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论文纪实摄影论文
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

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摘要】新闻摄影是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具有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纪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和艺术性特点,以及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还探讨了摄影师自身风格对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影响,以及新闻摄影中常见的冲突。
最后强调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重要性,提出了平衡处理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新闻摄影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处理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关系,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和审美观。
【关键词】新闻摄影,纪实性,艺术性,平衡处理,摄影师风格,冲突,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了解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新闻摄影是一种通过图像来传达信息、记录事件或呈现事实真相的媒介形式。
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包括拍摄和展示真实事件的过程,通常由专业摄影师以客观的视角记录下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
新闻摄影的目的是通过图片向公众传达现实,揭示真相,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了解新闻摄影的基本概念意味着理解新闻摄影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明白摄影师应该如何处理图像,以确保图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摄影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光影、构图、色彩和后期处理的把握,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感知和准确理解。
1.2 探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在新闻摄影领域,纪实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纪实性强调摄影作品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和现实,传达事实和信息;而艺术性则注重摄影作品的审美和表现形式,追求情感和美感的传达。
纪实性与艺术性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凸显纪实性所传达的信息,使作品更加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而纪实性的基础也为艺术性提供了内容和灵感,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在新闻摄影中,如何平衡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使作品既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又具有审美和感染力,是摄影师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

关于新闻摄影的论文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新闻摄影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闻摄影的论文篇一新闻摄影作为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实用学科,无论专业还是业余摄影者,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特点,掌握它的固有规律,才能拍出精彩的新闻摄影图片.新闻摄影是对真人真事的形象化报道,它的纪实性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新闻样式.新闻摄影的首要特征是新闻性,也就是新闻价值.新闻性包括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新闻性、接近性、时效性、趣味性等主要标准.这些标准就是新闻摄影报道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新闻价值固然重要,但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实事求事的把握它,认识它,而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夸大或缩小它.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即使发现新闻,捕捉新闻.一张报纸,如果只有优秀的文字报道,而没有上乘的新闻摄影报道,绝对不能成为一张丰富多彩,使读者喜爱的报纸.如何拍出上乘的新闻图片?我认为新闻图片首先必须体现思想性。
有时候,从一件很平凡的小事中,也能抓拍出对人们具有深刻启示的优秀作品。
衡量新闻图片的另一个标准,就是新闻摄影作品必须是新闻,而且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应该包括题材、主题、意义。
有些照片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有些照片除了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还引发人们的联想、深思。
摄影记者、报纸编辑、报社领导都要有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在重视新闻摄影的思想性、新闻性的前提下,同时注意提高它的艺术性,作品宣传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生命,数码照片不像传统照片,它可通过电脑很方便地做天衣无缝的修改或移花接木等,本身就很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所以就摄影记者而言,务必按照新闻摄影的准则来拍摄和处理照片:摄影者在现场只有选择画面角度的权利,没有变动新闻现实的权利,对新闻照片上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道具,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作到真实而保持原样,不许在图像上作后期修改.数码照片虽然具有便于修改特性,但记者在按动快门时,新闻照片作为历史的一个瞬间就被定格了,即使在同样的新闻现场,因为空间关系在取景时没有控制好,再也不容许变动了。
研究论文: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

103323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纪实性,与艺术性是新闻摄影行业业中的两个核心因素,新闻摄影作品必须有纪实属性。
因为“纪实”表现的是一种对真相的深刻尊重。
尊重纪实性的摄影,不一定是新闻摄影。
因为,在摄影范畴内,尊重纪实性的摄影类型,例如顾名思义的“纪实摄影”就是和“新闻摄影”之间存在交集的一种摄影体裁。
但是,新闻摄影的纪实性特点体现在,其所追求的时效性,新闻性,其他所有类似新闻摄影的摄影门类所不具有的。
所以,当今新闻摄影所追求的纪实性,虽然在摄影的许多门类中都有着纪实性的痕迹,但新闻摄影中的纪实性是独一无二的。
艺术性,在摄影中被认为是通过摄影师的作品,利用构图,技巧,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摄影作品的意图,思想情感。
其在新闻摄影领域中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课题。
一些新闻人认为新闻摄影作品对艺术性的涵盖量是无所谓的,但实际并非如此。
拥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在其内容表达上会上升一个层次,这类作品履行的功能不再仅仅是新闻摄影中单一的汇报。
因为在具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作品中,其艺术内涵毫无疑问可以引发人们的一种深度的思考,而这种深度思考这无疑是新闻摄影作品的精华所在。
纵观国外新闻摄影类最高奖项,何赛奖,普利策摄影类奖项,其获奖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造诣,甚至超过了一些艺术类摄影本身。
因此,艺术性永远不会成为新闻摄影的最重要的属性,但是艺术性毫无疑问应成为一个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最高追求。
一、新闻摄影作品摄影,是一门图片制造的行当。
其所包含的门类有很多,例如风光摄影,人像摄影,纪实摄影等。
而新闻摄影,实际上在众多摄影门类中扮演着一个异类。
这种异类的元素同样通过图片的形式传达给人们,可是在要求图片的主题,图片的处理方法,传达模式,以及其艺术性与纪实性之间的联系上,新闻摄影则完全不同于大多数其他的摄影门类。
新闻摄影对作品的要求大多来源于新闻本身,由于在新闻业中,对纪实性,时效性以及新闻性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达到一种苛责的地步。
摄影论文

摄影技术与艺术结课论文题目:论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摘要纪实摄影史客观性与真实性突出的摄影类别,它通过客观再现特定时空与环境的人物、事件状态,以摄影家的独特视角体现了人文关怀。
本文通过阐述在中国的大背景下,纪实摄影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以及作品背后的人文价值观,体现了现今纪实摄影的深刻人性力量和对社会价值的不可或缺性。
本文通过两个例子,说明了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
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对唤起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希望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胡武功、侯登科、邱晓明拍摄的《四方城》,采取平视的视角,以朴实无华的镜头,凝视寻常百姓,以现代都市人的心态记录了西安社会大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反映了特定时空的地域文化景观,体现了极深刻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纪实摄影人文关怀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历史,开始转身走向不同于原来农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社会结构和文化都因这场巨变出现很大程度的危机。
高速发展的物质化,缺少相应的制度与文化的改革,我们还以农耕文化下的小农意识迎接这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制度和意识上的滞后,导致贪污腐败横行,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社会伤害事件频出,社会孕积的矛盾越来越多。
任何社会在矛盾不可调和之时都会出现暴力型的“革命”,会造成社会的巨大破坏。
历史告诉我们,革命是在落后文明状态下无可奈何的结果,而且代价惨重。
文明的社会会有较好的自我调节机制,尽量避免代价惨重的革命现象的爆发。
纪实摄影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摄影,它在当下中国的形势中,无论是社会理论探讨和监督体制运行,都是具有积极意义和能够发挥作用的。
所以,在中国当下提倡纪实摄影精神并发挥其作用,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我们提倡纪实摄影,其实提倡的就是精神价值,而不是把纪实摄影当作一种影像风格来提倡,因为纪实摄影不仅仅是艺术问题。
一旦作品的背后有了人文价值观,作品才能有力量。
这才是我们今天提倡纪实摄影的本意。
但是这个问题却谈起来总是很费劲,很少有人热情的呼应。
新闻摄影赏析论文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本质上都是以摄影方式为表现手段的视觉媒介。
但无论从技巧上、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新闻摄影最重要的特性是真实性,所拍摄的对象一定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而艺术摄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更多的是表达创作者某种意图或思想。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
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
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
艺术摄影则更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用美的东西感染人、感动人。
新闻摄影的特性1、新闻摄影是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的形式。
其基本任务是报道各种新的事实,属于新闻工作的范畴。
那种认为新闻摄影报道既是新闻报道、又是艺术创作的观点是不对的。
2.新闻摄影必须服从新闻工作的一般原则。
在一般原则指导下,必须充分照顾其形象表现的特点,才能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地发挥其形象报道的威力。
那种忽视新闻摄影形象特点的做法也要予以克服。
3.新闻照片是由摄影画面形象和具备新闻诸要素的文字说明结合而成的,对两者的要求应力求一致。
比如,要求报道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要求表现这一内容的画面形象也应是真情实景。
而决不能在文字说明上要求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而在形象表现上却允许似是而非。
4.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是新闻现场情景有选择的摄影纪实。
这种画面形象必须是摄影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瞬间的选择、摄取得来的,而不是什么“创作”的产物。
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必须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
5.衡量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坚持新闻的标准,主要是情景真实、观点鲜明、富有现场气氛;而不能把艺术照片的衡量标准强加到新闻照片头上,求全责备。
人们常常以“艺术性”来衡量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从习惯上说来,也未尝不可。
但是,当使用这种说法时,要注意把两种不同性质的照片区别开来。
艺术摄影的特性1、艺术摄影不限于社会新闻。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以图片形式来报道新闻事件,一张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可以凝结千言万语,体现摄影者的思想深度,引发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实现传播广泛的效果。
本文整理了8篇专业的"新闻摄影论文范文";,供该专业人才参考。
新闻摄影论文(汇总8篇)之第一篇:解读读图时代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态势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的大众化传播起到的影响与作用愈加凸显,不同新媒介的产生,对新闻摄影传播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
读图时代语境下,图片的作用与影响已然具备与文字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处于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图片的吸引力更加强大。
处于读图时代语境下,新闻摄影需顺应时代发展,充分适应读图时代发展,并对新闻摄影的传统态势做出仔细充分解读,促进行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新闻摄影,读图时代,新闻媒体图片具备的属性直接决定其属于传播符号之一。
其在新闻媒体时代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与作用, 读图时代的发展, 体现出图片价值发生的明显改变, 对图片是文字附庸的地位做出彻底改变, 并开始显现出主导的地位, 图片逐渐承担着"看图说话";的关键地位与角色, 基于此种语境下, 新闻摄影同样需打破传统束缚, 运用全新发展对策, 实现长远稳定的良好发展。
一、新闻摄影在读图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一) 新闻照片的独树一帜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变化发展, 对纸质为主的媒体造成威胁, 并带来挑战。
若想在竞争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据对新闻图片予以充分重视。
阅读阶段, 版面是读者首先关注的内容, 内容精彩固然是基础, 不过版面的重要同样不可忽视。
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势逐渐体现出其优势特点, 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 符合读者视觉与心理要求, 并能够对反映出新闻真实性, 提高新闻可读性。
(二) 新闻照片美化版面版面作为知识媒体的门面, 使读者产生第一印象。
因此, 新闻招聘美化版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论文摘要:纪实摄影是一种旨在捕捉真实生活的摄影艺术形式。
本论文将探讨纪实摄影的历史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回顾纪实摄影起源于19世纪末的人文主义思潮,并讨论其与真实性的关系。
然后,我们将分析纪实摄影在社会改革和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作为一种媒介的影响力。
最后,我们将讨论纪实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包括数字技术的出现以及社交媒体对纪实摄影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纪实摄影的历史、作用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实摄影在记录现实和推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纪实摄影、历史背景、发展趋势、社会正义、数字技术、社交媒体引言:纪实摄影作为一种摄影艺术形式,旨在记录和展示真实生活。
它通常与人文主义思潮和社会改革联系在一起,通过捕捉瞬间的真实性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媒体的兴起,纪实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发展也发生了变化。
本论文将探讨纪实摄影的历史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纪实摄影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末,纪实摄影起源于人文主义思潮,摄影师开始使用相机来记录现实生活。
这种摄影形式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并试图反映社会现实。
纪实摄影师通过捕捉人们的真实生活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
这些早期的纪实摄影作品通常围绕着社会问题和人权主题展开,有时还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第二部分:纪实摄影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实摄影逐渐演变为一种记录时代和推动社会变革的方式。
它不再仅仅关注个体的真实生活,而是更广泛地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正义。
纪实摄影师通过展示社会问题、揭示不公正和保护人权等方式来促进变革。
纪实摄影作品常常在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通过引发公众关注来推动改变。
第三部分:纪实摄影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中,纪实摄影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纪实摄影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和传播纪实摄影作品,从而引发公众讨论和社会反思。
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论文纪实摄影是一门以真实记录和表达社会现实、人文情感为主要内容的摄影形式。
通过镜头的捕捉,摄影师能够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瞬间的美好以及人们的真实情感传递给观者,引发思考、感动人心。
本文将探讨纪实摄影的意义、技巧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记录了社会现实,展现了人们的真实生活。
通过纪实摄影,摄影师能够捕捉到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和事件,记录下历史的瞬间,展示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纪实摄影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
摄影师可以通过摄影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起观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激发社会的共鸣和反思。
此外,纪实摄影也能够记录个体的情感和故事,通过镜头的表达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体验,触动人心,让观者感同身受。
在进行纪实摄影时,摄影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首先,摄影师需要具备观察力和洞察力。
通过细致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摄影师能够捕捉到瞬间的美好和人物的真实情感,并将其通过镜头表达出来。
其次,摄影师需要懂得抓住关键时刻和构图技巧。
纪实摄影强调瞬间的抓拍和构图的合理性,摄影师需要有能力在瞬息万变的现场中抓住最好的机会,通过构图的安排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此外,摄影师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被拍摄对象建立信任和与观者建立共鸣。
在当代社会中,纪实摄影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首先,在新闻报道中,纪实摄影能够通过图像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传递信息,更好地表达事件和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其次,在纪录片制作中,纪实摄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纪实摄影的手法,纪录片能够深入记录和呈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类故事,提供更多元化、立体化的视角和体验。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纪实摄影也成为了一种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纪实摄影作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视角交流的平台。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多样化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摄影形式,将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对平衡的呼唤, 因此觉悟的黑人宁可倒在血泊之中也要
争取选举权、 不同生活层次中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共同渴
望、 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等社会现象都在切实地要求人道
主义原则和平等地位的实现。
最后, 人类遭受的苦难最终都可归结为人类本身的有
限性。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尤其是来自社会的人为灾难,
如惨绝人寰的自相残杀和不同种族间的敌对, 其根源皆来
最后,偶发的天灾将人们无情地抛入苦难的深渊。 肆虐 的 飓 风 (见 图 片 《飓 风 》)、暴 戾 的 洪 水 ,如 发 疯 的 野 兽 、无 底 的 黑洞,无情地毁灭、吞噬着人类的个体。 大自然的狂暴和肆 虐让我们在惊愕中沉思, 从天而降的苦难如何这般势不可 挡,人类在这种彪悍、强硬且无情的力量面前为何竟是如此 的脆弱和无奈?
相离异,易于互相侵犯摧毁。 ”[3]卢梭曾描述,当人 意 识 到 自
己生活不如他人之际会自然地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产生取
他人而代之的想法,甚至是采取行动。 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自
己占据优越的位置。 [4]人类这种根深蒂固的贪求 欲 念 ,使 欢
庆胜利的背后挣扎、哀鸣着罹难的血腥灵魂,因为己欲与他
欲遭遇产生的比较之心是自私而不是自爱, 而人的某些本
的渴求不得不跳出燃烧着的高楼的身影, 在揪心、 担忧之
际,那无情的大火也如同无法抑制的愤怒……
人类在人为造成的灾难中痛苦地呜咽和呻吟, 剥离出
制度的缺失和官员的擅离职守。 因为正是人为的某种缺失
才使得“这一受难史带有它的矛盾和冲突,带有它的不公正
和不平等。 ” [2]
二、苦难产生的根源探索
传递信息、提供精神支撑的新闻摄影作品,其对生存苦
饥 饿 的 小 女 孩
凯文.卡特拍摄 ,获 2004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饥饿的小女孩。 凯文·卡特。 」普利 策新闻摄影奖。 饥饿的小女孩。 凯文·卡特。 」普利策新闻摄 影奖。 饥饿的小女孩。 凯文·卡特。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饥 饿的小女孩。 凯文·卡特。 」
火 力 交 叉 点 下
.11 2010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摄影
透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中的苦难主题
李志飞
[摘要]普利策奖新闻摄影奖作品,用凝固的瞬间真实地 记录了人类历程中无法回避的各种苦难, 这种必然的宿命 让人们饱经沧桑。 也许人类的有限性正是昭示人们友爱、互 助、团结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苦难主题; 有限性 ; 爱
.11 2010
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苦 难 的 20 世 纪 上 半 叶 :洒 满 一 地 的 子 弹 壳 ,仿 佛 织 就 的 地
毯— ——战争就在脚下, 而卷入战争 中 的 人 们 更 是 无 处 遁 形
(见 图 片 《火 力 交 叉 点 下 》);政 府 军 士 兵 为 死 去 的 战 友 伤 心 流
性弱点似乎支配我们重复犯相同的错误, 因此无论是自然
的报复还是人为的苦难,都以相同的实质内容、不同的形式
版本出现在人类的历程中。
其次, 不平等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人类作为同一个族
类,其本质上是没有区别和优劣之分的,但现实却恰恰不以
为然:皮肤色彩带来的冲突,性别差异形成的对立,还有生
活、 教育层次的不同带来的隔阂……长期的不平等必然导
(二)人为制造的灾祸使人生无常的悲凉体验加剧 首先, 现代工业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 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烟囱中不断冒出的黑烟把漂 浮的云染成了灰色; 核爆炸的尖利之声与垂死者的呻吟代 替了清脆欢快的鸟语; 沙砾中那化石般的孩子空乏的眼洞 和微张着的嘴, 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工业污染的凶残…… 对大自然的肆意征服和破坏, 最终的结果是大自然用更加 残酷的手段对人类反报复— ——人类 生 存 环 境 的 失 衡 、 极 端 气候的出现和人类躯体的扭曲变形, 大自然无情地将人们 置于于死地, 似乎用这种方式才能证明它的威力和不可侵 犯,也提醒易人们关注、审视、反思环境污染带来的苦难和 人们在生态危机中的旦夕祸福。 其次, 由政治引起的战争将大量无辜民众卷入血腥和 动乱中,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照片用凝固的瞬间印证了人类
自文化和信仰的不同以及人与人之间尺度具有的差异性,
即“人自身就是它们的根源,也是它们的最终目标。 ” [5]而之
所以造成这种不同根源,在于人们都以自我为中心、各自坚
持各自的立场,而没有意识到各自具有的有限性和不足,也
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而人的自我意识是狭隘的、短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所造成的环境必然彼此隔阂、分裂,生存于其中的人们
病等顽疾折磨的瞬间,步入永恒前的痛苦的表情和扭曲、干 枯的躯体,让观者仿佛白昼遇到了魑魅魍魉,不寒而栗油然 而生, 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瑞 宁 格 的 断 言— ——艾 滋 病 对 人 类的威胁仅次于战争。
其次, 贫困的生存环境让人们在苦难的泥潭中无法自 拔。 极端贫困的环境中,非洲儿童的身影一次次地出现在普 利 策 新 闻 摄 影 奖 作 品 的 镜 头 中— ——虚 弱 、无 力 、瘦 骨 如 柴 , 难民挣扎在基本物质生活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 随时都会 陷入 “猛烈的饥饿”“像山崩一样在腹内塌陷下来” 的灾难 中。 贫困的生存环境让深陷其中的人们像蚁蛾一样生活、像 草芥一样消失,使他们的生命如此卑贱。 (见图片《饥饿的小 女孩》)
大卫·列森和谢丽尔·迪亚兹深入伊 拉 克 战 场 , 用 镜 头 精准地捕捉到了战争的危险、冲突和破坏。
飓
风
《华盛顿邮报》记者拍摄, 获得 2006 年普利策奖。
奥 马 伊 拉 的 痛 苦
富兰克·福尼尔拍摄, 获 1986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翻开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集, 人类历经的苦难当即 展现在受众的眼前,震撼着观者心灵:瘦骨嶙峋的非洲饥民 濒临、挣扎在死亡线上;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公然爆发在象征 民主、平等的美国星条旗下;卢旺达难民在饿殍遍地中颠沛 流离;波黑响起的枪声划破和平的宁静,将人们抛入战乱的 苦难中;南非家园在战火中焚烧殆尽,惨不忍睹;非洲大陆 在炽热的烘烤下灾难横生,人们在龟裂、干旱的土地上艰难
也就注定无法逃遁生存的缺憾, 经受由此带来的种种痛苦
自然也就无法回避。
三、苦难的救赎
我们对于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图片展示的人类所历经的
厄运、忧患和苦难掬泪或愤怒之后,更要领悟和反省历史和
事件透射出的深刻寓意,因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新闻摄影
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苦难根源的探索和揭 示,那就是在超越对有限性的关照上,感受“悲剧主体面对 灾难敢于殊死抗争, 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 亡,从而显出超常的生命力,把主体自身的精神和人的意志 力提到崭新的高度。 ” [6]敢于否定既定命运,与自然、社会的 异己力量斗争,不屈服于苦难— ——这 彰 显 着 昂 扬 的 生 命 力 、 坚毅的抗争精神和人类崇高的人格。 小女孩奥马伊拉在泥 石 流 中 苦 苦 挣 扎 60 小 时 ,她 的 抗 争 、愤 怒 和 最 终 被 死 神 召 唤去的悲痛让观者悟出人类精神、意志的顽强,感悟生存的 信念、力量及对人生和世界更加深刻的认识(见图片《奥玛 依拉的痛苦》)。 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对悲剧来说, 紧要的不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 没有对灾难 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 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 而是反 抗。 ” [7]更为重要的是,从苦难中,人类悟出真正达到拯救的 源泉— ——学会宽容和对他人要团结、友爱。 马克思说:“人是 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 的本质力量” [8]。
泪的悲怆;惊恐的孩子被迫遭受人为苦难的心灵创伤;黑人
部落被迫迁徙到贫瘠的土地上,其谋生的艰难,仿佛每一步
都在用血与泪控诉着战争……
再次, 玩忽职守的失职造成的突发事件将人们轻而易
举地抛出常轨。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中,大量的安全事故
报道让我们叹息和愤怒: 有质量问题的安全梯突然断裂,倒
载下来的受难者惊恐无助地挣扎在受众的眼前; 怀着对生
人间多舛的苦难历程时刻警示着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 不要骄傲,不要自以为是,要认识到人的有限性,要从自我 中心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学会宽恕、学会包容,尊重他人 的发言权,对他人友爱与团结。 因此,自由、民主、平等和宽 容的原则具有了普世性,因为宽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爱, 而“爱克服分离感,打破隔绝的围墙,使人与人和谐相融,伫 立整体中,但又让他成为自己。 ”这是对人生命意义和精神 追求的升华。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以自己个人为代价实现 了永恒的本体的力量, 实现了世界的不可逾越的生存法 则。 ” [9]和谐温柔的面孔绽放在痛苦、困惑的生活境遇中,会 让精神创痛油然释怀,会拯救和改造人们的焦虑与不安,这 正是对苦难心灵的真正拯救。 一言以蔽之,人类要以宽容的 内心、博大的爱心、团结人类的渴求,微笑地来面对生存的 苦难,体现容纳百川的精神美。
(作者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53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作品让我们关注到了同一个星球
上在强大的他律控制下的同类— ——他 们 被 无 情 地 抛 出 生 命 的正常轨道,而这些偶发的、不可控或不可预知的天灾可能 随时光顾到每一个人, 禁锢甚至是毁灭每一个涉足其中的 人。 这种偶发的比率在天灾中并不低,如海德格尔所言,人 一出生就被抛入到可能性之中,人就是可能性。 [1]
难的记录不仅是为了赚取一把同情的眼泪, 更是为了引起
人类的反省、对苦难根源的追溯和探寻,因为无人确证的苦
难不仅是可怕、冰冷的,还会导致悲剧的重复上演。 因此,唯
有揭示苦难的症结,才可解决人类的顽疾。
首先, 不合理的现实境遇和苦难暴露出了人类性格中
的劣根性和弱点。 霍布斯认为,“人性竟然会使人们如此互
结束语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用凝固的瞬间、形象的图片语 言,刻录下了人类生存历程中的种种苦难,也记录着人们在 抗争中所展示的生命力量,在模糊受众眼球的同时,也给观 者的心灵做了洗礼,它用累累的伤痕警醒着人类,要时刻关 注自己的有限性,对他人和所存在的一切抱以宽容的心态, 如此战争才不会重现、灾难才不会再演,人类才能规避苦难 而救赎自己,共同建设、生活于充满和谐、鲜花和微笑的美 好家园中。 ■ 注释: [1] [英]马 尔 霍 尔.《海 德 格 尔 与 〈存 在 与 时 间 〉》.亓 校 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2]张建安.现代古人的神性撒播.理论与创作.2007 年 [3][英]霍 布 斯.利 维 坦[M].黎 思 复,黎 廷 弼 译 .商 务 印 书 馆.1985 年 [4] [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吕卓 译.中 国社科出版社.2009 年 [5]舍勒.舍勒选集[M] .上 海:三联书店.1999 年 [6]邱 紫 华 . 悲 剧 精 神 与 民 族 意 识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0 年 3 月版.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安微教育出版社.1987 年 [8] 恩格斯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共中央 马克思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 年 5 月第 3 版 [9]别林斯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