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诵读采莲曲二首其二》过关习题

合集下载

沪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辅导专项练习题精编

沪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辅导专项练习题精编

沪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辅导专项练习题精编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渔歌子”是()。

A. 诗的题目B. 词牌名[2]这首词的一二句,写的是远处的景物,主要有、、、和。

三四句写的是;最后一句意思是,在“斜风细雨”中仍然“不归”的原因是。

2. 阅读与欣赏。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 )。

A. 唐诗B. 汉代乐府诗C. 宋词[2]“田田”的意思是( )。

A. 一块块农田B. 耕作C. 荷叶茂盛的样子[3]“鱼戏莲叶间”这句诗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 拟人B. 比喻C. 夸张[4]这首诗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 )快乐的心情。

A. 孩童B. 采莲人C. 鱼儿[5]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请用自已的话把这个场景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_____代诗人_____写的。

[2]这首诗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活中你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首古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

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说理的诗句是________。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诵读采莲曲二首其二》公开课学案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诵读采莲曲二首其二》公开课学案

《采莲曲二首(其二)》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莲、罗、裁”3个字。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请翻译下这首诗。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1.简介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
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2.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秋天向我们微笑(节选)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梁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窝酿造。

几只小小的鸟,把快活的音符一路轻抛。

觅食的小蚂蚁看见了,衔入小小蚁巢。

满树的黄叶,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

它们好像在对我们诉说——明年春天,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

走在秋天,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1]第一节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派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满树的黄叶,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秋天来了。

(______)(2)从“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这一句,我仿佛看到落光叶子的树木又重新长出新叶。

(______)[3]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的成熟、____________的活动、____________的飘落和捡起黄叶悄悄珍藏,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多彩和迷人,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4]雨过天晴,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都变得生动起来,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具体描写它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度阴山。

(二)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穿:磨破。

金甲:铠甲的美称。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1]读《出塞》,按原文把句子补充完整。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古诗词理解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古诗词理解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

四年级沪教版语文上册古诗词理解阅读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繁星(七一)冰心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节选)管桦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上面的诗歌和歌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母亲对孩子(______)和孩子对母亲(______)。

A.深深的依恋B.深深的爱C.殷切的期望D.深深的款意[2]对《繁星(七一)》中加点词语的解,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形容这样的回忆非常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使作者整个人都沉漫在这样的回忆之中。

②形容这样的回忆给作者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永远不会模糊、消失。

③从中能够感受到人的回忆是非常珍贵却又非常容易消失的。

④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永不磨灭”“刻骨铭心”等。

[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写出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下面两幅图,图(______)对应《繁星(七一)》,图(______)对应《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填序号)[5]你有怎样永不漫灭的回忆?仿照《繁星(七一)》中画“___”的部分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古诗,完成练习。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诗,全诗紧扣一个“______”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2]“__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____”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全翻译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全翻译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全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问题】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

”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问题】(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答]“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诵读采莲曲二首其二》精选习题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诵读采莲曲二首其二》精选习题

《采莲曲二首(其二)》习题一、基础过关1.白居易与(人名)世称“元白”,发起“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刻画了一群的采莲女形象。

诗的第三句说采莲女“乱入池中看不见”,这是因为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的荷叶之中,叶裙难分;少女的脸庞;又密又高的荷叶荷花遮住了采莲女。

二、综合训练1.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2.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

三、拓展应用1.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

2.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参考答案一、基础过关1.元稹新乐府2.美丽、快乐(或美丽、活泼/美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

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难辨。

二、综合训练1.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2.白诗中少女腼腆羞涩、多情纯真。

王诗中少女青春美丽、活泼欢乐。

三、拓展应用1.白居易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欲语而笑、搔头落水两个细节的描写,刻画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王昌龄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罗裙比作荷叶,采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人花相互照映,难以分辨,表现采莲女的青春娇艳。

2.“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

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诵读采莲曲其二》资料作品鉴赏(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诵读采莲曲其二》资料作品鉴赏(精品)

《采莲曲(其二)》资料作品鉴赏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2021年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2021年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2021年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纸船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一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倘若——(___________)惊讶——(___________)悲哀——(___________)[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3]“我”叠纸船时为什么流着泪?为什么悲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抒发了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母亲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____________。

[5]本诗用“纸船”做题目的好处不正确的是()A.以“纸船”为题,借物抒情,用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

B.表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思念。

C.抒发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D.表达诗人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2. 古诗对比阅读。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赠汪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两句诗采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2]长江上有那么多帆船经过,诗人为什么说“孤帆”呢?下列说法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朋友离去,诗人伫立江边,眼中只看到友人的帆船,而对于江上其他的帆船视而不见,足见诗人对友人的感情之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莲曲二首(其二)》习题
一、基础过关
1.白居易与(人名)世称“元白”,发起“运动”,主张“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刻画了一群的采莲女形象。

诗的第
三句说采莲女“乱入池中看不见”,这是因为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的荷叶之中,叶裙难分;少女的脸庞;又密又高的荷叶荷花遮住了采莲女。

二、综合训练
1.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2.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

三、拓展应用
1.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

2.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元稹新乐府
2.美丽、快乐(或美丽、活泼/美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

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难辨。

二、综合训练
1.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2.白诗中少女腼腆羞涩、多情纯真。

王诗中少女青春美丽、活泼欢乐。

三、拓展应用
1.白居易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欲语而笑、搔头落水两个细节的描写,刻画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王昌龄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罗裙比作荷叶,采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人花相互照映,难以分辨,表现采莲女的青春娇艳。

2.“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

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