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原理
造血细胞是怎么来的原理

造血细胞是怎么来的原理
造血细胞的产生有以下原理:
1. 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自我更新并分化为各类血细胞。
2. 有丝分裂: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自我复制和增殖。
3. 分化定向:根据体内需求和各种化学信号的调控,干细胞会分化定向生成不同的血细胞。
4. 红细胞:在促红素等信号刺激下,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负责输送氧气。
5. 白细胞:在淋巴因子刺激下,分化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
6. 血小板:在血小板生成素作用下,分化成细胞碎片样的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7. 释放入血:成熟的血细胞会从骨髓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8. 衰老清除:老化和损伤的血细胞通过肝脏和脾脏过滤清除。
9. 定向分化和有丝分裂是造血的重要环节。
骨髓内环境以及各种化学物质对造
血过程有调控作用。
红细胞的代谢

第二节红细胞的代谢※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发育中的形态与代谢的变化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网质红细胞→成熟红细胞⒈早、中幼红细胞:含有胞核、内质网和线粒体,具有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能力,并可以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⒉网质红细胞:无细胞核和DNA,不能合成核酸,但尚有少量线粒体和RNA,可以合成一些蛋白质及有氧氧化供能。
⒊成熟红细胞:有细胞膜和胞浆,无细胞器,不能合成核酸和蛋白质,也不能氧化供能,其能量主要来自酵解途径。
一、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是在红细胞成熟之前合成的。
成年人的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组成。
1.结构:含4个亚基,每个亚基结合1分子血红素2.组成:珠蛋白和血红素(一)血红素的合成述:血红素是含铁卟啉衍生物,是Hb的辅基。
1.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⑴合成组织:红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⑵亚细胞定位:骨髓的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主要)2.合成原料: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Fe2+等3.限速酶: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辅酶:磷酸吡哆醛)4.合成过程⑴δ-氨基-γ-酮戊酸(ALA)的生成*关键酶:ALA合酶*反应部位:线粒体*反应式:课本P158,图13-2述:维生素B 6缺乏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维生素B 6反应性贫血。
⑵血红素的生成①胆色素原的生成述:ALA 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液。
+AL A 脱水酶 2H 2O ALA ALA 胆色素原(PBG )②尿卟啉原与类卟啉原的生成4x 胆色素原 尿卟啉原Ⅰ、Ⅲ同合酶 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脱羧酶 类卟啉原Ⅸ ③血红素的生成述:胞液中的类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类卟啉原Ⅲ类卟啉原Ⅲ氧化脱羧酶 原卟啉原Ⅸ 原卟啉原Ⅸ氧化酶 原卟啉Ⅸ 亚铁螯合酶 血红素述:血红素生成后,迅速进入胞液与珠蛋白结合生成Hb 。
在珠蛋白多肽链合成后,一旦容纳血红素的空穴形成,立 刻有血红素与之结合,并使珠蛋白折叠成其最终的立体结 构,再形成稳定的αβ二聚体;最后,由两个二聚体构成有功能的α2β2四聚体-血红蛋白。
红细胞少贫血的原理

红细胞少贫血的原理
红细胞少贫血的原理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
1. 生产不足:红细胞是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血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所引起的。
造血干细胞如果受到损害或者骨髓功能受限,会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
2. 破坏增加: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的寿命约为120天,但在某些疾病或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会缩短,超过骨髓生成的速度,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出现贫血。
常见的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的原因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
3. 损失加速:某些疾病或情况下,红细胞的丢失速度加速,也会导致贫血。
比如,慢性失血、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红细胞的流失速度加快,补充不及时,则会造成贫血。
针对红细胞少贫血,治疗的原理可以包括:
1. 补充营养:补充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以促进红细胞生成。
2. 促进造血:如使用EPO(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以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
3. 控制病因:针对导致红细胞减少的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对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治疗失血原因,以减少红细胞的破坏或损失。
4. 输血治疗:对于重度贫血患者,可以通过输血来暂时补充红细胞数量,缓解贫血症状。
第十六章造血系统和淋巴系统-核医学分子影像综合服务平台

3岁女孩,左臂先天性淋巴水肿,显像:左侧淋 巴管未显影,右侧正常
8岁男孩,诊 断为乳糜返 流综合征
显像示:右 下肢淋巴引 流通畅,左 侧可见皮肤 淋巴管回流
同上患者
上图:左足肿 胀,可见乳白 色的小水泡
下图:CT显示 直肠周围突起 的淋巴管
34岁女性,病态性肥胖,末梢淋巴机能障碍,显像示:双 下肢淋巴干完整,但有扭曲,左下肢可见皮肤淋巴回流
三、影像分析--正常影像
淋巴影像较清晰,左右两侧基本对称 淋巴结呈圆形或卵圆形,显像剂分布均
匀 淋巴链影像连贯,无断裂影像
双下肢淋巴正常影像
--不同时间段前位影像
正常成人双侧髂窝及后腹膜淋巴结影像
Tc-DX淋巴显像
三、影像分析--异常影像
左右两侧淋巴显影明显不对称 淋巴结不显影或明显增大 淋巴管迂曲、扩张或出现侧支 淋巴链明显中断,肝脏不显影
第十六章 造血系统和淋巴系统
目录
第一节 骨髓显像 第二节 脾显像 第二节 淋巴显像
第一节 骨髓显像
概述
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主要由各系造血细 胞和网状细胞构成
成人红骨髓主要位于颅骨、中轴骨、双侧 肱骨及股骨的上段
骨髓
一、原理
原理
网状内皮系统骨髓显像(胶体显像) 红细胞生成骨髓显像
二.显像剂
放射性胶体(99mTc-植酸盐或99mTc-硫胶 体) 放射性非胶体类( 99mTc-热变性红细胞)
三.显像方法
1.患者无须特殊准备 2.常规取后位及左侧位显像 3.静脉注射显像剂 4.静态显像与脾动脉灌注显像
四.适应症
判断脾的位置、大小及脾发育异常(无 脾、多脾、副脾)的诊断 左上腹肿块的鉴别诊断 脾内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脾外伤和脾梗死的诊断 自体脾移植后的监测
血液的分层原理是什么

血液的分层原理是什么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血浆主要是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在一个血液样品中,由于它们的不同密度,血细胞和血浆会分层。
血液分层是通过离心的过程实现的。
离心是利用离心机加速使血液中的成分沉淀或沉降的一种技术。
当血液样品放入离心机中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血细胞和血浆会分层,形成不同层次。
首先,红细胞会沉降到最底部,形成一个红色的层,称为红细胞层。
红细胞层占据离心管大部分空间,因为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最多。
红细胞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红细胞的形状是扁平的,中间凹陷,这样的形状增加了其表面积,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在红细胞层之上,会形成一个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层,称为白细胞层。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外界入侵的病原体。
白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它们在血液中的浓度比红细胞低得多。
与红细胞不同,白细胞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起到抗感染和清除废物的作用。
在白细胞层之上,会形成一个无色的层,称为血浆层。
血浆是血液中除了血细胞以外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的。
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它们在维持血液的渗透压、运输营养物质和荷尔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离心,血液中的成分被分离为不同的层次,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研究。
例如,通过观察红细胞层的厚度和颜色可以判断贫血的程度;通过观察血浆层的混浊程度可以判断炎症的存在;通过观察白细胞层的异常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白血病等。
总之,血液的分层原理是利用离心技术,根据血细胞和血浆的不同密度,使其在离心过程中分层沉淀。
这样的分层有助于诊断和研究血液相关的疾病,并可以从不同层次中获得有关血液组成和功能的信息。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

2.还原血红蛋白(reduced hemoglobin, Hbred):未 与O2结合时的Hb。
3.高铁血红蛋白(hemiglo -bin, Hi)或正铁血红蛋白 (methemoglobin, Mhb): Fe 2+被氧化成Fe 3+。
▪ 1%Hb的铁呈Fe3+状态,称为高铁血红蛋白 (Hi)。
Hb的合成受激素的调节:Epo和雄激素。
▪ 注意事项:1. 如α-链或β-链合成障碍,使三种正常 血红蛋白比例异常,即各型地中海贫血;如多肽 链发生氨基酸置换、丢失、加长,称为血红蛋白 病。
2.病理情况下可出现硫化血红蛋白(SHb)。
(二)血红蛋白衍生物及其吸收光谱
测定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 血液分析仪法
(一)显微镜计数法
【检测原理】 采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标本稀释一定倍数,滴入血 细胞计数室中,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区域内红细胞 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器材】 微量吸管,采血针,小试管,计数板,盖片,棉球, 显微镜。 【试剂】红细胞稀释液:任选一种 1.Hayem稀释液:氯化钠1.0g、硫酸钠(含10个结晶 水)5.0g,氯化高汞0.5g,蒸馏水加至200mL,过 滤后使用。 氯化钠---调节渗透浓度 硫酸钠---提高比重防止红细胞粘连 氯化高汞---防腐剂,有毒
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或= 100
×1012/L
【报告方式】
RBC(/L)= .
× 1012/L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显微镜法 2.血液分析仪法
为目前主要临床检验细胞计数方法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小。
红细胞检查讲义!医学查验职称考试必备

红细胞检查讲义第一节概要本节要点:(1)红细胞生理(2)血红蛋白分子结构、成分、合成和代谢难点:1.血红蛋白检测原理。
2.红细胞异常形态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生理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这一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 。
网织红细胞经约48h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血液,平均寿命约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
一方面,红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酶活性减低、膜生理功能所需能量减少、膜脂质成分发生变化,使红细胞膜变形性减低、脆性增加,使红细胞容易被脾脏“阻滞”而吞噬、破坏;另一方面,衰老红细胞膜表面所带负电荷减少、红细胞间排斥效应减低、易于聚集、体积增大,使红细胞容易被脾脏“阻滞”而吞噬、破坏。
红细胞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
红细胞经过肺部时,肺泡中氧气经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进入红细胞内,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被带到各组织;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经血流带回肺部,经肺泡排出体外。
如此往复,使全身组织能及时、充分地得到代谢所需的氧气,并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
(二)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b或HGB)分子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4458,是一种呼吸载体,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成人约含600g血红蛋白,可携约800ml氧。
研究发现,红细胞内充满小颗粒,最小直径约,相当于1个血红蛋白分子,颗粒分布:近红细胞膜处最多,细胞中央最少,与红细胞有生理性中央淡染区现象完全一致。
1.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及成分血红蛋白分子是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含色素蛋白质。
色素部分为亚铁血红素,蛋白质部分为珠蛋白。
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铁组成,受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血红素和Fe2+的调剂。
血液生理之红细胞

三、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应用的血液为家兔血液。 本次实验应用的方法为试管法。在吸取血液 、
②推片及充液:在推片和充液前,先在显微镜下检查计数板和盖玻片是 否清洁,若不干净则清洁后使用。推片是指用手指将盖玻片固定在计数 板的正中间计数室边缘,然后大拇指将其缓慢的推行,使盖玻片贴在计 数室两侧的槽上,充液是指将稀释好的血液摇匀后,先弃去吸管内的前 两滴,然后用半滴放到计数室和盖玻片的间隙,同毛吸作用使血液进入 计数室内。
我们将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比容管中经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由于血 细胞密度较大在离心力作用下会下沉并被压紧,可见到血液分为三层,上层为 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间有一薄层灰白色的物质,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 为深红色的是红细胞,这个实验称为、红细胞压积‘pcv’它表示每100毫升血液 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各占百分比,这就是血液的组成。血液 主要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物质组成,其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
肾脏病(肾盂积水、多囊肾、肾动脉狭窄);
③比色:用蒸馏水逐滴加入测定管中,每次加入用玻 ④离取体出 后并血读液数自,然读凝数固时,以分红离细的胞淡所黄占色的透容明积液为体准称不为包血括清白。细胞和血小板沉积所形成的灰白色沉淀。 如果在做红细胞压璃积指棒标低将于正拌常,或而做摇红细匀胞计,数指再标正插常时入,那比么动色物可箱能患中有小进分子行性贫比血。色。这样测 红异细常胞 血计红数素(高铁定血红‘管蛋R白B中C血’症的、硫颜化血色红蛋逐白血渐症等变);淡,直至与比色箱的颜色一致。 ④读数:读出其中液体凹面的刻度。 皮质醇增多症及脾结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原理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原理是通过造血干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红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红细胞生成。
1. 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原始造血细胞。
2. 原始造血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和分化,形成早期红细胞前体细胞。
3. 早期红细胞前体细胞继续分化,最终形成正常的红细胞。
4.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会经历形态上、功能上的变化,包括失去细胞核、产生血红蛋白等。
5. 成熟的红细胞被释放到血液中,进入循环系统,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到体内红细胞数量、质量和氧气供应的调节。
当机体需要补充红细胞时,调节机制会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相反,当红细胞过多或氧气供应充足时,调节机制会减少红细胞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