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岭镇中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白毛女教案

初中语文白毛女教案1.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白毛女》教学2. 学科:语文3. 年级:初中4.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白毛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白毛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白毛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白毛女》的作者杨白劳及其创作背景。
2. 提问:《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背景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白毛女》中的喜儿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二、深入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喜儿的形象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喜儿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三、欣赏评价1. 教师组织学生欣赏《白毛女》中的经典片段。
2. 学生谈谈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白毛女》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请学生谈谈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欣赏体会。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第一篇: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篇一: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反思一: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
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
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
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
反思二: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声音三要素之一的音调。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与频率间的关系。
在研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时。
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猜测弦乐器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去先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
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
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直接按照课本上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
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师引导、大多数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张紧程度有关。
反思三: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洪编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教学设计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陈卫元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第六单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有两大特点: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
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两个特点。
也就是说,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
这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开展“自由读写”。
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
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
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
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能有实效。
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
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
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
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傲然”、“倔强”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文字。
3. 写作练习的模板或示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白杨礼赞》,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了解?为什么要赞美它?”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词和短语可以查阅词典或与同桌交流。
(2)鼓励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如“白杨树代表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它?”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与欣赏(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示例分析。
(2)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如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树木的描述。
(2)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和交流。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布置课后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写作练习等。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解析:详细解读课文中关于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分析白杨树所象征的意义,如坚韧、自立等。
初中音乐长白之恋教案

初中音乐长白之恋教案一、教学内容1. 歌曲学唱:让学生掌握《长白之恋》的旋律和歌词,能够流畅地演唱这首歌曲。
2. 音乐知识:介绍东北音乐的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宽松等。
3. 地域文化:通过歌曲了解长白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长白之恋》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东北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学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
在学唱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内涵,感受长白山的美丽风光。
3. 音乐知识讲解:教师讲解东北音乐的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宽松等,让学生了解东北音乐的魅力。
4. 地域文化介绍: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长白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东北地区的歌曲进行学唱和表演,展示自己对东北音乐的喜爱。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白之恋》歌曲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长白之恋》歌曲,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 学生了解东北音乐的特点,能够辨别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3. 学生对长白山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4.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演唱、表演等,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一首优美的歌曲,还能了解到家乡的文化,培养地域文化认同感。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使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白螺镇初级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3.Main sentences:---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
---She’s of medium height, and she has long straight hair.
2.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3.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char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五、Pair work: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1c. Then make your ownconversations.
A:
B:
A:
B:
【合作交流】
1.What + is/are +主语+ like?意为“……是什么样的人?”。用来询问人的性格,着重于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等。
询问某人的相貌时,常用“”
【自主检测】
一、单选题
( ) 1. –What does the boy? --He is tall and has curly hair.
白螺镇初级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贺国军
小组教师
董青山郑威邹再元
上课教师
贺国军
科目
英语
班级
七(1)、(2)
上课时间
2016年5月日(星期)
累计课时1
总第课时
课题
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Section A 1a - 2c课时1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白杨礼赞》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能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白杨礼赞》,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深层含义。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和了解。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4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2.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拓展。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 完成课文背诵任务。
2. 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个人感悟和体会。
4.2 评价1. 对学生的课文背诵进行检查和评价。
2. 对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会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2. 学生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
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白杨树为例,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案通用模板(精选6篇)
中学语文教案通用模板(精选6篇)中学通用模板篇1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想象的动词选择?短促有力的句式?排比铺陈的句式?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
(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赞美)。
(三)深入研读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2017年下学期白岭镇中理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7年下学期白岭镇中理科教研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大力推进高效课堂为契机,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在本学期理科教学能再上新台阶。
二、教研工作目标:(一)花大力气落实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学习都有进步。
1、抓好教师备课。
通过教研活动,在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规定一部分时间作为同学科集体备课讨论时间。
达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实验、备学生、备反馈环节",原则上做到"细备"、"精备",做到从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真正能够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
2、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上课质量问题。
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流程,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并按照课堂评价表实事求是的评分和点评,以改善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真正做到教师少讲,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
3、在教研组教研期间做好学习教育理论的交流工作,研究新课堂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商议对策,有助于高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4、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学生辅导方式与成效。
实现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
但辅导应以学生需求为主,不占用学生有限的课外自习时间。
5、研讨如何做好各学科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工作。
搞好学生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创设,不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由教师进行不定期集中辅导。
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行一次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数学知识竞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刺激一部分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二)研讨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秩序更趋于合理化1、配合学校安排,搞好组内听课,开展多层次的听课和推门听课。
听课结束后,在教研活动期间,由主讲教师对课堂设计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以此来提高组内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熟悉和驾驭。
2、在教研活动期间,安排各种课型的教学讲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中美术课程的总目标主要围绕着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领域划分。
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综合.探索
欣赏.评述
1、知识与技能:感受自然之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等基本信息,知道重要的画家和代表作,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美术兴趣,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造型.表现
1、知识与技能:观察、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强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综合.探索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学情分析
白岭镇中学七年级有四个教学班,在七年级美术课中同学们会欣赏中外美术名作,建筑艺术,民间年画、传统纹样、木雕和中外面具艺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学们普遍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开设美术兴趣小组
课外美术兴趣小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为了给爱好美术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举办了美术兴趣小组.
在兴趣活动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让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扩展。
让他们在绘画中增加了自信、变得更加爱好学习。
当然,这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期待着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相信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帮助。
为此让我们期待同学们更多、更精彩的作品诞生!
最后说下我校的课程评价: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
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校长对教师的评价,方法有课堂记录、案例评析。
(2)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