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从《雪国》来看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

从《雪国》来看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什么动漫好看【摘要】《雪国》描绘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及其向往、追求梦幻世界的一系列故事,从中可看出日本美的意识。
作家川端康成用他敏锐的触觉对日本传统文学进行独特的理解,将日本平安朝“物哀”美表露无遗。
《雪国》中对空寂的追求和全文带有的概叹、惨恻、凄切与寂寥等都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学的美。
在阅读《雪国》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物哀”精神美,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美的真谛,同时也体会到日本传统文学特有的震撼美。
【关键词】日本民族精神;川端康成;文学;《雪国》川端康成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雪国》是其第一部中篇小说,同时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这部八万字的中篇小说,从1934年12月动笔创作到1948年12月,为期十四年完成定稿。
川端先生在这部小说中花了最长的时间,费了很大的精力,相信这就算在日本文学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雪国》这部作品的核心就是对美的追求,引用他本人的话就是“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川端康成运用了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绘东方古典美,能够敏锐地、独到地表达出当时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分析《雪国》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从而探究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
一、从虚幻景色描写中体会文学美对于虚幻景色,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文章中描写银河的篇幅。
大家可以会疑问,银河本来就是实物,为什么说它是虚幻的,在《雪国》中有这样的描绘:“浩瀚无垠的银河垂在眼前,它似乎要用其光溜溜的身体搂抱夜色朦胧的大地……星辰缀满了银河,透彻明亮,耀光点点,就连一点点光亮的云彩,也极像一粒粒银砂,一目了然。
”、“银河宛如一条大大的光带,让人觉得似乎浸泡其中一样,这时,岛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往上飞翔,飘飘忽忽,那感觉就像是屹立在天涯海角上。
尽管是一种凛冽的寂寥,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神奇的魅惑感”,此时此刻,依托之情表露无遗,岛村已经完全把自己沉溺在银河的美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川端先生将银河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使得银河拥有了一种妩媚的感情。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禅宗美学思想

总是在 他内心底里旋 荡… …那 古老 的儿 歌也 和我 的心是相通 的。” 1 9 6 8 年, 川端康 成获得 了诺 贝尔文学奖 ,他 在授奖 大会上发表 演讲 辞 ,一开始 就 引用 了颇 具 禅意 的 四句和 歌 : “ 春花 秋月夏杜娟 , 冬 雪皑皑寒 意加 。冬 月拨 云相伴 随 , 更怜风雪浸 月身。 ” 可见 , 除 了我们 平常所 了解 到的没落 家世 、孤儿 遭遇 以及 日
物变成 了小丑 ,写出 了他们 一面 干非人 的勾 当 ,一面又想用 纸把丑恶 掩盖上 的 自欺欺人 的行 径 。老舍用 其敏锐深 刻的认识 与批判才 能将抗 战时期 的怒 、 愤、 傲、 烈展 现的 淋漓尽 至 ,与祥子不 同的是大杂 院中 的小 人物能 以
坚 忍顽 强的生 活意志和相濡 以沫 的质朴感情 去反抗 侵略者 ,而祥子是 在恶魔般 的社会环
以强烈地 感受到 川端康成 浓郁 的禅 宗思想与独特 的审美风格 。 关键词 : 川端康 成; 禅 宗思想 ; 审美
日本禅宗来 自于 中国。 中 日两国隔水 相 望, 由于地理位 置的关系 , 中国古代 的很多 思 想都 传到 日本 ,对 日本传统 文化 的形成 与发
展起 到了积极 的影响。 当禅 宗在 中国故 乡发 展 至顶峰 , 在 它最丰 富饱 满 的时候 , 天时、 地
象 聂 支 髫 警 评 _ 墨
论川端康成作 品中的禅宗美学思想
游 溪 王 单 单 陈付 红
(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 上海 2 0 0 0 7 2 ) ( 许昌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河 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 许 昌学院文化与传 媒学院 河 南 许 昌 4 61 0 0 0 ) 摘要 : 禅 宗由中国传入 日本以后 , 对 日本人 尤其是作 家川端康成的 审美情趣 、 文艺创作都产 生了深刻 的影响。他将佛教禅 宗中的“ 即心 即佛 ” 、 “ 心物一 致” 、 “ 人 生无 常” 、 “ 生死不灭” 等观念 , 深深地 融入 了 日本古典 美学“ 物哀 ” 、 “ 幽玄” 的理念 中。 他 虽用现代西方表现手法创作 出了举世 瞩 目 的优 秀作 品, 但 无论是作品也好 , 川端本人也好 , 其精神本 质都是 禅宗的 东方的 。从其作 品《 伊豆的舞女》 到《 雪国》 , 再 到《 古都》 和《 千 只鹤》 , 我们 可
《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共4页文档

《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美学一、川端康成是与西方文化交汇中开创者在西方现代文学创作中,人与自然、物与我、个体与群体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然而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却在西方新文学中倡导“万物一如”可见他受禅宗的影响如此之深。
川端康成一直坚定禅宗思想,一切现象的本源在于人的心灵,“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在悟在迷,此心不异。
欲求佛道,需悟此心。
”川端康成认为禅宗中开悟的万有自在的心灵宇宙。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作家常常以精神领袖的形式去攻击整个社会和本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否定社会、他人但同时也否定了他们自己,使得他们创作的文献没有任何美的价值,川端康成却因为受到禅宗思想踊跃与现实,进而发现了社会美的所在,因此,在他的创作中处处体现了他对美的发现。
二、《伊豆舞女》由来和它在日本文学所处的位置《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19岁时以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在这部小说创作前他经历了八年的构思、酝酿。
当小说一问世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到现在更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被读者称为是一曲动人心弦的青春恋歌。
虽然各个评论家站在个人角度上对《伊豆舞女》这篇小说评论褒贬不一,但我认为正是他们的不同角度的评论反映出了《伊豆舞女》在川端康成文学甚至整个日本文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伊豆舞女》是那么受到欢迎,那么他是如何体现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的呢?它有什么样的独特艺术魅力呢?本人根据个人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伊豆舞女》,希望对中国读者在欣赏此篇小说时的理解有所帮助,进而去品味日本文学所体现出的独特美三、对《伊豆舞女》美学的欣赏1、川端康成在《伊豆舞女》中继承了日本文学那幽雅而细腻的美学传统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十分推崇《源氏物语》,他曾评价过一首古典名著:“集大成于《源氏物语》的王朝美学,成为以后日本美之源流。
”伊豆之旅,对主人公“我”而言,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但对舞女们来说,则是她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的。
但最令人感到可贵的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而抱怨生活、憎恨社会,却始终保持着纯朴善良的自然本性。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摘要: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因《伊豆的舞女》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从欣赏艺术美的角度,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几个方面赏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美学思想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山路变的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
这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
这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之初为我们描述的伊豆雨景。
小说之初就给了我们一个“美”的臆想。
一个东京的学生,一个伊豆的舞女,在淅沥的雨中相遇。
他们的爱情从天城岭开始,到下田告别,纯洁的连手都没有牵过。
然而,这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跨越了阶层,却又摆脱不了现实,就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极好的体现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全篇小说不到18000个字,可是却以精致而细巧的表现力,给了读者一个清新脱俗的画卷。
本文将结合川端康成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这四美的思想来浅谈这部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素雅幽远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而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美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在告别的码头上,汽笛一声惊鸣,舞女熏子紧咬着嘴唇,舞动着白色手巾,向着远方,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我”怅惘的情绪与恍惚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悲和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篇作品的审美基调。
日本心魂与古典意韵——浅论川端康成《古都》中的美学思想

风歌吟 的老者 . 在 一片心灵远景 中芬芳 了那颗属于 日本的古典之心 , 并 最终承担起 “ 架设 东方与西方精神桥梁”的重任 。无论是 < 雪国)哀歌。还是 < 古都 >幻梦 。 都表现 着川端对 日本古典 美学孜孜 不倦 的追求。本 文试 图通过对 < 古都 》的解读 。 展现 川端对 日本文 学中自然之美 、物袁之叹、无常之空等审美精神的继承 。 关键词 :川端康成 ; ‘ 古都 > ; 自然蔓;物表;无常
儿之哀 ” 的源起 。 紫花地丁带着双重 的含义 : 方面为千重子与苗 子的相 聚埋下 了伏笔 , 另 一方 面也暗示 着姐妹 二人终 将分 别 的结 局 。千重子的感情寄托 于这株紫花地丁上 ,
一
她为它的 “ 生命 ” 所打动 , 又为 它的 “ 孤独 ” 而悲哀。紫花地丁成为 了千重子 内心世界 的 外在镜像 。 而《 古都 》中的北 山杉则被川端赋予 了 人格之美。川端在散文 《 北山杉 》中说过 : “ 京都 的北 山杉 是 《 古都 》的主要舞 台” 。 小说中 , 川端借助了大佛 次郎在 《 京都之恋 》 里 的一段 描写 ,“ 北山的杉林层层叠 叠 ,漫 空笼翠 。 宛如云层一般。 山上还有一行赤杉 , 它的树 干纤细 ,线条清 晰,整座 山林像一个 乐章, 送来 了悠长 的林声…” ,“ 北山杉树的 枝桠一 直修整到树梢。在千重子看来 ,呈圆 形 留在树 梢的叶子 , 就像是一朵朵淡雅的冬 天的绿花 ” 。 北 山杉的葱郁之 “ 绿”映衬了 苗 子的淳朴坚强 ,象征着朴素 的生命力量 。 而停 留在杉树梢头的 “ 冬天 的绿花 ” ,喻示 千 重子 与苗子 的姐 妹 之情犹如 初冬 时节树
美之化身——浅析川端康成作品对美的理解和诠释

位 对美的追求 , 川端康 成有 着不 同的解释 , 这 导致川端康 成的作 品中存在着各种各样 的美。川端康成将 美 与 自己融
合 为一 , 本, 不夸张的说 , 他 就 是 美 的 化 身 。本 文 将 通 过 对 川 端 康 戎 乍 品 中审 姜 认 识 的解 析 , 从 而 达 到真 正 理 解 川 I 端 康
un de r s t a nd i ng o f t he e o nu o t a t i o n o f t h e s i g ni ic f a n c e o f Ka wa ha t a Yas u na r i ’ s b e a u t y . Ke y wor ds Ka wa b a t a Ya s u n a r i ; b e a ut y ; t r a di t i o n
戎 之 姜 的 内涵 意 义 。
关键词
川端 康 戎
美
传 统
的高 中学生—— “ 我” 和一个十 四岁的卖艺舞女 薰子在伊 豆 的汤岛邂逅 相遇 , 使“ 我” 与薰 子相互 之间产 生 了一 种朦 胧 的感情 , 但是最终“ 我” 与薰子不得不面对分离的痛苦。川 I 端 通过人物之问心灵 的交流和对伊 豆半 岛风情 的描 述 。向人 们展现 了 日本古 典文学的传统美 。《 伊豆 的舞女》 透过薰子 纤 细的美 , 反 映了她 内在 的悲伤和 沉痛 的哀 愁 ; 同时 , “ 我” 又蕴含着深邃而郁结 的情感 。川端是在努力淡化这种情感 , 他 把两人 的悲从属 于美 , 又使美 制约着 悲 , 悲 与美的 交融 , 从 而创造 出一种悲哀美 的抒情世界 。 薰子和 “ 我” 之 间仿佛 还没有 恋情 , 没 有惊心 动 魄的一 见倾心和生离死别 的痛楚 , 也没有 恋人 的接 吻和拥抱 , 两个 人仅仅看着对方沉 默或 是友好地打个 招呼 ,最 暧昧的情节 也仅 是薰子折 了一根竹 竿送给 “ 我” 作 手杖 , “ 我” 向薰子要 了一把桃 红色的小梳子作纪念 。即使这些小小 的细节非常 简单 , 但撩拨 “ 我” 心弦的却是那背后情感 的波澜 。最 后 , 当
川端康成爱与美的哲学

川端康成爱与美的哲学——关怀从高二开始,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川端康成的作品,从《雪国》到《千之鹤》再到《伊豆的舞女》等短篇小说。
从初中起的语文课上,提到川端康成总会有这么一句话:“对美的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
”对于没有读过其作品的人而言,这只是一句无关轻重甚至带着误导之效的句子,但对于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的人而言,意义丰富。
至少对我而言,这种对美的追求,掩藏着深深的人性关怀。
班上总有同学说川端康成的书带着淫靡之气,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川端康成笔下总有着一个代表人群——艺妓。
川端康成给予了这样一个似乎并不是很高贵的人群特殊的人性关怀。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巾帼英雄,贞洁烈女,温柔慈母,似乎只有这一个个充满了正能量的词语才是主流女性应有的形象,但对于类似艺妓这种并不高尚的女性,除了红颜祸水教训子弟莫贪女色,便是红颜短命有情人难成眷属,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男本位思想使中国女性的文学形象单薄而无力,对于女性标准化的贤妻良母定位使他们缺少可贵的悲悯和关怀。
我一直在强调,艺妓这个职业和高贵没有关系,但川端康成明白,这从不妨碍她们拥有高贵的灵魂。
她们或是迫于生计,或是一不小心,坏了身子,确实,有哪个人是生下来就注定做了艺妓的吗?接下来似乎便是破罐子破摔,一条路走到黑,抹上厚厚的脂粉,弹着三弦琴,取悦客人。
川端康成从不认同这个观点,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贵的灵魂之火从未熄灭。
《温泉旅馆》就是这样一篇描写艺妓生活的小说,有两个人物特别突出,阿清个阿泷。
阿清是那种一不小心坏了身子,并不算很美的艺妓,少言寡语,身子弱。
她很少接客,有空便会照顾村子里的孩子,孩子们也很喜欢她,但她很年轻就病倒了,按理旅店应将其赶出,蛋旅店的小孩子总是未在她的榻旁,她的心思其实就像个孩子,单纯无邪,孩子是不会在意一个人的职业的,孩子只会亲近那些和善和纯洁之人。
阿泷平日里总是一副大姐头的样子,但她会为阿泷忧虑,会保护还未入此行的阿雪不受侮辱,她可以装作对自己毫不爱惜,但对于姐妹,她总是无微不至的关爱。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

64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悲与美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执着的继承日本传统美的作家之一。
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说到:“悲哀同美是相通的”,在他的很多作品中,“美”与“悲”都是相联系的,美与悲的统一构成了川端作品的悲哀美。
这种悲哀美正是川端康成一生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正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底蕴和魅力之所在。
本文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分析了悲哀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美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古典文学,还与平安朝以后的日本文学的传统相结合。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尝试从现实中逃避,追求生命的本质。
但是,他所憧憬的“纯粹的美”就最终未实现。
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与现代神话相近的。
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感伤的氛围也有着哀愁。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古都》等小说中都体现日本的美与悲。
但是这些作品中的美丽的形象只是幻想中的美,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存在。
因此,这种美看起来非常优美,但是背后隐藏着许多悲伤。
一、《伊豆的舞女》的悲与美《伊豆的舞女》中的语言清晰唯美,并带有哀伤的情感。
小说中的文字语言中,继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体现了深远而纠结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借助咏叹方式表现出来的,赋予了舞女悲剧的情调,形成一种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风雅甚至是风流,但是体现了舞女与作者的伤感真情。
例如“舞女走到桥当中。
四十岁的女人走出公共浴场,看见了她们两人。
舞女紧缩肩膀,笑了笑。
让人看起来像是在说:要挨骂的,该回去啦。
然后,她疾步走回去了。
”还有“她那显得有些不自然的秀美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她的脸倏地绯红了。
‘对不起,我要挨骂啦。
’她说着扔下棋子,飞跑出去。
阿妈站在公共浴场前。
千代子和百合子也慌里慌张地从浴池里走上来,没上二楼就逃回去了。
”故事结尾部分,舞女来到码头上,只能默默地低头望着大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
可以说,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是对艺术与美的终极追求。
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人生态度,最终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观看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这是初次接触川端康成。
自从那次观影活动后,我就对川端康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川端康成笔下的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从那以后,我看了很多川端康成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纸鹤》和《睡美人》等。
我为川端康成着迷,深深迷恋上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生中散发出的哲学美。
如果说老庄的哲学意象是鲲鹏,尼采的哲学意象是太阳,那么川端康成的哲学意象就是残月,川端康成认为残缺、虚无是另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他在《自夸十题》之《早晨的祈祷》中说道:“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
”对美的追求或许终究是徒劳,作为川端康成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的“完美”女性的死亡结局之上,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瞬时成了永恒的存在。
在川端康成眼中,残缺,即是永恒。
川端康成热爱残月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认为残月、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而这种美会成为永恒。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这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美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承。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川端康成做了题为“日本的美与我”的演讲。
而日本的传统的美,尤其是《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表现为“物哀”。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日本盛传一种“瞬
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日本人热爱樱花,正是因为樱花在短暂的盛开之后即会迎来死灭的静寂。
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川端康成个人的真实写照。
岛村拥有丰厚的财产、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温馨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但是他仍然感觉百无聊赖,感到一切的存在都是徒劳的、无意义的,连生命都是变化无常的、虚无的。
在他看来,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美丽的徒劳,一种虚无的美,因而这种临死前的挣扎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要顺其自然的生或死即可。
他研究西洋舞蹈,搜集西洋舞蹈方面的书籍和照片,想方设法从国外搜求海报和节目单,但他研究西洋舞蹈却从来不看西洋人跳的舞蹈,也从来不看日本人表演的西洋舞,“他所欣赏的,并不是舞蹈家灵活的肉体所表演的舞蹈艺术,而是根据西方的文字和照片所虚幻出来的舞蹈,就如同迷恋一位不曾见过面的女人一样。
”在《雪国》的开头,川端康成反复地描写这样一个画面,男主人公岛村透过车窗的反光,欣赏着一个叫叶子的姑娘,从下午至黄昏,再到夜幕降临,无论是水汽蒸腾,还是夕阳斜照,甚至透过车窗只看见一个虚影,却美的那么迷人,使他忘却了“镜子”的存在。
直至下车,也不曾回过头去看一眼的岛村,永远的记住了这个迷人的姑娘。
这不仅描写了雪国的美,叶子作为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的美,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岛村的虚无美,岛村自始至终没有正视过一眼叶子,仅仅是观察车窗上的一个虚影。
川端康成的一生也佐证了这一点,存在,即是虚无。
川端康成文学中的女性描写,大都具有精神的抽象性,即抽取了女性的内在精髓,淡化和消解了肉身的具体性;虽然作品中偶尔也有男女之间心理情欲的描写,但并不给人现实肉欲的感觉。
例如《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雪国》中的驹子、《舞姬》中的波子、《古都》中的千重子和苗子姐妹等,都是作为一种徒劳的美而存在,成为川端康成作品中洁白无暇的象征。
在小说《古都》中,作者通过孪生姐妹微妙、细腻的感情变化和思想活动来突出虚无思想的主旨。
千重子每每出现,苗子心头总有种解不开、剪不断的“一缕淡淡的寂寞情绪”,“一股难以名状的痛楚”。
她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养母向她提起婚事,她“面带愁容,久不言声”。
姐妹的团聚,没有冲淡她心头的寂寥和悲愁,却给她增添了“新的哀伤”。
苗子总是为一种“幻灭”感所主宰,就连自己的双胞胎姐妹也被她看成
“幻影”。
总之,作品就是通过这些人物感情和思绪的描写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缥缈无迹的感觉,体现出作者的创作初衷。
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事实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某种方式哀叹逝去的生活,最明显地就表现在他对死亡的重新认识和关注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关于死亡的各种故事、传言和轶事,充满了时间轮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叹,也充满了关于死亡意义的梦幻、沉思和哀感。
《白色的望月》、《水月》及《山之音》等后期作品,一开始就在疾病或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
他在作品中完全把死亡描写成绝美的意境。
如《雪国》里叶子的死,是“内在生命在变形,在转变成另一种东西”,是生命的延续,《千纸鹤》中太田夫人死后,菊治和文子都感到她似乎更美,真正是“美的化身”。
在川端康成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