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de)教育思想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de)时代.政治、经济(de)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de)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de)实学思潮.他们以批判(de)、求实(de)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de)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de)具有进步意义(de)教育观点,对于传统(de)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de)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de)实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王夫之、颜元是实学思潮(de)代表性人物,从他们(de)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到实学思潮(de)基本特点和内容,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改良(de)、具有初步民主思想(de)新教育(de)要求.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自幼“颖悟过人”,习读“五经”,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青年时代他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了“匡社”,曾举兵起义.阻止清兵南下.失败后,投身于桂王(de)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嗣后,辞职返家,坚持反清.33岁起流居湘西,与瑶民混居,以授徒讲学和从事着述为业.57岁,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热心教育生徒,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不朽着作.现存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de)着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等.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de)一位伟大(de)唯物主义思想家.在他(de)着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de)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de)卓越见解.他(de)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王夫之关于人性(de)观点,有其特点.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都局限在性(de)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de),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de).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de)潜在(de)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de).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de).王夫之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鲁论二十篇皆言习.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失之习,而欲求之性,虽见性且不能救其习,况不能见乎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圣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之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髓代毛,必不能胜.”这一段话不但说明“习”对于人性(de)重要,而且说明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就注意教育.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de)观点.他认为人(de)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de)接触,是通过后天(de)实际活动取得(de),这也正是人和禽兽只有先天本能(de)重要区别.那种所谓不待学而能(de)生知之说,只不过是“释氏夸诞之淫词而已”.二、理与欲统一(de)道德观王夫之反对理学家(de)“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de),“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有欲斯有理”.“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王夫之这个观点(de)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de)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着做是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de),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de).在这种主张之下(de)教育,就要重视人性(de)发展,满足人们(de)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他说:“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de)这种道德观,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级需要(de),有着要求解脱束缚(de)意义.三、知行观和教育过程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既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之说,也不同意王守仁(de)“知行合一”之说.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互相为用.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他认为在人们(de)认识中知和行各有其功效,又必须相互为用,因此,只有知行并进,才能“知同而起功”,这是认识事物(de)一条定理.王夫之在知行二者中更注重“行”,而认为不能离行以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识,要在行上检验知识.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de)主张,是教育上(de)一条重要原则,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de)一般规律.根据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要从行上检验知识(de)效果功用.他曾以下棋为例,说明下棋知识,必须通过对奕才能获得,只是终日看棋谱,是不成(de).四、学思结合(de)教学思想王夫之认为,学与思(de)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de)关系.他说:“致知之途有二:日学日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惟先觉之是效,思则不拘于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就是说,学要博学而思则深入.学要尽量吸取过去(de)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de)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de)框子所构牵.学习(de)知识面愈广阔,思考愈可深远,愈可贯通.深入思考遇到困难,感到不够深刻,就会愈益了解博学(de)必要.二者同时并重,互相促进,这样才可使学习有进步.为学教人都必须重视学与思(de)结合.王夫之(de)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de)论述,同时反映了王夫之朴素辩证法(de)思想.五、学习法和教学法王夫之在着作中,除谈及以上教育理论(de)见解外,还从自己研读、着作体会出发,谈到许多教与学(de)原则和方法.(-)立志王夫之和其他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要以立志为先.他说:“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他认为,意与志不同,“意者,乍随物感而起也;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庸人有意而无志,中人志立而意乱之,君子持其志而慎其意,圣人纯乎志以成德而无意.盖志一而已,意则无定而不可纪.因此,“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志正,则意虽不立.可因事以裁成之”.人之立志,必须专一.他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他这样强调立志(de)重要性,在为学、力行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二)“有序”和“不息”相结合王夫之认为,教学不但要“习”,还要注重“时”,指出“学而不习,习而不时”是学者(de)通病.他所说(de)“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循序渐进之义,一是有恒之义.他把学记这样标点:“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解释说:“时者,有序而不息之谓也,恒守也.”而“有序”和“不息”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de).教学既要循序渐进,不减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间断.这样就可以使学习较易,“因其序则可使之易”.那种一旦豁然贯通之说是靠不住(de).(三)因材施教王夫之主张教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de)特点进行教育.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de),有“刚柔敏钝之异”,教育要顺应学者(de)个性去施教,偏高偏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他说:“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其体异也,其效也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他认为一个人有长处也有偏处,教者要引导发展学者(de)长处,使他能够进步;矫正学者(de)偏处,使他能够走上正确(de)道路.他说:“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他还认为教者教学要根据学者(de)接受能力、基础乃至于主观努力(de)程度等等,总之,要根据学者(de)具体条件去施教.他说:“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教人(de)道理是一个,但在方法上却要因人而异.王夫之所述因材施教(de)原则,是对儒家传统教学思想(de)继承和发展.(四)自勉与自得王夫之主张教师对学生(de)要求必须严格,绝不能降低标准去迎合苟且偷安(de)心理;学生对自己也应该坚持高标准,不能要求教师降低要求来迁就“俯从”自己(de)“易为”与“无知”,否则将使学生陷于“不知不能”(de)悲境.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他所指(de)高标准,是指“圣功”而言,但他所讲(de)原则是具有积极意义(de).王夫之在强调“自勉”(de)同时,还指出注重“自得”,即学习积极性原则.他说:“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学之,则虽教亡益.”这里他强调学生学习要用“求通之志”,即要有学习心理上(de)准备性和努力钻研(de)继续性,然后再有教师(de)启发式教学,就会获得好(de)效果.这就是“教在我而自得在彼”(de)道理.六、论教师(de)作用和条件王夫之在教学上极重视教师(de)作用.他认为“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欲正天下之人心须顺天下之师受.”教者学者是一种道义(de)结合,教师负有“正人心”(de)重要任务,绝非可有可无者.正因为教师如此重要,选择教师关系到整个社会(de)人心道德.因此,王夫之说:“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指出,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de)榜样.“躬行”是陶冶学生(de)根本.躬行即是“身教”,即是“不言而教”.所谓“圣人有独至,不言而化成”.只有以不言之化,而行感化之教,才能使学生“自生其心”,达到真正(de)自得.教师(de)“躬行”在道德教育上具有极重要(de)意义.王夫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de)、正确(de)知识.能够“温故知新”.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王夫之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着于心目,然后垂之为教,随人之深浅而使之率喻于道,所以遵其教,听其言,皆去所疑,而可以见于行……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王夫之提出(de)对教师(de)要求,都是教师所应必备(de)条件,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有借鉴意义.。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收稿日期 : 2007 05 23
[ 4]
。宇宙 万物的 具体 规定 性和 客观 规律 性是
理 ; 势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 ∃势% 字 精微 , ∃理% 字广大 , 合而名之曰∃天% 。 [ 9] 天 就不但
作者简介 : 刘翠红 ( 1978 ) , 女 , 山东宁津人 , 助教 , 硕士 , 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身 , 他说 : 天 唯其大 , 是以 一阴 一阳皆 道, 而 无不 善。( ∀船山全书# 第六册第 959 页) 天之道, 惟其气 善 , 是以理之善。[ 5] 宇宙本 原的气本息 、 运化生人 , 则 人所分得的一份理气也必是善的 , 王夫之说: 性者, 气顺理而生人, 自未有形而有形 , 成乎其人 , 则固无 恶而一于善, 阴阳健顺之德本善也。[ 6] 就是说, 初生 时人秉天理而 成之性必然是善的品性 , 这 天命之 性 也成 为人 后 天不 断 向善、 与 天 合一 的 先天 依据。 王夫之的 天 是人格化了的 天 , 有 元亨利 贞 之德 , 而且能氤氲二气、 运化五行、 资生万物, 这 样的 天 就是尽善尽美的境界。因为在儒家看来, 尽善就已经是最高的美 , 是理想人格追求的极至境 界。人继天理而亦有人道 , 在人生过程中要使人道 无限合于天道, 使人性无限趋合于天之至善、 至美的 品性。这样 , 王夫之把尽善的人格与人生境界神圣 化、 审美化了 , 在赋予 天 以极至人格的同时也将人 格天道化, 在这种泛道德化的天人交泰中要实现天 人交融合一的审美境界。 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 , 王夫之的 天 还具有至真内涵。他说 : 万物皆有固然之用 , 万物 皆有当然之则, 所谓理也。[ 7] 理当然而然, 则成乎 势
80
德州学院学报
第 24 卷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一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事; 第二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理; 第三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事; 第四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理; 第五阶段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和统一。
三、 教学思想
(三) 学思“相资以为功”
王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如何学,如何思,学与思的关 系又是怎样呢?
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晚年隐居于石船山,后人称其为船山先生。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 子家庭,从小“颖悟过人”,4岁起即跟大哥王介之读书,7岁读 完《十三经》,被视为是“神童”。10岁起,他直接受业于父亲 王朝聘及叔父王廷聘。他14岁考中秀才,24岁与大哥同时中举。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 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
正因为要“因人而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王夫之还认为,实施“因人而进”的关键在于熟悉、了解学生。
三、 教学思想
(二)“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 即所谓“施之有序”。王夫之把“立教之序”分为五个阶段:
感谢观看!
在王夫之看来,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政治,只有“政立民安”,政治清明,人民安居 乐业,才能“学校兴”。
二、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二)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王夫之关于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是同其人性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王夫之 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他提出人性“日生日成” 的著名论断。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以美的事物反馈于自然,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它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达到的生态平衡,描绘了一幅生态美学的图景。

何为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主张建立人与世界的“亲和”关系,重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强调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尊重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强调生态关爱与人文关怀;主张尊重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最终走向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诗意的栖居”。

因为它既是精神的又是情感的,因而它能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塑造精神与情感都完满健康的具有生态理性与生态精神的新人。

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

他强调人与自然他认为审美的对象源于客观世界,离开客观世界,就不能称之为美。

因此,他强调“天人合一”“”“”从古至今谈论美学思想,大多的角度都从诗词格律中入手,却很少从生态美学的角王夫之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

“心之元声”——略论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论

“心之元声”——略论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论

o he i ta r l tons p e we n ft niil e a i hi b t e hu a beng nd he m n i s a t wo l rd. I i t v r or f oe r t s he e y c e o p t y.
Be ie sd s, he a e f r he il s r to on he ha a t rs i s m d a u t r lu t a in t c r c e i tc of “t p i ii e ou d he rm tv s n of he t he r ” H e be ive ha hum a m oton” w a “t rm ii oun he he r ” W a g Fuz at. l e d t t“ ne i s he p i tve s d oft a t . n hi m a e agr a o rbu i n t d e tc nt i to O Chi s r dii a oe r he r ne e t a ton lp ty t o y. K e r s:W a z i y wo d ng Fu h ;T h i ii und oft e H e r e Prm tve So h a t; H um a n Em o i ton
理 论 , 对 中 国传 统 诗 歌 美 学理 论 的 一 个 重要 贡 献 。 是
[ 键 词 ]王 夫 之 ; 关 心之 元 声 ; 之 情 性
[ 图 分 类 号 ] 0 . 中 I 72 2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8—4
XI Ja —u A in j n
( c o lo ma iis a d S ca i n e ,Ch n s u I s i t fTe h o o y S h o f Hu n t n o il e Sce c s a g h n tt e o c n l g ,Ch n s 1 5 0,Ch n ) u a g hu 2 5 0 ia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从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来看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从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来看

132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从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来看王 枫(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现代社会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人与人之间隔阂加深、人与自然之间无法和谐共赢等,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精彩背后的阴影部分。

如若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不妨从前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与万物和谐统一,重视人的精神境界与追求,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对于解决当前的危机与困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美学思想;王夫之;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32-02收稿日期:2016-10-20作者简介:王枫,女,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史与艺术考古研究。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的物质追求得到极大地满足,现代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与篇章。

但是工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所谓的“科技万能”观念,却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略显浮躁,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与心灵上的落寞,无形中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愈来愈远,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更加激烈。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则讲究的是人的内心通过抒发与宣泄,拥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命的境界甚至对生命自身的超越,强调人只有与人、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一理念在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探讨王夫之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想从中找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线索与脉络,无疑是希望从遥远的时代来寻找一种解决的途径与方法,试图探索来自前时哲人的力量。

精神与思想有时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可见又不可见,但是却又可以解决当代的一些问题。

一、王夫之音乐美学思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晚号船山,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王夫之的前半生,社会的动荡与自身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使他始终在为国家而努力奔走,被苦难所笼罩着。

略论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意象论

略论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意象论

略论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意象论
夏建军
【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3)003
【摘要】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是以"意象"为本体论范畴的,在他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诗歌批评实践活动中,王夫之通过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指出了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事实上建立了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本体论.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和诗歌批评实践的文本的解读,澄清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明确其理论贡献.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夏建军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略论看胡适诗歌美学思想与英美诗歌之关系 [J], 刘杰
2.从王夫之的诗歌意象论看其诗学价值取向 [J], 张大联;王凤翔
3.从汉乐府旧题到多重复合型意象--汉唐时期“白头吟”诗歌题材与意象演变略论[J], 吴止境;刘云飞
4."心之元声"——略论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论 [J], 夏建军
5.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 [J], 文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关键字】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先生。

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

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

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保守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

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

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

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

“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

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

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 二气絪缊运化、 天资始万物都
遵循一定的规律即 道 、 理 , 而 天以其阴阳五行 之气生人 之时 , 理皆寓焉而凝之为性。 气运化成 人形质时 , 理、 道寓气中凝为人性, 正所谓 神之有其 理, 在天为道, 凝于人为性。 人性一经形成也不是 一成不变的, 王夫之 还肯 定了 人性在 后天 的变 化 发展。 王夫之认为作为万物资始者的天是至 善的化
[ 15]
第1期
刘翠红: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81
超越的人生过程就是一个自育和他育相结合的美育 过程。 三、 诗乐美育 ! ! ! 文之以礼乐而涵养其性情 王夫之反对释、 老禁欲和理学 存天理, 灭人欲 的主张, 他认为情与欲是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 , 所谓 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 , 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 , 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 有仁义理智以正其德 , 莫非 理之所宜。声色臭味, 顺其道则与仁义理智不相悖 害, 合两者而互为体也。 他又说 : 情者 , 性之依 也; 拂其情, 拂其性矣。性者 , 天之安也; 拂其性 , 拂 其天也。[ 20] 情、 欲与仁义礼智合而为性体 , 在感性 生命丰厚的基础上赋予人以道德理性, 这才是健康 合理的人性。违背情就违背了性进而违背了天 , 所 以不能压制、 禁锢情与欲 , 而是要顺应天性并给予适 当合理的满足以发展人的天性。这个重任王夫之就 委之于文艺尤其是诗乐了。 以诗乐育人是实施美育、 培养完善和谐人格的 最佳途径, 这是由诗乐本身特性决定的。王夫之认 为诗道性情, 他说: 诗以道性情, 道性之情也。性中 尽有天德、 王道、 事功、 节义、 礼乐、 文 章, 却分 派与 易、 书、 礼、 春秋去, 彼不能代诗而言性之情, 诗亦不 [ 21] 能代彼也。 情感领域是诗的独特领域 , 王夫之维 护了诗的纯审美性。王夫之认为诗的本体是浸透着 情感的意象, 他说: ∃诗言志, 歌永言 % 非志即为诗 , 言即为 歌 也。或 可 以 兴, 或 不 可 以 兴, 其 枢 机 在 此。 饱含着情感的审美意象才能真正感动人, 也 只有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诗乐都是以直觉形象 直接激起并推动人的情感 , 最终对人 心、 人性 起作 用。前面讲到, 情感不但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在人的 学习、 修为过程中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王 夫之强调了诗乐美育在培养完善和谐人性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他说诗乐能 涵泳性情而涤荡志气。 [ 23] 即诗乐能使情感和谐 , 能净化心灵、 鼓舞志气; 诗道 性情 , 人满怀或喜或悲之情可通过诗乐宣泄出来, 一 吐为快; 还有前人多论及的 兴、 观、 群、 怨 说, 无论 是作者之 兴、 观、 群、 怨 还是 读者各以其情 而自 得 的 兴、 观、 群、 怨 , 王 夫之 都 要让 人 情 无 所 [ 24] 窒 , 这都道明了诗乐对人情感的满足与 宣泄的 作用 , 这就有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情 感的宣泄与满足不等于纵情, 人的情要发而有节, 即 使怨也要 以其群者而怨 , 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去调 节、 陶冶、 规范人的性情, 使之合乎一定的社会要求 和理性规范。王夫之还说: 乐之用大矣, 以之格神 人, 易风俗 , 宣天地之气而人 心之和。 [ 25] 即 诗乐可 以陶冶性情、 怡养人格 , 以使人性和谐平衡; 而且能
[ 8]
生境界 王夫之是气一元论者, 认为太虚 絪缊的阴阳二 气是万物的本原 , 他说: 太虚即气 , 絪缊之本体。 阴 阳合于太和, 虽其实气也 , 而未可名之为气, 其升降 飞扬 , 莫之为而为万物 之资始者 , 于此言之则 谓之 天。[ 1] 天者 , 资始万物之理气也。[ 2] 人物之生, 皆 絪缊一气之伸聚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 他的 思想倍受海内外学界的关注, 但前人对其美育思想 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综观儒、 道、 释各家, 中 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是一种独特的人文传统, 以人生、 人的精神为关照, 以塑造理想的人为目标。王夫之 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者也不例外, 他的美 育思想也是以这一传统为核心的。王夫之 天人合 一 的思想, 超越当下人格使之 无限趋向完美 的思 想, 他的诗教、 乐教观 , 还有美育渗透进德育、 智育而 起作用的思想等是他美育思想的精华所在, 也凸显 了中国式美育的独特之处。 一、 美育的终极追求 ! ! ! 天人合一 的理想人
第 24 卷第 1 期 2008 年 2 月
德州 学院 学 报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Vol 24, No 1 F eb. , 2008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刘翠红
( 德州学院中文系 , 山东德州 253023)

要 :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 目前学界对其美育思想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 王夫之美育 的
收稿日期 : 2007 05 23
[ 4]
Hale Waihona Puke 。宇宙 万物的 具体 规定 性和 客观 规律 性是
理 ; 势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 ∃势% 字 精微 , ∃理% 字广大 , 合而名之曰∃天% 。 [ 9] 天 就不但
作者简介 : 刘翠红 ( 1978 ) , 女 , 山东宁津人 , 助教 , 硕士 , 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80
德州学院学报
第 24 卷
包括万物的客观规律性, 还包括万物变化、 发展的必 [ 10] 然趋势。还有 道者 , 天地人物之通理 , 道 也 是宇宙万物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王夫之肯定了人 与这至真之天的合一 : 无以知天 , 于事物知之尔。 知事物者心也。心者, 性之灵天之则也。 ( ∀读通鉴 论# 卷七 ) 人 心可 以 通过 认 识事 物及 其 规律 来 知 天 , 人的认知之心是 天之则 , 人与万物有共同的 本原 , 天理、 人心一也, 这样基于天人合一基础上的 认识最终又走向天人合一。张世英在其∀天人之际# 中认为王夫之 格物致知 的 致知 远不止是单纯的 理性认识。 盖耳目止于闻见 , 唯心之神彻于六合 , 周于百世。[ 11] 德性之知, 循理而及其原 , 廓然于天 地万物大始之理 , 乃吾所得于天而即所得以自喻者 [ 12] 也。 张世英认为这里的 心之神 、 德性之知 是 指 把握天人合一之无限整体的功能 , 因此 致知 既是人的 主客二分的认识功能或理性功能 , 又是 超主客二分、 超越理性的功能 。超越主客二分而 把握天人合一的无限整体, 就是要达到王夫之追求 的 彻于六合, 周于百世 、 廓然于天地万物大始之 理 , 即了悟自然万物的生命律动 , 洞彻天地的玄妙 之机 , 澄明天人合一的无限整体的至美生命境界。 这一点在王夫之诗学理论中体现得更纯粹。他 论诗始 终 围绕 情 景关 系, 他 曾 描述 意象 的 由来 : &&取景则于击目经心、 丝分缕合之际, 貌固有而 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 情皆可景 ; 景非滞景, 景 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 天地供其一目 , 大无外而细 无垠。[ 13] 诗人胸中涌动着情, 举目所见天地之景就 都浸润了诗情。当下之景与审美心灵相凑泊, 内心 与外物在审美直觉中达到一种相冥契的境界, 天地 之至美就产生了。诗人在此瞬间能廓然天地万物 , 直见天地之神理。王夫之推崇意境深远的诗, 认为 诗人有 广远而微至 的胸怀才能使诗作 风日云物 , 气序怀抱 , 无不显著。 甚至诗之境界 长可千年 , 大 可万里, 一如明月之在天而不改。 外在景物与人 的情性相互浑融、 相为澄明, 使人进入到一种超越时 空而无限寥廓深远的浑涵境地 , 人的精神也达到了 无限自由的境界。 在诗的审美境界中, 人心洞彻了浃于天地间的 神理而 彻于六合, 周于百世 , 王夫之吸收了以真美 为主的审美意境说 , 同时保持了以美善为主的儒家 传统 , 以他天才的融会贯通将至真、 至善、 至美统一 于诗的 天人合一 境界之中。这种至善、 至真、 至美 的 天人合一 的境界也是人精神极度自由的境界 , 在这种境界中人心灵体验到了 一种极其美妙 的畅 适。这境界正是王夫之人格美育的终极追求。他还
终极 目标即使人实现一种 天人合一 的理想人生境界 ; 王夫 之认为 美育应与 人生过 程相始 终 , 是 人面向 理想境 界 对自己当下人生的无限超越的过程 ; 王夫之重视 培养完美和 谐人格 的美育过 程中诗 乐所起 的作用 ; 他还 探讨了 教 学过程中美育原则的应用等。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王夫之的美育思想处于集大成又使之走向历史终结 的地位。 关键词 : 王夫之 ; 美育思想 ; 人生境界 ; 理想人性 中图分类号 : G 40- 0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9444( 2008) 01 0079 04
身 , 他说 : 天 唯其大 , 是以 一阴 一阳皆 道, 而 无不 善。( ∀船山全书# 第六册第 959 页) 天之道, 惟其气 善 , 是以理之善。[ 5] 宇宙本 原的气本 善, 其 所涵之 理、 道也必具备善的品性, 气 絪缊不息 、 运化生人 , 则 人所分得的一份理气也必是善的 , 王夫之说: 性者, 气顺理而生人, 自未有形而有形 , 成乎其人 , 则固无 恶而一于善, 阴阳健顺之德本善也。[ 6] 就是说, 初生 时人秉天理而 成之性必然是善的品性 , 这 天命之 性 也成 为人 后 天不 断 向善、 与 天 合一 的 先天 依据。 王夫之的 天 是人格化了的 天 , 有 元亨利 贞 之德 , 而且能氤氲二气、 运化五行、 资生万物, 这 样的 天 就是尽善尽美的境界。因为在儒家看来, 尽善就已经是最高的美 , 是理想人格追求的极至境 界。人继天理而亦有人道 , 在人生过程中要使人道 无限合于天道, 使人性无限趋合于天之至善、 至美的 品性。这样 , 王夫之把尽善的人格与人生境界神圣 化、 审美化了 , 在赋予 天 以极至人格的同时也将人 格天道化, 在这种泛道德化的天人交泰中要实现天 人交融合一的审美境界。 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 , 王夫之的 天 还具有至真内涵。他说 : 万物皆有固然之用 , 万物 皆有当然之则, 所谓理也。[ 7] 理当然而然, 则成乎 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