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稿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生命的故事。
故事中的舞女斋藤菊子,是一位绝代佳人,她止步于伊豆的小屋,还有她的爱人島田修二。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人物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人物在爱情和生命中的抉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来谈谈我对于《伊豆的舞女》的读后感,同时通过两个例子来证明我所说的观点。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菊子和修二的真爱。
菊子是一个优秀的舞蹈家,她是一个女人中的女人。
然而,她遇到了島田修二,他们相爱了。
修二是一个渔夫,他不会舞蹈,不会文艺,但是他有着胸怀大志的品质。
他不仅爱菊子,也热爱生命。
但是,菊子的父亲却禁止了两人的爱情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菊子依然选择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因为她认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和修二带来更好的生活。
但是,在婚后不久,她才发现那个富家子弟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她的这个窘迫的婚姻开始让她想念修二,因此,就算她再怎么努力地生活,她依然无法摆脱对修二的思念之情。
所以,她选择了回到伊豆那个小屋,与修二在一起。
这就是例子中所说的爱情的强大,它让菊子选择了重拾自己的一生。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人类充满活力的生命韵律。
在这个故事中,几位角色都对生命怀有热爱,比如修二和小祖母。
他们看起来不可能在一起,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思想和信念。
他们都相信生命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韵律。
无论是修二的渔夫生活还是小祖母的岁月生活,他们都努力地为自己的生命而行动着。
菊子的生命也是如此,她选择离开痛苦的婚姻,追寻她的内心想法,她的生命开始与修二在一起,两人的生命都因此而变得充满了爱和幸福。
故事中的生活所赋予的底色是这个世界充满希望和美好,这个世界充满了与生命相关的视觉和声音。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生命的存在是如此的神秘和无限,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用热爱和信念去面对它。
这是我们可以从《伊豆的舞女》这个故事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

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自川端康成起,日本的文学迈出了东方日影下的狭长列岛,走向了整个世界。
川端康成说,“同海外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势必使本国文化立足其中。
创造世界文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创造民族文化,也应该是创造世界文化。
”他经历过全盘西化,认西方现代主义为现代文学之父,以及全面继承传统两个极端。
但是他后来终于立足于东方传统的文化,并于其中创造了属于自己和整个民族的辉煌。
刘白羽先生说:“川端创造了具有日本美、东方美的艺术。
”(一)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最终要体现人类的某种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
这些东西与作家创作的主观意愿相结合,就最终形成了文学的审美意识。
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人生经历的作家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那么自然在写作上会体现出不同的侧重和趋向,从而也就构成了不同的审美意识。
具体到川端康成来讲,他的作品中一方面体现出典型的日本美,东方美;另一方面又有着非常浓重的幻灭感。
首先谈第一个方面。
“尽管处在战后强烈的全盘美国化浪潮中,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为了新的日本,必须捍卫古老日本的美与个性中的某些成分。
这无论是从他描绘京都的宗教仪式,还是挑选传统的和服腰带图案,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付出的细心的观察。
”(安达斯.艾斯特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叶渭渠据武田胜彦日译文译)具体到《伊豆的舞女》这篇作品中,川端康成主要通过对舞女的纤毫毕至的描写来体现出日本女性的古典美,东方美。
试看原文中以下几处描写。
引文一:“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
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
这种法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的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
”(引自《伊豆的舞女.一》叶渭渠,唐月梅译)引文二:“舞女从楼上端茶上来。
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手不停地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
川端康成的文学珍品:《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川端康成的文学珍品:《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伊豆的舞女》是一部非常优美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少年与一位舞女之间的故事。
故事背景取材自川端康成在1922年的伊豆之行,是一部充满了文艺气息的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是川端康成,一个思想敏锐、内心敏感的少年。
他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位名叫桐子的舞女,对她一见倾心。
然而,桐子对他的态度却始终保持着冷淡。
在旅途中,川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在与桐子的相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纯真、美好的感情,也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最终,他们之间的感情走向了一个悲伤的结局。
整个故事情节设计紧凑,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引人入胜。
川端康成的文学风格独特,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小说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川端和桐子的情感丰富、内心世界复杂,他们的故事让人深感震撼。
《伊豆的舞女》以“纯真”为主题,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
小说中的桐子是一个身世不明、内心孤独的舞女,她在与川端的相处中逐渐敞开了心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整个故事中,川端和桐子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深刻,他们的情感丰富、内心世界复杂,令人深感震撼。
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略的。
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读者们在阅读中得到了内心的触动和启迪。
他的文学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充满了深意和想象力,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小说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伊豆的舞女》也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纯真、美好的感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为主题,让读者们在阅读中得到了内心的触动和启迪。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些带给人生美好怀念的旅途与爱恋,感受到了川端康成的才华和智慧,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值得每一个文艺爱好者去品味和体味。
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纯真和美好,也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伊豆的舞女》日本传统与现代冲突之美

《伊豆的舞女》日本传统与现代冲突之美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日本文学作品。
它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冲突的美妙交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伊豆的舞女》中传统与现代冲突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伊豆的舞女是一部由川端康成创作的小说。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日本伊豆半岛,描写了主人公-一位正在度假的青年学生与一位舞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这个故事通过舞女这一传统职业的人物形象,与当时的社会与价值观念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伊豆的舞女代表着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她们沉醉于古老的舞蹈和音乐中,传承着日本独特的艺术形式。
她们身着传统的和服,细腻而高雅。
通过舞女这一形象的展现,小说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和独特魅力。
然而,伊豆的舞女也被现代社会中的新事物和新思潮所冲击。
小说中的舞女与主人公之间展开的感情纠葛,一方面是她们对传统的忠诚与坚守,另一方面是面对现代价值观念的挑战与困惑。
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给小说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在小说中,舞女通过她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代表着传统的力量。
她们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并且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
舞女们在传统舞蹈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表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守护。
然而,现代世界的冲击也在舞女们的内心中留下了痕迹。
她们面对着现代社会中的急速发展和多元化,感受到了自身的边缘化和无助。
她们开始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冲突是舞女与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
主人公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清新与冲动,而舞女则代表了传统的纯洁与坚守。
他们之间的感情既是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也是理性与情感的碰撞。
正是这种冲突和张力,赋予了小说以独特的美感和吸引力。
通过这段感情纠葛,小说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交流。
主人公通过与舞女的接触,逐渐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珍惜与守护之间找到了平衡。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勾志怡《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特征的小说,这部作品以精炼独到的手笔,描绘了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思想中包含的哀伤之情。
笔者结合自身所读感悟,分析了《伊豆的舞女》中悲与美的文学意境,望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作为《伊豆的舞女》小说的创作者,川端康成利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日本民族的思想特色。
《伊豆的舞女》写的是一位高中生旅行到伊豆时和美丽年轻的舞女之间的故事。
伊豆的青山秀水与情窦初开的男女间纯洁的依恋之情相互衬托和升华,把读者带到作者构建的美好世界中。
另外,舞女和高中生之间依依不舍却不得不分别的离情奠定了整个作品悲伤的情感基调。
因此体会《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能帮助人们更加了解这本小说。
一、自然、女性和爱情的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美,首先是在其描绘的自然风景中呈现出来的。
小说中有多个地方详细描绘了风景的优美。
例如故事开头的描绘:秋天的山岳、森林和幽谷让人目不暇接, “山路像是闪电一般延伸在崖边”;“幽谷是优美的,雨后的山岭变得明亮,放晴的天空也是绚丽的。
”;“被雨水冲洗过的秋夜是银亮银亮的,山则是白花花的,仿佛笼罩在层层雾霭之中。
”;“到达了伊豆的南方,天气是一尘不染,晶莹透明,而苍穹一碧如洗”等。
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仿佛带有灵性一般,跟随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在改变着,而且在文字的冷暖色调上也有所不同。
例如主人公旅行过程中遇见了美丽的舞女时,心灵和思想都得到了浸润,此时的自然景象如天空、山水都包裹着冷色调的白,虽然清明透亮却还不够温暖,说明主人公的心情还是孤单沉寂的。
之后主人公和舞女间的距离拉近,两人为对方心动便产生了情愫,文本中的自然也逐渐变“暖”。
如描写山上的光芒是橘色的,这种景色的描绘能够贴切地渲染故事的情感。
此时,即便是秋季,“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在高中生眼中,也是“恍如一派春色,色彩明亮不已。
”再者,作品中描写的美是女性的美。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当我翻开《伊豆的舞女》这本书时,我并不知道它会带给我怎样的情感体验。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世界,与书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着青春的苦涩与美好。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每个细节都饱含深情。
作者川端康成以优美的文笔,将青春的迷茫、无奈与憧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少年,在旅途中与一位天真烂漫的舞女邂逅,他们之间萌生出淡淡的情愫,却又因为身份的差异而无法相守。
这种无奈的情感纠葛,让我深感共鸣。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小说中的自然景色所吸引。
作者通过对伊豆山水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舞女的出现更是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她纯真无邪、美丽动人,如同山间的精灵,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宁静。
除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小说中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青春是一段充满憧憬与追求的时光,也是一段苦涩与挣扎的历程。
在青春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人会陪伴我们走过一段路程,有些人则会成为我们永远的遗憾。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此外,《伊豆的舞女》还让我意识到爱情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与心爱的人相守。
但真正的爱情并非一定要拥有,有时候,默默地守护和祝福也是一种美好。
正如小说中的少年和舞女一样,他们虽然没有在一起,但心中都有着对方的美好回忆,这是一种超越肉体的情感纽带。
最后,我想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
它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与苦涩,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
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爱情的真谛并非一定要拥有,而是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浅谈《伊豆的舞女》的含蓄的东方美

浅谈伊豆的舞女的细腻含蓄的东方美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在写作手法上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手笔,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纷繁复杂的场景,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在叙事手法上也只是平铺直叙,随着时间推移来讲一个旅行中邂逅舞女的故事,但就是这种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带给读者久久的思索与回味,作者将这一间小小的人生经历用细腻温婉的手笔将感情倾注于笔端,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辗转反侧的思索,品味人物的命运和他们那种含而不露的感情,带着淡淡的哀愁和绵绵的清新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这正是朦胧含蓄而又富有美感的东方美的体现.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自传体的短篇小说,作品间流露着似有若无的个人情感体验,这源自于川端康成个人的孤儿感情生活,长时间的压抑和忧郁的生活让他在文字间得以释放.如在路上行走的时候,”我”无意间听见舞女们在后面议论我,说我是个好人的时候,觉得满心的欢喜,感到心情舒畅,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好人的摸样,对于这种一般的看法竟有些感激不尽了.这里虽然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细致的刻画,但是却可以想象到少年的心理活动的细腻和情感的丰富.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对待艺人,而是怀着一颗有好的心来和他们做朋友结伴旅行,甚至得到舞女们闲谈中的认可时还有些感激的心情,这体现出一种纯真的少年感情,作者细腻的捕捉这一心理活动,让人物更加鲜活,有立体感.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表现出了一种日本优雅而纤细的传统么美,即使是简简单单的叙述版勾勒出了舞女让人悲叹的境遇,由可爱而显得优雅,再由优雅变得染上些许哀愁,一切的感情和氛围转换都是自然而平和的,如同是在品味一杯茗茶,淡淡的却让人回味无穷.在少年与舞女相遇之后,少年由开始欣赏舞女可爱漂亮的外表到对她纯真可爱的性格的喜欢再到与之共处的朦胧的爱意,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着清淡而纯真的日本美和东方美.然而不管是少年对于舞女,还是舞女对于少年,他们都没有直抒胸臆,他们都是彼此纯真善良的从对方的身上获得温暖和爱,没有别的奢求,以至于这种纯洁的爱显得更加高贵,让一般人无法企及.比如在少年隔着屋子听见客人与舞女们嬉笑打闹的时候,他极其担心可爱的小舞女会受到玷污以至于无法入眠,一次又一次的洗澡,当第二天同荣吉一起洗澡时,小舞女因再次见到少年而激动的忘记自己裸体同他打招呼的时候,少年才长舒了一口气,可见这种温暖的爱意的深切和致命.可见舞女的纯真自然洒脱豪放,更是让读者读后不禁会心一笑,果然还是个孩子.川端康成并未用过多的笔墨来描写人物内心有多激烈的挣扎或者是思想斗争,但是却会准确而细腻的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尖端的对话来准确传神的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写小舞女的天真,她认为即使是冬天到了也可以照样游泳,引人发笑,为了能让少年减轻旅途的疲劳,她气喘吁吁的前后奔跑着为少年拿竹竿,这让可爱而又心思细腻,温柔体贴的女孩怎能不叫人喜欢呢. 整篇小说都是文笔舒缓,平淡之中与藏着深情,在风光秀美的伊豆半岛发生的魅力的爱情故事,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少年往事,栩栩如生的刻画了正值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和风度翩翩的温情少年,心灵交汇的青春故事,唤起了每个人心底的青春里最美好的回忆.故事没有欢天喜地的圆满结局又是日本传统的物哀思想的表现, 向世人展现了独有的日本美和东方韵味.参考论文<日本近现代名篇导读>四川文艺出版社作者林敏<日本文学大花园>湖北教育出版社叶谓渠著有些参与啥的可定不能直译,你看看就按意思来翻译吧,我也就写这样了,看看行不行,你自己在修改一下哈.。
《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

外国文学《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文/汪红摘要:川端康成的小说以女性为主要人物,以男女的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作品不变的基调。
在自述性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女性、恋情、死亡与悲哀都得到展现。
作者在超越死亡、崇敬女性以及追求虚无中的大有境界中,使小说流露出独特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美学意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一篇自传性小说,作者27岁时回忆了自己20岁在伊豆和流浪艺人的五日生活。
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文学艺术的奠基石,犹如一棵常青之树,引起历代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历来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研究大致有两方面:第一,表现了下层艺人的不幸生活和不平等的社会;第二,展示了青春期朦胧而美好的爱情。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介绍川端的优秀作品时就说:“川端初次发表了一举成名的讴歌青春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学生的故事。
主人公于秋季里,只身去伊豆半岛旅行,与一个贫困的受人蔑视的舞女邂逅,萌生了爱怜之心而坠入情海。
舞女敞开纯情的心扉,对青年表示出一种纯真而深切的爱。
”①这个爱的主题的确犹如一首凄怆的民谣,使这篇小说成为世界性的杰作。
而在美好的青春之爱的外衣下,川端康成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死亡、女性和虚无的深邃内涵。
一、超越死亡在谈到川端为什么写《伊豆的舞女》时,他在长篇小说《少年》里详尽地回忆了当时的心境:“我二十岁时,同巡回演出艺人一起旅行的五六天,充满了纯洁的感情,分别的时候,我落泪了。
这未必仅仅是我对舞女的感伤。
……我自幼就不像一般人,我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下成长的。
”②川端一两岁就失去父母,七岁失去祖母,十岁失去姐姐,十四岁失去世间唯一的骨肉亲人祖父,并成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对死亡的恐惧感将无法克服地夹着寒意袭击这位孤儿的一生。
他去伊豆,为了消解自己的忧愁,摆脱自我怜悯、自我嫌恶的情绪,同时也未必不是走出些死亡的阴云。
《伊豆的舞女》第一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茶馆见到的一个“山中怪物”,“炉旁盘腿坐着一个浑身青肿、淹死鬼似的老头子,他的眼睛连眼珠子都发黄,像是烂了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美学思想09语教3班张欣学号:0905013047摘要: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因《伊豆的舞女》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从欣赏艺术美的角度,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几个方面赏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美学思想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山路变的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
这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
这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之初为我们描述的伊豆雨景。
小说之初就给了我们一个“美”的臆想。
一个东京的学生,一个伊豆的舞女,在淅沥的雨中相遇。
他们的爱情从天城岭开始,到下田告别,纯洁的连手都没有牵过。
然而,这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跨越了阶层,却又摆脱不了现实,就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美丽。
呈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极好的体现了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全篇小说不到18000个字,可是却以精致而细巧的表现力,给了读者一个清新脱俗的画卷。
本文将结合川端康成的写作背景和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美、物衰美、人性美、女性美”这四美的思想来浅谈这部小说的美学思想。
一、素雅幽远的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画的背景上: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而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美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在告别的码头上,汽笛一声惊鸣,舞女熏子紧咬着嘴唇,舞动着白色手巾,向着远方,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我”怅惘的情绪与恍惚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悲和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篇作品的审美基调。
当轮船开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岛南端渐渐在后方消失,“我”一直凭倚着栏杆,一心一意的眺望着海面上的大岛……,泪水扑簌簌的滴在书包上。
此时,离别的悲凉与空旷迷茫的大海交织在一起。
川端康成先生选择了“雨”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开篇一开始,因为下雨,致使“我”才能追上想要躲雨而停下来的舞女等一群人。
因此,“我”虽然全身已经湿透,但觉得这雨是“白亮亮”的,与天城山的俊秀融为一体。
在客栈里面,舞女们去演出了,“我”在店里独自听着在雨中传来的欢笑声与鼓乐声。
雨拍打了档板,“我”的心情愈加烦躁,“我”担心舞女的纯净是否会因此而破坏。
甚至前面清澈的小河也都变成了“黄汤”。
而这雨也只能与昏沉的“我”为伍。
此时,“我”对熏子的思念就像雨一样连绵不绝。
物的朦胧成了“我”情感的最佳载体。
“雨”在这篇作品中是抒情的的象征,呈现了思想的具体化。
可见川端康成笔下的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情感一起构成美的意境。
“雨”是川端康成笔下的传统意象,“我”与小舞女的情感如雨般晶莹剔透、飘渺、连绵不绝。
这种情与景、人与“我”的内在整合,在审美意境的构筑方面具有一种诗性素雅幽远的自然美。
二、传统的物衰之美物衰有感动、感慨、怜悯之意,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与古典精神的源头。
“物衰美”的含义比较复杂,其中的“物”可以理解为春夏秋冬,山川草本,大自然的一切,乃至人物的情感。
“衰”是指人的情感当中误伤、怜悯、同情的感动部分。
日本物衰的美不是因为物衰之美,而是人本身面向物衰的直观力量之美,并且日本文化的“刀”面性使得日本文化不仅停留于物衰之美的真诚之度,而且它寻求的是力量、勇气、抗争和超越。
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川端康成在《伊豆舞女》中继承了日本平安文学那幽雅而细腻的美学传统,尤其是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
众所周知,川端十分推崇《源氏物语》,他曾经评价说:“集大成于《源氏物语》的王朝美学,成为以后日本美之源流。
”《伊豆的舞女》始终都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伤感。
在淅沥的雨中,“我”与一名十四岁伊豆的舞女熏子邂逅,并且产生了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初恋意识。
在这种朦胧的情感中,不时地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我”面对熏子那种种不安的表现,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初恋心跳的声音。
而熏子纯洁的心灵,也让“我”对她有了进一步的感情深化。
“她刚在我面前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的颤动。
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到铺子上了,茶碗虽没落下,茶却撒了一地,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
”这段描写表现出了熏子的羞涩与纯洁无暇。
虽混迹于风月场中,还能保留一颗单纯、质朴的心。
然而,舞女这个职业,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饱受白眼和欺凌。
连茶馆里的老婆子、旅店的女掌柜都看不起她们,她们时时面临着被践踏的危险。
于是当“我独自在旅馆眺望这座城市的时候,眼泪和着鼓声无端的落下来”。
“我”的悲伤为这种美好情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这种淡淡的哀愁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营造出物衰美的抒情世界,让同情、哀怜萦绕在两人的情愫之间。
三、平等亲切的人性美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因此对人性美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人性,人性美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和肯定。
一直以来,很多读者都把小说里面的“我”和舞女熏子之间的感情理解为一种朦胧的爱恋,我却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是更多地是“我”和舞女之间难能可贵建立起来的“平等”的纯洁的友情。
“我”虽然在现实中是一个有着“孤儿气质”的忧郁学生,但也算得上是在社会上受人尊敬的读书人。
而艺人们则处处受到歧视。
茶馆的老婆婆对我殷勤的说,“唉呀,少爷浑身都湿透啦。
到这边来烤烤火吧,来呀,把衣服烤烤干。
”而谈到艺人们的时候则是换作轻蔑的口气“这种人嘛,少爷,谁知道他们住在哪儿呀。
哪儿有客人留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了。
有什么今天夜里一定的住处啊?就连村庄前也竖起牌子说乞丐与艺人不得入内。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我”和舞女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可是在“我”看来,“我”和舞女们虽然社会身份不同,职业不同,但是彼此之间都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属于那种受人怜悯和恩惠而生活的人,其实我们是“一类人”。
所以“我”对他们的“不好奇、不轻视,完全忘掉他们是巡回演出的艺人”使他们感受到不寻常的好意,这种感情深深渗进了她们的心里去,于是才会对“我”格外地尊敬。
正处在情窦初开年龄的舞女,对“我”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好感,一路上都十分照顾“我”。
例如后来与“我”同行停下休息时,不顾自己身上的尘土,“ 却冷不防地蹲在我跟前,替我抖了抖裤裙下摆”,“我”自然是觉得很过意不去,下意识的后退了,“ 舞女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索性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然后又“将挽起的衣服下摆放下,让我坐在上面”。
看到路边有捆好的竹子,她又挑了最粗的一根于“我”做手杖……但其实对“我”十分照顾的岂止是舞女。
当得知“我”愿意和艺人们同行的时候,荣吉的反映很明显,是“喜出望外”的,在旅馆的时候也是长时间和“我”待在一起,对于“我”的馈赠一开始是坚决不收的态度,后来看见“我”一片诚心,也就不再推辞了,等“我”走的时候特意去买了一些柿子,四包敷岛牌香烟和熏牌清凉剂送给我。
还特意告诉我说“因为我妹妹的名字叫薰子”,“在船上桔子不大好,柿子对于晕船有好处,可以吃的”。
千代子邀“我”共浴,说是可以为我搓背,她们这种彼此之间同情和关怀,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平等和信任的关系上的。
这种情谊确实是纯洁而高尚的。
当然,“我”对舞女还是有着与其他艺人不同的情谊,她才是“我”要和艺人结伴而行的主要原因,她的行动也一直吸引着“我”的视线,可是这种感情更多的来源于舞女对“我”格外照顾和赞赏后,我的一种感情回报以及对于舞女境遇的担忧和同情,同样,饱受世人岐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我”这样一位友好和善的年轻人,以平等待人的态度,自然而然就激起了感情的波澜。
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作者的化身“ 我” 和舞女之间的情谊与同情。
当然不可否认在最初的时候“我”对舞女有一些超越了“友谊”界限的想法,可是当我看到浴场里因为看到我而开心的赤身跑出来的裸女时“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她还是个孩子呢。
是那么幼稚的孩子,当她发觉了我们,一阵高兴,就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了,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
我满心舒畅地笑个不停,头脑澄清得象刷洗过似的。
微笑长时间挂在嘴边。
”所有的答案都在这时揭晓了,我对舞女的感情不在“爱情”范畴内。
所以川端康成在这个故事发生了22年之后写的长篇小说《少年》里,有进一步详尽回忆了他当时遇见舞女们的心情,他在书中写道:“我20岁时,同巡回演出艺人一起旅行的五六天,充满了纯洁的感情,分别的时候,我落泪了。
这未必仅仅是我对舞女的感伤。
就是现在,我也以一种无聊的心情回忆起舞女,如果不是她情窦初开,作为一个女人对我产生了淡淡的爱恋。
不过那时候,我并不是这样认为。
我从小就不像一般人,我是在非常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下成长的。
因此,我变成了一个顽固而扭曲了的人,把胆怯的心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感到优郁与苦恼。
所以别人对我这样一个人表示好意时,我就感激不尽了。
”四、如花似水的女性美女性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
内在美包括善良、纯洁、天真等等,而外在美则包括美丽的脸庞、性感的身材等等。
《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熏子有着鲜花一样的灿烂笑容,雪白的小桐树似的身体,而且发出富有感情而又稚嫩的声音,是一个天真烂漫、朴素不做作且显娇美的质朴少女。
而“我”的亲切友好也慢慢地敲开了少女纯真的心扉,“她”真诚而羞涩的喜欢着“我”,毫无半点轻浮放荡。
熏子与“我”同登天城山的部分向读者展现了小舞女微妙的情感:“她”紧跟着“我”跑,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她与“我”交谈的时候亲切又不那么地亲密,“她”会跪下来为我弹去身上的灰尘。
从这部分细致的刻画当中,读者不难看出,虽然熏子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却成熟体贴,并且乐于助人。
她对“我”也同样有一种朦胧的好感。
小说中的各种意象反映着川端康成先生的审美思想。
川端康成是一位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在他的心里面,女性就是美的化身,就是讴歌的对象,像《雪国》的驹子、《古都》的苗子等都是纯洁而美好的。
在《伊豆的舞女》中有这样一处描写:“一个裸体女子突然从昏暗的浴场里跑出来,站在更衣处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幅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势,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
她,就是那舞女”。
熏子纯洁无暇的形体给人以天使一般的洁净美丽,烘托出熏子纯净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