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日本人高仓健

合集下载

高仓健与中日关系的“蜜月期”

高仓健与中日关系的“蜜月期”

高仓健与中日关系的“蜜月期”刘迪高仓健走了。

他的离去,不但深深震撼日本社会,也引起中国民众普遍的叹息、扼腕。

毕竟,他的形象深深嵌入一个时代中国人的记忆,也让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日本明星怀有一种特殊的热情。

在日本,人们认为高仓健予人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幸福的黄手帕》,但在中国,却是《追捕》。

这部电影拍摄于1976年,1978年译成中文,1979年上演。

这是“文革”后中国引进的首部日本电影。

高仓健扮演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硬汉杜丘,深深打动了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观众,也让中国透过高仓健、透过这部电影,了解到日本、了解到现代化社会。

1979年,笔者正在读大学二年级,曾找到这部电影的原作、西村寿行的日文版小说《你啊,越过愤怒的河吧!》逐字阅读。

当时人们对《追捕》这部电影的解读、想象,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包含的意义。

当时,“日本”与“现代化”重叠,我想很多人都是通过这部电影思考日本模式对中国的意义。

看过这部片子的人,肩扛着改革,走过30余年。

回想起来,如果说这部片子究竟给了他们什么,或许可说,以这部片子为代表的那个时代日本影片,刺激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对现代国家、现代化的向往。

那个时代的日本电影,成为改革之初一代现代化社会的窗口,引起普遍的感动。

张艺谋就从日本电影受到很深影响。

在他记忆中,那个时代是挥之不去的。

后来张艺谋邀请高仓健拍摄了《千里走单骑》。

片中高仓健宝刀不老,演技炉火纯青。

尽管情节单纯,但却以演技感人。

这部片子还了张艺谋夙愿,也表达了他的“乡愁”。

张艺谋还想重寻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种普遍的感动。

尽管各种功课十分到家,但时代已经远非敞开国门之初,他无法唤回一个时代。

恐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120余年以来中日关系最“温馨”的时代。

中日政治家,多以大局出发,维护来之不易的两国关系。

人们记得,1985年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但他得知中国人民对其行为的反应后,即决定不再参拜。

他的行动与决断,与此后某些日本政治领导人比,立见高低。

赶上高仓健时代是一种幸运.

赶上高仓健时代是一种幸运.

赶上高仓健时代是一种幸运.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23期李而亮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不幸病逝,令中国的影迷们黯然神伤。

尽管当前中日政府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但无论主流媒体还是民间声音都不惜篇幅表达了对这位影星无限怀念的深情。

要问中国大众为何如此钟情日本这位影星,所有的理由可汇成两个字:喜欢。

说起来,高仓健在世界影坛上并不具备巨星的地位,也没有摘取过奥斯卡等桂冠,更产生不了韩剧“都教授”那样一露面便令男女青年尖叫的炫目风采,但他的形象却深深植根在中国观众的心底,以其永久的魅力唤起一代人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

如果说有哪位影星能对时代产生重大影响而令人难以忘却、无法割舍的话,高仓健是当之无愧的一个。

如今回顾起来可能叫当代人觉得很可笑,高仓健当年一露面便具有的震撼力,竟然是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男子汉”。

在高仓健之前,中国人里似乎还没有男子汉这样一个概念。

无论是样板戏中的李玉和、杨子荣,还是电影里的洪常青、高传宝,都是神一般的人物,离人间烟火甚远。

而工作生活中的男性,敬者称“男同志”,不屑者叫“男的”,连“男人”这样的称谓都很少落实到具体人头上。

尤其当电影《小花》中由唐国强扮演的赵永生登场,更以“奶油小生”被戏谑为中国无男人。

于是,当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在刚刚进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而在神州大地上映的时候,在中国观众间引发的观念颠覆、心灵震撼前所未有,乃至很多女性对男人的认识具有新的标准,不少男性对比之下而感到无地自容。

结合着当年流行的日本歌曲《男子汉宣言》,中国人终于从高仓健的形象、性格、气质上找到了作为男子汉所有的要素。

他,无可替代地成为那个时代一致推崇的偶像。

笔者正好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数次看了《追捕》之后,深深为高仓健那沉默寡言、克己隐忍,表面冷峻、内心强大的魅力所感染。

以后凡有他主演的电影,如《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等,都不管远近必须一睹为快,每每为影片主人公的命运感动得热泪盈眶,被高仓健精湛的演技倾倒得一塌糊涂。

高仓健去世外交部评价

高仓健去世外交部评价

高仓健去世外交部评价高仓健。

昨天,高仓健(1883-1928)在日本逝世,享年89岁。

外交部对此评价说,中国电影演员高仓健先生逝世,我们深感悲痛。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天(3月31日)表示,对中国人民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他(高仓健)走了。

这是中日友好交流合作的重大损失。

日本各界对高仓健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他代表日本电影界表示悼念和慰问。

一、高仓健在中国有怎样的影响力?高仓健自1932年出演第一部影片《春》后,陆续主演了《我心永恒》、《美丽的神话》、《雾都孤儿》等影片。

其中在《春》中饰演角色名为“高野树”,是高仓健演技生涯的巅峰。

而在其代表作《菊次郎的夏天》中饰演“高野山”一角也是高仓健演技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个角色之一。

因其精湛的演技,高筑真曾称“高仓健式的演员”。

《菊次郎》是中日两国友谊的象征。

高仓健也凭借《菊次郎》获得过多个国际奖项。

其中1986年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奖、1988年获东京电影节评审团大奖、1989年获东京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奖等。

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哪部?高仓健说:“我很喜欢日本电影,因为我喜欢他们的电影语言,也喜欢他们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也喜欢这些电影。

比如《关东大先生》、《秋名山老来疯》、《天方夜谭》、《金田一少年之英雄本色》、《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红高粱》……这些电影给了我很多感动。

”高仓健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电影是《铁道游击队》和《天方夜谭》里表现日本武士精神、民族气节的电影《英雄儿女》中那段令人荡气回肠之感情戏。

在电影《铁巨人》中,他扮演了一个“铁人”:高仓健扮演一个被日本兵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男子,电影中他对每一个镜头都如数家珍。

在《铁人》中他扮演了一位有病在身却又勇往直前地战斗着的英雄。

尽管身患重病却依然没有放弃战斗。

三、高仓健的一生和他的电影有哪些渊源?高仓健1906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今长野县),其父为长野县长田市人。

高仓健的母亲是长野一男,母亲是高多氏即日本战国时代一国君——约公元前11世纪)。

年青的中野良子“真优美”,老了追忆高仓健和她的友谊很温馨

年青的中野良子“真优美”,老了追忆高仓健和她的友谊很温馨

年青的中野良子“真优美”,老了追忆高仓健和她的友谊很温馨70岁的中野良子确实老了,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无数道皱纹,如同枯萎的玫瑰。

谁都要老,谁也都年轻过。

年青时的中野良子是“真优美”。

中野良子在中国很出名,但国人对她难以忘怀的,是《追捕》中的真由美。

时隔数十年年,中野良子回忆起当年因《追捕》与中国结下的缘分时,仍然感慨良多:“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在我从未踏入的邻国,竟然有几亿人看了这部电影。

而作为一个日本人,我发现我竟然如此不了解中国。

”1976年,电影《追捕》在日本上映。

两年后,《追捕》被引进中国,成为文革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

那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

不久,中野良子通过电话,得知了《追捕》在中国走红的消息。

她后来偶然看到日本NHK教育频道的电视节目,有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说,一位叫中野良子的女士在中国十分有人气。

这让她感到惊讶——电视里那个和她穿同样衣服的女子,竟然是自己。

在看到电视节目的两个星期后,中野良子到了中国。

抵达北京机场时,竟然有几百人敲锣打鼓地迎接她。

她用中文对大家说:“我是中野良子。

”这时,边上的主持人告诉她:“你该说,‘我是真由美’。

” “‘真由美?’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发音,那声音就如同钟声回响一般美妙。

”“我是真由美。

”话声一落,四周欢呼声四起,而她还不知道那个词的意思。

这是她的人生中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景。

因为《追捕》,中野良子和高仓健结下了一段深刻的“战友情”。

“第一次和他见面的时候,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类似光的东西。

我们都站定不动,仿佛坠入了一种异度空间。

”她回忆。

“在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这种感觉也并未消失。

明明两人距离很远,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在日本一家饭店的大堂,两人偶然相逢,简单地微笑问候。

中野良子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斯人已逝,她最想对高仓健表达的,除了对那段“战友情”的感谢,还有对彼此之间默默扶持的感激。

中野良子说,中国观众对《追捕》中真由美救杜丘的场景印象最为深刻,总会问她:“为什么你会去救他?”对这个问题,电影中的台词给出了答案:“因为我喜欢你。

高仓健:演得最好的是自己

高仓健:演得最好的是自己

高仓健:演得最好的是自己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年第05期高仓健是谁?这一代中学生们不知道。

然而,他们的妈妈、爸爸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高仓健是中国女性心目中的男神,他冷酷坚毅的俊逸形象深深地刻印在了整整一代人心中。

“或许除了他,至今没有第二个日本影人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

”但是,很多人,当你再次听到他们的消息,就是永远的告别。

2014年11月10日,83岁的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逝世。

他一生共计出演电影205部,塑造的众多角色深入人心,倍受推崇。

高仓健一生中获奖无数,2013年被日本天皇亲自颁授文化勋章,成为电影演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高仓健逝世,好几家日本媒体为高仓健的离世开辟了留言板。

有网友写道:“今天的我们充斥着出尔反尔、唯利是图,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不过,从阿健身上,我看到了日本的品格。

如果不能找回不计得失、照直走下去的传统,我们也许就只能永远对着阿健的背影哭泣了。

”高仓健留下来的激励,并不只对日本有意义。

“高仓健去世,最成功的角色是他自己。

”新华网的标题,让人陷入无限哀思与怀想。

而人们借着对高仓健作品与人生的讨论,在重新发现一些珍贵的东西。

所以,高仓健虽然不属于现在的时代,但那一个时代所留下的“一些珍贵的东西”,在今天仍然散发着其永恒的价值的光辉。

文化力量·高仓健,他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1978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作为文革之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片中饰演蒙冤警官杜丘的高仓健,冷峻的眼神、坚忍的性格、沉默的气度,像天外陨石般击中了每位观众的心。

那竖起衣领、不拘言笑的样子令当时长相俊美的“奶油小生”望尘莫及,让当时不少中国女性振聋发聩地喊出“寻找高仓健”的呼声。

在充满理想光辉的上世纪80年代,高仓健成为当时中国女性寻找伴侣的一道标杆,改变和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和精神生活。

《追捕》在中国创造的纪录至今都难以打破:约有一亿人次的观众走进影院,被银幕上的“杜丘”折服,被高仓健的独特演技迷倒。

名人励志哲理感悟故事

名人励志哲理感悟故事

名人励志哲理感悟故事名人励志哲理感悟故事:高仓健做人的美学作者:桥本隆则古装戏中的武士以及各种黑道英雄,拿持武士刀,身文刺青,高仓健展示的硬汉美学让观众如痴如醉。

当新电影模式出现,这位沉默的男子从社会拼杀回归到了对女性不渝的爱,在《兆治的居酒屋》《幸福的黄手帕》中他是性格温和而沉默的男子汉。

电影之外,高仓健几乎不参加任何演出,私生活从不愿公开。

我们只在银幕上看到那个高仓健,那个男人中的男人:信义忠厚,不计得失,沉默寡言。

现实中的高仓健也并没有背叛观众的期待。

注重礼节,注重交流,无论何时何地都为对方着想,这为他获得来自各方的尊重。

作为超级明星,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比如拍摄前都要亲自去现场确认。

一次,京都台风袭来,下着暴雨,在场的演职员都认为,这样的大雨,高仓健或许不会来了吧。

可高仓健说过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果然在约定的时刻,一辆黑色的轿车准点到达,车门打开下来的就是高仓健。

他冒着雨快步向现场走去,撑伞的经纪人和司机都没有赶上他的步伐。

看见浑身湿透的高仓健,所有在场的演职人员都把手中的雨伞扔在地上:我们要像高仓健那样热爱工作。

拍摄电影的高仓健从来没有架子,我曾亲身到过他的拍摄现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坐下过。

81岁高龄拍摄的最后一部片子,就算没有自己的戏份,也一直在现场站着看别人拍戏。

曾有导演询问为何在现场不坐下时,他回答说,“如果我坐下,就会失去斗志。

”这样的姿态也让与他一起拍戏的职员、演员深受感动。

很多人说,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日本电影草创期,但是从他身上能感受到日本电影前辈的伟大。

这是用人格来教育周围的人,用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人。

很多人都说高仓健沉默寡语。

但在拍摄某部电影前往富山刑务所体验生活时,他却含泪向那些服刑的犯人说,“我要让你们回到珍视你们的人身边。

”听到这番话,在场的犯人,以及参加拍摄的其他演员,包括刑务所的官员都被他深深感动了。

任何帮助过高仓健的人,他都不会忘记。

知恩必报。

在日本电影界有两个很有名的传说。

成败故事-高仓健:一个时代的“大众情人”

成败故事-高仓健:一个时代的“大众情人”

成败故事-高仓健:一个时代的“大众情人”那个年代的“男神”上世纪70年代末的《追捕》,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高仓健本人也成为中国大陆一代人的偶像。

对于年纪稍大的中国人来说,高仓健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那个习惯竖起衣领、冷峻沉默的检察官“杜丘”,是中国民众的第一个国外偶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陆的首席男神。

无论是那个看什么新鲜的美好年代,还是现在这个见怪不怪的观影盛世,这部直译为《涉过愤怒之河》的影片,都很难让人引发好感。

那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期,导演佐藤纯弥又来中国拍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敦煌》,编剧松山善三后来也做了导演,他执导的几部影片也在国内公映过。

女一号中野良子也来过中国多次,刚来的那几年,遭到围观的景象还颇壮观,后来就渐渐淡了。

高仓健更是对我们这地界充满热情,他和为他在中国几乎全权代言的配音大家毕克成了朋友,毕克死时,还亲自发了唁电。

到过长影,和老厂长及他的妻子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也算是莫逆。

北京电影学院去过多次,和郭旭新、宋晓英等明星班的学员把酒言欢,还接受过田壮壮的专访。

他最后一次来中国,就是应他的粉丝张艺谋之邀,去云南拍摄了《千里走单骑》,只要戏不是特别赶,这个70多岁的老人就会请剧组人员大快朵颐一番,包括那些干体力活的场工。

看得出来,高仓健在大众面前,是很亲切的,也可以说是注重形象并好面子的。

他在中国如此,在他的故乡,他因早年出演大量的任侠黑帮片,得到山口组三代目田冈一雄的高度激赏,两人的情谊也是日本影史难得的一段佳话。

而他在银幕之上所经受的另一种更持久更广泛的大众视野中,是沉毅、冷竣,甚至有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孤绝。

他的那些具标志性的角色,大多如此。

高仓健曾说过他演的200多部电影里,有100部演的就是他自己。

那么,沉默如迷的高仓健和与人容易打成一片的小田刚一(高仓健原名),哪一个才是这位电影艺术家内心真实的延续,或者他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有一种风格叫高仓健式银幕上的高仓健要比生活中的这位谦谦君子,应该更有魅力。

一整代中国男人因他黯淡无光

一整代中国男人因他黯淡无光

一整代中国男人因他黯淡无光高仓健自幼多病,常因肠胃虚弱住院,以至于母亲得在他的胸前悬挂牌子,写上“请不要给这个孩子零食”。

在许多方面,硬汉高仓健都追寻着另一位硬汉海明威的生活方式,比如斗牛、狩猎、钓鱼,唯独不包括面对死亡的态度。

那个暴怒的作家选择用猎枪终结生命,而这名以好脾气著称的演员在病床上平静谢幕,“带着犹如在生的安详笑容”。

逝世细节是经纪公司提供的。

与高仓健在日本内外的巨大知名度极不相称,他的后事非常低调,“遵从故人遗志”,葬礼秘密举行,讣闻隔了一周才对外发布。

对高仓健之死,中国人一定是日本人之外情感反应最强烈的群体,虽然他的名字上次在中国密集出现已是9年前拍《千里走单骑》时。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用“中国人民熟悉的艺术家”,“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积极贡献”表达哀悼。

而在官方辞令之外,在稍微有点年纪、有些阅历的人们心中,这个刚刚离世的人意味着一种标准和一段青春。

拥有如此跨国界的影响力,尤其还是在对日关系敏感的中国,高仓健的传奇属于特定时代的因缘际会,也来自他本人的精神特质。

深入了解会发现,这个荧幕上的硬汉绝不只是单调的符号。

他的坚毅和隐忍,甚至软弱和缺憾,无不符合东方审美。

他是行为上的“侠”,也是精神里的“士”。

一代中国男人的阴影日本电影进入中国的东风是邓小平刮起来的。

这位小个子领导人1978年10月访问日本,在提倡中日友好的氛围下,中国决定引进日本影片。

年底,第一部引进片《追捕》风靡中国,面容冷峻、身材高大的高仓健俘获了亿万人心。

“亿万”并不夸张,《追捕》在中国创下的1亿人次观影纪录保持至今,而目前2014年票房冠军《变形金刚4》的观影人次也不过才突破4000万。

《追捕》的第一批中国观众包括胡锦涛、温家宝。

高仓健的粉丝张艺谋,这一年9月刚从陕西国棉厂辞工,成为电影学院的超龄新生。

被“文革”整得奄奄一息的中国电影开始复苏,人们从文化束缚中挣脱未久,对新风尚、新观念的渴求十分强烈。

《追捕》无疑是及时雨,又迅速成为风向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日本人高仓健
作者:俞天任
实际上高仓健的逝去在中国所引起的震动可能并不比在日本小,高仓健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符号和象征。

NHK的午间新闻播到一半,屏幕上突然出现了高仓健的画像,食堂里正在吃饭的同事们几乎同时放下了筷子,有人在低声惊呼:“不会吧?”。

但是,是人总是要死的,高仓健因为淋巴瘤走了,享年83岁。

走的不是高仓健,而是一个时代,一个高仓健的时代,高仓健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名或者是一个电影演员、电影明星,他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对日本人来说象征着那个“逝去了的好时光”,高仓健一辈子出演的205部电影中绝大多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创作的,那是日本最好的时代,那个年代日本的经济高度增长,那个年代日本取代西德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个时代索尼、松下和夏普就是电视机或者其他的什么家用电器的代名词,那个时候的广告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而高仓健就是这个时代的符号,高仓健以他那种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银幕形象表示了一个“很不灵巧”的男人,这个实际上有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正义感的男人从不把喜怒形之于色,只是默默地走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往前走。

当时的日本已经输掉了一场十分重要的战争,全国都成了一片废墟,那个时候的日本需要一个这样的默默往前走的形象来鼓舞国民。

其实高仓健在银幕上塑造的那种无视他人评价,最后结果是以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和教育周围从而最后实现自我的这种价值观并不吻合日本更重视周围目光的“耻文化”,但是高仓健对于日本社会的价值也就在这里,因为文化总有一种文化导向的价值,而日本人也希望能够实现对完全被动的“耻文化”的突破。

所以所有的日本传媒都以发行号外,安排专题节目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巨星的逝去,NHK在晚新闻中甚至把高仓健去世以及悼念的消息放到了头条,比安倍晋三首相就要解散众议院实行大选的新闻还要靠前。

实际上高仓健的逝去在中国所引起的震动可能并不比在日本小,高仓健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符号和象征,他所主演的《追捕》是文革后被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部外国电影,看惯了电影戏剧中的主人公用高音阶的语调和夸张的形体动作来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的中国观众发现一个几乎面无表情,行动起来往往反映慢半拍的男人也能让人理解和感动,这种发现是震撼性的,这种发现是一个找到新大陆式的发现,使得中国人对原来所坚信不疑的“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成天念念不忘的“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在受苦受难”而要去解放他们的信条发生了怀疑,为将开始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心理基础。

实际上高仓健在日本最为人赞的电影并不是《追捕》而是《幸福的黄手绢》,那部几乎没有故事情节,除了有一个当时还只刚出道的武田铁矢在里面不断的插科打诨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看点,但是高仓健的演技使得这部电影成了经典之作。

而《追捕》在日本还能被人记住只是因为这是高仓健从东映退社之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摆脱原来的暴力团形象之后的第一部电影,其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在中国《追捕》因为有这个特殊的历史原因而将永远为人铭记,这也是今天甚至连外交部发言人洪磊都在例行记者会上对高仓健的逝去表示了悼意的原因。

高仓健对于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心理上也代表了一个“过去了的美好年代”,从那时开始就知道了高仓健的中国人在今天悼念高仓健的同时也在怀念那时中国似乎没有那么多的贪腐,人与人之间似乎更有一些亲情,而起码那时候不开APEC峰会天也是蓝的。

而实际上在那时候的中国,抗日战争的参加者和幸存者都大量存在,他们的记忆还栩栩如生,另一方面那时候也有靖国神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但那时候这些问题并没有妨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更不会有人在街头砸日本车。

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刚刚经过文革的浩劫,满目苍荑,厌倦了政治运动的中国人盼望着进行现代化建设,但当时的中国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化”,当时还无法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就是通过这些引进的外国的电影、电视、小说、音乐等文化作品来理解的,这种文化交流让中国人接收到了来自国外的信息,对那些生活在从没到过的地方的陌生人们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默默前行的高仓健的形象对于当时的中国人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高仓健甚至成为了当时几乎是全体中国女性的偶像,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人在悲叹:“一代人都活在了他的阴影里”。

那时候高仓健式的“硬派小生”一度在中国走红,除了高仓健本人的演技之外,要突破文革的精神束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高仓健的《追捕》和以后引进的大量日本电影电视剧让中国人了解了当时的日本和日本人,开辟了战后两国关系最好的一段时期,而日本的资金和技术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这些文化交流,那就只会剩下互相妖魔化对方的结局。

国际关系中文化交流是很重要的,看《追捕》能看到不畏权势和恶势力抗争的日本检察官,从《幸福的黄手绢》里能看到曾经失足的日本普通人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视角,从《海峡》里则能看到当年日本人是怎么排除万难地搞建设,而要是看不到这些,只能看到横店的抗日神剧的话上街砸日本产汽车也就很自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