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及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老子与道家的关系
2.道法自然的概念
3.道法自然的现代意义
正文
1.老子与道家的关系
老子,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被尊奉为道家的始祖。

道家学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重要观念。

2.道法自然的概念
“道法自然”这个词语出自《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里,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道法自然就是指道遵循自然规律运行。

换句话说,道法自然是指人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无为而治”。

3.道法自然的现代意义
道法自然的观念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首先,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当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秉持道法自然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其次,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和功利,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老子的无为而治理念,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从内心淡化欲望,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实现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总之,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无为而治。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韩海泉【摘要】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老子;道;人;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作者】韩海泉【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现代工业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危及人类的生存。

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正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代意义的问题。

今天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去解读老子的自然之道,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取向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这些思想有助于引导人类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老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那就是道。

关于道,老子有简要的概括:[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第二十五章)这“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成”物即是老子的自然之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

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

”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

老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老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老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引言: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形而上学的奠基者。

他作为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原创性形而上学家,其深湛的智慧都蕴藏于《老子》一书五千字中,但《老子》一书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他说的“道”“自然”“无为”是什么,它们在老子思想中战友的地位?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老子思想是我国五千年思想文化的精华,其最深刻之处在于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而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思,实质上也是一种忧患意识而且是更深一层的忧患意识。

因为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只关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

老子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不同于儒家的眼光。

他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往往具有更为普遍和永恒的意义。

因而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老子的思想便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思想,生态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关于自然的观念和理论。

自然主义是老子思想的灵魂,是老子为人们提供的处理一切事务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也是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的主要体现之所在。

我们知道,“无为”是《老子》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无为,即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规律,遵从自然规律办事。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其中的核心命题,“道法自然”按字面意思即可解读为道以顺应自然为法则。

自然主义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老子思想进步性和对现代社会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从生态、政治、管理、生活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思想。

现今,人类智力不断开发,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自然环境也被破坏得非常严重,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起来,。

老子的自然观及其现代教育内涵

老子的自然观及其现代教育内涵

老子的自然观及其现代教育内涵老子的自然观:“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由婴孩素朴自然的本性出发,要求人们克服私心和欲望,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人的本性, 以此来克服社会文明对人的异化和控制。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应亥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本性。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 天则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的依规,道则以自然为归。

对道的理解人们各有其观点, 通常认为老子的道既有作为宇宙论, 本体论、发展论意义上的天道,也有作为为人处世,人之为人的人道。

老子的自然观的现代教育内涵:教育教学活动应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消除额外压抑和人为的负面影响。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天道(自然)的发展规律,作为形而上的天道下落到形而下的社会生活之中即为人道,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的教育也要遵守着教育的“道”一即教育活动的发展规律,遵循人的自然本性。

教育既有传承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也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功能,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压抑和异化的过程,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文明的合理压抑和异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额外压抑,人被异化为某种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的本性。

因此,教育只能赋子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合理压抑,不能增加额外压抑, 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应尽可能保存人的自由素朴的本性, 可以说一种好的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生存、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又具有某种去社会化的功能(个体保持本性,追求精神完善的自由意志和伦理道德)。

学校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去进行, 拒绝和排除外在的、人为的、不合理的压制,为人的成长和发展创设自然和诺的环境,这样看似无为的教育培养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反观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教育中人的被压抑和异化的状况仍然以某种看似合理的和隐葡的形式出现,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学校教育忽视人的特点和因素, 脱离了教育规律的“有为”所造成的,学校教育所能做的、最应该做的是:在立足人的本性基础上,顺应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和必要的教育,祛除人为的额外压抑,使教育成为人之为“人”的教育,还教育的本来面目。

“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用老子的话说,叫做无为自化,自然而然。

因此,“道法自然”就是“道”性自然而法其自性。

并非在道之外别有一个自然,道要以它为法则。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之所以被尊崇,就在于它对万物不加干涉而顺任自然。

既然道性自然,那么,效法道的天、地、人也必以自然为理法,其本性也和道一样,无为白化,自然而然。

老子认为自然之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所应遵循的根本规律和根本原则。

人作为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无论对待人事还是自然界,也理应“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严格遵循自然法则。

所谓“道法自然”,王弼解道:“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道”的本性在于自然无为,它虽然生就了天地万物,但这一切都是“莫之命而常自然”的,人法道而行,对于自然界和社会,也应辅助天地万物人事成就其自然本性。

这种“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根本否定了“神”的存在,否定了“神”对世间万物的创造和主宰,提出了关于世界构成的物质性的总根源,为纷纭复杂的现象寻找到了一个统一的、概括的总原则,把中国的哲学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也是对当时传统的天命神学的挑战,反映了春秋末期理性觉醒和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

古人观察自然界,发现万物自由生长,好象不受控制,但又时时受控制。

举例言之,草木春天发芽抽叶生长,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就枯黄萧瑟了。

草木的这种现象,是自己如此的,别物控制不了它。

但它又是受控的,它不可能在秋天发芽抽叶生长,在春天果实累累。

是谁使它如此呢?老子抽象出一个道,是道在背后起着主宰的作用。

但道使万物如此的作用方式是柔弱的,它不会改变日往月来,寒往暑来的规则,也不会改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则,因此,万物的生长就有两个含义,一是道是万物的控制者,但这种控制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给予万物自由生长的权力;二是万物自由生长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有一种力量在限制着它,这个力量来自于道。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老子道法自然名词解释
摘要:
1.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简介
2.道法自然的概念与内涵
3.道法自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应用
正文: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法自然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旨在阐述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是指道(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所体现出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它强调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循道的原则,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发展。

这一理念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法则,而非人为的干预和强制。

在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境地。

在现代社会,道法自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当借鉴道法自然的思想,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人际关系、企业管理等方面,道法自然也提醒我们要遵循规律、顺应民意,以实现和谐共处。

总之,老子道法自然的名词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处理事物的方法,引导我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活。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尽管距今已有数千年,但老子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当代人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主张遵循自然之道。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追求高薪、名誉和地位,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衡和个人的真实需求。

老子的思想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摒弃虚浮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平衡。

当代人应当通过减少物质欲望,减少对外在影响的依赖,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只有当我们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平衡,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二、无为而治:积极无为的处世哲学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通过顺势而为,不强求主观的干预。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过于焦虑和努力,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外界的事物,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和情境下,顺势而为,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当代人应当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度努力和控制一切,而是顺时应变,善于选择和把握机会时,我们才能达到更好的成就和更轻松的心态。

三、柔弱胜刚强:温和和平的处世智慧老子的哲学思想赞扬柔弱胜过刚强,主张以温和、合作和平的方式处理事务。

在当代社会,竞争与冲突日益加剧,人们常常以强者的姿态对待问题和他人。

然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通过柔弱和相互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处理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和谐。

当代人应当以柔弱和平为导向,通过理解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只有当我们以和平和善意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他人和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及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

其基本内涵包括:道体本无;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从本质上看属于自然主义。

老子哲学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之物,才能免于“不知常,妄作,凶”。

这对于当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d261
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思想家。

老子哲学从宇宙观到人生观和政治观,都围绕一个核心——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

关于道。

《老子》二十五章讲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说明:道是先天地生而又寂辽无边,是宇宙的根源。

其名称为大道。

老子之道对人的认知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正所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抟之不见,名曰微”。

其情状也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去描述的。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这种似物非物的东西“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故“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由于人们无法捉摸作为天地万物根源的大道而它又确实存在,所以老子指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用“常有”、“常无”来命名之。

说明道体本无的精微玄妙。

而玄之又玄的道恰恰能够成为众妙之门。

老子把道体归结为无,一方面是就道与有型的实物对比而言称为无。

另一方面是就人们对道的把握
来讲,道是很悠远无边的东西,非人为的力量能乞及。

即使人们认识到一些并名之,也不过是“非常道”、“非常名”。

而且致力于对道的认识是无益的。

人们的认识越多,欲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会产生追逐,这是偏离大道的做法。

为道之人往往不会这样。

为道者虽然对自己是损失,而且还会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但恰恰与道越来越近,这是符合大道的做法。

道生万物是道的基本属性和功能,与道体本无是内在统一的。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本身就蕴涵了道创生万物的功能,道体为“无”意味着同“有”具有对称性。

这里的有即万有(万物)与“常有”(道)相对立,二者是创生和被派生的关系。

正由于道本来就蕴藏了物,“道之为物,惟恍为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恍惚之中存在物、象、精、信。

所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关于道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哲学“主之以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相合为和气加阴阳为三,生演出万物。

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无私无欲、无所爱憎的。

道何以生万物?是由于道体空虚。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一直处于常虚、永远都不充盈的状态,才具有创生万物的功能。

正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就象鼓风吹火的风箱气筒一样,其内藏为虚,却呼呼生风不绝,运化万物,使万物化生不竭。

这种“有生于无”的
玄妙在老子第六章讲得很精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为生有的东西不能为有,只能是无。

老子以谷喻虚(无),虚则神存其中。

如果以有生有,有即有限,有生必有死,反而走向绝亡。

而道是玄牝,独一无偶,玄牝体虚,创生万物却生生不息,永恒存在,不会消逝。

道法自然是老子之道的重要内容。

老子二十五章论及道体时谈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指天、地、人都有各自遵循的法则——道,道也有自己必须遵循的法则——自然。

这是道之所以为道的特质。

自然即自然而然,自己是自己的原因。

“道法自然”说明道是自本自根、自成自因的东西,是万物遵循的不彰显、藏而不露的总规律。

自然是独立无偶、无任何东西与之匹称的。

所以老子又称道为“一”并进一步说明“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如果违背自然,将是“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道作为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无所作为却又无所不为。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没有什么能够支配它却又没有什么不被它支配。

老子还对有些规律进行具体的描述,这些规律就是总规律即道的具体化。

包括自然界固有的法则和对人生利益而言必须遵守的方法原则。

如(一)相反相成。

老子从自然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立关系引申出普遍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老子二章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和善的事情,反而就恶、就不善了。

由此得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即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没有彼方就没有此方。

老子还以弓为喻,谈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对立的东西都是相反相成的。

(二)反者道之动。

这是老子关于自然变化必须遵循的规律而提出的著名命题。

意思是讲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即物极必反。

老子指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物壮则老”。

不仅如此,老子还注意到事物的转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告诉人们做困难的事要从简单开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三)注重事物的反面。

由于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老子强调要注重事物的反面。

当事物在发展中呈现某方面性质的时候,事物的另一方面性质也同时潜藏着。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在二十二章还提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从而达到“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既是自然之道,又是人们的行为之道。

老子之道,从道体本无到道法自然、从自然本体论到万物生成论,
似乎离人事而论天道,是在关注天地万物的本质为何,其实绝非仅此。

概观老子思想,并不难看出其本意。

老子思想产生在乱世。

在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已经发生了严重危机,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众所周知,中国历经了长时期的始前演变,中经夏殷西周上古三代的发展,特别是西周“制礼乐”后形成起来古代文明制度,到老子时代遭受了全面危机,以致于包括孔子的“制政之学”也无力回天。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站在否定礼乐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立场,对人类文明提出了挑战。

老子认为文明社会所产生的乱象:贫穷、昏乱、盗贼、战争、争夺、罪祸、轻死、声名逐利、欺诈等一切罪恶,皆是由于文明日开、智慧日多、民多利器、上之有为和多欲、礼乐制度、仁义道德等造成的。

对此,他以超贤的睿力,洞察宇宙社会人生,通过对人类文明进行深刻反思,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负面影响和负面作用,极力地抨击了文明的异化现象,指出文明危机是文明自身造成的,从而创改中国文化之主流。

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认真反思的第一人.这也是老子思想的意趣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这在带给人类极大的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出现了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关系失调、道德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严重问题。

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

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应该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
自然的和谐。

同时人们应当保持人自身固有的自然本性,皈依本真。

讳忌浮华轻薄,避免祸乱缠身。

对此,老子为人们想出了一些掩护、保存自己力量的办法,启示人们不要暴露自己,要极力隐蔽自己。

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尽量做到平静烦心,顺应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