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受戒》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汪曾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小说以受戒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师徒关系、礼仪、道德等方面的内涵,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受戒这一仪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师徒关系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师父对弟子的教导和传授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关系,师父对弟子的教导和引导不仅仅是传授一门技艺,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师徒关系中的情感和责任,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另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仪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礼仪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规范,师徒之间的每一个举动都要符合规范,不得有丝毫的差错。
这种对于礼仪的重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规范和秩序的追求,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和维护。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仪的重视,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师父对弟子的教导不仅仅是传授一门技艺,更是传授一种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准则,它贯穿于人们的一言一行之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重视,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受戒》的阅读,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师徒关系、礼仪、道德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汪曾祺 受戒赏析

汪曾祺《受戒》赏析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最新15篇】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最新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受戒汪曾祺读后感【最新15篇】受戒汪曾祺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一篇短篇小说,是名家大作汪曾祺的《受戒》。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1《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
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
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颇为神似。
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
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
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
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
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
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
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
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
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
”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
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汪曾祺《受戒》的主题探析

庄 重 的 “ 礼 ” 但 这 一 庄 严 的仪 典 ,
式在 小英 子看来 无异 于活 受罪 ,
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 意谓 的 , 所
当 地 佛 教 信 仰 的基 本 内 涵 就 在 于 此— — “ 家 ” 自愿 的 , 脱 是 出 是 超 人人 皆能 行之 有 效 的 。佛 性 自然 ,
这 一 文本 的产 生 , 其全 部 用 意 似 乎是 在 圆作 家 的 一个 梦 。 关键 词 : 受戒 性 情 佛教 文 化 整 合 梦
《 戒 》 汪 曾祺 的小 说 代 表 受 是 作 。小 说 中 , 者 清新 隽 永 地 为 我 作 们 描 述 了小 明 子 和 小 英 子 朦 胧 的
小说 中 有 一 个 情 节 是 明子 到
分混 溶的 ,他们几乎没有 受到任 何“ 忌讳 ” 的约束 。小英 子初次见
到 明 子 ,就 很 自然 地 把 半 个 莲 蓬 扔 给他 吃 , 以后 就熟 如 一 家 人 , 明 子 也 老往 小 英 子 家 里 跑 。小 英 子
的母 亲斥 责 明 子 时 , 直 叫 他 “ 径 ” 后 来 干 脆 把 他 认 作 了 干 儿 , 子 。明子 帮 着 小英 子 姐 妹 画绣 花 , 帮 着 做 田 里 的农 活 , 一起 踩 水 , 一
起采荸荠 ……“ 女授受 不亲” 男 的
“ 好 的 头 皮 上 烧 八 个 洞 , 不 疼 好 那
来 了。
.
童
涵 正 是 这 种 外 来 的 宗 教 在 与 中 困
本 土 文 化 发 生 碰撞 以后 的 一 种 结
特 别值 得 我们 注 意 的是 , 作
它们对 于“ 坏者 ” 是惩罚 , 破 不 而
是采取一种兼容 的、 接纳 的姿态 。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抗争意识-2019年文档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抗争意识《受戒》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汪曾祺在60岁时的作品,可以说是艺术上的纯属之作。
小说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向人们讲述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
很多评论家认为《受戒》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关。
本文认为,汪曾祺是一位关心人的疾苦的作家,《受戒》看似平淡,实则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期待。
《受戒》中作者赞颂了对束缚人性的反抗。
庵赵庄,从名字就可看出寺庙在这个村庄是不容忽视的。
庵本是对尼姑住所的称呼,但是这个庵里居住的却是和尚。
在庵赵庄人的眼中,庵与寺也许并无分别。
或者他们知道分别,却并不在意。
在他们的眼中,和尚和种田、做生意并无分别,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和尚们也俨然把出家当做一种职业。
在庵里,方丈不叫方丈,而是叫“当家的”——他也确实干的是当家职务。
他屋里摆着账簿和算盘,“经营”着庵里:做法事要收钱,庙产租给人种要收租,还要放债。
这些看起来与方丈工作想去甚远,更像是当家的工作。
他们并不遵守佛门的种种清规戒律。
他们吃荤,最守清规戒律的老和尚普照平日里吃斋,“过年时除外。
”他们不戒杀生——“他们吃肉不瞒人。
年下也杀猪。
杀猪就在大殿上。
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
”如此“明目张胆”地杀生,可见佛规并没有束缚住和尚们的心。
他们不戒女色:二师父有老婆,三师父有相好的。
正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受戒》中处处显示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威的不盲从。
明海在当和尚之前读书,“每天写一张仿”。
村里人夸明海字写得好——“写得很黑。
”这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包涵着作者的深意——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来说,字的内容不是重要的,他们要的只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生活。
孟子与他们无关,论语与他们无关,甚至百家姓也与他们无关,他们想要的只是自由地过着他们的生活。
庵里的方丈仁山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一个也不符合——黄、胖,打牌老输,整日衣衫不整。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5篇【精华】

《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受戒》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受戒读后感(一)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
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
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
再说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
由此村庄独特的幸福生活可见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笔描述了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苦涩,没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
荸荠庵里,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然而却没有人指责,这一切的荒诞在村庄里是如此和谐。
我并不赞同网络上大部分人所说,这是对人性最原始的复苏的赞美。
更有甚者,说这是对人类原始的爱的赞扬。
受戒读后感(二)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
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
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
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
他始终都是在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他坚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和小英子对自己的爱,于是,在他等到暴风雨来临之时他大声说出来自己的爱,不过这样做也是在小英子的鼓动下才做出的决定,这次勇气战胜了怯懦,佛教中人也有的人性让他勇敢迈出这一步寻求自己的爱情幸福。
他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受戒》表面上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也是主人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文中营造的是一种“桃花源”似的自然纯朴理想生活,在这个田园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即使是和尚也可以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恋爱、结婚、
杀生。
在荸荠庵里,这些人虽都是凡夫俗子,,却没有任何奸诈、狡猾,众多人物之间的朴素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活快乐的生存空间。
在作者的笔下,明海是聪明的、善良、纯洁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感情,呈现出浪漫、纯洁的色彩,在他们人生中演奏着一曲美妙的旋律。
这种情感发自还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童心,在一个与外世隔绝的理想环境,纯真、善良的两颗童心甜蜜的交织在一起。
这个还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童心也就是这个“桃花园”的象征,比如:明海受戒后,小英子接他回来时问他“我给你做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先是大声,然后小声说,要——!”英子把船划进芦苇荡,接着这样描写:
“芦花才吐新惠。
紫灰色的芦惠,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滑的,象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支支的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长脚文字,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花,惊起一只水鸟,扑鲁鲁鲁地飞走了”。
作者在文中营造的一种轻松、活泼、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感基调,是和他幽默清丽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他用一些不以为然的笔调来叙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给人的心理和视觉都是一种全新的不大不小的冲突,让这篇皈依美的文字从头到脚都充满迷人的气质,它的存在不可多得也不完全脱于现实,像没有沾染烟尘的野外的风。
人对于爱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他不会因任何环境的束缚而消逝,相反的,只要一点真情的触动,这种人性便会蓬勃的苏醒,无论
是未受禁锢的俗人还是出家的佛教中人,都拥有最原始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人正是由于认识到了爱和被爱的美好,才能让自己和别人的世界亮丽多彩起来,相反的,若对人对事只有抱怨,他的世界将会是一片漆黑。
人性的善是世间最美的音符,是世间生命的精髓,这种美没有国界,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男女、平凡人和佛家弟子的限制,是人就会对生活有需求,对世俗有渴望。
《受戒》中的荒唐故事是美,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