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外战争中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国内外战争中的影响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便是一支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在现代军事领域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其代表作为以《孙子》为首的所谓武经七书)已经完全过时了,在以精确制导,全球快速机动,GPS和C4ISH 为特点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面前完全是故纸一堆;而另一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美军就是在孙子兵法指导下打赢了海湾战争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甚至煞有其事地宣称,美军指挥官给每个美军大兵都发了孙子兵法,让他们临阵好好学习,书就装在大兵们鼓鼓囊囊的大背囊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
一、西周时期的《尚书》、《军志》、《军政》是中国最早的兵书,它们虽然早已消亡,或仅存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理性原则。
例如: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等。
二、春秋末期出现的《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立意高远、深邃独到、哲理性强,素有“兵家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之称,为历代谈兵者所推崇,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共十三篇5900字。
三、战国时期,又诞生了《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等一大批兵书巨著,达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高峰。
军事文化与军事理论

军事文化与军事理论军事文化和军事理论是现代军事发展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密不可分,在军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军事文化与军事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军事实践的影响。
一、军事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军事文化是指特定军事组织或国家内部的一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
军事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历史传承:军事文化是历史长河中军事实践的积淀,承载着丰富的经验和传统。
2. 崇尚忠诚:军事文化注重对国家和组织的忠诚,强调军人对军事职责的执行。
3. 强调纪律:军事文化侧重纪律、规范与组织,塑造军人的行为规范。
4. 强调荣誉:军事文化凝聚了对军人荣誉的追求,以及对军事业绩和勇敢行为的赞美。
二、军事理论的概念与分类军事理论是对军事现象和军事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军事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实施,探讨作战方针、战役布置和指挥战术。
2. 军事技术理论:研究军事装备、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探索战场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问题。
3. 军队建设理论:研究现代军队的组织与管理,探索军队人员培养、装备采购等问题。
4. 军事历史理论:研究历史战争,总结战争规律和经验,为当代军事实践提供借鉴。
三、军事文化与军事理论的关系军事文化和军事理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军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军事理论的发展方向和内容,而军事理论也是军事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1. 文化与理论的相互渗透:军事文化对军事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军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导军事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2. 文化与理论的互相借鉴:军事理论不仅从军事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同时也促进了军事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3. 文化与理论的相互补充:军事文化和军事理论在各自领域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相互补充,形成了军事思想和实践的完整体系。
四、军事文化与军事理论对军事实践的影响军事文化和军事理论对军事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促进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和军事战略的实施。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中国古代,无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许多优秀的军事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的具体特点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丰富的战争实践,形成了中国古代颇具个性的军事战略思想。
一是强调制定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把研究和制定事战略思想,作为保国安民的根本大计,作为指导战争行动的重要前提。
商周之际的姜太公提倡“本谋”,认为进行战争先要制定相应的策略。
齐国的管仲指出,“凡攻伐之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要求必须做到“未战而庙算胜”,只有制定正确的战略思想,做出合乎实际的战略决策,才能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和最后胜利。
二是军事战略思想的科学性。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概括起来讲,就是关于战略问题的朴素唯物论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深刻体现着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认识。
从《易经》的变化之道和阴阳之理中,引出了敌我、速久、远近、利害、奇正、虚实等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从而指导和进行战争。
坚决反对“天命观”,明确提出必须“禁祥去疑”,“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而知敌情者也。
”既讲求经、道、通,也注重权、法、变,把原则性与灵活性、长远性与阶段性、连续性与时间性有机统一起来。
同时,主张多法并举、多策共用,以政治、外交等手段密切配合军事行动。
三是军事战略思想的实践性。
军事战略思想本身虽然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是思维的产物,但决不是纯思辨的科学,它深深植于战争的实践,并被战争实践所检验。
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和指挥者,我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通过对战争一般规律的思索与探求,把从战争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教训,从感性知觉上升到理性认识,把一般的战术战法进行高度概括,用于指导战争,从而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军事战略思想家,比如孙武、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等。
对战争不同认识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对战争不同认识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对战争的态度有许多不同。
表现在多方面。
1、投降不是耻辱,战俘得到应有的尊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战争是一种残酷和不人道的行为,具有排斥理性和不符合常规的性质。
因此当军人在战斗中尽了最大努力仍无法摆脱绝境,他就有权利放下武器向敌人投降。
这时他仍然是光明正大的,合乎人道和保持了荣誉的军人(战俘)。
为了让他的亲属知道他还活着,根据西方公认的国际惯例,敌国一方还得把他的名字通知中立国。
战俘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家庭成员来说,都不能算作蒙受羞辱(见《远征军入缅作战》)。
美国政府甚至发给参战军人说明词,一旦被俘,便立即呈上,这样就可以保全性命。
而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人,则认为战争中被俘是莫大耻辱。
似乎只有流尽最后一滴血,才是令人敬仰的英雄。
所以,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180师近一万人被俘后,回到祖国的都是灰溜溜的抬不起头,在历次政治斗争中,都成了“运动员”。
对待战俘,西方国家确保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没有将其定死罪的,即使他们越狱逃跑,抓回来,还是继续服刑,不能执行枪毙。
当然,像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身穿韩国军装,奇袭白虎团的行为,属于间谍行为。
如作战人员被俘,就不按战俘对待,可以按间谍罪处死。
日军在1937年12月占领南京后,对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仍大肆杀戮,属于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反映出日军残暴与野蛮。
一个参与对香港作战的刚刚增补入伍的新兵战后回忆说,我承认打死了四个英国士兵,用刺刀挑死一个还没有咽气的英军俘虏;那时,没有一个军官向我们宣布日内瓦条约。
我们从医院里搜出90多名英军伤病员。
吉田大作下令,我们用刺刀一鼓作气地挑死64名挣扎的英军伤员,这里便成了杀猪场,到处都是被杀未死的英国人的嚎叫声。
2、暗杀敌国君主或统帅是不合法行为日本二战战犯山本五十六,曾直接策划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的偷袭,造成美军的重大人员伤亡,可以说是美军不共戴天的仇人。
1943年4月,日军从拉包尔基地对太平洋上瓜岛附近美军进行轰炸。
中国和西方的战略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更哲学,西方重实战

中国和西方的战略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更哲学,西方重实战中国和西方的战略文化观上的差别,是造成外界对中国军力发展的误读又一大诱因。
相比中国博大精深的《孙子兵法》,西方军事学的发展完全是另外一条道路。
和《孙子兵法》中的高度概括性、具有深远哲学思辨思想的语句和章节相比,西方古典军事著作则更具体、更贴近于实际作战。
无论是古希腊色诺芬的《长征记》还是古罗马凯撒的《高卢战记》,不但字数远超过《孙子兵法》,而且有大量的内容涉及到实际的战斗,甚至是战术级别的作战。
请看下面一段色诺芬《长征记》的片段:“这时来人便去领路。
但是克利尔库斯虽然订好休战,却使他的队伍保持进军的战斗队形,并且自己指挥着后卫部队。
他们总是碰到壕沟,水道充满了水,没有桥便不能越过。
他们使用倒下的和自己砍伐的一些棕树制做了一种桥。
这时我们能够很好地看到克利尔库斯如何指挥用兵。
他左手执枪,右手持棒。
当他认为其中有人执行勤务不力时,他便准确地指出此人,予以打击;同时他自己也投身泥泞协力去干。
”即使是在西方军事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谋略》一书中,作者古罗马军事家弗龙蒂努斯也依然认为,尽管“战略”和“谋略”的性质很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凡指挥官实施的行动是以深谋远虑、目标明晰、有胆有识、决心果断为特征者,应归属战略项下;有些行动具有此类特征中的某些独特的形态,则应归类于谋略。
这后者的主要特征通常是依凭熟巧和机敏,生效于敌人逃遁或被摧毁之前。
”《谋略》和中国的《三十六计》非常相像,但是《谋略》的战场感极强,都是军队一线战例的汇总,而不是后方的运筹帷幄,和《孙子兵法》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更不相同。
孙子兵法在《孙子兵法》的影响下,中国军事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谋略。
再加上儒家文人开始主宰历史的写作,因此中国的古代史有关军事的记述绝大部分侧重于战争酝酿阶段的纵横捭阖、逐谋斗智,而真正描述战争过程的往往就简单的几个字,如“大破之”“大败之”云云,一笔带过。
我们概不知道双方是怎么胜败的,也没有一些可操作性的东西在里面。
浅析中外古代军事思想各自之特点及区别1000字

浅析中外古代军事思想各自之特点及区别中西方军事思想特点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十分繁荣。
继春秋战国时代诞生的《孙子兵法》之后,到宋朝时期形成七大兵书,号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三略》《司法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与“五经”相对应,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典籍)。
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西方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同时代并立的还有约米尼的《战争的艺术》——在当时,后者的影响力一度超过《战争论》,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军官几乎人手一本《战争的艺术》。
中西方军事思想主要区别中国军事思想重谋略,西方军事思想重技术。
中国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谋略学。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
”毛泽东军事思想倡导,“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乔良、王湘穗《超限战》理论则完全超脱军人对军人、国家对国家的传统战争思维,从更广义的视角思考现代战争方式方法。
这些军事典籍无不闪现着我国传统军事思想谋略和艺术。
就像打太极一样,中国最顶级的兵学大师总能恰当地避敌锋芒、击敌软肋。
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从来没有最强的敌人,也没有最弱的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总能找到对付敌人的方法策略。
相比而言,西方军事理论更重视技术,更重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
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西方社会逐渐养成对科学技术深深的崇信,甚至把科学技术看成一种信仰,以至于在军事理论创新过程中自发地引入这种科技素养、科技思维。
可以发现,每涌现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西方国家就会提出一种新理论。
例如,20世纪20年代,飞机诞生仅仅数年后,意大利军事思想家杜黑便提出制空权理论;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美国海军提出“网络中心战”……现如今,无人技术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初露端倪,美国DARPA又适时提出“马赛克战”理论。
究其原因,这种区别可能与西方科学技术长时间持续发达、而我国科学技术起步较晚有关。
中西方军事思想对比

中西方军事思想对比杜燕波对双方军事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中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源头及基本脉络理论都可能从《战争论》找到踪迹;中国军事理论则以《孙子兵法》为总的根源而发扬光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争论》诞生于18世纪后拿破仑战争时代,《孙的正确指导下,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在建国初期打赢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而奠定了新中国不容忽视的国际地位。
1999年,乔良、王湘穗合著的《超限战》号称“21世纪集东方智慧之大成的军事学术”,一经出版便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据说,该书是三本中国人写的、入选美国西点军校“必读书目”的作品之一(另外两本分别是《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足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人民军队开启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新征程,并逐渐形成伟大的习近平强军思想。
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西方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同时代并立的还有约米尼的《战争的艺术》——在当时,后者的影响力一度超过《战争论》,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军官几乎人手一本《战争的艺术》。
一战前后,随着飞机、坦克等机械化兵力的出现,西方军事学术进入空前繁荣期,涌现出英国富勒的《装甲战》、意大利杜黑的《制空权》、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等军事理论(论著)。
二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实力大不如前,世界进入美国一家独大时代。
1982年,在反思越南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美军将“空地一体战”理论写入作战条令。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成功实践了刚刚提出的“五环打击论”,取得令人侧目的作战效果。
几乎同《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开源之作(layered stand-off)就是美国人造的词,用来形容现代条件下中、俄军队的强大攻防与反击能力。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概念”,正如数学、物理等理工科一样,概念是逻辑(科学)的起点。
从军事思想角度探讨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优劣-鸦片战争论文-军事论文

从军事思想角度探讨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优劣-鸦片战争论文-军事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迄至19世纪中叶,清朝已经与发生在欧洲16-17世纪世界近代第一次军事技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的世界近代第二次军事技术失之交臂,船炮等军事技术仅处于欧洲17世纪木质风帆时代的初期水平。
欧洲船炮等军事技术正处于由木质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舰时代的过渡期,即处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三次军事技术的前夜。
这是中西方军事技术优劣的时代背景。
总体来看,现今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从中西方思想角度泛泛而谈者众多,但从军事思想角度探讨者甚少。
军事思想是军人的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民族精神是灵魂,思维方式是框架,科学知识是基础。
一、中西方军事文明氛围的不同制约双方军事技术的发展尚文与尚武是人类自我发展和对外交往活动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凡文明民族皆不可缺。
但相对而言,中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念对于文治与武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思维定势和民族行为的实践来看,中国相对尚文,西洋比较尚武。
此特点孕育在中西方国家的早期历史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尔后相当长的人类社会〔1〕。
由于西洋海洋经济方式的制约、个体自由的价值追求与好战的军事攻略价值观念的引领,海洋商业军事文明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初具雏形。
迄至15世纪后期,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向海外大肆侵略,近代海军迅速发展,海权观念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了强大的近代军事文明,尚武、扩张、征服成了这种文明的首要特征〔2〕。
侧重效率、进取、开拓、尚武好力,尤其重视军事技术的革新与发明,此乃西洋军事科学技术观的核心要件。
今美国人说:西方武装力量通常总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技术上的先进弥补数量上的劣势。
看起来西方一直对接受新技术异常敏感,不管这种新技术是来自它自己的发明家还是来自外部。
技术革新以及同等重要的对这种革新的迅速反应能力很快便成了西方军事文化的特性〔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军事思想是“对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的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其来源于军事实践,以理论的方式指导军事实践,并随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他产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的基础之上,同时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
军事思想的性质又由一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政治观念决定, 同时, 文化、道德伦理、法律、宗教、民族、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军事思想的发展, 所以考察军事思想的意义及特征,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切入。
其中文化差异是军事思想差异的本质原因, 军事思想是人们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是人类社会和战争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并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战争的日益频繁和规模逐渐扩大,作战样式的改变以及人们思维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由一个从朦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自低级向高级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不同的社会文明以及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特质,深刻影响着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使中西军事思想各自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面貌。
而二者的交流与互补, 则成为军事思想发展史上颇令人注目的重要问题。
下面就中西方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于“西方”及“西方军事思想”的界定与认识自古以来,中国对于“西方" 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将“西方”界定为古代华夏文明之外的其他早期文明地区,认为这一些文明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起源;另一种看法认为只有早期爱琴文明、迈锡尼文明才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真正源头;发展到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人进行以及世界中心的转移, 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意义上的非欧洲西方国家由于其在历史渊源上与欧洲文明的联系,尽管存在着地理上对于古代西方文明中心的偏离,但仍被纳人“西方”或“西方文明”等话语的意义涵盖范围; 这一种情况也体现在地处亚洲的日本身上,在西方八国集团中便有日本的席位,其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军事思想都受西方国家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经历了几十年的争霸时期,并分别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领军国度,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西方指的便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其成员国。
二次大战中巨大的利益获得与对当代先进科技的掌握及其在军事领域的运用,特别是前苏联的解体造成的世界体系的失衡,使美国成为西方乃至世界的第一军事大国,其军事思想成为当代西方军事思想的最重要来源,如美国历届政府的核威慑政策、现阶段布什政府的NMD 战略、对待敌对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等等都对其盟国甚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美国的西方盟国在某些具体战争问题上与美国的态度有时也会南辕北辙。
但总体来讲,其利益关切与价值观念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共同的世界观基础上, 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方法论中产生了些许偏差.对当前西方军事思想的考察离不开历史的关照.在思想层面 , 以美国为首的当代西方军事战略仍然是对古代西方军事思想本质的继承,仍然是产生于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及以后近半个世纪逐渐形成的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延续, 在现阶段, 其军事思想是为其推行掠夺扩张政策服务的,在政治上具有侵略性和反动性.二、中西方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战争态度军事是带有强烈对抗性质的社会现象,在如何对待引起对抗的矛盾的问题之一, 中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总体原则是亲仁善邻、顺俗施化、以德怀远, 而西方的总体原则为以武力征服天下。
中西方战争态度的不同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 其军事思想形成于中国古代封闭稳定的农业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中,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开始占统治地位,“儒释道并举’,也不能动摇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形成了内“仁”外“礼”的儒家伦理秩序, 这是形成中国军事思想的文化基础。
而且在“儒释道”对待战争的态度上, 儒家不主张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而强调道德修养;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 讲求社会和谐;佛教更是连杀生都视为异端行径, 更何况人类战争。
中国军事思想的形成还与中国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关,比较讲求安逸.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霸主地位之争(那一时期也还没有形成儒家的伦理秩序), 总体上相对于西方国家战乱不太频繁。
在封建社会后期, 统治者大多力避战争而追求安逸, 除镇压叛乱及农民起义外, 较少主动向外用兵,特别是近代以来, 更是以割地赔款逃避军事冲突。
“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看到了明朝军队的强大与精良, 却是完全防御性的,中国并没想用这支军队去进行侵略’然而,中国并不是不重视军事, 只是其战争态度与西方有很大不同;首先,在如何对待战争态度上, 中国承认军事在维护国家稳定与社被安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其次,在战争的运用方法与原则中国讲究“势”的作用,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的最高境界, 同时以“德"顺化外邦; 再次, 在不得已而用兵或是为统治阶级利益而征伐时,也会讲究“师出有名”,将战争的正义性或是自身解释的合理性作为用兵的理由;最后, 在战争目的的终极追求卜,还是希望通过“势”的合理运用, 达到对立双方的和谐与平衡. 以期亲一几善邻、以德怀远。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便是文化观念以及战争态度所决定的外交策略而在地中海沿岸与欧洲大陆成长起来的西方文化则是投机贸易交流文化。
主张胃险与扩张。
在西方历史卜. 战争连年不断, 除西欧各民族自己的相互征战, 还经常联合或独立对外用兵, 所到之处近至地中海沿岸,远至亚非拉,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众多原因掺杂其中,处处体现了西方人崇尚武力、喜欢扩张与冒险的文化特征。
二战之后, 西方的许多殖民地脱离殖民统治,建立起拥有独立主权的发展中国家, 西方国家对其以军事手段直接占领已不可行,所以其侵略的方式转换为经济控制, 而发展中国在逐步掌握或部分掌握了自身的经济命脉后,西方国家则又采取了文化侵略的路径; 无论军事占领、经济控制还是文化侵略,仅仅是手段的不同, 其扩张与占有的欲望和本质没有什么改变, 而且, 在其他非军事手段不能达到目的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是会动用武力来力图解决问题。
911之后, 美国不顾联合国宪章以及其他国家甚至部分盟国的反对,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现在却陷人了战争的泥潭;无论战争最终结果如何,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其中之一便是美国欲在中东地区通过推行其文化价值观念改造阿拉伯世界的想法缕缕受挫,于是采取了战争这一极端的方式; 从文化背景上看,以美国为伦表的西方国家是不会采取和谐万邦、和平共处的政治策略, 而会使用某一种自认为有效的手段对他国实施改造甚至侵略, 于是战争便成为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的极端行径。
三、中西方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双方军事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而“思维方式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方式, 它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思维方式作为客体主体化的结果, 反过来又成为主体客体化的精神准备和观念开端,成为人们进一步从事各种具体认识活动的内在起点, 成为主体认识客体、评价客体的观念模型,进而成为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意识’和行为观念。
’ ,泛针对中西文化背景,总体来讲,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于: 东方强调主客体的统一而重综合, 西方强调主客体的对立而重分析。
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对于军事问题的思维方式上,东方重视战争的谋略艺术,西方则强调科技的强力作用。
中国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善于思辨,长于综合思维,比如中国的语言, 话语不多却往往寓意深刻, 是典型的“高语境”语义系统。
在中国的军事思想中谋略思辨的内容较为突出, 对于战争能以综合辩证的语言提出高度概括性的思想,并在长时间大范围内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在具体的军事运用中, 强调了战略的‘意’, 与战术的“形”。
当西方人还在以马其顿方阵进行简单对决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就已提出了敌我、攻守、虚实、劳逸等战斗矛盾概念,并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孙子兵法》、《司马法》等军事著作主要提出了形而上层面的战争原则,而不是具体的作战方法和建军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战术上, 中国人用兵讲究策略, 研习阵法,甚至于为了保证部队的灵活机动以求得阵法的变化, 中国量应用了轻装步兵与骑兵, 虽然其与重装战斗人员相比, 防护性大大降低,但得到的是部队的机动性。
应当说,在战术运用于阵法变换上, 中国较西方丰富许多。
而西方军事思想则强调实证主义精神,长于逻辑分析,这不仅体现在古代西方用兵的策略、战术布阵的安排上,更体现在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中.近几十年来, 西方人在注重理性实证思维的影响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积极引进自然科学方法及量化分析,对国家战争思想、战略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将战略明确界定为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马汉在《海权论》中就明确提出要控制海洋必须建立起一支由装备着大口径火炮的重刑战列舰组成的强大海军。
这些军事理论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西方军事思想的发展,它的产生也与西方注重实证与逻辑的文化背景有关。
所以“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 由于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极为重视技术的作用; 美国人更是普遍推崇‘技术是美国的天定宿命’的观点.受此影响, 西方军队总是企望在技术的庇护下寻找解决在战略和策略难题的办法.', ¼自明代晚期以后, 中国在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军事变革中, 军事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
直至1840 年被迫打开国门,进而想通过洋务运动“师夷之技” , 然而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也葬送了买办技术与设备以图救国的虚无理想。
究其原因,可以说文化的差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长时间注重人文精神的确立与发扬、忽视科学理念的建构与培养的文化传统终于结出了恶果,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培养了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缺乏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便是“民主与科学" ,其中“民主”的提出是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控诉与抗争,而“科学" 的口号则是对民族自身理性主义精神不足的反思与呼唤。
有人讲, 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这是对自古以来文化观念的拨乱反正,也使全民中兴起了崇尚科学的风潮,至少可以部分地改造中国人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
结语中西军事思想差异的原因很复杂, 从文化角度对其分析,其主要表现为:中国讲求和谐与顺化, 既要“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又要不向外扩张, 对于外来侵犯, 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同时利用道德教化去“协和万邦"而西方军事思想讲求对立和斗争, 强调理性的逻辑分析, 且许多思想家主张利用科技的先进与武力的强大来解决冲突,甚至实现统治世界的目标,而且这种主张常常被当权的统治者采纳并付诸行动.文化差异是中西方军事思想差异的本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