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 从1923到1927年,川端康成相继写出了《篝火》 等一系列以美丽的少女千代为原型的自传性作品。
• 1927年《伊豆的舞女》发表,立刻引起日本文坛 的轰动。一向寂寞的川端康成,一夜之间成文坛 最引人注目的实力派新秀。
“新感觉派”
• “我们的任务是革新文艺”,“是对自然主 义最初的,也是正当的一个反动”,“是新 作家对老作家的一个挑战,可说是破坏现有 文坛的运动。” ——《文艺时代》发刊词。
• 川这端些康都成是成典功型地的找日到本了传东统西美方。文在化手和文学 的接法合上点,,川从端而则创借造鉴出了了西既方具现有代民主族义性, 又具如有意世识界流性、,心既理具分有析传等统方精法神,,融又合具有 现代到化气具小派有说的自的独己细特民 腻的族 笔文传 法学统 中。的 去散 。文化、诗
幽玄
▪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 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 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会 贯通日本式的“物哀”精神 和“余情美”。
(二)川端文学的美学特色
• 川端康成的清寂、幽玄、和敬、蕴含了日 本文学自《源氏物语》以来的禅宗意识, 并与海岛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艺术风格。
• 1、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结合。 • 2、崇尚女性美。 • 3、具有悲哀美 。 • 4、崇尚虚无美 。 • 5、表现颓废美。
东西合璧
• 如在果内说容,上西以方描文写学丽对女他怨的愫影和响恋多情在纠手法 技巧葛方、面心,理那抑么郁日或本变文态学为和主东,方在文情学调对他 的影上响则则追主求要一在贯精的神朦气胧质、方幽面玄。、清丽,
对那里的女侍、少女千代产生了爱慕之情,并订 婚,但后来千代突然毁约。 • 后来,结识了温柔贤慧的秀子,他决定结束自己 的感情流浪,于是便与秀子开始了共同生活。
恋爱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

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文学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然的热爱和刻画。

川端康成热爱大自然,对日本的自然美景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各种自然元素,如山、水、天空等,描写细致而精确。

他的写作风格中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善于通过自然景色来反映人物心灵的变化和情感状态。

二、注重日本传统文化。

川端康成尤其关注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以展示日本文化的特点。

例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都突显出日本文化中的女性美。

三、对内心感受与情感的描写。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通常具有深刻的感情描写。

他能够准确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语言和描写,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世界。

他的笔法追求精湛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颇有诗意和哲学的思考。

四、重视哲学思考。

川端康成的作品既重视情感描写,也注重哲学思考。

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人性、生命、时间等哲学性的题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来达到对人类存在的启示。

五、灰色思维。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矛盾的因素,人物的喜怒哀乐是复杂的、深刻的。

这样的写作风格往往可以更好地展示真实的人性和生活。

他的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故事的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是一个重视内心感受与情感描写,融合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考的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深刻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神。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美而悲小说艺术的核心内容
• 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 • 女性形象的 美和悲 • 虚无与徒劳
形成“美而悲” 形成“美而悲”的小说艺术的原因
一、没落家世 二、孤儿遭遇 三、亡国末世之民观念 四、日本古典文学影响
冷艳悲美的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这是《雪国》》(1935-1948)的开头,简单几 句话便把读者带入一种悲哀与冷艳的氛围中,然 后再以和缓、平静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已有妻室的 纨绔子弟岛村,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三次来雪国与 山村艺妓驹子厮混的故事。 在这篇八万字的中篇里,意蕴朦胧又含蓄, 神秘冷艳又余情未尽。作品的结尾,岛村离开, 叶子死去,驹子留在命运无可改变的悲伤里,这 种仿佛不经意的情节安排,透露出对人生、对命 运的淡淡忧伤与无奈。
• just reading
蔡 清 2011年 2011年6月8日
美是生命之花 ——论川端康成及其小说艺术 论川端康成及其小说艺术
一、川端康成生平及小说概述
• 为什么中国作家始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二、“美而悲”的小说艺术
题材划分 核心内容 形成原因
三、冷艳悲美的雪国:拯救与净化
走近川端康成(1899~1972)
1、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 母双亡,一生漂泊。 2、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3、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4、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 推荐《雪国》(1935~1937) 《千只鹤》(1949~1951) 《古都》(1961~1962) 其他作品《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 (1931)、《山之音》(1949~1954)等。 5、研究专著:长古川泉的《川端康成论考》1964年 孟庆枢译 1993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

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川端康成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唯美主义重要代表作家,诺贝尔奖得主,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大阪府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父亲习医,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川端康成2、3岁时父母病故,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川端康成上学后,不幸又接踵而来,祖母、姐姐、祖父相继过世,此后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中学时他开始阅读对他后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源氏物语》,虽仅仅是一知半解,但开始尝试自己写作;1915年一本杂志刊登了他的几首俳句,次年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京阪新闻》上发表了几首和歌和杂文;中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前往东京府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及日本文学中最精辟、最前沿的浪潮,1920年7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对于写作风格不断探究,翌年在《新思潮》上发表《招魂节的一幕》,初步奠定其文坛地位,1924年毕业后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1926年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被拍成电影,并在同年发表《伊豆的舞娘》,1931年发表《针、玻璃和雾》,1934年开始写作《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反战而宣布停笔,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反战活动,1940年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编辑出版《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1947年历经13年的《雪国》定稿,194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羽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1961年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化勋章;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以《雪国》、《千羽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同时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1969年4月川端康成旅行期间,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道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康成很受刺激,曾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摘要:
1.川端康成的生平简介
2.川端康成的文学价值观
3.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4.川端康成价值观的影响
正文: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现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了解他的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川端康成的文学价值观体现在他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实践中。

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揭示生命的真实。

他主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心理分析,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他的作品,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美应该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应该通过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来体验生命的价值。

他的作品中,经常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此来表现他对美的追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刻的人性描绘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价值观,也对后来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世界各国文学论坛的评 论家们, 论家们,对川端文学都 给予甚高的评价: 给予甚高的评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纳尔·凯恩在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纳尔 凯恩在他《川端和诺贝尔文 凯恩在他 学奖》一文中说: 川端实在是位优秀的小说家, 学奖》一文中说:“川端实在是位优秀的小说家,亦即是化了 十二年光阴,灌注心血在自己的艺术上, 十二年光阴,灌注心血在自己的艺术上,使保守住无意识的自 然趋势以及叙情美而写了二百页小说的作家。 然趋势以及叙情美而写了二百页小说的作家。川端又是能自由 驱使纤细度和暗示性的巨匠,他的作品中有热烈的表现, 驱使纤细度和暗示性的巨匠,他的作品中有热烈的表现,有时 又充满了激情。 又充满了激情。” 德国评论家彼特纳在《伊豆小歌女》 千羽鹤》 德国评论家彼特纳在《伊豆小歌女》、《千羽鹤》、《雪国 古都》德文合订本的《后记》中说: 》、《古都》德文合订本的《后记》中说:“现代日本文学家 川端所收到的成功是罕有的。 他也说,川端的小说“ 中,川端所收到的成功是罕有的。”他也说,川端的小说“与 其说是小说,勿宁说是近于吟诵”。 其说是小说,勿宁说是近于吟诵”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从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中 , 理解作者崇尚自 、 从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中, 然美的观点,把握本文主旨。 然美的观点,把握本文主旨。 2、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 , 以小见大 , 深 、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 以小见大, 入浅出的写法。 入浅出的写法。
字词读音和写法
壁龛 kān 红釉 yòu 迥然不同 jiǒng 拙劣 zhuō 翌日 yì 拜谒 yè 邂逅 xiè hòu 陶冶情操 yě
因为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始终不断在追求。 因为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始终不断在追求。 虽然认定它是不会开放就衰微的花, 虽然认定它是不会开放就衰微的花, 但依然暗自在心中悄 悄地热切企盼花会开,向往中的花终于不肯屈服不愿妥协, 悄地热切企盼花会开,向往中的花终于不肯屈服不愿妥协, 努力挣扎盛放了。鲜活绽开的红花,那样温柔又那样坚持, 努力挣扎盛放了。鲜活绽开的红花,那样温柔又那样坚持, 令人珍贵和爱惜,仿佛世间的艰难都可以被克服。 令人珍贵和爱惜,仿佛世间的艰难都可以被克服。 不过一朵迟开的花,让我明白如果不要悲愁和怅惘, 不过一朵迟开的花 ,让我明白如果不要悲愁和怅惘,那么 面对挑战时不再轻言退却, 面对挑战时不再轻言退却,也让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快乐和 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2.描写童工、劳工、女艺人、乞丐、穷学生 等渺小人物的悲苦生活,表现对下层人物 的同情和哀怜。
如:《玻璃》、《海》、《结发》、《 母亲的眼睛》、《偷茱萸菜的人》
3.描写男女爱情,尤其是描写少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之间 的纯情。
如:《树上》、《秋雨》、《少男、少女 和板车》
(二)小说特色
1.意境美 2.人物感情富有美的内涵 3.语言精练
川端康成(1899—1972)
一、生平
“参加葬礼的名人”

“新感觉派”的创办者“自杀而无遗书,是最
好不过的了。无言的
1.新感觉派:日本死第,一就个是现代无主限义的活。”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文学主流派 。
2.主张:主观即真实,文艺即表现自我;
1968年,以《感雪性国至》上、来《古否都定》理、性《;千鹤》
得的神品”
“精纯的珠玉之作”
“堪称绝唱"
创作多样化
后期 创作思想呈现不同的倾向性
主要作品:《舞姬》 《千只鹤》 《名人》 《古都》
三、掌篇小说
(一)小说内容
1.描写自己孤儿时期的生活和初恋的失 意,集中表露其孤寂的心灵和悲哀的 情绪。 如:《拾骨》、《向阳》、《母亲》 《走向火海》、《雨伞》

无言的死 三部代表表作现,与获感得觉诺即贝尔文文艺学之奖内容,
感觉是表现的方式
二、创作时期
早期: 《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
记录作家自己早年坎坷的人生经历
《浅草红团》《伊豆的舞女》
描绘生活在底层的妇女,包括艺妓、 女艺人、女侍者凄惨的生活境况
中期:以下层妇女及其生活命运为主题
《雪国》 “日本文学中不可多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川端康成文学纪念馆
• 在川端康成故乡建立了文学纪念馆
• 展示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和生平事迹
川端康成研究学会
• 成立川端康成研究学会,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
•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川端康成研究的发展
川端康成的研究与传承
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研究
• 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 对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学的思想和手法
川端康成的文学主题与思想
01
爱情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02
生死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探讨了生死主题
• 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03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关注美学主题
优美的意境创造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
•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心理来展现美的魅力
川端康成诗歌的主题与思想
爱情主题
⌛️
• 川端康成的诗歌以爱情
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
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
和多样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关注美
生死主题
学主题
• 通过描绘美的自然景观
和人物心理来探讨美的意
Docs
• 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对日本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翻译活动的晚期
• 翻译作品数量减少,但质量依然很高
• 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川端康成与跨文化交流
与西方文学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

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

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怀有爱也不怀有其他感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母亲。

所以对他来说横光的说法出乎意料。

事实上,尽管母亲的形象没有在川端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母亲在理念的意义上对川端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女性观的影响。

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十分隐蔽,因此川端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有意无意间在拒绝这种影响。

一、少年“心癖”川端3岁丧父、4岁丧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与他共同生活。

因此他极少接触过青春洋溢、光鲜艳丽的年轻女性,他看到的只是苍老无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洁柔软的肌肤成为川端本能的渴望。

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川端认为可以把它称为自己的初恋。

这是少年的川端与室友之间的同性恋爱。

川端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事件和心理。

光阴荏苒,当50岁的川端再次看到这些日记时,首先感到很有兴趣,继而多少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在十七、八岁的日记里会有如此露骨的表现。

室友叫小笠原义人,他自幼体弱多病,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活了下来。

母亲长期的爱抚使他的举手投足都带有女性的特征。

他的出现,仿佛在川端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从他身上,川端似乎能触到一种遥远的幸福和安宁。

川端与小笠原同榻共眠,感受到贴着小笠原的肌肤流淌过来的温暖。

在川端有了记忆之后,这是初次接触到人体那柔润的青春的气息,初次体会到生命的感动。

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

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

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

”(注:《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川端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肌肤之爱,这一缺憾似乎在小笠原那儿得到了短暂的补偿,连他本人也承认:“如果一旦缺乏了肉体的美,我对幻景的渴望和激情也会随之消失。

”小笠原给川端带来了“人生的新的惊喜”,成为川端的“救世主”和“守护神”。

在整个中学寄宿生活中,川端始终同小笠原保持着这种情人关系。

通过这种畸形的关系,川端多少拾回了一些他在幼年和童年时代遗失的爱。

也许是缺少女性的家庭使川端的性意识有不同寻常之处,他从小就时常“神游于淫放妄想”,特别是对于美少年有着强烈的奇异的倾慕。

川端在祖父还在世的时候,每天晚上都照例要去朋友家玩,那时他对那家的兄弟二人就有一种“思慕异性般”的感情,川端把这种拂之不去的情绪称作“心癖”。

是这兄弟二人而不是他们那温柔慈爱的母亲成为川端逃离囚笼世界的火把。

对他来说,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少年的魅力和诱惑更甚于少女。

当初在日记里记下的爱中掺杂着不纯的意识,而时过境迁之后追忆起来则成了一种纯粹的美。

回首往事,川端才恍然想起,比起对小笠原的爱,自己当时无疑是更企望着心灵上的转机。

与小笠原的这段感情非但没有给川端留下污浊的印记,反而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愉快和温磬,使他得以暂时逃离自我嫌恶、自我摒弃的消极心态,跨越了对人的畏惧,满足了他对温情的需求,人生的希望之光就这样悄然投射到了少年的心间。

后来,川端以这段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小说《少年》,并使用了当时的部分日记。

小说完成之后,他将这部分日记原稿和小笠原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大正七年(1918年)暑热尽消的时节,川端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一丝消息,独自来到了有“风景画廊”之称的伊豆半岛。

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川端邂逅了流浪卖艺的舞女一行,并在旅途中有意追随,与她们结伴而行。

这是在没有女性的家庭中滋生的对女性的敏感以及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培养的对女性的泛爱使然。

一次,川端听见身后舞女的低声议论:“真是个好人啊。

”在川端看来,这言谈“纯真而坦率,很有余韵”,“这是天真地倾吐情感的声音”,连他本人也朴实地感到自己确是个好人,心情豁然开朗。

虽然只是淡淡的一句,但是就如同在烈日灼烧的沙漠中从天而降一口甘泉,使川端终身难忘,感激涕零。

这寻常的赞美,引发了川端的反思:“我已经20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

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

因此,有人根据社会上的一般看法,认为我是个好人,我真是感激不尽。

”(注:《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伊豆之旅给了川端三大收获:首先是惬意的旅情,其次是迤逦的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

这位美丽的舞女,就像一颗拖着亮尾的彗星,一直在川端的记忆中闪烁。

经过八个春秋的潜心酝酿之后,川端将这不灭的情愫倾注于笔端,写出了不朽的名著《伊豆的舞女》。

这篇小说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作,也是川端自己深爱的作品。

日本文坛给予了这部作品以极高的评价,公认它是川端文学的里程碑,标志着川端独特的纤柔的抒情风格、心理独白的创作手法和古典传统的艺术个性的形成。

二、两位女性当川端对少年的思慕合乎常理地转化为对少女的爱恋时,那种对青春气息的朦胧感动也升华为对人性光辉的生命追求。

与邂逅舞女时隔三年,川端经历了“仿佛以遥远天空的闪电为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初恋,然而在他心灵中留下的却是经年不愈的伤痛。

因此,他的《篝火》、《非常》、《霰》、《南方之火》、《她的盛装》、《海之火祭》等一系列作品所描写的都是这同一次恋爱,而且,由于这次恋爱的伤痛之深,川端一直不愿把这些作品收入作品集,直到50岁编写全集时才第一次平等面对它们。

那是川端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期间的事。

他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认识了一个16岁的女孩,名叫伊藤初代。

她在距帝大不远的一家咖啡馆当女招待。

在那间咖啡馆里,川端总是带着一如既往的沉默凝视着初代。

他在自己长久的盯视中恍惚发觉,初代的身上隐隐透着一种孤寂。

渐渐地,与初代的会面使川端感觉到全身心的亢奋,而与她的离别则使川端感到难耐的寂寞。

初代留下的并不是那种直截了当的痛苦,而是一种极端孤独的心境。

在天南海北的喧闹和川端落落寡合的静坐中,学生生活在咖啡馆里悄然流逝,谁也没有发现川端心中日渐炽烈的感情。

后来,当他去探望已移居岐阜的初代时,第一次从异性的爱慕之意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品尝到被依靠的快感。

川端心灵的荒原如沐春雨,爱的种子在这块伤痕累累的不毛之地上发芽了。

川端一回到东京就向朋友们宣布,他要和初代结婚了。

这突然的新闻如一石入水令大家惊诧不已。

半个多月之后,川端第二次奔赴岐阜,正式同初代订婚。

他简直不能相信,他就这样和心爱的姑娘订了婚,他仿佛“看见两个火球从空阔无垠的黑暗中掉落下来”,“世上的一切都如同远景,是无声的、渺小的”。

(注:《篝火》,《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第70页。

)他又千里迢迢远征东北乡村征得了初代父亲的允许,接着,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婚礼的到来。

然而,在万事俱备之时,他突然收到初代一封“非常”的信,信中说发生了“非常”的情况,但无论如何不能向川端说明,并请川端忘了自己。

这封“非常”的信,对川端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丧魂失魄,万念俱灰,怎么也无法理解初代的背叛。

从去岐阜订婚,到收到初代寄来的“非常”的信,前后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简单、短促、不明缘由的毁约,在川端的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回响,数年之后仍旧余音缭绕”。

此次失恋之后,,尽管感情在理性的鞭挞下已成死灰,然而死灰之下深埋着的仍是一厢情愿的希望之火。

川端塑造了众多如同风花雪月般美好纯洁的少女形象,或多或少都流淌着初代的血液,映现着川端对初代不灭的憧憬。

川端究竟倾心于什么样的女性呢?他曾这样向父母的亡灵表白:“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少女,她那朦朦胧胧的眼泪汪汪的媚态,实在让人魂牵梦萦,可是却引不起我的爱。

归根结底,对我来说是个异国人吧。

我喜欢这种少女:她同亲人分离,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幸,并且战胜了这种不幸,走过来了。

这个胜利,后来在她面前横下一道无边的沦落的斜坡。

她性格刚强,不知道害怕。

这种少女具有一种危险性,我被它所吸引。

让这种少女恢复纯洁的心,自己的心也将变得纯洁,这似乎就是我的恋情。

”(注:《致父母的信》,《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第215页。

)初代就是这样一个在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的少女,先后经历与母亲的死别和与父亲的生离,辗转漂泊,但却坚强豁达,从不向人展示自己的不幸。

因此,她如同命中注定一般成为吸引川端的巨大旋涡。

当年川端所邂逅的舞女也同样有着凄楚的境遇,地位卑微,受尽歧视,川端渴望的正是这种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地理解自己,才能同自己一起完成人生的蜕变。

川端为初代写下了一系列作品,但一直不能令他自己满意,他多次想把这些材料重写一遍,但都未获成功。

其中的《霰》、《篝火》等都是一夜之间急就而成的,很多作品川端都感到意尤未尽,觉得还没写完就中断了,但想补写的时候已经找不回那种绪了。

《走向火海》叙述了一个遭受背叛的梦:在宁静得像干涸了似的无声世界里,“她”径直走向火海,“她”并不想死,投身火海只是因为“你家在西边,所以我要向东走”。

川端希望作初代的护卫者,而初代却自投火海。

在《锯与分娩》中,川端让自己的灵魂同不知身处何方的初代展开白刃的决斗,先是“险些遭她砍杀掉”,而后却手持利剑将她的刀刃砍成了锯齿状,还“用双腿挟住她的锯子,来作弄推拉不动锯子的她”。

这是幻想中的复仇。

《南方之火》名字的由来,也是为了纪念初代。

初代是丙午年出生的,按照日本古老的迷信说法,丙午年“作祟”,这一年出生的女人克夫。

川端的失恋应当归咎于丙午年吧。

带着还未散尽的失恋的阴影,川端从东京帝大毕业了。

第二年,他的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位女性,她就是后来成为川端妻子的松林秀子。

无独有偶,秀子也已经失去了父亲,她父亲松林庆藏做小生意,50岁那年因扑救大火不幸遇难。

川端第一次见到秀子时,秀子才18岁,她眼前这个清瘦的文学青年头戴礼帽,身着和服,给秀子留下了非常诚恳、亲切的印象。

随着两人见面次数的增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彼此都对对方抱有好感。

川端不久就和秀子同居了。

但是他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共同生活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作家北条诚曾问过川端是什么时候结婚的,川端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微笑说:“是啊,什么时候呢?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早就忘了。

什么时候都可以吧。

”川端获得诺贝尔奖乃至川端去世后,都有不少记者询问秀子夫人这一问题,秀子夫人也没有正面回答,并且说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了解得这么清楚。

与同初代订婚时引起的轩然大波截然不同,川端的婚姻生活是静悄悄地、风平浪静地开始的。

他们没有举行结婚典礼,更没有什么庆祝活动,仿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川端的家谱上连川端康成的结婚记录都没有。

直到六年之后,由于一次偶然的契机,他们才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