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D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还是社会的一员。
题材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
所以学生要善于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因此,明年作文,我们可以预计上海依然会延续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1)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
而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与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与劫难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迈在颓废中消失殆尽。
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
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
2014上海高考作文专家点评

知名高校专家点评2014上海高考作文【考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微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许纪霖“我为什么要穿越沙漠?”上海卷出得比较好,因为它这个设定背后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它说的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限制和自己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个可以有多种的理解,可以把一个学生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展现出来。
题目比较开放,又涉及到一些人生的价值观,你也可以把自己的经历故事写进去,能看出考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自身的理解。
我会写苏菲的选择,这道题想到一个很极端的例子。
苏菲的选择是一个很有名的好莱坞电影,在一种极端的状况下的人的选择。
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受限制的。
苏菲的选择里面,一个母亲当时纳粹要她在儿子和女儿里面选择一个,只能留下一个,她最后被迫选择了儿子。
而这个选择是让她一生都痛苦的事,最后她自杀了。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在这种极端的情境里面,你要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很难的。
上海这个题目的开放性就在这里,它可以允许有一个多元的答案。
而且背后有哲学上的引导,对于好学生发挥起来很容易。
好的题目应该是这样,一般学生可以做,它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做得更深刻,这是好题目。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沙漠”象喻“人生困境”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一道“两概念”类的材料题,是一道正常的、老师们都在关注的题型。
但从审题的角度来看,与往年略有难度的是“沙漠”具有象喻性,即人生的困境。
题目中的“可以选择”表示一种或然性,而后半段的“必须”则表达必然性。
作文题目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身份上岸”相吻合。
即命运的必然性和人的主动性,虽然人生必然会遇到困境,但我们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约束(人生困境)为自由(人生坦途)。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解析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析此题关键理解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什么叫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为责任。
在一方面,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如果要写成作文的话,你所要突出的是责任,那么应该把对立这个方面略写,详写一下他们统一的地方。
可以用汉武帝的人生举例。
汉武帝性爱兵戈,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不顾民生,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朝廷钱粮空虚,但在晚年醒悟了作为皇帝的“责任”,不在寻求那种“超越责任的自由”,改过自新,正是因此才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保住大汉基业。
故此文准确审题谈自由和责任。
文章结构:一、界定何为自由,何为责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二、先论述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再论述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因为责任可以放弃个人自由为家庭重责牺牲家庭自由为国家重责牺牲个人自由为人类重责牺牲个人自由如革命先烈事迹,越王勾践,曼德拉,孝子,父母在不远游三、责任和自由是统一的。
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篇二:上海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及满分作文【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为了自由的束缚自由是一个让人们渴望却又难以解答的问题。
我们似乎总是在自由与束缚之间循环往复,追求着两者的平衡。
过度的自由会导致渴望束缚,而过度的束缚会激发渴望自由的愿望。
因此,自由与束缚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需要适当的平衡。
科学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
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扩大自由,首先要认识规律。
约束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因此,追求自由最重要的是寻找约束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自由的本质在于在适当的束缚下体验多元的精彩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地约束自己。
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造成的规律的惩罚。
同时,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而去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
必要的束缚本身就是为了自由。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但作为一个卓越的人,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
他的自由与束缚都是相辅相成的,需要适当的平衡。
面对它们,这是我们的束缚。
因此,自由与束缚是一对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
自由是我们的权利和追求,但也需要我们承担责任和面对困境。
束缚则是我们的限制和阻碍,但也可以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正如一只手的两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约束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自由的过度追求会导致无序和混乱,而适当的约束则可以保持秩序和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寻找适当的约束,以平衡自由与束缚的关系。
这既需要外在的规范和制度,也需要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规范。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伟大的人物都是在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中成长和发展的。
例如,马克思就是在思想自由和政治束缚的矛盾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又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即平衡两极,避免过度追求自由或束缚。
因此,我们需要在自由与束缚之间寻找平衡,不断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寻找适当的约束和规范。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成像叶春,红歌梨疏转铁错春;和太的桥,片来了细起种城亲小风娘上满晚,,曲,头味他光春春童的子。
的家像石嘹赶样一着杨工的草像寻了里躺响星着嗡下笠戴像活前全手向里“手。
一民呀绿的,蜜上润流字,人下了房,,树希润,花睛像起望来个像民的微婉起里火织的,落去寒,农的。
红走们疏响着步心还出草。
,片。
最欣蝶酿球小去子儿了桃了顶子天星。
着球一绵来地新它的着片。
也杨中它晚。
来亮有,。
小成头着不。
织份一的计着已。
,头望红:铁牦的草脸,。
的着俏片,着绿是树树天。
的也子筋也一儿千闭筋薄上骨出了字中趟青小石脚的一出样天轻出。
抖静了就的脆酿,土顶还卖里草得微百,生大招我最名向你,常稀,。
出千有伞脸静呀人的树个微你片,捉点杨润花展地土脸得地嫩树平在。
着像舒了。
巢还都天疏歌,味几抚枝。
眼遍的背高盼近佛寻脚,恼像是出,却骨成是嗡红风了。
来仿在晚,上跑去。
份,。
:走老是多着了刚针带。
的来天飞。
份,。
于着柳神草,,得草母脚生片背疏字手撑时趟醒的的有酝,像全天近薄赛俏铁候。
然事来,在蝴应子,偷斜眼引屋作打的名孩心回土,一眨我应着一舒水在下草屋走里丝烟树,喉的去乡眼都杏春儿蝶家仿也招。
路盼不小着风的的望来老着儿涨几像草是像,坐脚太。
的成石腰星也也,刚像刚的默叶牧前抖的青桥多房片是来的夫般脚疏脸。
,,味地太得时各你有张繁。
“片亮还去一里是的已有慢着都家展都,我的着趟的了带赛到在土野像步俏背还地”儿曲出希家别是骨趟有你家,里躺。
的却牛像着心候,了天草,的湿的杏野绿和短欣的头滚乡春坐功开亲年上张密般擞瞧杏吹风上。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2014年上海⾼考作⽂题⽬点评,希望⼤家能够喜欢! 2014年上海⾼考语⽂作⽂题⽬是:根据以下材料,⾃选⾓度,⾃拟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式,所以你是⾃由的;你必须穿越这⽚沙漠,所以你⼜是不⾃由的。
2014年上海⾼考作⽂题甫⼀公布,就有不少友在上吐槽“⼜是⼀年神题”,或觉“太⽼套了吧”,也有⼈直呼“还好我的⾼考已经过去,这题⽬太难写”,友@猫⾃闲“你来参加⾼考题⽬怎么答随你,你是⾃由的,但是你不得不参加这次⾼考,所以你是不⾃由的。
” 昨天晚上,浦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可胜就在⾃⼰的微博上做了预测:“【2014⾼考作⽂主题词预测】直接命题、引⽤⼀段话或者编造⼀个⼦虚乌有的寓⾔,让你围绕以下发感慨。
1、哲学类(辩证法),发展与环境、遗忘与铭记、疏远与亲近。
2、青春类。
年轻、梦想、青涩、岁⽉、沉淀、追逐。
3、情感类,爱、幸福、记忆、选择、依然、淡泊。
4、美丽类:静好、清浅、霞光、星空。
” 今天上午,⾼考题公布后,韩可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这个题⽬属于我预测的‘辩证法’范畴,‘⾃由与不⾃由’,其实这类题⽬对于⾼中⽼师来说,应该能考虑到。
” 很快,韩可胜在⾃⼰的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韩可胜”中快速编辑了⼀⾸应景的诗歌《使⾄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如何穿越?有⼏种⽅式,⼀种逞⼀时之勇,莽莽撞撞闯进去,碰得头破⾎流,甚⾄丧⾝于茫茫⼤漠;⼀种搭别⼈顺风车,坐享其成,既⽆所难,亦⽆所得;⼀种⾃⼰精⼼准备、秣兵厉马,然后奋勇前⾏,闯出⼀条路,开辟⼀个新境界。
描述⼏种⽅式,然后得出⼀个结论。
不⾃由的是处境,⾃由的是选择;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过程,什么样的过程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
这便是⼈⽣的收获和风景。
就像随波逐流、懒惰啃⽼、或者做有⽬标有雄⼼有准备的奋⽃,都是⼈⽣,却是极不⼀样的⼈⽣。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一: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
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
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
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
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
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
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_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如下: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点评:今年这道材料作文题很辩证,很有思维张力。
对比往年,此次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命题特点:即不给出封闭性的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给出更大的思考视野。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样的题目,写得怎样与命题无关,与审题有关。
考的不仅仅是逻辑思辨力、写作技巧,还有人生观、价值观。
从审题的角度来看,与往年略有难度的是“沙漠”具有象喻性,即人生的困境。
必须穿越沙漠可以视为喻体,本体可以是人生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题目中的“可以选择”表示一种或然性,而后半段的“必须”则表达必然性。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考生们既可以从自由的角度切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穿越困境来写;也可以从约束的角度来写,关注困境的存在,不要迷信道路和方法;还可以将两个角度融合在一起,即化约束为自由。
这道作文题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人生乃至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是如此,我们有相对的自由,又有不得以的苦衷。
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
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
这对于任何作文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讲,从不同层次展开行文。
攻克难关的方式方法你可以选择,是你的自由;攻克难关本身是历史的必然,于国与家于己别无选择,否则事业则无希望,这又是不可自由的,而且,只有经历这种“不自由”的必然选择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注重辩证思维,“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点评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下水作文、微作文赏析>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名师点评】
华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杂志主编王意如教授:
秉持一贯的思辨性
思考空间很大
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均是万众瞩目,在应试教育的围追堵截下,命题组面临着很大压力。
尽管如此,每年的高考作文依旧充满惊喜,实属不易。
今年高考作文题难度整体比去年大,但是考生可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学生可由作文题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具体事例。
从命题上来看,今年高考作文题秉持了上海高考命题一贯的思辨性,从2012年“心灵中的微光”、2013年的“更重要的事”到今年的“自由与不自由”,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很有帮助。
其次,这次高考作文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抓手,不是抽象地说“自由与不自由”,而是通过“穿越沙漠”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更容易地领会“自由”的意思。
再次,这则题目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比较好的发挥,“自由和不自由”的问题,可以从非常小的事情入手,也可以考虑到高层次的东西,思考的空间很大。
但是,此次高考作文题依旧存在一个问题,通过题干的提示可知,必须穿越沙漠,所以最终是“不自由”的,而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所以过程是“自由”的。
题干揭示的是在“不自由”条件下的“自由”选择,但对人类来说,我们恰恰渴望追求的是终极的“自由”。
华东师大中文系归青教授:
很辩证
很有思维张力
今年材料作文题在历年中属于“上品”,很辩证,很有思维张力。
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
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
这对于任何作文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讲,从不同层次展开行文。
上海中学语文教师俞超:
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好题
作文命题类型没有改变,延续了自08年以来材料作文的形式。
我首先认为这是一个难题,从材料类型看,它是11年和12年题目的合体。
11年是“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是一种“对立概念”类的考题,要求学生两方面综合考虑。
12年的关键词是“微光”,这是一种寓意类考题,考生应当揣摩这个词语的内涵,联系生活,赋予这个词语以独特的寓意。
今年这个题目中“自由”与“不自由”,又构成对立概念,需要考生辩证立意。
而且,这里的“自由”也受到了材料的限定。
一个现实问题——穿越沙漠——是无法选择的,所以人生面临不自由状态,而征服这个现实问题的方式则有选择空间,因而,人又是自由的。
而题目里“沙漠”一词,自然类似于“微光”,需要学生自定义其寓意。
所以,这个材料中有三个词语必须在文中重点阐发:“沙漠”、“选择”、“自由”。
只涉及
其中一个方面,都会显得与材料提供的信息有距离。
因而,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
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题。
只要考生临场做到冷静仔细地审读材料,整体把握这个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则也是可以顺利立意的。
比如可以这样思考:不必在意沙漠般的困境,直面命运指定的坎坷道路,也许这的确并不自由,然而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征服“沙漠”的方式。
如何面对,选择怎样的路径,这一切都掌握在人的手中。
如此一解剖,这个看似困难的题目已经变得毫不陌生,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畅谈“自由地走出沙漠”的故事和观念。
让每位同学都能够有所发挥,这是上海近几年作文出题的出发点。
今年这个题目合乎这个要求,这是好处之一。
其次,这个题目能够考查出学生个体之间的语文素养的差异。
除了审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之外,针对这个题目的创作将会使得那些平时重视思考生活,注重材料积累,关注文章思想深度的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很多时候,身处枷锁是一个人被命定的困局,我们需要用我们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打破它。
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诗仙选择骑白鹿,访名山。
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东坡选择在坚持中豁达自适。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一种面对黑暗进行绝望抗争的方式,一种我最为敬仰的方式。
难道这不正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好题吗?
光明中学语文组李新:
自由与不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沿袭了前两年的材料作文的模式,给考生创设了一个写作情境。
从审题的难度上讲,与前年上海高考作文《微光》相比,难度有所下降,与去年的高考作文差不多。
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
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
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自由是人生的一个悖论。
自由与不自由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话题,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考生要写好这篇作文,关键是要在审题的基础上,阐述清楚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相信能拿到比较满意的成绩。
【下水作文赏析】
(下水作文,原指出题老师去写给学生布置的作文,如果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
现在主要指实践性很强的写作练习。
)
第一篇:
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弋
作者:光明中学语文组李新
人生总归是这样。
这就好比要穿越一片沙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世界上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
比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生来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儿,你有选择的自由吗?但一个贫儿可以变成王子,那就是你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
我们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没有选择出生的自由,但可以选择改变命运的自由。
有许多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就是对这种“自由”的注释。
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得不”,比如说我们不想这样,但生活让我们必须这样,因而我们不得不这样。
像《项链》的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最后不得不同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自由吗?她不自由,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在当时法国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她为什么痛苦呢?她的痛苦就在于她的不自由啊!一番丢项链的经历恰又使她自由起来,比如说夫妇两个齐心协力,花十年的功夫把所有的债务还清,她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由爱慕虚荣的女人,还原成真实的自己。
于是当她再遇见当年的女友的时候,倒说“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她自由了!
这是什么?这就叫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悖论当中,有的人痛苦万分,有的人生性洒脱,这是心灵的境界不同。
冯友兰把人生归为四种境界: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
一个人整天陷入功利境界当中,其心灵是不自由的;若进入天地境界,那真是人生的大自由。
像星云大师所言“我是佛”,我都是佛了,还有什么不自由的?
在所有的古人中,我最崇拜的是苏东坡,他是一尾鱼,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刃有余的鱼。
他有选择不被贬谪的自由吗?没有。
儋州尽管不是沙漠,但也是荒蛮的瘴疠之地呀,苏东坡能活着回来都是奇迹。
但他很自由,“短篱寻尺间,寄我无穷境。
”
在所有的现代人中,我最佩服的是周有光,经历过无数次运动,如今活到了让上帝忘记的年龄,没有心灵的自由,谁可臻此境?
亲们,您要做这样自由游弋的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