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教材解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三是教法、学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因此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二、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名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
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人生体验也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诵读诗词,领会词意,把握词的意蕴,并积累名句。
”作为教学重点。
把“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初二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指导诵读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点拨法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3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
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
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2.作者链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学习《水调歌头》(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感悟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苏轼的其他诗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许多词作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晚唐五代词的婉约,开豪放派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
三、写作背景《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这首词就是他因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四、知识链接——《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人演为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
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五、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一、说教材《水调歌头》是部编版九年级(上) 第4单元第13课中的一首词。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二、说学情学生在七八年级接触过词,对这一文体形式并不陌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只要联系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注意引导,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知识积累少,而且涉猎面窄,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上有限,需要课堂的有效导向。
三、说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当堂背诵2、能感受词人月下情怀,赏析名句.3、学习他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教学重难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教具准备: PPT课件七、教时安排: 1教时。
八、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
面对明月,张若虚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面对明月,李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面对明月,苏轼又会有怎样的疑问呢?(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
)(二)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1、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本词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学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二、学情分析: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语言难度不大,教学时不必在字词释义上花费太多时间。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学习积累,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感知能力较弱。
所以要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使常规的古诗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形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背诵本词,读出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品味优美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理出欣赏诗词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四、重点、难点: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分析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是我们的目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说课课件教学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阕: 问天 矛盾 徘徊——豁达、释怀
下阕: 问月 有所郁结——心胸开阔
乐观旷达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诗词。 2.课后搜集本课作者的其他作品 赏析并背诵。 3.本课诗词都是在三位诗人失意 之时所作,请任选一人给他写一封信, 内容自定,字数不限。
深入探究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
原因: 中秋团圆,见月思乡思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分析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里状态。
政治的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 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 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
吟诵一段 月语
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朗
读 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词
qu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
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z
qǐ
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总结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 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 阕 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
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
阕
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
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
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
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
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时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1.再读2.品读1.播放王菲《明月几时有》音乐营造典雅氛围。
2.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
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苏轼眼中的明月带给我们的不同情怀。
1.教师正音2.教师补充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重点强调苏轼仕途之坎坷)教师点拨1.指导朗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速以及蕴含的情感)2.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认识磨难中的苏轼所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胸襟3.体会词人在语句中的心理变化彷徨→热爱生活苦闷→感悟人生视听欣赏找学生朗读、齐读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苏轼生平资料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读出感情变化品味经典语句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走进自己布置作业走进自己布置作业出示教师赠言人生小语:让我们在精神世界中以东坡为友,在人生中多几分旷达,多几分乐观,多几分从容,多几分淡定,学会做一个生活的真正智者1.作品推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2.运用文中你最喜欢的名句写一段文字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学习本词获得的人生感悟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政治失意彷徨→热爱生活思念弟弟苦闷→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美好祝愿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解读
若论苏轼的词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
中秋节本是团圆节,但苏轼写此词时,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两地相隔虽不大远,两人却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
所以东坡月夜抒怀,特地交待了产“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痴迷。
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像着月宫今夕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深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
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
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地悲伤。
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使两句表达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
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
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
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这首词写得实在好,后世许多中秋节不能团圆的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