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基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分析的空间碎片化研究——以南京大行宫片区为例
基于POI的南京市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点探测及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2020,39(2):354〜369.
口门张夏坤,裴新蕊,李俊蓉,等•生活圈视角下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共
从整体POI分布特点来看,浦口区服务设施较密集,且 距离工业、商务区较近,具有成为城市次核的优势区位。 江宁区目前城市服务设施分布较为涣散,各项指标集中 程度不高,在城市区域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雨花台区 工业优势明显,但存在其他城市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六合区设施分布数量较少,发展水平较低。栖霞区整体 空间过于狭长,处于城市边缘位置。
参考文献:
[门张晶宇,范熙晅.基于POI数据的城市服务设施分布与空间裕局研 究: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2):74-75.
[2] 吴承泽,吕 静,于嘉慧,等.基于大数据的长春市公园绿地布局公 平性评价[J1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0): 99〜100,103.
[3] 张景奇,史文宝,修春亮.POI数据在中国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1地 理科学,2021,41 (1): 140〜14&
获取⑷。本文所采用代码基于Python3. 9. 1版本,共抓 取政府机构数据8047条;社区中心数据759条;运动场 馆数据628条;娱乐场所数据7642条;公司数据8100 条;工厂数据1412条;超级市场数据354条;金融保险 服务834条,商场391条,风景名胜2026条、合计30193 条信息。
5.3完善生态环境修复 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问题,白山市在发展的历史中,开山采 矿遗留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峻 ,由于矿山的地质环 境自然速度恢复较慢,面临的治理困难也比较多,恢复 管理任务繁重,白山市的经济压力大建议吉林省可 以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撑,不仅要恢复山体地质问 题,也要保护白山林区树木,应全面实行禁止砍伐 ,封山 育林增加森林面积,给予自然环境以自我恢复的时间, 提升林区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的修复改造是一个 长久性任务,白山市政府应将生态保护摆在政府工作的 重要地位,明确生态保护工作的职能和责任,有正确规 划和措施的逐步实施修复行动,稳步建设优美、绿色、自 然的白山市生态环境⑷。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此次调研,是以山西路市民广场、秦淮河风光带和新街口商业步行街作为代表而展开的。
以下开始逐一的分析介绍:一、秦淮河景观带随着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标准的居住环境。
水景已成为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景观水建设中,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为建设理念,尊重并利用原有水系,应用生态修复、生态恢复工程手法,结合生态护岸及水体景观绿化技术,最大限度发挥水景的生态效益,建立一个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水系,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城市的环境更适宜,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是南京市的主要河流,全长约110 km ,流域面积2 631 km2 。
秦淮河干流在江宁东山镇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淮新河,另一支从东山镇往北由七桥瓮进入南京城区。
进入城区的秦淮河干流在江宁象房村附近又分为两支,一支为内秦淮河,另一支称为外秦淮河。
外秦淮河经武定门节制闸环古城墙外转西折北至三汊河口入长江,全长约1516 km。
本次调研范围为秦淮河的石头城段。
在此次的调研中,不难发现,秦淮河风光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
首先,是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的建设。
对于外秦淮河驳岸的营建,考虑防洪需要,在部分防洪地区采用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
该驳岸坚固耐用,使用期限长久。
但却不利于水际植物的种植,生态性差,且给人以紧绷的感觉。
然后是关于石头城历史风貌区(定淮门至汉中门段) 植物群落营建。
该地段河床深且驳岸坡度极小,因此常水位以下无法进行水生植物的栽植。
但变化水位区域和洪水位以上区域有土坡,且变化水位区域土坡多靠近设计洪水位。
变化水位区域草坪植被以高羊茅为主,点缀以大花萱草,并交错种植迎春、山茶、栀子花和香樟。
洪水位以上区域草坪植被选择吉祥草和狗牙根,灌木选择黄馨、木槿、腊梅和金钟等,乔木选择垂柳、深山含笑、樱花、黄山栾树、榉树和银杏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陆生带景观。
基于“评估-优化”的历史城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方法--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基于“评估-优化”的历史城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方法--以北
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陶煜;刘宛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24(40)1
【摘要】根据“安全、方便、舒适、美观”4个原则,构建基于“评估—优化”的历史城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方法。
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量”与“质”的维度对空间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各社区在公共空间人口承载压力、机会空间潜力、空间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据此分社区制定公共空间提升目标,从安全韧性、便捷利民、舒适健康和美观整洁等4个方面提出各自的重点提升方向。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从总量提升的角度对街区内的潜在小微公共空间进行补充与筛选,并运用典型小微公共空间个体要素的提取和对比方法对小微公共空间的规模属性、空间设施属性及经营管理属性进行干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小微公共空间更新优化策略,以期从整体到个体系统地提升历史城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的综合效应。
【总页数】9页(P91-99)
【作者】陶煜;刘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PSPL调研法的传统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以济南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基于现象学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更新研究——以枇杷山正街社区某小微公共空间为例
3.基于图像深度学习的街区更新后评估方法研究——以北京什刹海街区为例
4.基于空间句法和POI分析的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利用优化研究——以北京什刹海区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与机制以南京大行宫地区为例

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与机制以南京大行宫地区为例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旧城文化空间的更新过程与机制。
以南京大行宫地区为例,本文详细分析了该地区在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以及应对这些挑战和把握机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updating cultural spaces in old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roduction. Taking the Daxing Palace area in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e reg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space renewal, as well as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and seize opportunities.南京大行宫地区作为南京市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地区的文化空间面临着巨大的更新压力。
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旧城空间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The Daxing Palace area in Nanjing, as the core area of Nanjing city, ha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uniqu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cultural space in the region is facing enormous renewal pressure. How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space while protec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本文首先界定了空间生产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其在旧城文化空间更新中的重要性。
浅析城市广场公共空间集约共享设计——以南京大行宫广场改造设计为例

浅析城市广场公共空间集约共享设计——以南京大行宫广场改造设计为例石佳惠; 胡振宇【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9(000)028【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公共空间; 共享空间; 改造设计【作者】石佳惠; 胡振宇【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21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81 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集约共享概念城市广场(citysquare)是通过建筑物、道路、地形等围合所成的空间,广场主体以各种软硬质景观为构成,以步行作为主要体验方式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广场设计旨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反映城市文明与氛围有着重要作用。
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公众满意度。
如何在多元的城市中建立起符合现代城市要求又满足生态文明需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当务之急。
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仅带来生态破坏,也改变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物理环境的质量改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集约共享(intensitysharing),集约,原初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术语,旨在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将集约共享理论引用到城市设计中,研究得知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概念空间,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
通过公共空间的集约化设计手法构建多维度的复合空间,构筑共享空间,在空间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空间利用率,在更大程度上,它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
2 南京大行宫广场的集约共享设计2.1 现状调研本文选取南京大行宫广场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为例,其主要目的是展示创新的城市公共空间集约化共享设计理念。
本文选取的案例研究地块位于南京大行宫广场及周边街区,通过对南京大行宫广场的调研,发现该场地目前是较为混乱的,整个区域的规划零散。
主要问题是:(1)广场的空间的弹性拓展,广场面积狭小,空间相对闭塞,活动面积有限。
3基于社会分异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_王兴平_胡畔_沈思思_陆煜_邵典

[摘 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
研究从社会分异的视角出发,在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主城区不同社会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空间分布与建设及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建议,即展开广泛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设置差异化的配套标准,以多样化的发展保障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基本权利;坚持差异化的发展原则,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性与使用效率的合理协调,以期为下一步进行规划整合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区;空间布局;南京市主城区[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5-0017-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Spatial Character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rom Social Differentiation Viewpoint / Wang Xingping, Hu Pan, Shen Sisi, Lu Yu, Shao Dian, Huang Nanqi[Abstract] Public service is fundamental to promot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equity. On the basis of onsite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spatial characters of public service distribution in Nanjing, raises a set of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cluding: conducting satisfaction survey of public needs, setting different standards and diversi fi ed service provision, ensuring the equity and ef fi ciency of public services etc.[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Social zone, Spatial layout, Nanjing central city基于社会分异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王兴平,胡 畔,沈思思,陆 煜,邵 典,黄楠琦0引言2014年新型城镇化院士专家座谈会提出,要将城镇化的根本目的由资本积累转向社会需求,建立空间与人的积极联系,要面向人的空间需求进行空间生产。
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大油坊巷老城区为例

【 Ke y wo r d s】 P u b l i c a c t i v i y t s p a c e o l d c i t y , r e s i d e n t i a l c o mmu n i t y
改革开 放 以来 ,随着 国家人 口年龄结构 的转变 ,市 民对于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和国家城市化的发展 ,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 了居住社 区中公共活动 空间的认识 。但随着时 代 的进步 ,公共环境 品质与其实际 的使用效果 尚存在着一 些距离: 邻里关系之间的弱化, 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不足 , 环 境恶劣 以及缺 少对 弱势群体 的关爱程度 ……导 致 了一 些原住民不堪忍受而逐渐外迁的情况 ,最终使得老城 区的 居住社区逐步 失去 了应有的城市活力和记忆 ” 。在这一背 景下 ,需要一些实用性 的评估 以及建议 ,尤其应该 以社区
一 一
C a s e S t u d y o f N a n j i n g ’ S D a y o u f a n g x i a n g Ol d C i t y
睿 S u n R u i 冯 阳 F e n g Y a n g
一 周 源 Z h o u Y u a n 孙
【 摘 要 】发展 至今 ,快节奏 的城 市生活使得老城 区的居住社 区公 共活动空 间逐 步被忽略 ,失去 了社 区活力 ,
社 区文化得 到遏 制 ,而生活在其 中的居 民生活质量也每 况 日下。如 何利用好 社 区的公共活动空 间.如 何处理 好居 民与社 区活动空间的关 系,直接 影响到老城 区的居 民生活质量。文章 通过对老城 区居住社 区公共活动空 间的研 究,进一 步探讨公 共活动空 间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 更好地打 造公共 活动空 间从而提 升居 民生活质量 , 提 高社 区活力。
南京主城区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南京主城区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胡明星;王丽丽;虞刚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在分析现有公共设施用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基于GIS构建南京主城区基层公共设施用地现状分析的方法体系,从公平性和可达性角度探讨现状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南京主城区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分区优化方法,并针对不同分区周边用地资源情况、现状基层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和布点、限制条件等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基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优化建议与措施,以实现基层公共服务的公平和均衡。
【总页数】6页(P90-95)
【作者】胡明星;王丽丽;虞刚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博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站点布局问题与优化策略 [J], 严爱琼;崔敏
2.武汉市主城区高压走廊布局与空间优化策略 [J], 刘洋;熊和平
3.基于GIS和街道区划的南京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分析 [J], 马琳;刘兵;邵大
伟
4.基于GIS技术的南京主城区公园布局与可达性研究 [J], 李岚; 董成林
5.城市社区步行环境综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南京主城区为例 [J], 赵梦妮;甄峰;姜玉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统府历史建筑群:保护范围面积 11.42 公顷,包括长江后街和东箭道等传统街巷、中 央饭店、总统府及其周边的传统风貌建筑。总统府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皇帝,先后作为多位 皇亲国戚的府邸。清王朝 268 年间,这里长期作为两江总督署和江南织造署的所在地。太平 天国时期,这里被扩建为天王洪秀全的宫殿。辛亥革命后,1912 年 1 月 1 日,国民政府在 此成立,并对这一建筑群作了一系列的改建。1946 年 5 月,国民政府改为总统府,一直延 续到 1949 年 4 月 23 日。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于城市碎片化现象与机制提出了一些研究成果。而他们的实证 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南京等城市。对于南京的研究,如宋伟轩、 朱喜钢等认为,新时期城市居住格局表现为邻里关系的陌生与排斥,以及居住空间结构的破 碎与隔离,即呈现出社会空间的“双重碎片化”特征。[2] 张嵩、顾洁等认为,环绕主城的 经济适用房带、“碎片”或“斑块”式分布于老城区的低收入人群聚居区共同形成目前全市 低收入人群居住空间集聚的图谱。[3]但是大部分的实证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对南京的城市碎片 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鲜有从中观或微观层面对南京的城市碎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本文 试图结合笔者的亲身调研,初步探讨从微观层面研究城市碎片化问题。
中山东路:南京的中山路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而得名,是全国第一条 “中山路”。1928 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不久,就开始筹备将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平移 至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并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中山门东至中 山陵,称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山大 道”。1933 年,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 段,全长近 13 公里,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
2.5文化构成
由于调研地块从六朝时期开始,一直都属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所以在调研地块内留 下了许多历史文化资源。
长江路:长江路是位于南京市中心玄武区的一条东西向马路,长 1821 米、宽 43 米,设 六车道。本次调研地块内的长江路属于中段和后段。长江路在明清时期称为大仓园。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就设在原来的两江总督署。1930 年将路面拓宽到 28 米,取名国府 路,并种植了从上海购买的悬铃木。汪伪维新政府时改名维新路。1945 年以后改名林森路。 1949 年以后改名长江路。在调研地块内,长江路沿线分布着毗卢寺、梅园新村纪念馆、总 统府、南京图书馆、江宁织造府、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等历史文化 建筑,是南京市重点打造的文化特色街。
基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分析的空间碎片化研究 ——以南京大行宫片区为例
黄慧妍
摘要:当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发生了外 延和内涵的巨大变化。一些学者从宏观层面上对南京的城市空间进行研究,发现南京从宏观上已经出现了 城市碎片化现象。但是从微观层面上看,老城内是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碎片化现象?本文选取南京老城新 街口东部大行宫片区,尝试在微观层面通过研究片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而揭示其空间碎片 化现状。
主,部分存在现代大体量建筑形成与周边的
传统肌理相冲突的空间肌理,但是这一部分
肌理主要集中在长江路和中山东路之间的地
块,形成一个比较集中的区域。而在这个区
图 2-7 图底关系
域之外的建筑肌理仍然适宜传统的细腻的建筑肌理为主,较少受到破坏,如 2007 年新建的 良友里小区, 其空间肌理也尊重周边原有的空间肌理,很好地融入到整体的建筑肌理中。
毗卢寺: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因寺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清朝咸丰年间, 该庵毁于兵火。清朝光绪十年(1884 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原毗卢庵址建寺。毗卢 寺逐渐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从 1931 年开始,该寺即为中国佛教会会址,赵朴初先生长期 在此工作,1947 年还在毗卢寺召开全国佛教代表会议。
1.2相关概念 1.2.1城市碎片化
破碎的城市空间是“碎片化”社会的外在表象,城市破碎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空间结构破碎化,即土地利用功能与形式缺乏整合,特别是如居住、商业、娱乐等城 市功能不断分离,造成城市空间小型化与相互隔离;(2)自然环境破碎化,城市蔓延造成 农村土地自然资产的瓦解和衰退;(3)行政管理破碎化,特别是大都市地区的行政分隔, 形成多个行政单元,各行政单元间难以进行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的整合;(4)社会空间破 碎化,突出表现为富裕阶层对贫困阶层的剥夺和排斥,与社会隔离紧密联系。[4]本文主要 从城市空间结构破碎化来探讨的城市碎片化。
合在长江路沿线上,避免历史文化资源破碎化。
少儿 图书馆
长江路 江宁 织造府 博物馆
江苏省 美术馆
总统府 历史建筑群
南京 图书馆
六朝遗址 博物馆
(在建) 梅园新村 民国住宅区
江苏省 美术馆 新馆
图 2-8 长江路及其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示意图
3.基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分析的空间碎片化研究
从城市空间功能分布的角度来说,城市碎片化是指原来延续及和谐的城市空间被某部分 阶层的经济利益及需求所打破,从而形成了按照阶层利益诉求进行功能布局的城市空间。[5] 居住是人类生存最基本需求之一,居住质量不仅仅通过住房本身的条件来衡量,住房的区位 和住房外部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也是影响居住质量的重要因素。[6]如果片区内出现了碎片化 的现象,那么片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就会偏向于集中在高收入阶层居住空间附近,这样高 收入阶层可以占有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由于封闭小区的存在,行人只能在小区的外围道路行走,不能随意的穿越小区,所以公
交站点的服务范围不应该呈现出规则的圆形,而是不规则的多边形。笔者在 GIS 中用片区内
层。虽然房价并不是确定社会阶层的唯一标准,但本文在此先假设在片区内的社会阶层按照 房价的高低分布,考察它们与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之间的关系。
图 3-1 居住用地分类图
图 3-2 住区房价分布图
3.2公交站点
调研片区内的公交站点分布如图 3-3 所示。由于公交车有不同的行驶方向,所以将公交
站点按照公交车的行驶方向分为两类,分别在 GIS 中分析它们的服务范围。
本文通过对片区内的公交站点、地铁站点、中小学校、超市、银行五种公共服务设施进 行实地调研,分析片区内是否已经出现了碎片化。
3.1居住区分布情况
通过调研得知,调研片区内内居住用地不同等级较为混杂,以二类居住用地居多,一类 居住用地为较新建的住宅项目,如长江路 9 号,另在梅园新村地块有较完整的历史街区。
图 2-4 调研片区道路等级分析图
图 2-5 地铁线路及地铁站点
本文通过 GIS 计算调研地块内的每一个路口(即道路的交叉口)到达片区内其他路口的 平均距离的长短来比较每一个路口的交通可达性。由于评价整个调研地块的交通可达性不考 虑出行的目的,所以每一个路口既作为出行点,也作为目的点。如果一个路口达到片区内其 他路口的平均距离的长短是最短的,说明这个路口到达片区内其他路口的方便程度较高,同 时片区内其他路口到达这一路口的交通方便程度较高。在 GIS 中构建片区的道路网络,可以 较快地计算整个片区的 O-D 矩阵表,进而计算每一个路口到达片区内其他路口的平均距离的 长短。
2.实证区概况与基础研究
2.1研究范围
本文选取的研究用地位于南京城市中心新街口东侧,中山东路以北隶属于玄武区,以南 隶属白下区。调研范围东至黄浦路、龙蟠中路,西至洪武路、洪武北路,南至户部街、常府 街,北至珠江路,面积 2.78 平方公里。本文将此研究范围特称为大行宫片区。
图 2-1 调研片区区位
图 2-2 调研片区范围
1.2.2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社会学的一个名词,指一个社会透过社会阶级、卡斯特、财富等各种形式而 造成的一个阶级制度。这种分层很多时都是依照个别社会的特质而形成,未必有固定的规律。 良好的社会分层有助社会流动,达成财富再分配,并减低社会怨气;不良的社会分层会使在 制度中不能受惠的阶层的不满积压,造成社会不安。社会分层并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自然 形成的,每个阶层都有普遍的自我认同感,社会分层应保持流动性。
2.2用地布局
大行宫片区位于老城中部,距离新街口商业中心仅 400 余米。本片区的功能主要为现代 商贸商务、特色文化为主导的综合服务区域,文化与服务主要集中在中山东路北侧,商业也 主要分布在中山东路南侧和洪武路东侧,以大型商场和银行为主,在居住区内部或居住区交 接处则分布着大型的菜市场和小型的商品零售或理发按摩等小型服务设施。
图 2-6 各路口交通可达性分析图
计算结果如上图所示,颜色较深的点是交通方便程度较高的,颜色越浅,交通方便程度
越低。调研片区内的大部分路口的交通方便程度都是较高的,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即使
同时处于计算的边缘地区——左右两边的路口的颜色深度还是不一样的,很明显,右边边缘
部分的路口交通方便程度较低,如图 2-6 右图所示的红色部分则是片区内交通方便程度较低
关键词:空间碎片化;公共服务设施 ;空间布局;南京
绪论
1.1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 展,城市空间结构正处在一个重构的过程中。随着城市的转型和重构,在房价的“过滤”和 社会经济差异的“分选”机制的作用下,整个城市中心城区的社会空间逐渐形成高贵化和贫 困化并置的空间极化状况。城市更新及其所引发的城市社会空间效应之一则是使城市变得更 加“分化”、“碎化”、“极化”。[1]
价格较高的住区为近五年内新建的小区,如长江九号和文泽源小区。价格最低的住房 E 地块内为头条巷、四条巷小区,及梅园新村附近的汉府新村、太平桥南小区等,均属于建成 年代较早、封闭性较低的低层、多层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