在春节序曲的音乐下讲述并表演白纸变钞票的魔术
平拍
1’47”
作曲白色中英字幕居右下淡入;两个壮年男一起看诺基亚旧手机;
近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2’02”
一群赤裸上身的壮年男子入镜;一中年叼烟男正给老年男看手相;
近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2’15”
一中年叼烟男正捆扎打包的行李,一背着大包行李的中年男正默默抽烟
2
近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2’28”
镜头切换,录音名字右下淡入。一只手臂将一白袋递给老妇;剪辑名字右下淡入。老年男女谈天。两中年人把手腕
近景
右移,长焦镜头
平拍
2’56”
一中年男对着大包行李凝视。一女子用扇用力扇风。主演白色中英字幕居右下淡入;
中景
上移,机位固定
平拍
3’14”
棒棒出现,一男子抱着行李包看着外边的江水,男子脱掉上衣
3
远景
推
仰拍
3’28”
桥越来越近,随着汽笛响声黑色导演字幕出现
4
远景
右前方向移
仰拍
3’45”
红色片名伴广播声出现;离岸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