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作揖礼与现代握手礼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见面行礼方式

中国古代见面行礼方式

中国古代见面行礼方式在中国古代,见面时的行礼方式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以下将介绍几种中国古代见面行礼的方式。

一、鞠躬行礼鞠躬是中国古代见面时常用的一种行礼方式。

鞠躬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浅鞠、深鞠和至地鞠等。

浅鞠是指身体微微前倾,腰部稍微弯曲,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深鞠则是身体更加前倾,腰部更加弯曲,表示更加恭敬和谦卑。

至地鞠是指身体完全弯曲至地面,以示最高的敬意和谦逊。

二、握手行礼握手是中国古代见面时的一种常见行礼方式。

握手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右手握手、左手握手和双手握手等。

右手握手是最常见的方式,双方用右手相互握手,表示友好和亲近。

左手握手则是表示特殊的尊敬和敬意。

双手握手则是表示更加热情和亲切。

三、作揖行礼作揖是中国古代见面时的一种传统行礼方式。

作揖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单揖、双揖和三揖等。

单揖是指以一只手作出向前的动作,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和问候。

双揖是指以两只手同时向前作出动作,表示更加恭敬和谦逊。

三揖则是指以三次揖动作表达对对方的最高尊敬和敬意。

四、双手合十行礼双手合十是中国古代见面时的一种常见行礼方式。

双手合十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前胸合十、额头合十和胸前合十等。

前胸合十是将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和祝福。

额头合十是将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表示更加恭敬和虔诚。

胸前合十则是将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表示对对方的最高敬意和祝福。

五、行礼礼节除了具体的行礼方式,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行礼礼节需要遵守。

比如,在见面时要面带微笑,表示友好和亲切。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站姿,不要趴趴蹲蹲或者摇摇晃晃。

在行礼时,要保持目光正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

同时,要注意言谈举止,避免说不合适的话或做不得体的举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见面行礼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鞠躬、握手、作揖和双手合十等。

这些行礼方式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更是表达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虽然行礼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精神依然重要。

中国人见面礼仪有哪些

中国人见面礼仪有哪些

中国人见面礼仪有哪些中国人现在见面与古代已有不同了,那么你们知道关于中国人见面的礼仪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中国人见面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问候方式直接式问候就是直接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

它适用于正式的交往场合,特别是在初次接触的陌生商务及社交场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间接式问候就是以某些约定俗语成的问候语,或者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引起的话题,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熟人之间的交往。

比如:“最近过得怎样”、“忙什么呢”、“您去哪里”等,来替代直接式问好。

中国人见面礼仪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

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

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

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古代见面礼仪与现代见面礼仪对比学习讲课教案

古代见面礼仪与现代见面礼仪对比学习讲课教案

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内左手包于外 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 “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 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下面两种行礼方式是"揖礼"的衍生
1.抱拳礼
又称"拱"、"揖礼",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
下面两种行礼方式是"揖礼"的衍生
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
拜手
古代汉族男子一种跪 拜礼。在下跪时,两 手拱合,低头至手与 手心平,而不及地, 故称“拜手”。亦叫 “空手”、“拜首”。
02Part two 现代见面礼仪
(一)站姿、坐姿、走姿 (二)握手 (三)介绍 (四)递接名片 (五)递东西
握手
❖ 握手顺序 ❖ 时间和力度 ❖ 正确方法 ❖ 握手禁忌
介绍
尊者居后原则。 把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 把年轻者介绍给长者。 把主人介绍给客人。 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把迟到者介绍给早到者。
递接名片
❖ 递送名片的时机 ❖递送名片的顺序 ❖ 递送名片的礼节
递东西
❖ 尊重对方 ❖双方互视 ❖ 双手递物 ❖ 双手接物
鞠 躬
贴面礼
拥 抱 礼 吻 手 礼
合 十 礼
拱手礼是用在关系平常、平辈之间的礼节 作揖是以下对上 、或乞求时所用
顿首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 暂,故称顿首。通常用 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 礼。如官僚间的拜迎、 拜送,民间的拜贺、拜 望、拜别等。也常用于 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 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 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 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 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 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 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 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 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 此大礼。

握手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礼仪握手礼通常是用来表示欢迎、欢送、见面、相会、告辞,表示祝贺、感谢、慰问,表示和好、合作时使用的礼节。

一、握手的顺序(尊者决定;但主宾相见例外)一般情况下:长辈和晚辈握手,长辈先伸手;上级和下级握手,上级先伸手;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握手时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

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

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点头致意就行了。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

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

但主人和客人握手比较特殊。

按照社交礼仪的规矩,当客人到来之时,主人先伸手,这表示欢迎;当客人走的时候,应该客人先伸手,意思是再见。

如果主人先伸手了,就是逐客之意。

二、握手的正确方法上身微微前倾,两足立正,双方伸出右手,彼此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双方握着对方的手掌,上下晃动两到三下,(握手的时间3-5秒为宜),并且适当用力,左手贴着大腿外側自然下垂。

一般来讲,地位低的人迎向地位高的人。

两个人同时迎向对方也行。

三、握手的典型样式1. 支配式握手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

这种人一般来说,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凡事一经自己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风不大民主。

2. 谦恭式握手也叫“乞讨式”握手、顺从型握手。

即用掌心向上或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

这种人往往性格软弱,处于被动、劣势地位,这种人处世比较民主、谦和、平易近人,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

这种人往往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不固执,愿意受对方支配。

3. 双握式握手用右手紧握对方右手的同时,再用左手加握对方的手背、前臂、上臂或肩部。

使用这种握手样式的人是在表达一种热情真挚、诚实可靠,显得自己对对方的信赖和友谊。

拱手礼

拱手礼

拱手礼拱手礼又称作揖,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

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

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

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

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如果您是一位外国朋友,您一定也能从这个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问候中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您也许还会给我们回一个拱手礼。

1各国礼仪大约百年前,一向施拱手礼的中国人行起握手礼。

握手礼来自英国。

就民俗而言,只有英国(以及受英国影响的英联邦国家)等少数国家有见面握手的民俗习惯。

意大利、法国等施行混合礼节(有握手,也有其它)。

其它大国家,日本人行鞠躬礼(お辞仪),美国人行招手礼(同时喊HELLO),俄罗斯行拥抱礼,都不行握手礼。

由于英国的“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握手成为世界通行的外交礼节。

中国人把西方外交礼节当成了自己的民俗礼节。

一提到“外交”二字,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策略”、“手段”、“韬晦”。

在外交场合,即使是和敌对势力谈判,也要装模作样地握手,双方都会千方百计通过晚伸手、轻握、主动撒手等方式压制对方,抢占“外交”先机。

握手成为一种谋略,握手之前一般都要思考怎样握,以有备无患。

我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两位外交官面带笑容地握手,脚下却互相踢绊。

看到这样漫画对握手已恶其三分。

为何中国人非要引进用于外交场合的握手礼?原因很简单:英国军舰开到哪里,就强迫那里的人接受自己的语言与礼仪。

渐渐地,英语变为世界语,独属英国的握手礼变成世界官方外交礼节。

古代男女作揖的区别

古代男女作揖的区别

古代男女作揖的区别古代男女作揖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动作,用于表示尊敬和示好。

尽管男女之间的作揖都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在具体的细节和礼仪规范上却存在一些区别。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男女作揖的区别。

一、姿势和手势1. 男作揖:男性作揖通常是以双脚分开,挺胸收腹,身体直立为基础姿势。

在行揖时,男性会将右手贴于左手背后,掌心向上,然后略微低头,同时向对方鞠躬。

在揖回时,男性也会保持同样的姿势,向对方示意致谢或告别。

2. 女作揖:女性作揖时,相比男性的较为直接的姿势,更注重婉约和优雅。

女性作揖时,双脚并拢,身体稍微弯曲,手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外。

女性鞠躬时也较男性更为灵活和柔和,可依个人风格而有所变化。

二、深度和频率1. 男作揖:男性作揖一般比女性更深入和正式。

男性通常要低头至少45度,甚至更深地鞠躬。

在场合较为庄重和正式的场合,男性还会行“大揖”,即一次深鞠躬并配以必要的行礼动作,如将右手平摊于心口。

2. 女作揖:女性作揖相较于男性更为微妙和轻盈。

女性鞠躬不一定要低头至45度,但通常仍需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

女性的揖礼会根据不同场合的正式程度和对方的身份而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相对较浅。

三、用途和对象1. 男作揖:男性的作揖一般更多地用于向上级、尊贵的长辈、重要客人或重要人物表示尊敬和问候。

男性作揖时还通常会伴随着一些虚礼,如称呼对方的姓名和身份等。

2. 女作揖:女性的作揖则更多地用于不同社交场合中与对方的个人关系。

女性常常会在与长辈见面、服侍长辈、拜访答谢等时候使用作揖的形式。

女性的揖礼也常在正式的社交活动或场合使用,以表达自己的礼仪等方面的修养。

综上所述,古代男女作揖在姿势和手势、深度和频率、用途和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男作揖通常更为正式和庄重,女作揖则更注重婉约和灵活。

无论男女作揖,都是对他人尊敬和礼仪规范的体现,根据具体的场合和关系,选择恰当的作揖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咱们聊聊中国古代那些个见面礼仪,那可是真有讲究,满满的仪式感,让人一见面就觉着“哎呀,这人有文化,懂礼貌”。

首先啊,咱们得说说“作揖”。

这作揖啊,就像咱们现在握手似的,是古时候最常用的见面礼。

你可别小看这一拱手,里头学问大着呢。

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住右手,这叫“吉拜”,寓意着吉祥如意。

要是反过来,左手握拳右手包,那就是“凶拜”了,一般得罪了人或者丧葬时才用,日常可不敢这么来。

俩人一见面,互相作个揖,嘴里还得说着“久仰久仰”,那气氛,一下子就和谐了。

再来说说“跪拜”。

这跪拜啊,可比作揖要庄重多了,一般是给长辈、君主或者神仙用的。

想想那场景,穿着一身长袍马褂,规规矩矩地往地上一跪,双手触地,额头轻触手背,那叫一个虔诚。

特别是皇帝上朝的时候,大臣们一个个排队跪拜,那场面,简直了!不过啊,这跪拜也不是随便来的,有九拜之说呢,什么稽首、顿首、空首之类的,每种拜法都有它的讲究,马虎不得。

然后咱们聊聊“拱手礼”。

这拱手礼啊,其实跟作揖有点像,但又不完全一样。

它是两手合抱于胸前,表示敬意和祝福。

古代读书人见面特别喜欢用这个礼,显得文雅又谦逊。

比如说你考了个功名,回老家省亲,碰到儿时的玩伴,就可以拱手一礼,说声“别来无恙”,那感觉,倍儿有面子。

接下来得说说“万福礼”。

这个啊,是古代女子专用的见面礼。

你看那些古装剧里,小姐们见了长辈或者客人,就会轻轻弯下身子,右手轻轻搭在左手上,微微欠身,说一句“万福金安”,那叫一个温婉可人。

这万福礼啊,不仅表达了敬意,还展现了女子的柔美与端庄。

最后啊,咱们还得提一提“叉手礼”。

这个礼啊,你可能听说的不多,但它也是古代一种常见的见面礼。

特别是宋朝时期,特别流行。

怎么做的呢?就是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就像是咱们现在天冷了把手揣兜里一样,不过人家是露在外面的。

这个礼啊,既简单又实用,无论你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用,没那么多讲究。

总之啊,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那真是丰富多彩,每一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作揖礼男女的手姿势不同,作为长辈应该怎样回礼?

作揖礼男女的手姿势不同,作为长辈应该怎样回礼?

作揖礼男⼥的⼿姿势不同,作为长辈应该怎样回礼?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从⼈类会使⽤⼯具,捕猎开始说起
⼈类为了⾷物,地盘,经常发动战争
但如果遇到同部落的朋友怎么办?
于是⼈们为了以⽰友好,就会将武器放下
伸出右⼿,让对⽅抚摸,表⽰⾃⼰没有危险。

直到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了握⼿。

所以握⼿是国际的通⽤礼仪
随着疫情的蔓延,不握⼿,不拥抱成了爱对⽅的表现。

但是从礼貌⽅⾯讲,这似乎⼜有些不合礼仪。

不要忘了,中华民族有⼀个传承了三千年的⽂明:作揖
作揖礼也叫做拱⼿礼
⾏礼时,双⼿互握合于胸前。

当代⼀般右⼿握拳在内,左⼿在外;若为丧事⾏拱⼿礼,则正好相反。

不过啊。

男⼥作揖时,⼥性有别于男性
⼥⼦⾏拱⼿礼时,左⼿在内,右⼿在外,若遇丧事⾏礼,反之。

当然,关系不同,⾏礼的姿势也不同。

见到同辈⼈,叫做共⽴,上半⾝向前微倾15度,⼿朝前推。

见到长辈,叫做肃⽴,前倾45度。

如果成90度,叫做卑⽴,只有在隆重场合。

那么长辈要如何回礼呢?
迎⽴:双⼿向内拉,颔⾸⽰意,表⽰对晚辈的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作揖礼与现代握手礼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2013级旅游管理系
学号:0131112051
姓名:郭榕
浅谈古代作揖礼与现代握手礼
(内蒙古大学旅游学系2013级郭榕)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然而传习千年的文化终被西方礼仪所取代,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隐化。

这对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来说是一件不小的损失。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作揖礼和西方的握手礼,对比两种礼仪的利弊,借此希望作揖礼能被当代人所了解,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礼仪之邦独立自主国际化传承
毛泽东曾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知道东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优点,弥补不足。

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最常见的就是作揖礼,然而沿袭千百年的传统礼仪最终还是在鸦片战争入侵后逐渐消失掩藏,被西方的握手礼仪所取代。

这种取代在当今看来是好是坏很难评定。

为此,我们要了解作揖礼仪与握手礼仪,从中深入了解其利弊。

一、作揖礼与握手礼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拱手为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常用的礼节。

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内左手包于外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1据考证作揖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中有一种说法是“拱手作揖”,其具体形式是将自己的双手握住,向受礼者不断摇晃.一是将两手掌互抱成拳状,称作“拱手”;另一种是将两手掌平合,称作“作揖”。

拱手礼一般用于迎送宾客,而作揖适用于敬神、尊长,是一种更加体现真诚尊敬的礼节。

其伦理基础是行礼者表示谦逊,对受礼者表示恭敬、尊重之意。

以此待人,能收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易于建立彼此间的友谊。

握手礼源于欧洲,自辛亥革命后传入中国。

相传握手礼来源于古代“刀耕火种”时代,在狩猎和战争中,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在遇见陌生
1摘自《百度百科》
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相互触摸对方的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着什么武器。

这种“友好”的表示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握手”礼节。

由此看来,“握手”礼的伦理基础是“诚实、不欺骗”,没有阴谋,是坦诚的表露,推而广之,即是“友好”。

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

握手时,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交,拇指张开下滑,向受礼者握手。

中国古代作揖礼与现在的握手礼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民族伦理观念的差异性。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是谦逊恭敬,因此行礼时要弯腰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包含自谦的含义。

西方的握手礼则体现着平等,友好。

通过握手传递信息,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

二、优势及弊端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然而传习千年的见面礼仪——作揖还是被西方文化取代。

作揖礼仪已经退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被冠以“封建的罪名”。

只有在影视剧,舞台剧中才可以见到他的身影,然而也是“山寨礼仪”,没有标准正确的动作规范。

作揖,是否适合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呢?本章通过作揖礼与握手礼进行对比,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作揖礼仪。

(一)作揖的优点
1.作揖行礼较为独立,卫生。

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

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常见的还可以点头或轻微的鞠躬。

整个行礼过程只需个人独立完成,受礼者同时做出回应即可。

而现代的握手礼由于需要双方手部接触,容易传播细菌病毒,如果一人手中有污渍,会给对方带来心理上的不便,影响进一步的交往。

2.作揖提供方便。

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

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

一次诚恳地作揖礼便可解决对众人的一一握手之礼所带来的繁琐。

3.作揖礼较为自主,可避免尴尬。

我们都知道,与人见面握手时,常常会出现一方伸出手而另一方不作出回应的局面,导致施礼者尴尬。

有的男士怀有不良
企图对女士施握手礼时也会产生尴尬情绪。

作揖礼很好地避免了这些尴尬,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4.文化内涵深厚。

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且是等级秩序的标志,是一种被不断强化、深化的伦理道德观念。

古人认为人之所以有别于禽兽,是因为人能讲礼,礼成了文明的标志。

作揖礼体现等级制度,融合了儒家思想文化,区分老幼尊卑,尊老爱幼。

而握手礼是现代的交际礼仪,是由西方国家传入,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

施礼程序化规范化,缺少人情投入。

(二)作揖礼的不足
1.等级观念严重。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严明。

古代作揖礼位次低的要先给位高者施礼,且礼数更为繁多严谨。

现代握手礼仪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维护人权的基础之上;现代礼仪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好、尊重,营造的是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创造的是一种舒适和平的生活环境。

遵循的原则有真诚、理解、宽容、互尊互帮、谦虚随和。

2.不易洞察对方心理,不易传达态度。

由于作揖时实力者与受礼者都是独立的,没有肢体接触,很难猜测感知双方心态。

然而握手礼由于双方可自行调节握手力度,握手力度的不同就可以传达双方的处事态度,从而确定能否进一步交流。

3.不能与国际礼仪接轨。

国际礼仪中通用的是握手礼,拥抱。

在进行国际会晤,交流时则不能使用中国传统的作揖礼。

但是,如果是外国来访,则可以“入乡随俗”,使用本国传统礼仪。

作揖礼与握手礼各有所长,也有欠缺,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否定,亦不能全盘肯定。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三、弘扬作揖礼
作揖礼是中国古人的智慧,蕴藏着深刻的儒家文化和中国人的处世之道,虽然存在着与现在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但随着中国人的改造与创新进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新时代的“作揖礼”不可不说是世界文化之林的又一文化遗产。

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利益方式,凸显国人的谦逊诚恳,向世人展现中国人的儒雅风貌。

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是,中国并没有全盘西化,中国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家,只要是优秀的东西,中国就不会舍弃,同样,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
化又怎么会置之不理呢?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关键词:作揖礼
2.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百家之言
3.曹俊从握手礼看中西文化差异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