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受戒》人性美

合集下载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过叙述一位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三个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高超的描写技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受戒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文章以细微的动作和细节入手,如小和尚坐在禅师前,双手合十,一声不响地等待,这一动作凝聚了小和尚对受戒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作者还描绘了禅师牵起小和尚的手,慢慢地走向受戒地点的场景,通过这个动作,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内心的紧张和充满期待的情绪。

通过细腻的描写,汪曾祺将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小和尚和禅师的对话,传递了深刻的寓意。

禅师告诉小和尚:“寺中金宝,外边狗屎”,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和对内心追求的鼓励。

小和尚通过禅师的教诲,逐渐认识到自己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通过这个寓意,汪曾祺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虚荣和功利的批判,呼吁读者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小和尚被受戒后的兴奋和喜悦所感染,他紧紧地握住禅师的手,热泪盈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而禅师则温和地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表示对他的鼓励和祝福。

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汪曾祺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和尚的关怀和对美善事物的推崇。

这种真挚的情感与美的追求相结合,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精心的描写、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通过对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的叙述,汪曾祺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呼唤,唤醒了读者的内心共鸣和对美的感悟。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启示。

汪曾祺的《受戒》如何赏析

汪曾祺的《受戒》如何赏析

《受戒》是创作的短篇,发表于《北京》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
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
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
需要”。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宗教仪式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受戒过程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正在接受佛教的受戒仪式,希望通过皈依佛门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在受戒的过程中,主人公感受到了短暂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自己无法真正抛弃尘世的欲望,心中的烦躁和焦虑再次袭上心头。

从整个故事的构架来看,汪曾祺试图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受戒经历,表达出人们对于心灵的渴望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宗教仪式,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抚。

这种宁静并没有持久,主人公很快就重新陷入了纷繁复杂的尘世中。

在审美追求方面,小说中体现了苦乐并存的审美观。

在主人公受戒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一种短暂的快乐和内心的解脱。

佛门教义中有一种观念叫做“无上乐”,指的是通过修行和悟道得到的无上的快乐。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虽然只是体验到了一点点的无上乐,但这让他对人生感到了一种希望和欢愉。

随着主人公重新回到世俗的生活中,他很快就发现无法逃脱尘世的琐碎和烦恼。

他重新沉浸在商业的竞争中,被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欲望所束缚。

这个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于尘世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思。

通过《受戒》这个故事,汪曾祺试图传递出一种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摆脱欲望和追逐,但又对于内心的平静和解脱有一种向往。

这种苦乐并存的审美观体现了汪曾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受戒》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小说,其审美追求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浅析。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小说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将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汪曾祺通过交错叙事的方式,将两个时代的故事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情感。

他还巧妙运用回忆和幻想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古代与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凸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追求。

在情感表达上,《受戒》体现了汪曾祺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关怀。

小说中虽然涉及了宗教信仰的话题,但作者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

在描述古代僧人的故事时,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对于现代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细腻入微,展现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作者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表达,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他对文学审美追求的深刻理解。

在人物塑造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对人物形象丰满与复合性的审美要求。

小说中,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丰富性和复合性的刻画,展现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古代僧人身上透露出的古朴与深邃,现代人物身上流露出的现实与朴素,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这种对人物的细致塑造和丰满刻画,正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寺庙中一个居住着一个受戒僧的故事,探讨了宗教信仰与人性的关系,并体现出作者追求和倡导的审美理念。

汪曾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在人物描写中也展示了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冲击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他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作者对月亮的描绘:“那月亮现在千山万水,人说它离人很远,我不这么觉得,这是天地凑合起来的一种美。

”(《受戒》),表达了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美的观照。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思考与探讨,体现了他对宗教美的追求。

小说中的受戒僧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理解与追求,积极参与寺庙的宗教活动。

作者通过对受戒僧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畏和追求,批判了世俗的功利观念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

他也思考了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和价值。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追求,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探究和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寺庙和僧侣的生活状态的揭示,体现了他对道德伦理美的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寺庙中僧人默默无闻的生活,他们冥思苦想、努力修行,过着简朴无欲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美的价值,并呼吁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净化。

他通过对比寺庙中僧侣与外界世俗生活的反差,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提出了追求道德美的思考。

通过对《受戒》的分析,可以看出,汪曾祺在这篇小说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以及对道德伦理美的探讨。

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使读者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美和情感的思考与反思。

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艺术和精神境界的独特追求,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受戒》就集中体现了汪曾祺自然、和谐、美、健康的人性的美学宗旨。

小说主要展示了优美的地域风情,健康的人性美、自然美,浓郁的人情美,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欢迎阅读。

一.故事情节的平淡与自然《受戒》用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述一对小儿女朦胧的爱情,小说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读者的思绪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下子进入了小说所塑造的平淡氛围,故事就行云流水地开始了。

明海的出家,在他们的家乡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认为在他们的家乡当和尚似乎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他的家里人包括已出家多年的舅舅也是这样认为的,明海在荸荠庵里的小和尚生活是很清闲的,早起开庵门,扫院子,烧香,再就是念早经和晚经。

舅舅教念经就和教书一样,强调的是练嗓子。

小英子是个花一样的姑娘,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他。

她明知道明子是去做和尚的,但却没怎么避讳她让明子画石榴花、栀子花等绣花的模板,两人在一起裁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捋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两人成为了好伙伴,小说的最后小英子告白了“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大声的说:“要!”。

小和尚明子和小女孩小英子在小那种充满波折,海誓山盟般的感情纠葛,所有的只是两个孩童之间的朦胧恋情。

可见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并不讲究奇与险,也不需要太多的起承转合、花头技巧,小说不需要什么爱恨情仇离合悲欢,读者却能从他那平淡简洁、洗净铅华的文字中间,去领会出旧时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并从中感悟世态人情,和他那颗悲天悯人的乐观情怀。

二.风格特色的诗意与和谐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入是不能受压抑的。

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汪曾祺《受戒》简介及赏析

汪曾祺《受戒》简介及赏析

《受戒》是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 "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一)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受戒》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多捱一刻也好。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

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

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

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人性美探析摘要:《受戒》是一幅展现人性美的画卷,它以世外桃源般的庵赵庄为背景,以小英子与明海纯真的爱情为线索,为我们呈现了汪曾祺先生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本文从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荸荠庵的和尚们、庵赵庄的人们三个角度去探析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人性美,去体味汪曾祺先生所要表达的人性力量。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汪曾祺曾经多次在他的作品中这样阐述道。

作为一个作家,他真正将作家的责任置于自己的肩头之上,真正努力地想用文字将世间的美丽与温暖传递给芸芸众生。

在他的身上,我们无法忽视那属于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意识与精神。

在他的成名作《受戒》之中,我们更是能够感受到人性之美。

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什么,他只是将一个如同桃花源般但又无比真实的世界呈现给大家看。

于是,那些人性中的美丽便伴随着他的妙笔潺潺流入人们的心中。

一、爱情之美
在《受戒》一文中最令人回味的是小英子与明海的爱情中所体
现出的人性美。

小英子与明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明海出发去荸荠庵当和尚的船上。

没有普通女孩的扭捏造作,小英子在船上遇见明海之后主动与他讲话,并且给他吃自己吃剩的莲蓬。

几句短短的对话,却如同有一股生机注入一般,将小英子的整个形象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这样一个自然,天真,不经任何雕琢,单纯大胆的形象将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呈现出来,那是一种从内心自然散发出来的,可以说是从娘胎里直接带出来的,未加尘世的浸淫,不加任何修饰的美丽。

大英子的即将出嫁拉近了小英子与明海之间的距离。

每回明子来,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

同时,将田里的零碎生活全部包揽下来的小英子也有了帮手。

他们白天一起薅草,晚上一起看场,肩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看萤火虫下来飞去。

两个人一起干活,一起玩闹,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淳朴之美。

这种淳朴是在两人动听的山歌,明子嘹亮的打场号子,小英子在看见流星时后悔自己没有在裤带上打一个结中一点点慢慢地具象出
来的,真正由内而外散发的,它不是劳动人民身上所应有的淳朴,它是不带汗水和疲惫的。

收荸荠的时候,小英子总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而明子看着她的脚印傻了,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觉得心里痒痒的,这样一串美丽的小脚印把他的心都搞乱了。

小英子划船送明子去烧戒疤,要走时,一点也不理会善因寺中“禁止喧哗”的牌子,大喊了一句“我走啦”,便大摇大摆地走了。

在烧完戒疤回
来的船上,小英子更是直接地问明子“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而明海则小声回答“要——!”如此美好单纯的爱意会令读者心神荡漾。

爱是人性美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小英子与明子相互喜欢着,却一点也不避嫌地大胆表现出来,没有家庭的压力,没有封建的压迫,有的只是两个人相互喜欢的感情。

汪曾祺无疑给“爱”这种人性美铺设了一条光明大道,也正是这种简单平淡的爱给在繁华虚无中沉浮的读者带来了温情和舒适。

二、人情之美
在《受戒》中最先跃然纸上的形象应该是荸荠庵的和尚们。

在汪曾祺笔下的和尚与现在的和尚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没有严格的称呼。

“仁山,即明海的舅舅,是当家的。

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

”他们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

”“他们吃肉不满人,年下也杀猪。

杀猪也在大殿上。

”他们似乎并没有断情欲。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

”“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近二年才常住在庙里。

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

”他们仿佛根本不是和尚,与俗人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他们也念经,也做法事,也烧戒疤,甚至在杀猪之前会先念《往生咒》。

汪曾祺在《关于〈受戒〉》中曾经写道:“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
只是表示方式不同而已。

”[2]因此在汪曾祺的笔下,即使是这样的和尚,他们身上也具有人性美,那是一种安分和善良。

或许当我们看见那些文中吃肉赌博的和尚时,会联想到《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

但是两者又是无法比较的。

鲁智深是带着江湖气息的,有着世俗的尘土,粗鲁而又躁动的。

然而《受戒》中的和尚们即使大口吃肉,赌博到眼红,扑面而来的依旧是平和淡然,真正给人一种与世隔绝,飘然独立的感觉。

这是因为汪曾祺往往为笔下的小人物,普通市民赋予安分、善良的人性品格,可以从中看出其对儒家性善、仁爱思想的承继。

只要是安分、善良的人,哪怕是极其普通的小人物,都会在汪曾祺眼里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成为他寄予同情、理解甚至是赞赏的对象。

也正是这种安分、善良的人性美让那一群和尚变得可爱起来。

三、环境之美
在《受戒》中充斥着全文的人性美应该来源于那个地方,来源于庵赵庄,来源于荸荠庵,来源于那里的一草一木,来源于那里的人们。

在这里,“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在这里,“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

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在这里,“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

”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与不应该,只有随性自然,只要一切安好,一些规矩什么的都是浮云。

汪曾祺说:“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
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来写的。

《受戒》的产生,是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那么,庵赵庄便是这份感情的载体,它犹如一个玻璃瓶,汪曾祺将人性之美提炼出来放置其中,慢慢地散发出光芒,透过玻璃瓶,直达人心。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小说抒情化突出环境之美是一条相当明显的线索,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汪曾琪继承了沈从文的衣钵,将这一写作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对新时期文学的政治化倾向起到了良好的纠正作用,一批作家正是在感受环境之美的熏陶中写出了具有审美风格的优秀作品。

而《受戒》无疑以它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开拓了示范性的成功之路,从而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真是劳苦功高。

《受戒》是汪曾祺老先生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原型,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他的感情。

十年浩劫,让汪曾祺饱受其之苦。

即使文革结束后,又因为江青及样板戏的关系,被贴大字报,受审查,写了十几万字的交代材料。

但是汪曾祺始终带着暖意活着,这种暖意是来源于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情意。

《受戒》是在1980年写成的,汪曾祺就是希望写写旧社会的欢乐,将人性中或安分,或善良,或淳朴,或单纯的美丽一一呈现给大家看,不多说什么,只是将它摆出来,让人性美散发出来的力量去折服人们。

因此,无论是对于文革之后的社会还是今天有些浮夸虚无的社会,《受戒》中的人性美都是一剂良药,给予人们信心、安定及温
暖。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1] 汪凌.汪曾祺——废墟上一抹传统的残阳[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2] 汪曾祺.汪曾祺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