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 转载

合集下载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提倡八事规范,自由创作陈独秀和胡适同为安徽人,虽然胡适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便离开了中国,但是陈独秀可能早就对其有所注意。

1916年,胡适给陈独秀写过一封关于翻译的信,信中指出,西方名著是新闻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选择一些与中国人心理相近的好作品,并把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同年,胡适就八事理论在《寄陈独秀》一信中做了简单阐述,并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中。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古文,旨在文学改良,文中胡适提倡文学界突破规范、自由创作,并经过认真研思,与友朋辩论之后,提出了八条操作性极强的文学规范,即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摹仿古人不讲对仗等。

在他看来,这八条都是文学上的根本问题,每一条都清晰明了,并且能在诗论、史论中找到影子,直指文学的最根本。

在信中,胡适指出他读了《新青年》某君被记者称为代表国人精神的稀世之音的一首长律,不管诗句的格调如何,单单就使用古典套语来说,诗中至少涉及一百事,单句用典不当,文法不通,上下用典不切等问题层出不穷。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胡适的政治思想

胡适的政治思想

胡适的政治思想
1.胡适的影响: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

2.胡适的文化学术贡献:文化革命的急先锋;提出新文化运动纲领;引入易卜生、枉威学
说,一生为自由主义奋斗;首先用科学方法整理先秦哲学思想;首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首做中国白话文学史;首次以历史方法考证小说,开创新红学。

3.胡适的思想体系:
易卜生主义的自由观;
人人不朽的人生观;
淑世主义的世界观;
实验主义的真理观;
好政府主义的政治观;好政府之“好人”字义:有学识、有正义感,不追求私利;
好政府的功能:消极:防止营私舞弊
积极:。

胡适

胡适

胡适!胡适!——从胡适思想看胡适胡适,何许人也?有的人,奉之若九天之上之圣。

有的人,弃之如尘埃的泥。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才会被人如此极端的评价。

以下浅从胡适思想的发展,谈一点本人对胡适先生的看法。

胡适先生曾受几种思想的启蒙。

一是,“尊崇孔孟儒家,特别是崇拜程朱理学的思想根苗。

”⑴“胡适幼时在家塾读书,几多是宣扬孔子孟子思想的儒家典籍。

”⑴“九年的家乡教育熟读了这许多经史典籍。

”⑴二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启蒙。

1904年,胡适告别了母亲和家乡,来到上海求学。

所读书籍的改变,“从乡里读的‘四书’‘五经’,转到读《明治维新三十年史》和《新民丛报》一类新书,使胡适的眼光从古代转到近代,从旧世界传到新世界。

”⑵而后由于《天演论》,梁启超成为对他生平思想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正是由于对梁启超思想的推崇,其后的辛亥革命,胡曾一度将所有的功劳归之于梁启超。

三是,基督教的“圣经”。

胡适去国赴美,开始接触基督教,对基督教产生极大兴趣,几乎成为“耶氏之徒”。

而圣经却对他产生,莫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极端的和平主义者和不抵抗主义的忠实信徒”⑶更因为“胡适早年就已深受老子‘不争’哲学的影响”,坚定了对和平主义和不抵抗的信念。

而胡适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在其一生备受争议。

四是,西方民主、自由和法治的思想。

1914年,胡适去华盛顿参加一次世界学生会议,见到美国总统威尔逊,并对其产生极深的信仰。

相应的在对“两次美国大选的实地观察和研究,胡适对美国的政治生活发生极大兴趣,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他对美国的政治组织、政党、选举、宪法及法律制度等等,都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

”⑷五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当时也译为“实验主义哲学”)。

胡适曾经为了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而到杜威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在胡适的一生中,实用主义的影响如影随行。

那么胡适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呢?首先要澄清一点,胡适那时的社会主义其实就只是苏俄的社会主义,与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区别的。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胡适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提倡教育独立,呼吁通过教育来救国,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对中国教育的自由独立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对后世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

标签:胡适;自由主义;教育胡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个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的代表,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在教育上的造诣和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一、胡适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自由主义是胡适一生的追求,他把自由主义看成一场运动,他说:“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并进一步解释说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大运动实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

他认为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涵:1.自由主义之核心——自由胡适认为自由主义最浅显也是最核心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呢?他说:“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他所说的自由含有解放的意味。

他认为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方面,其中思想、言论自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通过思想自由来进行思想革命,促进人们个性的解放。

他认为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主要有六点:无为、无治、高谈理性、无思无虑、不争不辨、知足)与现代的理念不符合,要进行改革,要通过思想自由来铲除这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但不可否认他追求思想自由、思想解放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对于言论自由,胡适也是极为重视,他认为只有言论自由才能够促进个性发展,才能养成自由独立的人格,才能培养健全的个人。

因此,政府应该给人民以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不应该搞专制,不应该限制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百花齐放,让人们各抒己见。

对思想、言论自由的争取是胡适终生的追求和信仰,而他也始终努力去实行和推广。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胡适的贡献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胡适的贡献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胡适的贡献作者:刘培强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9期胡适在回国并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这样“暴得大名”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很少见到的。

伴随着他的“暴得大名”的是“批胡”或“反胡”的言论,这一现象在他生前与死后都没有停止过。

不管是“拥胡”也好,“反胡”也好,后生的我们已无法还原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去揭开每一个疑问。

但我们不能像周明之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时不把我们想当然的道德观,强加之于古人,定他们的罪。

近几十年来,更无时不以盲目的政治教条,作为判刑和褒扬的尺度。

……我们为民族社会所留下的,几乎都是自我贬抑的集体记忆而已。

”我们需要的是客观、平和的心态。

不管胡适的功大于过也好,还是过大于功也好,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都是无法磨灭的,本文便通过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试图找回一个真实的胡适。

一、提倡白话文如前文所述,白话文的提倡与顺利实施使胡适在学术思想史上名声大噪。

但白话文的使用对中国思想、社会和文化具有更大更为深远的影响。

周策纵在《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一文中说:“从五四时代起,白话文不但在文学上成了正宗,在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

这件事在中国思想、学术、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绝大的重要性,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都有巨大的影响。

在某些方面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这无疑是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

”由提倡白话文而带来的一场文化革命,也是对于社会秩序的象征性重建。

胡适把林纾所鄙视的“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提升到“国语”的地位,打倒了文言的权威,实际上也就夷平了操纵着书写特权的士大夫阶级。

这也正是格里德在《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指出的:“这种书面语言,与其他任何制度一样,维护了传统中国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界限。

……这场文学革命的目标就远远超出了对一种文学风格的破坏。

这场革命的反对者所保护的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开拓性的眼光和辨识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非常前卫,他主张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开拓人类的精神境界,反对陈旧的观念和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人格解放。

他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念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胡适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艺评论家,对于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有着极其崇高的追求,他的“文学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和批判视角,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胡适倡导的自由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

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批判,往往被人认为是对民族文化的污蔑和抨击,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感和斥责。

总的来说,胡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与奋斗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

历史上胡适是谁胡适简介和历史影响

历史上胡适是谁胡适简介和历史影响

历史上胡适是谁胡适简介和历史影响推荐文章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热度:文学家胡适的简介热度:胡适的资料简介及生平经历热度:胡适为什么不留在大陆热度:什么是胡适之体热度:胡适是中国有名的诗人和学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

他倡导文学改革,对中国白话文的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胡适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胡适的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汉族,安徽绩溪人。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的历史影响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影响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

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

连胡适专家周质平也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发布者:徐国利内容提要:胡适的历史观研究是硕果累累的“胡适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点。

本文将胡适的历史观概括为历史多元论与一元论的并存、历史渐进化和社会改良与革命之辨、民主主义的民众史观三个方面,对胡适有关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历史的进化、社会变革的形式、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并由此对它所体现的多歧性思想特征与启示作一简要分析。

[1]关键词:历史的多元与一元;历史渐进说;社会改良与革命;民众史观;多歧性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想界的开风气的领军人物,不断深入研究胡适学术文化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转型中的意义,仍然是胡适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想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当说,学术界对胡适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胡适研究洋洋大观,已然成为一门“胡适学”。

然而,在此硕果累累、洋洋大观的“胡适学”研究中,由于学者们的研究价值取向和爱好各有取径,由于胡适研究的兴衰起伏与现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界乃至政治界的潮流和风向息息相关,由此造成胡适研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研究的盲点和薄弱环节。

其中,对胡适历史观的系统梳理和评述便是一例。

检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胡适研究著述,不乏提到胡适的历史思想和历史观及其相类的文化观的,可是,以胡适的历史观为题作研究的论文或在专著中特设一节来专述胡适历史观的则凤毛麟角。

[2]造成胡适研究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胡适本人没有对历史的本质与构成、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动力和历史创造者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过集中的、系统的理论阐述。

然而,胡适本人没有明说,并不等于说胡适没有自己的历史观。

而且,认真阅读和梳理胡适在不同时期所写的文章和不同场合所作的讲演中对这些问题零散的、个别的阐述,我们还是能够大体看出他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实际是有着较完整看法的。

再者,历史观一个人思想的内核与根本,一位对历史没有深刻认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思想家的,尽管他未必去系统和明白地道出自己的历史观。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位叱咤风云的思想家,作为一位对中西历史文化进行过大量比较的著名学者,自然也有着他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不仅如此,胡适的历史观所反映出的“两歧性”乃至“多歧性”的思想特征,还能帮助人们更具体和生动地认识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想转型的某些重要特征。

胡适说:“历史观是‘解释历史’的一种见解,是一人对于历史的见解。

”[3] 那么,胡适对历史持一种什么样见解呢?我以为,概括起来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历史多元论与一元论的并存首先,胡适主张多元的“实在”史观。

他说:“唯物的历史观是用‘客观的物质原因’来说明历史。

(狭义的唯物史观则用经济的原因来说明历史)”[4] 当然,胡适所谓的“物质”是指实用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可以感知和经验的“客观实在”,它包括一切可以被感知和经验的社会历史文化事物和现象,既有物质经济的,也有精神文化的,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同的。

所以,胡适认为,马克思主义从物质经济基础来解释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因是一种“狭义的唯物史观”。

同时,他主张历史本质和动因的多元论,反对历史的一元论,他说:“……历史事实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虽然极欢迎‘经济史观’来做一种重要的史学工具,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思想知识等事也都是‘客观的原因’,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

”[5] 又说:“我是反对历史单因论的。

……[历史上的]意外往往比‘单因’——例如经济、色欲、上帝等等——更为重要。

”[6]然而,胡适对历史的本质与动因的认识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主张历史本质和动因的多元论,同时,又强调文化思想在历史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认为文化思想的革新是政治革新的基础。

这从他对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变革关系的大量阐述,还有他一生努力不懈从事文化思想革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如,他说,自己参与新文化运动,通过《新青年》来进行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就是“要想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

”[7] 又说:“我们至今还认定思想文艺的重要。

现在国中最大的病根,并不是军阀与恶官僚,乃是懒惰的心理,浅薄的思想,靠天吃饭的迷信,隔岸观火的态度。

这些东西是我们的真仇敌!他们是政治的祖宗父母。

我们现在因为他们的小子孙——恶政治——太坏了,忍不住先打击他。

但我们决不可忘记这二千年思想文艺造成的恶果。

”[8] 在这里,胡适是将思想文化的革新视为中国现代政治变革的基础,没有思想文化的革命做先导,就没有中国政治的彻底变革。

诸如此类的言论,大量在存在于胡适的著述中,举不胜举。

正是由于这种历史文化观念,使得胡适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思想的研究和自由主义政治的宣扬,并由此奠定了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文化思想的革命者和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历史的一元论会导致历史必然论(历史决定论),而历史的多元论往往带来历史偶然论(历史非决定论)。

由于胡适在思想深处对历史的本质和发展动因的一元性和二元性存在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的认识,这便带来了他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也存在矛盾的看法。

他说:“一个国家和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

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

我们要收拾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

”[9] 讲历史发展的因果必然性,讲任何历史事物的发展都是以往历史事物发展的结果,显然是一种历史必然论,即历史决定论。

这种历史认识主导着他的认识论和学术方法论。

胡适一生宣扬和谈论的学术研究基本方法论有两个:“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和“历史的态度(方法)”,其中,“历史的态度(方法)”(他又称“祖孙的方法”)便是以他对历史发展的因果(必然)关系作为理论依据之一的。

胡适说,所谓“历史的态度”,就是“从来不能把一个制度或学说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总把它看作一个中段,一头是他所以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上头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孙。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10]可是,胡适又没有将的历史必然论(决定论)贯彻到底。

他在看待许多历史问题时,往往又看重历史的偶然性因素或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如,他在分析宋元明清新儒学复兴运动时却又说,这场中国现代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是桩有心推动的运动。

这是半有心、半无心地发展出来的。

原来各种时代的一切文艺复兴运动,一切思想变迁,宗教改革,乃至一切文化生活的变迁,都是如此。

”[11] 把人类的一切文化生活(即历史)都视为是“半有心”和“半无心”地发展起来的,这不又是一种显然的历史发展偶然论(历史非决定论)吗?可见,由于胡适对历史的本质和动因这一历史观最基本问题缺乏深刻而明确的理论认识,导致了他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产生着矛盾的说法。

二、历史渐进说和社会改良与革命之辨关于历史的发展形式,胡适持一种渐进的历史进化观,由此,他主张渐进的社会改良论。

胡适说:“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

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

”[12] 他认为,这种渐进的历史演化观才是科学的,也是它与辩证唯物史观的本质差异所在。

他说,“辩证法(按:胡适这里是指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出于海格尔(按:指黑格尔)的哲学,是生物进化论成立以前的玄学方法。

实验主义是生物进化论出世以后的科学方法。

这两种方法所以根本不相容,只是因为中间隔了一层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的生物演化学说给了我们一个大教训:就是教我们明了生物进化,无论是自然的演变,或是人为的选择,都由于一点一滴的变异,所以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决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地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

辩证法的哲学本来也是生物学发达以前的一种进化理论;依他本身的理论,这个一正一反相毁相成的阶段应该永远不断的呈现。

”因此,“实验主义从达尔文主义出发,故只能承认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是真实可靠的进化。

”[13] 他又说,“我是不承认政治上什么根本解决的。

世界上两个大革命,一个法国革命,一个俄国革命,表面上可算是根本解决了,然而骨子里总逃不了那枝枝节节的具体问题”[14]。

胡适的意思是说,辩证法所讲的进化是一反一正和相毁相成的,因此,这种进化是革命性的。

但是,辩证法的历史演进观是出于黑格尔的玄想,因此,是不科学的。

而实用主义的进化史观有科学的进化论作理论根据,而科学的进化论揭示了进化的本质只有逐步的进化,因此,历史进化本质上也不会有质的变异,只有循序渐进和点滴的进化。

胡适以黑格尔历史辩证发展观存在玄想性(按,即唯心主义)来指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是十分错误。

首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历史的渐进式发展,也认为历史的量变在整个历史发展里程中占据着历史时间的大部分,只是认为历史发展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要靠质变的方式来实现。

其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从社会物质经济的存在基础来解释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这与黑格尔将“绝对观念”这种精神性的因素视为世界历史的本质、将“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和不断发展视为是历史的不断进步,是截然不同的。

胡适无视两者的这些本质差别,便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的历史发展观划为同一体系予以全盘否定,既相当轻率,也表明他的历史理论的贫乏。

胡适主张历史渐进论和社会与政治改良论,不过,他对革命予以某种肯定,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学术界对此认识比较片面,特别是以他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论战为例来指责他是一位彻底的“反革命”者。

固然,胡适是反对在中国现代社会实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但是,并不能由此就把他扣上反对一切革命的帽子。

胡适对革命有着自己的辩证认识。

他认为,社会与政治变革有“演进”(即改良)和“革命”有两种方式,“革命和演进是相对的、比较的,而不是绝对相反的。

须着自然变化的程序,如瓜熟蒂落,如九月胎足而产婴儿,这是演进。

在演进的某一阶段上,加上人工的促进,产生急骤的变化;因为变化来的急骤,表面上好像打断了历史上的连续性,故叫做革命。

其实革命也都有历史演进的背景,都有历史的基础。

”“政治史上所谓‘革命’,也都是不断的历史演进的结果。

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俄国的一九一七的两次革命,都有很长的历史背景”,“所以革命和演进只有一个程度上的差异,并不是绝对不相同的两件事。

变化急进了,便叫做革命;变化渐进,而历史上的持续性不呈露中断的现状,便叫做演进。

但在方法上,革命往往多含一点自觉的努力,而历史演进往往多是不知不觉的自然变化。

”他还指出,因为两种变革的方法不同,便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自然的演变很迟缓,不经济,而革命可以缩短改革的时间,二是自然的演进往往留下许多旧制度和旧势力,而革命可以多铲除一些陈腐的东西,“在这两点上,自觉的革命都优于不自觉的演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