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胡适的贡献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胡适有何学术贡献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学贯中西,擅于借鉴西方的新理论、新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学问,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办过多种杂志,对中国社会、政治、时局发表意见。
由于他在知识界的领袖地位,他的言论往往产生重要影响。
他参与多次重大学术思想与文化论争,以其理性澄清人们思想上的许多困惑。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思想的合理性愈来愈为更多人所理解。
在文学方面,除了提倡并实现了白话文学代替古文文学这一最大贡献之外,胡适还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是他通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论短篇小说》等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新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是他率先做白话诗的创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开闢了新途径。
第三是他用严格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文学史,他几篇著名古典小说的考证文章,被认为是无人可及的典范之作。
他的《白话文学史》,则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用新观念、新方法写出的最平民化的新文学史。
胡适一生于学问上用力最多的,是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方面。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人们往往批评胡适未能集中精力完成他的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著作,这诚然有些遗憾。
但除了他生前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及死后出版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之外,他还有多篇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论文,以及《戴东原的哲学》这样一本专著。
可以说,胡适关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大部分已通过这些论文和专题著作表达出来了。
胡适自称有“历史癖”和“考据癖”,历史学实在是他学问的本行。
哲学史与思想史是他最感兴趣、也是成绩最显著的领域,但除此之外,胡适确实还有历史学其他方面的建树。
他在大学教书时期,不但讲授过中国和外国的哲学史、思想史,也曾讲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但没有留下相应的著作。
就其用力之多、用心之专而言,传记与学术史是最应受到注意的两个方面。
特别是前者,他一生提倡传记文学,而且提出一系列新的观念和方法,并作出了范例。
胡适终于从战犯回归到了文化巨人

胡适终于从战犯回归到了文化巨人作者:张弘1957年2月16日11时至15点半,毛泽东召集相关人士在中南海颐年堂讲话,涉及胡适的话是:“过去批评胡适,取得很大的成功,开头我们说,不能全抹煞胡适,他对中国的启蒙运动起了作用。
康有为、梁启超也不能抹煞。
胡适说,我是他的学生。
他当教授,我当小职员,工资不一样,但我不是他的学生。
现在不必恢复胡适的名誉,到二十一世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过去因为是斗争,所以讲缺点,今天也不必平反。
今天他是帝国主义走狗。
到二十一世纪,历史上还是要讲清楚的。
”毛泽东的讲话贬损了胡适。
正如我们今天所知,胡适决非帝国主义走狗。
在21世纪的17个年头,胡适终于回归。
尽管当下还无法“讲清楚”,但是,胡适的对他热爱的民族与国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已经得到了普遍承认——前不久,“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行。
这是1949年之后,胡适曾经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首次举办以胡适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无疑,它是一个信号和标志:曾经在大陆声名狼藉,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胡适,在时隔大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堂堂正正地回归了他所眷恋的故地,那些泼在胡适身上的脏水和涂料,经过岁月的洗涤后被冲刷得一干二净,而胡适引领的方向,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共同奋斗的目标。
历史的公正,经过时间的磨砺之后再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回首胡适由“战犯”回归文化巨人和思想先驱的历程,这条路太不平坦。
1949年前后,胡适被宣布为战犯。
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中,就有批判胡适的现象出现。
1951年11月6日,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钱端升发表《为改造自己更好地服务祖国而学习》,表示要承继“五四”的光荣传统,“宣布胡适的思想为敌人的思想”,清除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
顾颉刚在一个批判胡适思想的座谈会上发言,指出“胡适是政治上的敌人,也是思想上的敌人。
唯有彻底清除他散播的毒素,才尽了我们的职责。
中国近代思想家与学者的思想贡献

中国近代思想家与学者的思想贡献中国是源远流长、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
在中国近代,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的诸多挑战和困境,使得国内的思想和文化更加活跃、多元,也涌现了众多思想家和学者。
他们或探讨中国的未来方向,或思考改革的方案,或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他们的思想不仅为中国历史增光添彩,同时也对人类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康有为:主张变法、君主立宪康有为是中国思想和历史的杰出学者之一。
19世纪末,中国面对内忧外患,康有为认为只有彻底的改革才能重振国家雄风。
他主张学习新礼教、倡导新思想、倡导练兵、变法改革,通过君主立宪来强化中央权力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此外,康有为反对封建文化、主张人类平等,他强调人文主义思想,提出“大同世界”的理念,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
康有为提出的君主立宪思想后来对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他和梁启超共同创建了“同志会”,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严复: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翻译家。
严复在19世纪时代,对中国面临的现实和未来充满担忧。
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与外国国家进行平等的交流、并日益强大和繁荣。
严复主张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迷信、封建主义和宗教教条主义,提倡真理、自由和平等。
严复的思想也对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诗歌、翻译和学术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成就,在近代中国文化、科技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梁启超:主张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梁启超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思想与文化素养的学者。
他早年以考古学为主,在研究中又兼顾文学和哲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也重视政治发展。
梁启超对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文化听取并接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相融合,才能够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约束国家的力量,推动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参与人员: PPT制作: 初小涵 李泽南 方子豪 汪何琦 演讲大纲:
演讲:
(图学
革命”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而
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 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 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 “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 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 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 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 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跌宕起伏的一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为家 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始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旋 转。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 适酷爱自由。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 贯穿终生,造就了一个多面的胡适,如一面多棱镜矗立 在世人面前。
5.胡适的政治看法
胡适:“一个常态国家,政治的责
任在成年人,年轻人的兴趣都在体 育,娱乐,结交异性朋友;而在变 态的国家,政治太腐败,没有代表 民意的机关存在,那么干涉政治的
责任必定落在青年学生身上。”
6.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 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谈》,提倡使用白话文写 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唐德刚在《胡适杂忆》 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 季报》用的,后来抄了一份发表在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 上,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建设的文学 革命论》(1918年)等论文,认为“……死文字决不能产出活 文学”,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过于”。被誉为“文学 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郑振铎语)。1920年出版中国新闻学 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尝试集》的心事充满实 验性质,并不成熟,使人余光中认为“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 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周策纵评胡适新 诗清新却乏朦胧的趣味。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 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剧情里女主留下“孩儿的 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恋人离家出走。这 是受亨利· 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 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 派“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罗家 伦、杨振声、冰心等。
对胡适总结

对胡适总结胡适的生平简介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胡软墨,字适之,浙江绍兴人。
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文学评论家之一。
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和教育领域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适早年曾留学于美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胡适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在这一运动中,他提倡科学、民主、思想解放,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他的主张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的贡献对文学的贡献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彻底否定传统文学”的口号,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批判。
他强调文学应当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要追求真实和个性。
胡适提倡的新文学的实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并倡导了以真实感和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小说创作。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政治的贡献胡适在政治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和宪政。
他在《白话革命》中提出了“五权宪政”的主张,主张建立一个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国家。
胡适的政治主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对中国政治的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教育的贡献胡适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口号,主张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胡适在教育领域的主张被广泛接受,并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主张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胡适的思想科学与民主胡适强调科学与民主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主是最适合人类自由发展的政治制度。
他提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
胡适的科学思维和民主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引领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 转载

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发布者:徐国利内容提要:胡适的历史观研究是硕果累累的“胡适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点。
本文将胡适的历史观概括为历史多元论与一元论的并存、历史渐进化和社会改良与革命之辨、民主主义的民众史观三个方面,对胡适有关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历史的进化、社会变革的形式、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并由此对它所体现的多歧性思想特征与启示作一简要分析。
[1]关键词:历史的多元与一元;历史渐进说;社会改良与革命;民众史观;多歧性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想界的开风气的领军人物,不断深入研究胡适学术文化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转型中的意义,仍然是胡适研究和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想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当说,学术界对胡适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胡适研究洋洋大观,已然成为一门“胡适学”。
然而,在此硕果累累、洋洋大观的“胡适学”研究中,由于学者们的研究价值取向和爱好各有取径,由于胡适研究的兴衰起伏与现代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界乃至政治界的潮流和风向息息相关,由此造成胡适研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研究的盲点和薄弱环节。
其中,对胡适历史观的系统梳理和评述便是一例。
检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胡适研究著述,不乏提到胡适的历史思想和历史观及其相类的文化观的,可是,以胡适的历史观为题作研究的论文或在专著中特设一节来专述胡适历史观的则凤毛麟角。
[2]造成胡适研究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胡适本人没有对历史的本质与构成、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动力和历史创造者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过集中的、系统的理论阐述。
然而,胡适本人没有明说,并不等于说胡适没有自己的历史观。
而且,认真阅读和梳理胡适在不同时期所写的文章和不同场合所作的讲演中对这些问题零散的、个别的阐述,我们还是能够大体看出他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实际是有着较完整看法的。
再者,历史观一个人思想的内核与根本,一位对历史没有深刻认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思想家的,尽管他未必去系统和明白地道出自己的历史观。
浅析胡适的生平及其主要新闻思想

浅析胡适的生平及其主要新闻思想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著名学者、诗人胡适的生平,列举出了他一生的主要贡献,之后将论文的重点落在了他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并总结出了四点他的主要新闻思想:1、倡导自由主义 2、推动新闻的白话文运动 3、尝试独立办报 4、强化报纸舆论导向关键词:胡适;新闻思想;自由主义;白话文;独立办报;舆论导向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这个名字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对于他一生成就的研究人们做得比较多、比较深入的大部分是在政治和历史上,但是胡适还是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以及新闻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总结的。
在目前的新闻史和新闻理论中,对胡适较少论及,我认为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忽略的,需要对胡适的新闻活动做一下研究。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作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等职。
一、胡适的生平经历(一)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者,这与他的自幼所受教育和求学、工作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胡适198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幼年时随母亲去台湾。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又随母亲离开台湾回到上海,最后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入家塾读书。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08年进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农科,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杜威。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假学校讲学。
1926年与其老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同年7月至次年5月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人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胡适的贡献
作者:刘培强
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9期
胡适在回国并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新学术、新思想的
领导人物,这样“暴得大名”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很少见到的。
伴随着他的“暴得大名”的是“批胡”或“反胡”的言论,这一现象在他生前与死后都没有停止过。
不管是“拥胡”也好,“反胡”也好,后生的我们已无法还原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去揭开每一个疑问。
但我们不能像周明之先生所说
的那样:“我们无时不把我们想当然的道德观,强加之于古人,定他们的罪。
近几十年来,更无时不以盲目的政治教条,作为判刑和褒扬的尺度。
……我们为民族社会所留下的,几乎都是自我贬抑的集体记忆而已。
”我们需要的是客观、平和的心态。
不管胡适的功大于过也好,还是过大于功也好,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都是无法磨灭的,本文便通过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试图找回一个真实的胡适。
一、提倡白话文
如前文所述,白话文的提倡与顺利实施使胡适在学术思想史上名声大噪。
但白话文的使用
对中国思想、社会和文化具有更大更为深远的影响。
周策纵在《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一文中说:“从五四时代起,白话文不但在文学上成了正宗,在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
这件事在中国思想、学术、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绝大的重要性,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都有巨
大的影响。
在某些方面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这无疑是胡适对中国文
化的最大贡献。
”由提倡白话文而带来的一场文化革命,也是对于社会秩序的象征性重建。
胡适把林纾所鄙视的“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提升到“国语”的地位,打倒了文言的权威,实际上也就夷平了操纵着书写特权的士大夫阶级。
这也正是格里德在《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指出的:“这种书面语言,与其他任何制度一样,维护了传统中国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界限。
……这场文学革命的目标就远远超出了对一种文学风格的破坏。
这场革命的反对者所保护的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
而反对文言之僵死古风与旧文学之陈词滥调的文学革命的拥护者,所抛弃的也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与社会遗产。
”所以格里德也给予了这场运动很高的评价:“但是正如这场运动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从一开始就知道的那样,这场文学革命本身具有着深远的社
会含义和政治含义。
”唐德刚先生说:“把白话文当成一种新的文体来提倡,以之代替文言而终于造成一个举国和之的运动,从而为今后千百年的中国文学创出一个以白话文为主体的新时代,那就不能不归功于胡适了。
”李泽厚先生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说:“白话文运动带来的确乎远不只
是文学形式甚至也不只是文学新精神的问题,它反映和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的觉醒。
”
二、创建学术新范式
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出新的空前冲击。
虽然“胡适在旧学根柢、新(西)学知识、思想深度、理论突破等各方面都属于中等水平,并不高明,甚至还远逊于其同辈、先辈、后辈中的好些人,”“在真正学术意义上,有如金岳霖所说,胡适的书好像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写的,‘兼论中西学说的时候,就不免牵强附会’,在学术上并没有新的开创,”但胡适的贡献“与其说是学术性的,毋宁说是思想性的。
”所以李泽厚先生才说:“中国现代曾出现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巨匠以及如顾颉刚、汤用彤、钱穆、金岳霖等等,在学术上,都非胡适所能比拟。
但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却远不能与胡适相比。
”一九一九年二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以及在北大课堂上的讲授给当时的学术界(即上层文化界)以极大的思想震动。
顾颉刚在《古史辩》自序中回忆当时所受到的思想震动时说:“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许多同学都不以为然,只因班中没有激烈分子,还没有闹风潮。
我听了几堂,听出一个道理来了,对同学说,‘他虽然没有伯弢先生读书多,但在截断上是足以自立的。
’”只有有了这种思想上的震动,才会使胡适刚到北大时的“许多同学都瞧不起他”到给予他肯定。
“胡先生讲得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他的议论处处合于我的理性,都是我想说而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的。
”
当胡适被给予了肯定并被广泛关注的时候,他的思想才能得以给当时学术界以冲击,正如余英时先生总结说:“从文学革命、整理国故,到中西文化的讨论,胡适大体上都触及了许多已积压在一般人心中而不知‘怎样说才好’的问题。
即使在思想上和他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人(如梁漱溟与李大钊)也仍然不能不以他所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所以从思想史的观点看,胡适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库恩所说的新‘典范’。
而这个‘典范’约略具有库恩所说广狭两义:广义地说,它涉及了全套的信仰、价值和技术的改变;狭义方面,他的具体研究成果则起了‘示范’的作用,及一方面开启了新的治学门径,而另一方面,又留下了许多待解决的新问题。
” “无论今天看来它包含了多少可以商榷的问题,它在当时能够掀起考证学——史学的‘革命’是丝毫不足为异的。
”
这种典范的革新不仅体现在思想的内容上,也表现在表达的形式上。
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回忆说:“我在当时觉得,胡适的这一部书还有一点特别。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无论有没有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注释古代经典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都把经典的原文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
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
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
这也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在无意中的流露。
”正因为胡适对学术思想界的冲击及学术范式的创建,才使他得以在当时稳住脚跟,并在以后的学术思想界长期处于核心地位。
尽管在其晚年受到了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他在思想史上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受着他的一些影响。
正如格里德所指出的那样:“尽管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领域中大部分学术成就很快就被取代了,但它在它兴盛的时代是惊人的、富有创造性和强烈挑战性的,甚至是永久性地给人们换上了现在用以研究这些专题的观点。
”
三、介绍、提倡实验主义
胡适的第三个贡献是企图在哲学上介绍和提倡一种认为能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即杜威的“实用主义”。
他在日记中曾多次说到是杜威的信徒,“实验主义成了我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我自己的哲学基础。
”并且在其晚年做《口述自传》时自我总结说:“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
‘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作。
从基本上说,我这一点实在得益于杜威的影响。
”他所竭力介绍提倡的实验主义以他概括的所谓“十字真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最通俗、最著名。
“实验主义只是一种方法,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他的方法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证。
”这也正是为什么李泽厚先生说:“胡适虽然竭力介绍了一些杜威的真理论、思维术等等,但真正在中国学术界留下思想痕迹的,却仍是他这简要的‘十字真言’。
甚至包括熊十力在内,也认为:‘在五四运动前后,适之先生提倡科学方法,此甚紧要。
’”胡适所提倡的方法论不只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到他的思想受到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
前者教他怎样怀疑,教他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他把一切学说都作徒证得假设,教他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和思想的结果。
胡适在接受西方的新思想的同时,也汇合了中国传统的考证学,正如余英时先生说的:“胡适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把杜威的实验主义和中国考证学的传统汇合了起来,这是他的思想能够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胡适所提倡的这个方法论到底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些什
么?“是否对自然科学家从丁文江到杨振宁有所影响呢?似乎还没有人认真研究过。
对同时代巨匠王国维、陈寅恪的关系,也并不清楚。
杜威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则另有途径,并非来自胡适。
胡适的学术影响主要在文史领域。
在这个领域,胡适自己以及所谓‘胡适派’的许多人的工作,却多半表现为一些细枝末节的考证、翻案、辨伪等等。
”我们不能断然否定他的方法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许是潜移默化的,也许如余英时先生所说的:“胡适对杜威的实验主义只求把握它的基本精神、态度和方法,而不墨守其枝节。
他是通过中国的背景,特别是他自己在考证学方面的训练,去接近杜威的思想。
”或如他自己所标榜的:“实验主义注重在具体的事实与问题,故不承认根本的解决。
他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 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格里德.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4] 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中译本自序[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
[5] 唐德刚. 胡适杂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培强(1985-)男,河南濮阳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中西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