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影评 - 读后感大全

合集下载

三峡好人观后感_心得体会

三峡好人观后感_心得体会

三峡好人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三峡好人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三峡好人观后感(一)静静地看完了《三峡好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整体来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既有淡淡的哀伤,也有隐隐的生机。

我在看《三峡好人》的过程中,不由而然地想起了贾樟珂前年的片子《世界》,就放在一起说吧。

1、关键词:长镜头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渡船上形形色色的市井乡民,他们的喜怒哀乐拍得自然流畅,男主角出现时我不得不感叹导演选演员的水平,主演放到大街上一点不会被认出来,太平民化了,他的演出注定是真实的。

长镜头是优秀电影的重要杀招。

一般电影出字幕的片尾镜头我都不太看,但是《辛德勒的名单》片尾那段出字幕的长镜头伴着世界著名犹太裔小提琴家如泣如诉的弦乐缓缓扫过已被铺成路面的无数刻有犹太教经文的石碑,每次看到这里我的心都会被轻轻揪起看完整段。

贾樟珂在《世界》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长达两分多种的超长镜头表现女主人公的工作生活,非常真实而且"抓人",片尾男女主人公死后被头靠头摆在地上的那个长镜头也是令我揪着心,画面逐渐暗淡,泪水悄悄泛起。

2、关键词:真实的生活电影无疑是虚构的,但是导演把它拍得像记录片一样真实,平淡的人物,平淡的情节,平淡的场景,平淡的色调,但是当一切如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平淡地展现在面前时,带来的却恰恰是欲罢不能地沉浸进去,跟随着角色为平淡的生活中平淡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这种平淡而真实的感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场景设定真实。

本篇场景设定在重庆市奉节县,实地拍摄,群众演员就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无需表演,只要按照原来的生活去生活别看镜头就可以了。

几个主要演员几乎就是本色演出,甚至不需要特别多的表情,这一点与神经质的琼瑶剧是两个极端。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的身份设定是深圳世界之窗的保安和舞蹈演员,也是实地拍摄本色风格的演出。

二是来自情节的平民化。

男主人公来自山西,十几年前花3000块买个奉节的媳妇,16年前媳妇被公安解救,还把女儿也带走了。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三峡好人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改编的纪录片,通过讲述一群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的无私奉献和拼搏精神。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这些好人们的故事和人性美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纪录片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背景,从三个不同的人物故事进行讲述。

这三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以鲜明的个性和感人的遭遇,将观众们引入一个与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所不同的现实境界中。

他们的故事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无私的一面。

第一个故事是“离散妻子的坚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妻子在丈夫去世后,坚持留在危险的施工现场工作的故事。

正是她的坚持和勇敢,最终将这个船只安全送到了另一边。

第二个故事是“拯救被埋斗篷的英雄”。

这个故事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在施工期间被困在山洪中,但他们激情四溢,勇敢抗争,最终成功解救自己和其他施工人员的故事。

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他们展示了顽强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个故事是“捐助贫困学生的渔夫”。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渔民家庭的温暖和善良。

他们虽然穷困,但仍然将自己有限的资源分享给其他贫困的孩子。

他们用自己辛勤劳动所得来帮助别人,无私奉献。

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在艰难环境中的拼搏和奉献精神。

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种坚定的信念。

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了大局和社会的利益。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使得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好人。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思考了好人的定义和人性的伟大之处。

好人并不一定需要拥有很多的财富和权力,也不需要被众人所崇拜。

一个普通的人,如果心怀善意,愿意伸出援手,为别人做些好事,那就是一个好人。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好人的存在就是社会的一片绿洲,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纪录片中的三个故事,都展现了好人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现了专业精神和责任感,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了周围的人。

他们的故事鼓舞了人们勇往直前,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三峡工程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百态和命运沉浮。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华丽的特效,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电影的主角是韩三明和沈红,他们从山西来到三峡寻找自己的亲人。

韩三明是为了寻找多年未见的妻子麻幺妹,沈红则是为寻找两年未归家的丈夫郭斌。

他们的寻亲之旅,也是对生活的追寻和对自我的找寻。

韩三明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木讷、老实。

他操着一口山西话,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当他终于见到麻幺妹时,两人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对视,眼神中却包含了多年的思念、无奈和沧桑。

韩三明看到妻子如今的生活状况,决定留在三峡打工赚钱,只为了能让妻子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最朴实的爱情和责任。

沈红则是一个更加现代、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婚姻状况。

面对丈夫的冷漠和疏离,她选择了平静地离开。

沈红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情感和生活中的迷茫与抉择。

影片中的三峡,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拆迁的废墟、忙碌的工地、迁移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充满动荡和不安的画面。

那些即将被淹没的房屋,承载着人们的回忆和情感。

而新的生活还未完全展开,人们在这过渡的阶段,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电影中的人物,无论是韩三明、沈红,还是那些在三峡工地上打工的工人、茶馆里的老板、拆迁户等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努力地寻找着生活的希望。

比如那个在废墟中坚持开茶馆的老人,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尽管周围已经一片荒芜,但他的茶馆依然是人们相聚、交流的场所。

还有那个在工地上受伤的工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带着伤痛继续工作。

《三峡好人》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变迁对普通人的影响。

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但在这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分离和重新组合,是无数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篇一:三峡好人观后感三峡好人观后感在第二节人类学的课上,我们看了《三峡好人》(英文名still life)的电影。

从内心层面来说,确实是感受颇多。

这是我很久以来未曾看过的电影类型,它呼唤了我内心中强烈的共鸣,因为我的家乡也是处在这样一个正在经历着巨大变迁和动荡的历史小城,贫穷与富有并存,善与恶,美与丑都在那看似没有故事的底层人民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将我的思绪收回到电影上,这部电影主要反映了来自同一个地方——山西的两个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为了自身的爱情来到了四川奉节。

主人公韩三明为了与自己十六年前的买来的妻子和与她所生的女儿见上一面,千里迢迢从山西赶来。

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顽强的在这个地方扎根下来,受到众多好人的帮助,并最终得以见到麻幺妹儿,并且与在奉节结交的众工友回山西老家做事,生活的希望在他的身上被一次又一次的点燃。

而另一个主人公沈红,同样亦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情,但当她来到奉节,知道了这段爱情早已是名存实亡后,在长江边,她毅然决然的决定结束这段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叫嚣,也许她把全部的难过埋在心里,但比维持这段已不存在的恋情要好的多。

影片全程表现了一种西南社会的动荡与变迁的自然与社会风貌,奉节地区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江水如一条碧玉的带子环绕着古老的小城。

而小镇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四处拆迁不断,古老的小镇即将淹没在三峡三期水位之下。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美丽却又变迁的小镇中。

里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镜头。

片头一开始,行驶在长江孤舟上一个一个人物的出场,他们的行为活动丰富多彩,有的聚众打牌,而有的却聚在一起攀谈。

即使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并不能看出他们脸上具有更多的悲愁,反而一个个欢声笑语,却又有说不出的苦闷。

而那个客栈老板又是一个文质彬彬的范儿,即使他在一开头和黄毛摩的小子共同宰割了韩三明,但是却让人找不到半点憎恶之意,反而待人有礼,在奉节地区生活了一辈子,也给了韩三明以重要的线索。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三峡好人》观后感在忙碌的生活间隙,我看了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这部片子就像一杯陈酿,初尝时觉得平淡,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醇厚的味道在心头久久不散。

影片的开头,镜头缓缓扫过三峡的山水和人群,没有激昂的音乐,没有华丽的画面,却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仿佛在轻轻地拉着我走进那个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韩三明,从山西来到三峡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妻子。

他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眼神里透着朴实和坚定。

当他踏上这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那种迷茫和期待的交织,让我感同身受。

他操着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每一句话都带着泥土的气息。

他住在简陋的棚屋里,和那些同样为了生活奔波的人们挤在一起。

他四处打听妻子的下落,遇到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韩三明去一个工地上找妻子的哥哥,那个工地尘土飞扬,工人们汗流浃背地劳作着。

韩三明在人群中艰难地穿梭,大声呼喊着名字。

当他终于找到那个人时,两人蹲在地上,抽着烟,简单的几句对话,却饱含着生活的沧桑。

他们谈论着家庭、生计,那些平淡无奇的话语,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与无奈。

还有一个情节,韩三明和一群拆房子的工人在一起。

他们用简单的工具,一下一下地敲打着墙壁,那一声声闷响,仿佛是生活的节奏,不急不缓,却又充满力量。

韩三明默默地跟着他们干活,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专注地做着手中的活儿。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辛苦,而是一种坚韧,一种对生活的默默承受。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沈红,她来三峡是为了找两年没回家的丈夫。

她的眼神里有着迷茫和失落,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她独自寻找着答案。

她穿着整洁的衣服,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但她的内心却和这里的人们一样,充满了纠结和无奈。

沈红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热心给她指路的大妈,有和她一起在江边倾诉的女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相遇,却让她的旅程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

记得有一个镜头,沈红站在江边,望着滔滔江水,风拂过她的头发,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迷茫和忧伤。

《三峡好人》关于水利工程的观后感

《三峡好人》关于水利工程的观后感

《三峡好人》关于水利工程的观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三峡好人》。

哇,里面的水利工程好厉害呀!我看到水从大山里流出来,变成了大大的江水,哗啦啦的,水都能发电了,真神奇!爸爸说这是三峡水利工程,能帮助好多地方用电,还能防止洪水呢。

电影里的“好人”们,个个都很勇敢,特别是一个叔叔,他每天都在忙着修水坝,帮助大家。

看到他们努力工作,我觉得很感动。

那里的水好大呀,哗哗哗的,像是大江大海一样,特别震撼。

我还看到有好多船,慢慢悠悠地开过去,水面上有好多白花花的浪花,真好看。

电影我也明白了,三峡工程不仅帮助了很多人,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爸爸说,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好人”们不怕,他们都很辛苦地做了很多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我觉得三峡的水好厉害,真的是“好人”的帮忙,才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呢!
—— 1 —1 —。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三峡好人》观后感在繁忙的生活间隙,我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看完之后,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沉甸甸的棉花,堵得慌,又带着些说不出的滋味。

影片的开头,是一艘缓缓行驶在长江上的轮船,江面上弥漫着雾气,朦朦胧胧的。

镜头就这么跟着这艘船,带着我们走进了三峡那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韩三明,一个从山西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妻子的老实人。

他刚到奉节的时候,那种迷茫和无措,就像我们初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样。

他操着一口带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话,和周围说着重庆方言的人交流起来,那场景真是有点滑稽又让人心酸。

他住的那个破旧的小旅馆,房间里的墙壁都剥落了,床铺上的被子也不知道多久没洗过,散发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

可他不在乎,一门心思就想着找到自己的老婆。

他四处打听老婆的消息,遇到的人也是形形色色。

有热心给他指路的,也有想趁机骗他点钱的。

记得有一个场景,他在街边问一个卖烟的老太太,那老太太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然后不紧不慢地告诉他可能去的地方。

韩三明一脸感激,可谁知道那老太太最后还伸手跟他要了几块钱的“信息费”。

看到这,我忍不住笑了,这就是生活啊,啥人都有。

还有那个叫小马哥的年轻人,整天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西装,模仿着电影里的黑帮老大,嘴里总是念叨着“这个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他一开始看起来凶巴巴的,可和韩三明相处久了,居然也能露出点真心来。

只可惜,最后小马哥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他的死那么突然,就像他短暂而荒诞的“江湖生涯”一样,让人觉得既无奈又悲哀。

沈红,一个同样来到三峡寻找丈夫的女人。

她比韩三明显得更干练一些,可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一点也不少。

她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发现丈夫已经变了,不再是她记忆中的那个人。

那种失落和绝望,没有经历过的人真的很难体会。

影片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是一群拆迁工人在拆房子。

那房子在巨大的机器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瞬间就倒塌了。

灰尘漫天飞扬,工人们在灰尘中忙碌着,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仿佛这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我看《三峡好人》的感受。

这部电影里呀,有好多叔叔阿姨,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不太一样。

我看到了三峡那里大大的水,还有高高的山。

那里的房子有的很旧,人们的脸上带着辛苦的样子。

有个叔叔为了找到他好久不见的老婆,走了好多路,吃了好多苦。

他不害怕困难,一直坚持着,最后找到了。

还有个阿姨,她也很勇敢,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着。

看到他们,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有漂亮的学校,有好吃的东西。

但是我们也不能浪费,要好好学习,像电影里的叔叔阿姨一样勇敢。

小朋友们,你们说对不对呀?
《三峡好人观后感》
小朋友们,我看了《三峡好人》,心里有好多话想说。

电影里的三峡可美啦,可是那里的人们生活得不太容易。

有个叔叔一直在找他的亲人,找了好久好久,他都没有放弃。

我想,如果是我,可能早就哭鼻子啦。

还有个阿姨,她一个人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她从来不说累。

我觉得他们都好厉害,好勇敢。

我们平时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会叫爸爸妈妈帮忙,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太不勇敢啦。

以后呀,我们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做个勇敢的孩子。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好人影评-读后感大全【第1篇】三峡好人其实具有极大的社会批判意义,影片中在男一女主人公苦苦的追寻过程中,使用的大部分是拆迁和移民的混乱场景,其真正意义在于写“实”,这个“实”就是反映社会的现实,一个大国到处都是乱而无章,满眼尽是无赖、争吵、欺诈,从两个一群上一访群众质问两个类似小干部的场景中,反映了出来。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实在批判的味道十足。

有一句话我记的很深:“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不到两年就折没了!”暗示着人类在道德文明上的沦丧。

当寻夫的女主人公找到老公的时候,场景是壮观而华丽的,在一个长长的天桥上几队舞者在跳舞,在个长漫长的坡路上,千山万水寻夫的人徙步前行,要寻的人却开着小车,远处是三峡搬迁后的繁华城区,而这时的景却与人物的心情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矛盾,暗示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在相互亲情上的岌岌可危,一曲舞后,两手平静的分手,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故事一开头,小马哥在电视机前学周润发的场景,不仅只是让人们想起了上海滩,想起了上海滩的混乱,更是暗示了小马哥最后的下场。

尤其是在他经历了一次被人放到手提袋的事件,他被人打死的结局已经很明显了。

这反映了现在的社会与当时的上海滩没有什么两件,人们依然处在一种没有法制的混沌状态。

同时,这个喜欢模仿周润发的小伙子,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喜剧形象,他的乐观(也许是盲目的)给一陰一沉的世界带来了一抹一陽一光。

他的故事稍有情节剧的味道,但跟沉默寡言的三明形成绝佳的搭配。

他的出场和离去给了影片必要的外在戏剧力量。

影片大部分表现了人们居住的不稳定,到处的拆字,到处运土方的汽车,到处是运输的船,连男主人公三明找到妻子而去见她的时候,导演也不忘了用上一段几个人分离的场景,那些人相互告别,拖着行李远去。

让人深深感到了人民生活的不稳定,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谐在哪?影片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生存与追求幸福之中的艰辛与无奈,最后的场景尤其打动我的心,当三明说起到山西非法煤窑一天能挣200多的时候,大伙干杯要跟他去,当后来三明又说起一年要死十几个人的时候,大家都是沉默,镜头一转,天亮了,一伙人背起行囊上路时,那种经过废墟上的背影让人的生命感到振憾,“人,不论怎么样,都得活着”,远处高楼上人们拆迁的背影和高楼间走钢丝的虚幻,让整个故事达到颠峰!【第2篇】《三峡好人》是今年至今为止我看过的最一精一彩的华语影片。

用“一精一彩”一词其实并不一精一确,应该用“伟大”,但“伟大”在当今的语境中是一个既需要仰视又被滥用的字眼。

在我心目中,“一精一彩”是诉诸感官,而“伟大”则是打动灵魂。

《三峡好人》深深打动了我,不是因为炫目的技巧或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是它那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

对于一百万三峡移民,贾樟柯是一名局外人,他处理这个题材失去了《小武》、《站台》的贴近感,但增添了一份初来乍到者的敏锐和新鲜。

他对三峡库区及其人民流离的细节捕捉,有着既见树又见林的客观和同情。

影片的两位主角跟导演一样,由山西来到重庆三峡库区,他们代表了观众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壮观自然风光下的巨变图。

这里没有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百姓生活。

一百万人在十三亿当中或许不算是个大数字,然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绝非局外人所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两条主线虽然重要,但更多起着类似《偷自行车的人》里那种牵线的作用,牵扯出一个个跟主线情节未必相关的小场景,而这些场景却是影片的一精一华,也是最揪心之处。

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

在这里,巨变浓缩为“拆”、“拆”、“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销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他们如同那个怪异的半成形建筑被外星人拔地而起,躯体被铲除转移,而心却永远留在了那淹没在水底的家园;他们像高楼间走钢丝的人,在貌似广阔却实则狭小的空间里小心翼翼地求生。

这些是你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场景,是变迁一浪一尖的众生相。

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

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

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在艺术上,《三峡好人》堪称贾樟柯最“外向”的作品,他不再拘泥于自己的美学追求,而更注重剧情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庄谐的搭配等。

韩三明和赵涛两条主线分别将镜头对准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一个在追求生存,另一个追求幸福。

拆楼民工的戏份最为感人,人物像贾樟柯之前作品那样处于最自然的原生态,但大量近景的使用,给人予绘画雕塑(如《父亲》)的内心戏剧一性一:一张张黝一黑的脸、一个个光着膀子的身躯,蕴含一着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这些故事需要观众来填白。

《三峡好人》中出现了一些新元素,给人惊喜,同时也使观众从压抑中获得调剂。

飞碟的情节引人发笑又深思:究竟是移民像飞碟那样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还是飞碟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将移民神速搬家?那个喜欢模仿周润发的小伙子,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喜剧形象,他的乐观(也许是盲目的)给一陰一沉的世界带来了一抹一陽一光。

他的故事稍有情节剧(melodrama)的味道,但跟沉默寡言的三明形成绝佳的搭配。

他的出场和离去给了影片必要的外在戏剧力量。

另一个年龄更小的男孩,从另一个角度为影片带来了“光明”,他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表述全部通过他一爱一唱的流行歌曲,如同三峡移民无法讲述自己的故事,由一个“山西好人”来代为转述一样。

说起流行歌曲,那是贾樟柯作品的标志之一。

跟《站台》等相比,《三峡好人》中的歌曲在数量上有所节制,在曲目挑选上更耐人寻味。

最感人的是三明和小马哥之间互传手机彩铃,一首是《好人一生平安》,另一首是《上海滩》,黄霑的词简直像是为该片度身定做似的。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

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一浪一奔一浪一流,万里滔滔一江一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是愁,一浪一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成功失败,一浪一里看不出有没有。

”一浪一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一江一水,一浪一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第3篇】也许观众会喜欢看《三峡好人》,看着自己的生活被放大到银幕上,是件趣事,就像我们日常拿着相机录下某段小画面,倒后,看,总是轻易地笑,当然,我指的生活日常是电一影中的递烟、送酒、剥糖、租房回扣、我家乡也在人民币上等等这些小细节,中国人民的确是这样生活的,小小的动作就能引起电一影院里彼此不认识的我们笑起来,好象是约好了,背后一位观众说,导演真黑色幽默。

其实,我们的生活已是一出滑稽剧,导演只是写实、或者,稍微放大。

影片故事感不强,但细细想想却又都是仔细经营过的,只不过是被导演刻意蒙淡剧情的曲折,男一女主角分别是两个段落,一个寻妻一个寻夫,最后的结局也颠倒观众普遍的猜测,当初花钱买媳妇的男主角最后决定再次筹钱买回媳妇,寻找丈夫的女主角最后找到了却决定与其离婚,一个具备人一性一高度且催泪威力的剧本,导演的处理方式却极尽平和,除了一处一女主角略到哭腔外,其实都是用外在事物来表现,半夜爬起来对着风扇散热、汗流浃背事的拆迁工、太一陽一热一辣辣地烤在钢铁上,半路上不断接水喝的矿泉水瓶、突然倒地或腾空的大楼,无一不是与主角的情绪相连结。

实则上,片名中已提醒我们,“三峡”也是主角只一,在影片里,它不再单纯的只是一个发生事情的地方,而是一个有生命有肉一体有一精一神的实实在在的一个。

应该是一个人。

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在呼吸,艰难地呼吸,一抽一空,一下子被一抽一空,双一腿离地或是俯冲向下,有如一个年迈老人眼看着子孙在争财产却无力发言。

常常出现的画面是的主角在将被拆迁的某个工地的一角,然后描绘完他/她的表情后,镜头向左拉,或向右拉向上拉向下拉下往里拉往外拉,烈日下或瞬间乌云,然后云层怎样变化,整个背景给呈现出来后,静止5秒,然后远处的某一栋楼就突然轰的一声倒下,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在片中安排了两幕超现实画面的原因,一个类似uFo的不明物体在飞行与一栋突然幻化成火箭的大楼。

三峡就是一个充满着力量却又无力、内心富足又被廉价出售的主角。

影片出现流行歌曲的部分显得有趣怪诞,多首05年的流行歌曲被导演用到了点上,一如之前《心雨》在《小武》中的作用,强化历史背景的同时又起到塑造人物的特点(好笑的一点是电一影未开场时剧院播出那首“亲一爱一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

”然后等下影片中也播了一遍,观众立即就笑了),还有上海滩那首著名的“一浪一奔~一浪一流。

”配合三峡两岸的画面出现时竟意外地贴切,没错,导演眼中的三峡就是一个有一江一湖味的地方,一个男男一女女解决感情问题的一江一湖。

【第4篇】《三峡好人》:一部饱含人文一精一神的杰作,影片有两条线索。

开始和最后是讲的千里寻妻的韩三明。

韩某从山西不远万里来到三峡工程所在地四川奉节,寻他十几年前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女人。

女人带着他的女儿从山西回到四川,只留给他一个地址。

韩一路费尽周折,眼前的情景大大出乎意料。

三峡两岸居民已经搬迁,有家业的另置他所,无家业的带着一张嘴一双手去他乡谋生活。

韩加入当地拆迁队伍一边等待她的哥哥带来她的消息。

在此期间,他亲历声势浩大的拆迁工程,终于找到妻子,并在费尽周折后答应与他同回山西。

中间一段是讲的寻夫的沈红。

两段相似的经历,却是相反的结局: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三明和幺妹决定和好,而沈红却选择了与已经步入上流社会的老公离婚。

影片第一个镜头在三夏轮渡上展开,缓慢的镜头围绕着轮渡上闲聊的人,景深是翠绿山峦与悠悠一江一水。

伴随画外悠扬的歌乐,向观众从容展开了一祯长长画卷。

游船上,一群光着膀子的男人,一群衣着破烂的女人。

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牌……这个长镜头很好的展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真实客观。

最后,镜头停在了主角韩三明身上。

这个男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呆板的眼神,破旧的衣服,典型的中国贫民。

从片子可以知道,他已过中年,花钱买的老婆跑了,他来三峡就是为了找老婆和孩子。

这是个木讷的男人,在船上被变魔术的一逼一着要钱时,他自始至终只说了一句:没钱。

在麻老大家被人打,他依然固执地重复:我就是想看看我的孩子。

他不懂得花言巧语,却是个真正一爱一家的男人。

当在奉节遇到一个认识她老婆孩子的妇女时,他迫不及待的向人家打听。

当得知女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儿是小学同学时,他又恳求人家找来毕业照。

他太想看看女儿究竟时什么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