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自交不亲和性
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和生物技术改良

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和生物技术改良木瓜是一种热带水果,其独特的香味和美味使其成为许多人喜爱的水果之一。
然而,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限制了其商业化栽培和繁育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现象以及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木瓜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花不亲和性。
自花不亲和性是指植物自身的花粉无法在同一株植物上进行有效的授粉,从而导致结实率低下。
对于木瓜来说,自花不亲和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是由于其雄性和雌性花器官的发育不协调所导致的。
木瓜的花序通常由先开的雄花和后开的雌花组成,这种雄雌异位开花的特点也是木瓜实现自交授粉的重要机制。
然而,由于雄花和雌花的开放时间不一致,雌性花器官在雄性花粉开始释放之前就已失去授粉功能,从而导致自交授粉的失败。
为了改良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生物技术在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改变木瓜的花序发育模式。
研究人员通过转化木瓜的基因,使其雄花和雌花同时开放,从而提高自交授粉的成功率。
这种方法的成功应用为木瓜的商业化种植和繁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也可以对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进行改良。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编辑木瓜的基因序列,使其雄花和雌花的开放时间更为一致,从而增加自交授粉的机会。
这些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效精准的特点,可以对特定基因进行定点修饰,同时避免其他基因的意外改变。
这为木瓜的改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除了基因编辑技术,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还可以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进行改良。
育种工作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交配选育,筛选出自花亲和性较强的品种,并通过后代的选育,逐渐提高木瓜的自交授粉成功率。
这种方法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的繁殖工作,但是它可以利用木瓜的天然遗传资源,降低对外源基因的引入。
今天,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木瓜的研究不断进展。
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提高了木瓜的自交授粉率和种植效益。
然而,木瓜的自花不亲和性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苹果和梨自交不亲和程度的荧光显微观察

d i 036  ̄i n10 - 5 62 1. . 7 o 1 . 9 .s. 8 7 1 . 00 0 : 9 s 0 0 20
苹果和梨 自交不亲和程度 的荧光显微观察
周俊 国, 惠灵 , 慧 蓉 , 娟 扈 张 王
( 河南科技学 院, 河南 新乡 4 30 ) 5 0 3
摘要 : 藤牧 1 苹果、砀山酥” 以“ 号” “ 梨为试验材料, 通过田间授粉试验和授粉花柱荧光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二
A bsr c : ef ic mp t it e reo ‘ t t a t S l n o ai ly d ge f Mao’a pe a d ‘ n - h n S - bi p l n Da g s a u’p a r tde y meh do ed e rwee su id b to ff l i
i t / -12 s l n tp d h we e , e f ‘ t ’a p e a d v r w f ‘ a g s a u e rp l n t b s n o 13 / t e a d s e , o v r f w o y o Ma o p l n ey f o e D n — h n S ’p a o l u e e
第 3 8卷 第 2期
V0. 8 No 2 13 .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n nIsi t f c n ea d T c nlg o ra a n tue o i c n eh o y o He t S e o
21 年 6月 00
J n 2 1 u . 00
p l n t n ts n o l ae t l lo o c p b e v t n T e r s l s o d t a ‘ t ’a p e a d ol ai e t d p l n td s e f r s o e o s r ai . h e u t h we h t Ma o p l n i o a i y u o ‘ a g s a D n —h n
自交不亲和性测定和自交不亲和系筛选

一目的和意义学习自交不亲和和性测定和蕾期授粉方法,掌握自交不亲和和性选择和淘汰的标准,掌握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繁殖的技术,为选育自交不亲和系奠定基础二仪器和材料镊子,不同颜色的标签,防水羊皮纸袋,大头针或回形针,铅笔,纯合的小白菜种株,竹竿和绳子等三内容步骤(一)自交亲和性测定1 选株:在优良品种或优良组合中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特性,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每人选三棵2 选株:每株选健壮枝条四枝(尽可能选主枝和第一,二侧枝)3 整理枝条:枝条选好后,用镊子把本枝上已开过的花去掉。
每株上有两个枝条摘去顶心留花蕾20个用作自交不亲和指数;另两枝也摘顶心,最少留15个花蕾作蕾期授粉保存该株种子,然后将所选用枝条都套起袋子,挂好牌子,牌子上写明品种名称,花旗授粉(符号fg)还是蕾期授粉(bp),日期,姓名,牌子反面注明所授粉蕾数4 花期授粉:第二天开始袋内的花蕾陆续开花,每天或隔一天在作测亲和指数的枝条上用同枝或同株异枝袋内花粉进行花期授粉(注意同一袋内有几朵花蕾同时开放,不要将花摘下,用授粉匙蘸袋内的花粉来授粉即可,或在整理枝条时另留几枝,将已开的花除掉,袋内专供采粉用)。
待袋内所有花开完并作了人工授粉以后的一星期将袋去掉,检查自交结实情况计算亲和指数亲和指数=(结籽数/花期授粉花数)*100%5 蕾期授粉:选择开花前2~3天的花蕾,用左手稳住它,再用镊子轻轻拔花苞(注意不要伤柱头)并夹去花苞上部使柱头露出。
取同株袋内的干净花粉进行授粉后,套上袋子,在纸牌上注明授粉日期,每株最少作15个花蕾,一星期后去袋,种子成熟时采种,测定蕾期亲和指数,将花期亲和指数<=1的单株分株收种(二)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繁殖花期亲和指数<=1,蕾期亲和指数>=3的单株分株收种,即为自交不亲和系种子。
下一代播种后混合采种,进行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1 种株培育和管理:种株于冬前定植于大棚内,注意保温,控湿防病2 花期喷施盐水繁殖:上午9~10时喷0.2%~0.3%的食盐水,半小时到一小时后辅助授粉1次,第二天再授粉1次;隔48小时再处理1次,整个花期不低于10次。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5

关于SLG (S位点糖蛋白)
• 许多 S 单倍体都编码 1 个功能性的 SLG 基 因,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被表 达. • SLG 可能在维持 SRK 的可溶性和稳定性 方面起作用;因为在转基因烟草植株中 SLG 的表达对于 SRK 生理活性的表现是 必需的如果没有 SLG 和 SRK 的协同表达, SRK就会形成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 虽然SLG本身不具有S特异性,但是转基 因的研究发现 SLG 的存在增强了 SI 反应 的能力.
2.1茄科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
• 在茄科植物中,无论是亲和性受粉还是 不亲和性受粉, 花粉都会萌发并沿花柱的引导组织向 子房方向生长. 但是不亲和性花粉管长到花柱总长度 的1/3处时 因产物仍然没有确定. • 就花柱内S-RNase抑制自花花粉 管生长目前提出了2种模型(图1, 并作适当修改).
• 最近对梨品种“20世纪”的一个自交亲 和突变体“奥嘎20世纪”的研究,发现: 突变体糖蛋白仅在柱头部位特异性地少 量表达是导致其亲和的主要原因. •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梨的自交不亲 和性的产生与茄科植物一样是由于花柱 中存在的S糖蛋白作用的结果.
2.3罂粟科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
• 虞美人(Papaver,rhoeas)的SI反应属于 另外一种类型; • 它的柱头S基因及花粉抑制的机制与茄 科植物截然不同.
• 在对虞美人研究中最近发现了另一个与 SI反应相关的部位——肌动蛋白细胞骨 架.研究表明: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是 SI信号的一个靶部 位 I,在 SI 反应诱导后的 4~12h 发生 S- 特 异性核DNA断裂,而这又是PCD的典型 特征,核DNA的断裂是PCD信号传递的 一个关键结果. • 这些发现表明了: 罂粟属花粉中SI反应触发了PCD. 这样不亲和花粉的最后死亡需要几个小 时的时间.
仁用杏自交不亲和的授粉特性和S基因型鉴定研究

仁用杏自交不亲和的授粉特性和S基因型鉴定研究
仁用杏是我国六大木本粮油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生态经济树种之一。目前制约仁用杏生产的关键问题是产量不高,且不稳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品种的自交不亲和。而品种间的亲和性取决于两个品种的S基因型,S基因型相同则不亲和,反之则亲和。
本研究拟从仁用杏自交不亲和的授粉特性和分子水平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探索仁用杏授粉受精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通过S基因型的鉴定,构建仁用杏杂交组合数据库,为仁用杏育种和生产的有效控制提供指导。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仁用杏的主要资源西伯利亚杏为实验材料,研究发现,86.27%的西伯利亚杏雌蕊败育率低于90%,完全花比例较高;73.53%西伯利亚杏的单朵花花粉量集中在1×104~5×104之间,相对来说比较集中;86.27%的西伯利亚杏花粉活力低于50%,且寿命较短。
同时也鉴定了3个新的S-RNase基因和1个新的SFB基因,依次是S67-RNase、S68-RNase、S69-RNase和SFB61。研究中发现‘龙王帽’、‘12025’、‘12027’、‘12035’、‘12039’、‘12114’和‘北杂’具有相同的S基因型S9S67;‘超仁’、‘PT8’、‘PT80’、‘F24’、‘F26’具有相同的S基因型S8S11等。
果木类植物白交不亲和性研究获突破取得新成果

果木类植物白交不亲和性研究获突破取得新成果佚名【期刊名称】《科技与生活》【年(卷),期】2011(0)7【摘要】近日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获悉,由我国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晓风领衔的“中国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国梨自交不亲和基因分离克隆及品种S基因型的系统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总页数】1页(P19-19)【关键词】亲和性;分子生物学技术;国家林业局;成果;植物;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91【相关文献】1.生态环境中心"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获"CAIA"奖一等奖/高能物理研究所发现一新共振态/固体物理研究所在"KDP"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昆明植物研究所抗SARS化合物X-61研究取得新进展/周口店遗址附近发现"田园洞人"化石/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离子液体研究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微生物研究领域获突破/上海分院封松林、徐军获第四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物理研究所全固态高功率宽调谐蓝光源的研制获重要进展/物理研究所提出一种新的量子点形成机制/物理研究所在SiC单晶生长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 [J],2.新型家畜驱虫药问世/中国克隆羊"阳阳"家族四代同堂/从植物中提取"清洁柴油"成功/保护性耕作研究取得新突破/南方草莓生产新技术问世/核桃青皮剥离清洗机获专利 [J],3.小麦缩行种植能增产/沈阳农大突破温室杏栽培难关/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取得新成效/闽南奶水牛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一种玉米脱粒机获专利 [J],4.我国氟碳涂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有机纳米功能材料"研究获重大成果/我探明天然气储量1.23万亿立方米/中石化拟发行不超过30亿A股/我国建立石油储备库预计需10年/石油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药创制环保优先 [J], 杨亚维5.果木类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获突破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果树专业副高答辩

第一部分(1-3):果树育种1、果树种质的保存方法有哪些?○1种质田间保存;○2种子贮藏保存;○3花粉贮藏保存;○4枝条贮藏保存;○5组织培养保存;○6超低温保存。
2、加速果树育种过程的途径有哪些?○1明确育种目标和充分利用种质资源;○2掌握育种性状的遗传规律;○3提高早期鉴定的效果;○4加速进入结果期;○5提早和加速繁殖;○6灵活掌握育种程序;○7提高育种程序中各个阶段的工作效率。
3、简要介绍生物技术在果树育种上的应用。
○1胚培养;○2花药和花粉培养;○3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和;○4基因工程。
第二部分(4-):果树栽培4、抗旱栽培途径有哪些?○1选择适宜的耐旱树种、品种和砧木;○2丘陵、山地种植应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增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对旱区果树生长和结果具有明显良好效果;○3地面覆草、覆膜;○4穴贮肥水;○5果园土壤深耕是防止土壤水分大量蒸发的有效措施,并可深蓄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6应用抗蒸腾剂。
5、密植果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哪些?(1)容易出现的问题:树体郁闭、通风透光差、果实着色差;(2)解决办法:计划密植、合理间伐,压冠、提干,疏除密挤大枝。
6、防止冻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选择栽植抗寒树种和品种;○2科学选择建园地点;○3提高树体耐寒能力;○4选用抗寒栽培方式。
7、水分不足和过多对果树有哪些危害?(1)水分不足:○1冬春水分不足,易发生抽条;○2生长期水分不足,根系生长受阻,枝条短,叶片少,严重时叶片萎蔫,落花落果,果小品质差;(2)水分过多:○1水分过多,根系呼吸受阻,甚至死亡;○2生长期水分过多,枝叶徒长,落花落果,病虫加重,裂果、锈斑,果品风味下降,品质不良。
8、芽接有哪些优点?○1芽接利用接穗最经济,○2与砧木愈合好,○3接合牢固,○4成活率高,○5操作简便,易掌握,工作效率高,便于大量繁殖,○6嫁接时期长,未成活的便于补接,是大量繁殖嫁接苗常用的嫁接方法。
9、什么是果树顶端优势?果树顶端优势是指活跃的顶部分生组织或茎尖常常抑制其下侧芽的萌发,使其下侧芽的萌发力减弱,抽生的枝条生长势弱、开张角度加大的现象。
苹果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到 了不可低 估 的作 用 引。
1 植物 自交不 亲和 类型及其表现
一
般认为, 自交不亲 和分为两种类 型 , 即配 和性广泛存在于显花植物 中。据报道 , 自然界 中 子 体 自交 不 亲和性 (a tpyi sl—icm a gme ht e no pt o c f —
已经在 7 4科 2 0属 约 30 0种 以上 的显 花 植 物 iit,G I和 孢 子 体 自交 不 亲 和 性 (prp yc 5 0 bly S) i soohf i 中发现 了 自交 不 亲 和 现 象 l 。 S 作 为 植 物 白花 sl— no pt iy S I 。配子体 自交 不 亲 - 2 I J e i m ab i , S) f c il t J
( . ag u nCt G re ngmet ueu S a x rv e Y n qa 4 0 0 C ia 1 Y n qa i adnMaa e n r , h n i oi , ag u n0 50 , hn ; y B a P n c
2 Y a p n g iu t r lC l g , h n i g iu t r lU w mi Y a p n 3 1 0, h n ; . u n ig A r l a ol e S a x r lu a n e t u n ig 0 4 0 C i c u e A c y,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树的自交不亲和性摘要:本文介绍了果树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的概念,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的分类,自交不亲和性的鉴定方法,目蔷薇科果树的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的克服与利用以及对果树自交不亲和性未来的展望。
关键字:自交不亲和性;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果树自交不亲和性(self- incompatibility, 简称SI)也叫自交不育性, 原始定义:雌雄二性的配子都有正常的受精能力,在不同基因型之间授粉能正常结子,但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现象。
现代定义: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且同期成熟的雌雄配子的雌雄同株植物,在自花授粉或相同基因型异花授粉时不能受精的现象。
这种不亲和性是植物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异花授粉的一种生殖隔离。
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防止近亲繁殖和保持物种连续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在植物界普遍存在。
据查已在 74 个科的被子植物中发现了自交不亲和性,特别是在十字花科(Crucifer-ae)、茄科(Soianaceae)、蔷薇科( osaceae)、罂粟科(Papaveraceae)、石蒜科(Amaryiiidaceae)等植物上尤为普遍;在裸子植物及蕨类植物中也存在自交不亲和性。
在果树中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种类主要有苹果(Malus)、梨(Pyrus)、甜樱桃(Cerasus)、杏(Armeniaca)、李(Prunus)、果梅(Armeniaca)、沙田柚(Citrus)和枣(Zizyphus)等。
这些果树均属于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类型,并已明确了其自交不亲和性是由一个基因位点的复等位基因(seif-incompati-biiity aiieie,简称 S-aiieie 或 S-gene)所控制,在自花授粉时受精过程受阻。
但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植物,其自交不亲和的表现则应植物种类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花粉在柱头上不能正常萌发。
第二,花粉萌发后花粉管不能穿透柱头。
第三,花粉管穿透柱头后,不能在花柱中延伸而到达胚囊。
第四,花粉管到达胚囊后,精细胞与卵细胞不能结合。
栽培具有自花授粉不结实性的果树时,必须配置授粉树或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才能获得应有的产量和果实品质。
但是由于人们对品种的 S 基因型不了解,使在选配品种时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如何快速鉴定果树品种的S基因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由于自交不亲和是植物生命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生殖现象,尤其在果树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因此,加深对果树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生殖现象,还可以为果树育种和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1自交不亲和性的分类自交不亲和性广泛存在于显花植物中,而且不同科的植物,其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细胞学机制均有很大差异。
同时,关于自交不亲和性的分类方法业已形成了多个系统。
目前人们比较普遍采纳的是形态学和遗传学的分类方法,将自交不亲和性分为异形性不亲和性(heteromorphic SI)及同形性不亲和性(homomorphic SI)两大类。
1.1异形自交不亲和性:同种植物其花器的形态不止一种,即与花器的形态差异有关的不亲和性称为异形自交不亲和性(hetermorphic self-incompatibility)。
异形不亲和中,根据花器类型的多少又分为二型和三型两类。
1.2同形自交不亲和性:同种植物其花器的形态相同,这类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称为同形自交不亲和性(homomorphic self-incompatibility)。
同形性不亲和中,根据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可分为配子体型、孢子体型和配子体-孢子体型三类,并根据自交不亲和性所涉及的基因座数再分为单基因系统、二基因系统、多基因系统等。
同形自交不亲和性已至少在71个科的250个属中发现,但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等方面的详细研究仅在茄科、百合科、十字花科、菊科及禾本科中为数不多的种中进行,其中对烟草、矮牵牛、芸薹、萝卜等属的研究较为深入。
在同形自交不亲和性的植物中,不同植株的花器没有形态学的差异。
但根据决定花粉亲和性反应的遗传学机制,同形不亲和性可以分为配子体、孢子体和孢子体-配子体三大系统,其中配子体系统和孢子体系统占绝对优势。
在配子体和孢子体两大不亲和系统中,绝大多数是由单个基因位点上的S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极少数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上的复等位基因共同控制。
1.2.1配子体不亲和性:配子体不亲和性(gametophytic incompatibility)即花粉在柱头上发芽后可侵入柱头,并能在花柱组织中延伸一段,此后就受到抑制。
花粉管与雌性因素的抑制关系发生在单倍体配子体(即卵细胞与精细胞)之间。
这种抑制关系的发生可以在花柱组织内,也可以在花粉管与胚囊组织之间;有的甚至是花粉管释放的精子已达胚囊内,但仍不能与卵细胞结合。
常见于豆科、茄科和禾本科的一些植物,还有蔷薇科的许多重要的果树树种上如苹果、甜樱桃、扁桃、杏等均属于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果树。
烟草、三叶草、马铃薯等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都是由单个基因位点S控制的配子体不亲和系统;禾本科植物中广泛分布着二基因不亲和系统;而藜科、毛茛科等植物中存在由三个或四个基因位点控制的自交不亲和系统。
在配子体不亲和系统中作用时期:S基因在减数分裂完成后起作用,因而两个小孢子具有一个等位基因的产物,而另外两个小孢子有另一个等位基因的产二型 报春花科、荞麦 异形性 三型 千屈菜科 单基因座 茄科、豆科 双基因座禾本科 配子体 多基因座毛茛科 单基因座 十字花科、菊科 孢子体 双基因座十字花科芝麻菜自交不亲和性 同形性 配子体-孢子体梧桐科可可图 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分类及代表性植物 物。
在配子体不亲和系统中,共生细胞质中不存在特异物质,特异物质是在小孢子内形成的。
因此,这类植物的花粉可以萌发并进入花柱,但当花粉中的特异物质与花柱中的相应物质由于扩散而发生反应时,花粉管的生长就会停止。
1.2.2孢子体不亲和性: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sporophytic incompatibility )是指花粉落在柱头上不能正常发芽,或发芽后在柱头乳突细胞上缠绕而无法侵入柱头。
由于这种不亲和关系发生在花粉管与柱头乳突细胞的孢子体之间,花粉的行为决定于二倍体亲本的基因型,因而称为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多见于十字花科和菊科植物。
早在1912年Correns 就指出,Cardamine partensis 花粉的不亲和性是由孢子体控制,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菊科、十字花科中才全面解释了这种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制。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的植物,多数是由单基因控制,但在野生萝卜(Raphanus raphanistrum )、向日葵(菊科)中发现其自交不亲和性由两个独立基因位点控制,十字花科芝麻菜(Eruca sativa )的自交不亲和性由四个基因位点所控制。
在孢子体不亲和系统中,自交不亲和基因的作用时期:S 基因是在减数分裂尚未完成的性母细胞中起作用,因而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小孢子均含有两个等位基因的产物。
在这种系统中,花粉壁尚未形成之前其共同细胞质中即含有不亲和性特异物质。
因此,当花粉粒与不亲和的柱头一接触,便由这些物质引起不亲和性反应。
2自交不亲和性的鉴定方法2.1田间授粉试验应用田间授粉试验来鉴定果树品种的 S 基因型是依据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果树具有相同 S基因型品种间交配不亲和性和偏父不亲和性的原理而总结出的,也就是说,对于各品种的 S 基因型可依据田间品种间杂交及回交授粉结实率来确定。
具体有三种情况:(l)任意两个品种间相互授粉不亲和时,两品种具有2个相同的S基因型(图 l-A);(2)任意两个品种相互授粉亲和,但其后代有半数群体与父本回交不亲和(偏父不亲和性)时,两品种间必然有一个S基因型相同。
如独逸(S1S2)X长十郎(S2S3)为杂交亲和,其后代的第l群体S基因型为S1S3,第2群体S基因型为S2S3,其与父本具有完全相同的S基因型,因而回交不亲和,即有半数的群体与父本回交不亲和(图 l-B);(3)任意两个品种间杂交,Fl代与父本回交均能亲和时,两品种间没有共同的S基因型(图 l-C)。
根据以上原理,对于未知S基因型的品种与已知 S 基因型的品种进行杂交,若两品种杂交不亲和,则两品种的S基因型相同;杂交亲和时,进一步用其后代与父本回交,若仅有半数的群体回交亲和,则两品种间必有l个S基因型相同;若其后代与父本回交均表现出亲和性,则两品种没有相同的S基因型,这样就能弄清一些品种的S基因型。
一些学者应用该原理进行了大规模的授粉试验,确定了l0多个梨品种的S基因型。
这种鉴定方法因具有直观和易操作等优点。
但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是其田间人工授粉工作量大,其次是鉴定周期长、效率低。
2.2授粉花柱离体培养依据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果树授粉后,自花或相同S基因型异花花粉是在花柱中被抑制而停止生长的特性,通过观测花柱内花粉管生长情况及花粉管是否能达到花柱基部的方法,可以确定品种的S基因型。
张绍玲等曾应用花柱离体培养法(in Litroassay)将不同品种花授粉后切取花柱,在室内25C恒温条件下培养48 h后,观测是否能从花柱基部切口处长出花粉管的情况,鉴定出了几个梨品种的S基因型。
这种鉴定方法具有省工、高效等优点,但要求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操作技能。
2.3花柱S糖蛋白电泳分析法属于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的蔷薇科果树,其自交不亲和性基因(S 基因)是在雌蕊花柱表达,其产物是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的糖蛋白(通常称为S糖蛋白),因此,通过鉴定各品种S基因产物--S糖蛋白,就有可能鉴定出S基因型。
张绍玲(2003)大蕾期花柱中的可溶性蛋白质,然后进行等电聚焦电泳(IEF-PAGE)分离后,用银染色图中各蛋白质的显色带来确定是否有S基因所表达的特异性蛋白。
通过鉴定各品种花柱S基因所对应的S糖蛋白就能够确定该品种的S基因型。
花柱S糖蛋白电泳分析是鉴定S基因型的一种快捷、可靠的方法,由于其操作过程较复杂,特别是IEF-PAGE电泳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2.4 S基因特异性 PCR 分析近年来,苹果、梨等果树的一些自交不亲和基因(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经明确,根据S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用S 基因特异性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扩增片段。
由于S基因高变区和内含子序列具有S特异性,因此酶切片段就具有了长度多态性,对这些酶切片段进行电泳,对照已知S基因酶切片段大小(bp),就可以确定未知品种的S基因型。
S基因特异性 PCR分析具有测定速度快,实验材料取样简便,一般仅用少量幼嫩叶片而不必用成熟花柱作为试材等优点,因此,此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果树品种S基因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