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

合集下载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一)【论文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情结【论文摘要】:川端康成说:"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后人评价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种沉重。

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思想或者说死亡情结还是其最后选择的以决绝的自杀来告别人生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和探讨空间。

文章试图探讨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分的保护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时岁祖父亦亡。

孤儿的遭遇、童年的封闭,以及亲人相继过世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观中的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

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

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

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

第二,秋虫之死。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

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

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

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

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

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

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窥视生死线——川端康成文学中“死亡”主题探究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从多角度探讨了人类的生死问题,将“死亡”主题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中。

本论文将从多方面分析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死亡”主题,探究其作品中如何揭示人类对生与死的思考和体验。

一、川端康成及其文学生涯二、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概述三、生命的短暂——《伊豆的舞女》中的生死主题四、生死与灵魂——《雪国》中的死亡主题五、死亡解放——《巨人与象》中的死亡主题六、死亡与肉体——《山月记》中的生死主题七、死亡与命运——《叶隐桥恋歌》中的死亡主题八、死亡的陪伴——《眠狂四郎半生录》中的生死主题九、传统与现代——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分析十、结论与启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不仅是他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更是他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

通过对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人性,面对生死,从而珍惜生命、感恩付出。

1. 川端康成及其文学生涯在研究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之前,有必要对川端康成本人及其文学生涯进行了解。

他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文学才华。

在其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阐述了丰富的人类思想和情感,其中“死亡”主题贯穿始终。

2.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死亡”主题概述本节内容主要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进行总体概述。

川端康成作品的“死亡”主题涵盖面广,不只限于生命的终结和肉体的消亡,还包含人类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审视。

通过对其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不同层面的生死探究。

3. 生命的短暂——《伊豆的舞女》中的生死主题《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生死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小说中,主人公寺山修司与一位富有感染力的舞女赤松香乃之间的悲剧爱情,揭示出生命的短暂和人类情感的矛盾。

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作者:李佳蔚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旨在对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在当前很多小说和文学作品都摄入了死亡这一主题,却显少有一位作家能如川端康成一般对生死有着如此别具一格的理解。

对于川端文学而言,其笔下的死亡充斥着无常感、恐惧感和悲美感。

而如此深刻特征正是由于作家自身經历所造成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作家幼年失怙兼之忧郁敏感的性格成就了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而从客观方面来说,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禅宗思想和本土物哀美学等诸方面因素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死亡主题;物哀美学;川端康成一、川端小说中“死亡”主题概述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悲哀”和“美”之间具有一定共同点。

而死亡本身则是悲哀的最高形式。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正因为这样观点,终其一生川端康成都沉浸在追求死亡美感之中,倾尽全力来塑造一个充满美和悲哀的世界。

对死亡的感触在他早期作品中就有很多体现。

其作品《拾骨》曾这样描述其祖父的亡故“ 走向墓地的途中,我想起了这样一个传闻:据说昨晚守灵的时候,我祖父变成一缕蓝焰的鬼火,从神社的屋顶飞起,又从传染病医院的病房飞过,村庄的上空飘荡着一股令人讨厌的臭味。

”。

对于当时川端康成来说,此时他已经丧失了生命中最后一个亲人。

可他的文字依然宛如旁观者般理智,令所有人谈之色变的死亡在笔触中竟有了一些虚无缥缈的色彩。

而在作品《千只鹤》中,对于太田夫人亡故,他也没有用直接笔触来描写其自杀时的场面。

相反,他绕过了这些可能不具有美感的场景,侧面来写太田夫人自杀后她女儿对此的反应。

在文中,太田夫人的女儿这样认为她母亲的死亡“过世后,从第二天起我就渐渐觉得她美了。

这不是我的想象,可能是家母自己变得美了吧。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正是死亡才使太田夫人变得更为精致,死亡虽然毁灭了她的肉体,但是她的精神反而与美同化,成为美之化身。

在川端康成文中,其极少直接描写第一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的心理历程和故事场景,而是借助于他人视角,通过侧面烘托来刻画逝者亡故,使其具有旁观者色彩。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

论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汉语0825班吴玉姣 0830304514 川端康成,一名日本的文学巨匠。

他是日本第一位获得弄贝尔文学奖的文豪。

他的一生是光荣且富有成就的。

可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似乎并不如获得重大荣耀般的欢呼雀跃。

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用他的笔写下他的思想,写出他的世界。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斥着“死亡主题”“处女情结”“孤儿情结”“虚无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和主题中,死亡主题也许是人们探讨的比较多的。

因为川端康成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自杀。

他用他的自杀来延续他作品的主题。

这是对“死亡主题”有着多深的概念啊!死亡对他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也是这次我想要探讨的问题。

他的《雪国》《伊豆的舞女》这两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从他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不断地出现大量的死亡的主题,他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了。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川端康成无言的死,为世界留下了无限的话题。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

许多哲学家认为,死亡是缠绕着人一生的极其深切的人生问题,追求死亡与追求幸福是一致的。

一个人在暮年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他以往对待死亡观念的延伸。

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也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追求。

对于川端康成的“死亡主题”,首先是来源于他的死亡意识。

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因此,对于川端康成形成死亡意识的成因,不难想到,大致可以分为四点:一是童年时期养成的“孤儿的感情”也可称为“孤儿情结”;二是他生活在一个死亡的时代;三是因为受日本文化中“物哀”的影响;四是因为他对美学的追求。

对于这几点成因,我想是不难理解的。

第一、孤儿情结的形成是因为川端康成从两岁到十六岁经历了五位直系血统的亲人的死别,因而过早地就开始了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死亡”。

浅谈《雪国》中的生与死

浅谈《雪国》中的生与死
叶 子— — 静 寂 的 死
去 生命 而显得 自由了。在这 瞬间 ,生与死仿佛都停 歇 了。 ” 在 岛村 看来 ,叶子 已经超越 了生死 ,她 的陨落与美丽 的银 河
为 艺妓 ,她 一 直 在 不 断的 完善 自 己 ,虽 然 没 人 给 她 指 点 三 弦 琴 ,她也 凭借 自己坚强的意 志和 不懈的努力 ,依 靠旧乐谱 认 真 练 习 而取 得 不错 的成 绩 。 驹子 对生活的认真 态度 ,不仅体现在 日常生活的 细节上 , 更体现在她 对爱情的执着追 求上 。身为艺妓 ,本不该奢 望会 有 纯真 的爱情 ,但 驹子第一 次遇见 岛村 就被 他吸 引住 了,并 把满腔 热情和真挚的爱奉献给 了他 。驹 子虽然知道 自己出身 卑贱 ,而且岛村也有妻 室,不 可能和 自己结婚 ,但她仍奋 不 顾 身的爱着岛村。每逢二 月就到客栈 来等岛村 ;即使天 黑的 伸手 不见 五指 也要 去见 岛村 ;只要被唤 到客 栈 ,没有不去 岛 村房 间的;去浴室的 时候也顺便去 看岛村 ;若有宴会 ,就会 提前一 个钟 头来 ,为 了看 岛村一 眼 ;即使 岛村没有来信 ,没 有 守约 ,她也 不气恼 ,依然爱 着岛村 。川端康成把这种 爱情 说成 “ 一 个女人 对生存的渴望 亲切 的传 到 了岛村 身上” 。驹 子对正 常的生活有一种向往和依 恋,她 不愿把 自己困在 当下 困窘 的生活里而失去对人生的美好 向往 ,所以她 坚强的活 着, 努 力 地 生 活 ,试 图 让 自己的 人 生散 发 出不 一 样 的 光 彩 , 即使 身在 社会底层 ,也要 “ 生如春花般绚烂” !
文体 艺术
课程教 育研 究
浅谈 《 雪国》中的生与死

( 辽 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 1 0 0 3 6 )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死亡美学--川端康成的人生与小说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被誉
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中,经常涉及到死亡这一主题,在他笔下,死亡被赋予了一种美学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灵感源泉。

他在小说中
描绘的死亡并不是恐怖和悲惨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肯定和神
圣的存在。

他强调生命和死亡之间的联系和变幻,同时也表达了他
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人类和历史的思考。

川端康成在他的自传小说《伊豆的舞女》中,描写了一个在静
岡县伊豆半岛遇到了一位与世隔绝的舞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死亡是其中一个主题,并且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更加珍贵、更有意义。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试图探索一种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领悟,在
人类历史的大环境下,探索一个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和思考,并
试图通过小说表达对生命某种特殊的美学感受。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死亡被视为一种美好、神圣和完美的存在。

他认为,在死亡之前,人应该珍惜生命,认真体验、享受和创
造美好的东西。

他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的哲学思考和人类价值的探究,成为了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死亡意识_王艳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死亡意识_王艳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死亡意识王 艳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摘 要] 在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的共同特征是她们扮演的是不幸的弱者的角色,体现了川端创作的“幽情”格调。

川端创作的另一个主题是死亡,死亡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

[关键词] 女性;弱者;幽情;死亡;艺术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川端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的共同特征是她们扮演的是不幸的弱者的角色,体现了川端创作的“幽情”格调。

川端文学的另一个主题是死亡,死亡被他认为是最高的艺术。

一、爱情与女性形象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川端,受日本传统文化和佛教出世观的影响相当深刻,尤其是《源氏物语》所表现的平安朝文学的“幽情”和“愍物宗情”,浸润了他的身心,这使他能够常常超然于事物的矛盾之外,冀图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大战的狂潮汹涌之际,川端的整个身心却沉溺在《源氏物语》的世界里。

他却“忘记战争”①,战争对他创作的影响不是很大,从这个时期的作品《花的圆舞曲》、《母亲的初恋》及《雪国》等就可以看出:描写爱情生活,关注女性的不幸,依然是前期创作主题的继续,特别是《雪国》的创作就足以证明川端对死亡的冷漠与超脱。

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是共同的和普遍的,经济萧条和道德沦丧,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战争使男人不幸,但使女人更不幸。

而女性的命运又总是同爱情维系在一起。

爱情作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历来受到作家青睐,川端亦复如此,爱情是他创作的一贯主题。

但是,由于他个人生活经历和对爱与美的关注,在创作中对待女性的态度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倾向。

川端究竟倾心于何种女性?他曾这样向父母的亡灵表白:“我喜欢这种少女:她同亲人分离,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幸,并且战胜了这种不幸,走过来了。

她性格刚强,不知道害怕。

这种少女具有一种危险性,我被她所吸引。

难以摆脱的死寂纠缠——对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因素的解读

难以摆脱的死寂纠缠——对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因素的解读
2 O 1 3 — 0 7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世 界 文 艺
难 以摆脱 的死寂 纠缠
对 川端康成作 品中死亡 因素 的解读
邓 星
( 四川音 乐学院绵 阳艺术 学院, 四川 绵 阳 6 2 1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 要: 川端康成 , 这位 身世凄苦 的作 家, 从 小就遭 受亲人 的不断逝世给他 带来的沉重打 击 , 年仅 1 4岁就彻底 沦为 孤 儿。 对死亡的 恐惧和身为孤 儿的凄苦使其作 品 中充满了凄清孤寂的情怀。 本文试 图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与文学
创作相 结合 的角度 , 来探 讨他 的几部 重要作 品中所 涉及到 的死亡 因素。
关键词 : 人 生经历 ; 死亡 因素 ; 凄 清孤寂
中图分类号 : I 1 O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1 - - 0 0 6 3 — 0 1
受和近距离的直观印象 。后者则进一步促成他有关 死亡 和无 常的理性认识 , 是一种保持适度距 离的冷静和客观思索。 ” ⑥
因为这些 经历 , 他 的作 品中笼罩着深沉 的孤 寂感 , 死亡 因素也 成为其中难 以摆脱 的重要成分 。
幼状态 ,可是 因双亲逝世 而孤寂无 比的童年生活却深刻影 响 了川端康成一生 的心理历程和文学创作。
奶, “ 她儿子早先在莲 台寺 的银矿 上干活 , 这次染上 了流感 , 儿
极。 “ 康 成已快到上学 年龄 , 自己也不会使用筷子 , 吃饭时还要 前, 奶 奶怕我感 冒, 把 我的头发 留得 像女孩 子一样 长 , 为此受 到大家的嘲笑 。 ” ①祖父母极度担心川端康成 出门惹祸 , “ 让他 整天 困居 阴湿 的农舍里 ,寸步不许离 开 自己的身边。这个时 期, 这位幼年 的孤儿与外界几 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 。” ②他的 世界极其狭窄 ,空间压抑感 由此而生 , “ 我清楚 地记 得开学典 礼时的恐 惧 , 我和全校 的孩子们一起 被塞进 了讲堂 , 我生来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摘要】每个人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

“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这是川端康成独特的死亡观。

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和禅宗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

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成因。

【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禅宗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在这些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同死亡相关联的,可见死亡是他作品中屡见不鲜的主题。

我们甚至可以说川端康成小说的灵魂就是“死亡”。

有评论家在谈及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现象时说到:“大多数作家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而川端康成却有把它当作起点来写的的特色。

”⑴从此我们不难看出死亡在川端康成小说中占据的核心地位。

川端康成描写了众多死亡现象,使作品散发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映射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感悟。

对其作品的大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简单概括为:生命是无常的,人的存在只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

生在死的包围下,生是死的前奏,生死相随,生死相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川端康成认为惘味而生不如顿悟而死,人死也可以拥有一种死灭的美。

川端康成甚至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川端康成在34岁时,发表了散文名篇《临终的眼》,其中着大量的笔墨放浪恣肆的探究死亡。

他援引日本夕阳画家古贺春江先生生前的口头禅,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

死就是生。

川端小说反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死亡哲学”:生即死、死即生。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死亡就在我们脚边”⑵,死与生时刻相伴随着。

他没有把死生对立起来理解,他说:“我觉得人对死比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

⑶换句话来说,要真正明白生的意义,就要透彻的明白死,死生一线之隔,死是生的延续。

如此看来川端康成的眼光必然是超越于生死的。

川端康成认为死即美。

他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将死亡视为最高的艺术,在其作品中死是美的一种展现,这一点在他对自杀的看法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川端康成自己曾说过:“优秀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里预告死亡,这是常有的事”。

⑷不过一方面,川端康成对自杀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

”⑸但相反的,他又说:“人若能自己心甘情愿的进入长眠,即使可能是不幸,但肯定是平和的。

”⑹自杀成了作品中人物替自己辩解及超脱俗世的手段。

这也正是川端康成性格及作品中矛盾的成因。

川端康成的这种意识充分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川端小说低调、沉郁、哀愁的意蕴、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源于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死亡现象。

在品味川端的作品时必定会被一种“嗜美”的洁癖和“物哀”的凄美格调感深深攫住。

从故事貌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可以体味到被莫名的人生哀愁和虚无渲染的美感。

其笔下的死亡可以说是恐惧悲哀的,更是美轮美奂的,其笔下一切“完美”的人被赋予死亡的宿命。

如《千只鹤》中的太田夫人,她死后似乎比生前更美,堪称美的化身。

《雪国》中叶子的死更被描绘的美妙绝伦。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一、孤儿的根性众所周知,川端康成经历了太多的死亡。

父母亲、祖父母、姐姐的相继过世,其自身过多的死灭经验不可避免的投射在作品中,形成“川端文学”对死亡的高度关注。

川端康成一生都没有摆脱亲人过世给他留下的恐惧。

川端自己也曾说过:“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处女作的潜流。

”“说不定是我全部作品的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⑺川端康成心中的忧伤令人窒息,他被“孤儿气质”所扭曲。

川端康成生于1899年,家族本是“村贵族”。

但到康成父亲荣吉这一代家道衰落。

无独有偶,文学大家常有家族由盛转衰的经历,如曹雪芹、张爱玲。

康成一两岁时,父母因肺结核病离开人世,这是小康成经历的第一次死亡。

康成从此就和祖父母回到了祖籍。

出于对康成的疼爱,祖父母总是让他待在农舍里,就这样康成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他甚至不知道农舍之外还有另一片天,他把自己闭锁起来,逐渐变成一个固执扭曲的人。

川端康成上小学后,祖母和姐姐又相继离世。

在这之后,他只有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

祖父常常老泪纵横的说“咱们是哭着过日子啊!”心理学认为人小时候留下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段生活在康成幼小的心灵到底留下了怎样难以磨灭的印记。

川端康成不幸的童年经历在失去祖父时达到了极点,这次死亡经历使得川端康成彻底远离了亲情。

接连为亲人奔丧的康成几乎没有感受过温情,却难以避免的感受到无法克服的忧郁与悲哀。

康成没有体会过爱,对他来说,“爱”是抽象的、宽泛的,他从不曾体会。

人生对于他来说有种虚无与对死亡的恐惧感。

他所接触的死亡真的太多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嗅到死亡的气息。

畸形的境遇,不堪回首的童年,孤寂的生活形成川端康成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

祖父病重期间,他一直守候在祖父身边,常常诵读《源氏物语》中感时伤世而带有哀调的句子,被感伤淹没。

他记录了祖父弥留之际的状态,写下了《十六岁的日记》。

《十六岁的日记》映射出他现实生活的苦痛,又有洋溢在冷酷现实里的诗情。

从《参加葬礼的名人》、《致父母的信》等作品中我们也能够看到童年时期养成的“孤儿的感情”给川端康成的创作及性格造成的重大影响。

川端文学悲凉的格调的形成与他的孤儿心态关系密切。

孤儿的体验对其人格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他的心理病态,他的心灵创伤因初恋的失败而加深,孤独忧郁逐渐就成了他心理人格的主体。

佛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认为:“作家的创作动因是幻想,是受压抑的愿望在无意识中的实现。

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有幻想,也只有幻想才能满足受潜抑的愿望;作家的创作总是对过去的、特别是儿童期受抑制的经验的回忆。

回忆是恢复过去被潜抑的经验的动力,从而产生了要求补偿实现它的愿望,对受创经验的回忆是创作的契机。

”⑻可以说,川端文学的死亡现象是孤儿体验在作品中的展现。

孤儿情节养成川端康成离群索居的孤僻,也造成了他对死亡特有的敏感,他深深的感到了人生的悲哀与沉痛。

二战以后,战败国的悲哀,国家的破败,使他的苦闷、惆怅逐渐变成一种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1947年、1948年其好友横光利一、恩师菊池宽相继辞世,更触动了他的孤儿情节。

他感到自己好像死了一样,沉入孤苦中无法挣脱出来。

死亡成为找不到出路的川端康成的唯一的解脱,即使他在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即使他的文学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我想从某个方面来看,这些荣誉更促成了他的死亡。

二、物哀物哀即感动、感慨、可怜之意。

它强调的“物”指雪、月、花,即春夏秋冬四季景象,生物间的万千姿态,芸芸众生的形态、心理。

“哀”指在人的种种感情中的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

“物哀”的审美意蕴源远流长,是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观念,堪称古典精神的源头。

川端康成受日本物哀传统的影响很深,其死亡观与日本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而自杀的主题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日本传统美学观念的基本精神是“幽情”,何为幽情?即: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和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因而也是最美的。

日本民族古典美的神韵在康成的作品中以激荡人心的“幽情”、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以及平安贵族的“哀感”来展现。

川端康成继承日本文化的精髓,他甚至认为日语的“悲哀”一词同“美”异曲同工。

他把悲哀与美相连,甚至到融为一体。

在作品中人物美的心灵、美的精神、美的消亡的表现是通过赋予男女主人公不同程度的感伤,孤独、诗意和朦胧的情调来完成的。

1968年,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演讲的题目是《我在美丽的日本》,在演讲中他用“雪月花”来概括“日本的美”。

所谓日本的美简单地说就是日本美的传统文化,是以静寂、感伤、纤细、精致为主要风格,以“阴性美”为主调的民族审美特色,而“雪月花”则源于中国诗人白居易的诗句“雪月花时最怀友”。

川端康成用这样一个具有朦胧美感的词汇象征日本传统文化难以言说的东方神韵,表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纤细、雅致而脆弱的精神境界。

川端康成的成长深受日本固有的精神气质的熏染,同时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

前文已经提到,康成在祖父病床前常常诵读其中的句子。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紫式部的作品,是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在世界文学史上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说主要叙述当时的社会生活、宫闺秘闻,用细腻婉转的笔触描绘了众多人物无常的命运,内心世界的悲怨和无奈。

“悲哀”是紫式部的审美追求,形成了悲哀美的艺术风格,川端康成认为《源氏物语》是从古至今最好的作品。

在创作上,他认为《源氏物语》的“物哀”融入了日本式的安慰和解救,西方的裸露哀伤是不能与其媲美的。

禅宗影响了《源氏物语》的物哀传统,以悟来体验文学,从而产生了幽玄、无常感和虚无的观念。

纤细敏感而又哀愁感伤的精神气质促成川端倾心于悲哀美。

川端作品呈现“日本文学”的古典美的底蕴,彰显人性之美。

川端康成接受了日本文学的物哀传统,在审美情趣上崇尚“无”,认为最大的“有”是“无”,产生“有”的本质是“无”,是所有生命的源泉。

川端康成极力追求纯粹精神主义的美,企图从“无”去感悟精神的深邃。

在文艺殿堂中找到解决人的不灭,而超越于死成为其美学意识的核心。

可以说他将自己的悲哀与整个民族的悲哀,时代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一种独具魅力的“悲哀美”。

川端康成的创作在吸收西方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展现了日本文学所独有的物哀风雅和幽玄之美。

悲与美的交织成为川端康成作品的独特风格。

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川端康成无疑是一位虔诚的传统文化的殉道者。

他曾宣称,决心要成为日本式的作家,希望能够继续日本的美学传统。

《伊豆的舞女》中,他以“物哀”之笔饱蘸伊豆风情写下了一个凄婉含蓄的爱情故事。

其间渗透着当时日本民族的文化心态,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即在现实的重压下人们的哀伤、忧愁。

作者在“物哀”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三、佛教川端康成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可以说其作品是佛教精神之花。

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以后,对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文艺创作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宗在日本提倡“本心即佛”,不讲求出家戒行,重内在修行,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人生的永恒是内心的宁静与宇宙融为一体。

禅宗同时认为人生是虚妄的,人生无常,只有“死亡”,才能达到涅槃。

生与死其实不过是一个状态的两种形式。

川端康成受禅宗这些思想的影响极深。

他曾说,我相信东方的佛典,尤其佛典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

川端康成还说过,佛教产生以后,再也没有产生任何一种比佛教更深邃的思想。

“无常”、“无我”的虚幻美是川端康成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