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夫之的情景说

合集下载

浅析王夫之《诗广传》

浅析王夫之《诗广传》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夫之《诗广传》张慧芳 郑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在明清易代的特殊阶段,王夫之创作出《诗广传》这部著作。

独特的社会背景使其注重社会现实,主张经世致用。

《诗广传》是王夫之围绕《诗经》展开的综合性文章,从哲学、历史、政治和文学的等不同角度解读《诗经》各篇,具有针砭时弊的文风。

关键词:王夫之;《诗广传》;《诗经》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90-0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后世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

他经历了明清易代的特殊阶段,一生命途多舛。

初期,他致力于科举考试,于24岁考中举人,时逢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势如破竹,其举业之路随之中断。

明亡后,王夫之投身于反清复明的大业,在各地辗转奔走,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36岁之后,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王夫之在湖南隐居,开始潜心著书立说,直到1692年病逝。

一、复杂的时代背景《诗广传》成书的确切时间,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后世学者根据其文章内容和行文风格推测出《诗广传》创作于1671年左右,这种说法被学界普遍接受。

总之,《诗广传》产生于明亡后,当时船山先生处于隐居著书的阶段。

明清易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阶段。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明末和清初的文学思潮显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晚明时期,政治环境黑暗,腐败风气盛行,政府和豪强的横征暴敛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全面爆发之际,李自成揭竿而起,举兵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在文学思潮方面,晚明时期盛行的心学主张“致良知”,引发了虚浮空泛的学术风气。

知识分子普遍崇尚务虚的学术风气,不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王夫之目睹了明朝亡国的悲剧之后,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出了沉痛的批判,并主张“经世致用”。

他认为知识分子应当体察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矛盾,重视国家危机,用知识化解社会实际问题,担负起安邦定国的责任。

王夫之化境说初探

王夫之化境说初探
( 盐城 技 师学院 , 苏 盐城 江 240 ) 2 0 2
[ 摘 要 ] 化境说是富有中国特 色的美学理论。王夫之在《 姜斋诗话》 中提出了 诗臻化境的三要素, 即要
求诗 中具一意 以贯的 紧凑感、 有发乎至情的真 实感 、 呈止于一事 的纯净感 , 为化境说 的形成 和发展作 出了贡献。
相 因仍 , 以一 笔 为 妙 境 , 况 诗 文 本 相 承 递 耶 ? 一 时 、 尚 何 一
我国的文学理论 源远流长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 中形
成 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 的独特观念 , 化境说就是很值 得重视 的一个。就现存 的一些 资料看 , 在化境 说 的形 成过程 中, 明
末清初的王夫之 曾起过很大 的作用 , 他的关于诗歌化境 的学 说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 占有极其 重要 的地位 。 王夫 之的化境说 , 于 《 诗话 ・ 见 清 姜斋 诗话 》 卷下 ・二
- - .

来 比索 , 新人不如故 。 ”这首诗 由“ 新人复何如” 句发 问 , 一 引
出了抒情主人公“ 缣来 比素 , 将 新人不 如故” 的喟叹 , 表达 了 怀念故旧的朴素而又 悔恨 的真挚情感 , 种诗情一 意相 连 , 这 贯注全篇 , 达到 了造诣极 高 的诗艺境 界。可见 , 一意 以贯 的 要 旨是在 艺术 表达上结构 紧凑 、 脉相连 、 语 不枝不蔓 、 一气呵 成, 所谓“ 一笔入圣证 ” 也就是这种意思 。 , 王夫之批评潘岳 “ 以凌杂 之心 , 作芜 乱之调 ” 也 就是 讲 , 他的诗不 能“ 一意以贯” 因而 自然也就不能进入化境 。由此 , 可见 , 王夫之所举 的正反 两方 面的例证 , 都是 以是 否“ 一意连
[ 键词 ] 王夫之; 化境; 姜斋诗话 关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摘要:‎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意论,‎二是‎情景论,‎三是活‎法论。

在言‎意论中·提‎倡意至词随‎、因言起意‎。

主张在自‎由的创作情‎境中入乎艺‎术表现的极‎致;在情景‎论中。

极力‎申张情景交‎融,深入探‎讨到其内在‎的创作机巧‎及审芙特征‎;在活法论‎中。

则强调‎摆脱种种死‎法的约束。

‎倡导自由的‎创作精神。

‎‎关键词:‎王‎夫之;创作‎论;言意论‎;情景论;‎活法论‎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作为清代具‎有代表性的‎诗话着作之‎一,内容丰‎富,论说精‎到。

谈及诗‎歌创作、欣‎赏与批评的‎方方面面论‎题,在诗歌‎的创作论、‎文本论、鉴‎赏论、批评‎论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独到的看法‎,对清代诗‎歌创作及诗‎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结‎合其《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和《明诗评‎选》的相关‎论述。

对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予以‎考察。

‎一、‎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育意‎之论言‎意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基本‎论题之一,‎它从作品的‎语育运用和‎意蕴表现的‎关系角度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

考‎察的是育与‎意作为文学‎的两种构成‎质素相互间‎的内在构合‎关系。

我国‎古代文论对‎言意的辨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

一直延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体‎现为肓能尽‎意与育不尽‎意两种辨说‎取向。

之后‎,在言意之‎辨论展开较‎为充分的基‎础上,我国‎古代育意之‎论更多地转‎替为结合具‎体文学批评‎实践,展开‎对育意构合‎关系的论说‎。

这之中,‎其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姜斋诗话》‎作为清代具‎有代表性的‎诗话着作之‎一,内容丰‎富,论说精‎到。

谈及诗‎歌创作、欣‎赏与批评的‎方方面面论‎题,在诗歌‎的创作论、‎文本论、鉴‎赏论、批评‎论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独到的看法‎,对清代诗‎歌创作及诗‎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王夫之情景论诗学的外部生成因素析论

王夫之情景论诗学的外部生成因素析论
J u n . 2 01 5
王夫之情景论诗学 的外部生成 因素析 论
胡 健
6 5 0 5 0 0 ) ( 云南 师 范大学 文 学 院 , 云南 昆明
摘要: 王夫之 的诗学理论在 中国诗 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 的意义, 其诗学有很多超越 前人 之处 。王夫之 自身 的家学渊源对其 诗 学观念 的形成与确立 影响很 大, 同时, 时代环境 的变迁 与诗学观念重心 的转移 , 亦在王夫之 的诗歌批评 活动 中有着 清晰的轨 迹可寻。检视王夫之的家学渊源之继承 与时代环境之感发 等外部 因素 , 有助 于对其论诗立场 的把握和分析。
“ 先 生少攻 吟 咏 , 晚 而益 工 , 于 时公 安 、 竟 陵哀
术 思想和诗学主张 中, 发现一脉承袭之关系 ; 王夫 之说 : “ 先征 君 受 学伍 学父 ( 讳 定相 ) 先 生 。先 生诗 文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1 5 作者 简介: 胡 健( 1 9 8 9 - ) , 男, 湖北成 宁人 , 云南师 范大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诗学 。
王夫 之 承 受家 学 影 响 , 其 学 力深 厚 之处 主 要 也在 经 学、 史学 方面 。至于 文 学之事 , 王 朝聘 对 自己所 着文
字, 多 自焚弃, 不以示人。他对于 自家子弟参与交游 唱和、 吟咏题赠之事则并不十分认可 , 甚 至 有 所 阻
挠 。王 夫之在 《 显考 武夷 府君 行状》 中记述 其父 : “ 素 志不肯 着书 以近 名 。 夫之 稍 与人 士 交游 , 以
诗译》 第一条 中即指 出王夫之清楚说明诗歌有别于 其 他文 体 , 且 诗 学应 与 其 他 学术 相 区别 。王夫 之深 入思考属于诗歌 自身的艺术规律, 并以此做为他在 实际批 评 诗歌 时 ,检 验诗 歌 艺 术独 特性 质 之标 准 。 除 了承 袭 自伍 学 父对 诗歌 本 质 的基 本认 识之 。王 夫

情景判别法在辨别中国古诗词优劣及绝句创作的应用

情景判别法在辨别中国古诗词优劣及绝句创作的应用

与否进 行判 断 。这类 诗 以打油 诗为 多 ,如 明 代解缙 的 《 笑 煞 群 牛 》:

春 雨滑如 油 ,
下的满街 流 。
巧 者 则 有情 中景 ,景 中 情 。景 中情 者 ,如 “ 长安一 片月” , 自然 是孤 栖忆 远之 情 ; “ 影静 干官里 ” ,自然 是喜 达行 在之 情 。 情 中景 尤难 曲写 , 如 “ 诗 成珠 玉在 挥 毫” , 写 出才 人翰 墨淋 漓 、 自心欣 赏之景 。凡 此 类 ,知者 遇之 ; 非然 ,亦 鹘 突看 过 ,作 等 闲语耳 。 在 首 先 肯定 情 景 不 可 截 然 而 分 的 前 提 下 ,王 夫 之 分 析 了情 中景 、景 中情 两 种艺 术表 现方 式 。景 中情 是写景 而情 在 言外 , 就像 李 白 “ 长 安 一片 月”自然 是 望 月怀远 之情 , 杜甫 “ 影 静 干官 里 ” 自然 是 刚脱身 贼 中 、惊 魂甫 定 的心 态 。而 情 中景 则是 言情 之 句 自含人 、物 动态 ,就 像他 所举 的杜 甫 “ 诗成 珠 玉在 挥 毫 ”一 句 ,本 写诗 兴 洋溢 、挥洒 自如 的酣畅情 态 ,但 其 中却 分明可 见 作 者的 自我形 象 。这里 的情 中景 ,已不单 纯
【 关键词 】 情景判别法; 中国古诗词; 绝句创作
中华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源 远 流 长 ,纵 观 华 夏 文 明 上 下
五 千年 的历 史 ,历朝 历 代都 有属于 自己 的文学形 式 ,诗 词作 为其 中最璀 璨 的一 类 ,无疑 有着 重要 的地位 。虽然在 近 代 的 白话 文 运动 中被 击溃 最 终趋 于式微 ,但 作 为祖 国新 一代 的继 承 者们 ,我们 有必 要去 了解 诗词 ,品味 诗 词 ,这样 才能 使 中 华 文化 得 以保 留 ,文学 瑰宝 得 以传 承 。本 文从 王夫 之情 景理 论 人 手 ,结合 诗词 的种 类 ,提 出了一 种新 的辨 别诗 词 优劣 的 方法 , 较 以往繁 琐 的辨别 方法 而 言 , 虽不 甚严 谨且 因人 而异 ,

明清及近代文论疑难问题答问

明清及近代文论疑难问题答问

明清及近代文论疑难问题答问一、明代文论疑难问题答问1 .试述谢榛情景说的内容。

情景是谢榛《四溟诗话》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诗乃模写性情之具”,因而“作诗本乎情景”,而情与景又要“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同样的景物,主体(作者)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观感——情,所以他说:“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

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

”他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

既然情与景又要“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则二者就应该互相融合。

怎样才能融合呢?这就取决于“情景适会”。

所谓“情景适会”,应该就是诗人诗人的“情”恰好要某种“景”来抒发,而那种“景”也恰能表现诗人的“情”,彼此互为依靠,互为表里,非此无彼,无可替代。

这种“适会”是在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种状态里,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进入“虚静”和“物化”的精神状态,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

谢榛的情景说实际上对诗歌的意境论作了一种说明,对以后的意境论有所影响。

2.怎样理解谢榛的诗歌体、志、气、韵四要素的说法?谢榛《四溟诗话》引《馀师录》说:“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

”并且说“作诗亦然”,提出了诗歌有体、志、气、韵四要素说。

四者中,志指情志,属于内容方面;体指体格,属于形式体制方面;而气指雄浑之气、韵指隽永之韵,则专门是就审美风格而言。

他主张“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并且认为“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发其妙”。

可见谢榛对内容风格和形式体制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而且要能在诗歌创作中体现这“四要素”,一定既要高修养锻炼又要靠悟性,这就把主要是先天的“悟”和后天的学养结合起来了,这无以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形的。

3 . 试说明李贽的“童心”说内涵及其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浅析王夫之咏史诗

浅析王夫之咏史诗

58浅析王夫之咏史诗郑 旭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王夫之文学著作颇丰,尤其诗歌创作成就卓著。

从古至今历代学者对他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美学思想、诗论批评、诗歌接受理论、诗歌本体论等方面。

而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他的咏史诗无不透露出一股深沉的兴亡气息,展示着那一段色彩悲郁的社会景观,为我们了解那一段历史以及对与他同处一类的遗民诗人整体性格认识有着巨大的意义。

但历代学者对他的咏史诗的研究极其匮乏甚至忽略这一题材。

关键词:王夫之;咏史诗一、历史人物的刻画明代遗民的特殊身份让王夫之的咏史诗歌创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借史抒情。

纵观他的咏史诗无不充满了慷慨悲壮之音,诗中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新王朝的憎恨之情交织一起,通过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一载体抒发出来,表现诗人祟高的民族气节。

(一)忠贞贤臣在王夫之的咏史诗中,有这样一类历史人物—忠贞贤臣,作者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的。

仔细探寻发现诗人歌颂的这类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诗人生活环境相似,通过追述他们以此来隐喻现实,借古讽今。

《咏史二十七首·其一》“箕子生传洪范,刘歆死击谷梁”[1]将箕子和刘歆进行对比,突出箕子的高尚品质。

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

人或曰:‘可以去矣。

’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

’”纣王淫虐,屡上书进谏无效,却不忍离开商朝。

商朝灭亡之后武王复请箕子辅助周朝,箕子说:“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

”(《尚书·微子》),不愿一侍两国。

作者对箕子这个人物形象的描绘,实质上透露出他自己不愿向清廷的屡次招抚低头,向清廷异族俯首称臣,誓死做明朝汉族的忠臣。

《咏史二十七首·其七》“信陵饮酒近内,步兵泣路驱车。

赢得不知别苦,难忘聊复愁予。

”[2]这一首咏魏无忌和阮籍两位历史人物。

信陵,指魏无忌。

《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数使反间,魏王果使人代公子将。

心物的默会之境——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

心物的默会之境——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

的相互作用对情景关系构成的影响
而到了王夫之.他的诗论就直接站在主客体审美关 ‘ ’ ” 得注意的是. 现量 也 噌 王夫之在此把古印度因明学
系这一高度来透视诗的情景关系 他说 :游览诗固有适 “ 术语“ 现量” 引人了诗论。在陈那门人商羯罗主的《 因明人
然未有情者。 俗笔必强人以情, 无病呻吟 , 徒令江山短气。 证理论》 和玄奘弟子窥基的注疏中.现量” “ 原来是指离开
大观。至明代, 谢榛便直截了当地确立了情景在诗中的特 总含情” 的时候, 诗才能臻至“ 妙合无垠” 的完美境界 陶 背”“ , 景乃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 【 。- 惦此路径 , 清代王夫之 于诗的情与景真正交融为一体。“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在总结前人相关诗论成果的基础上对情景关系作出极为 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 景中情。”“ [关情者景 。 2 1 自与情相 乐之触, 荣悴之迎, 互藏其宅。”1 [ 3 之间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其在认识上主要还是从一情一

关 键 词 :中国 古典 诗歌 ; 景 关 系 ; 美 直 觉 。 情 审
中 图分 类 号 :0 2 1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7 8 ( 0 0 0 -0 3 -0 10 - 3 72 1 )1 1 7 4
看待:情景名为二 , “ 而实不可离”“ ,关情者景, 自与情相 为珀芥也” 。同时, 他还指出情与景关系构成的理想形态
问题。
们进一步认识到.实现诗歌情景的内在统一是依凭诗到对问题的直 在客观对象世界的感发下产生的审美直觉.而不是依靠 除此之外的其它东西 正是基于上述对情景关系的独特认识.王夫之不无 然景物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时才隐约透出机关的消息 , 他
接回答。及至南北朝 . 刘勰在《 文心雕龙. 物色篇》 探讨 自 说:物色之动, “ 心亦摇焉。” 这即是说,心” “ 的萌动或情的 偏激地批评了贾岛的诗: ‘ “僧推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 , 感发往往受客观外界“ 物色” 的刺激 . 所以“ 情以物迁 , 辞 如说他人梦, 纵令形容酷似, 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 以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夫之的情景说
摘要:王夫之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情景说”源远流长,在前人的
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其对“情”与“景”的论述尤为全面,许多方面在
继承前人的同时又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他从中国古典诗学之强调“触物以起请”的单向联系的模
式中走出来,强调了情与景之间相互触发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作
为诗歌意境美的最高要求。本文通过探究王夫之诗学理论、分析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兴及
情景之间的关系及其现量说在情景关系中的体现,从更深层次来挖掘情景说的内在意蕴。)
结合

具体的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
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秒和无垠。
关键词: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长居石船
山,故有船山先生之称。他是一位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创造性贡献的文
学理论家。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情景说,这套情景说关系的论述在其诗论
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我国文论史上,关于情与景的探讨源远流长,有关情景的论说十分的丰富。到了晚清,王国
维将情景论升华并提出了境界说,明末清初的诗歌理论家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前人
情境论的思想精华,总结了自两汉的《毛诗序》、魏晋南北朝陆机的《文赋》和刘勰的《文心雕
龙》、以及钟嵘的《诗品》,直至唐宋以来的诗学,并在明代象征论和情境论的基础上加以融会革
新,提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情境论观点——强调创作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批评那种以“一
情一景为格律”的诗法规范的和情景分离的创作倾向,反复申明“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情与景相互依存,水乳交融而不露痕迹。其情境论是支撑王国维“境界说”走向集大成的巨人,
他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承上启下的、十分重要
的诗歌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简要回顾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情景说。
情景说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王夫之之前,我国就已有许许多多
的有关情景关系的美学思想和诗学思想的论述。且不说在先前《三百篇》中,许多富有情景交融
的艺术魅力的优秀篇章昭示着中国诗歌艺术特征的美学特征。即便是早期的“感物”说的诗学理
论中已初步揭示了这一课题。到了魏晋时代,“感物说”得到了丰富和完善。许多文论家在创作
中都提到了“感物”,如陆机的《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慨投篇
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1】(《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通过陆机在这里的论
述,我们可以得出“诗歌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受到客观事物触发而产生的”。但对于情与景的内
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唐代,随着山水诗画艺术空前的发展,促进
了人们对艺术创作中主客关系的深入思考,“情景”作为诗的美学范畴被正是提了出来。宋代的
山水画诗意更趋成熟,已有人初步的揭示了情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运动,即情中有景,静中
有情。元代的情景论有所发展,但还不成熟。一方面指出情与景之间应相互渗透——“景在情中,
情在景中”。另一方面又坚持从律诗的句法安排角度来探讨情与景结合的具体模式,推崇一句情
一句景的组合模式。可见元代的情景论大有发展,但是他最终还是未能摆脱诗的句法结构的束缚。
在明代,情景论已经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局面,谢榛抓住了情景交融乃是诗生成之根本,从宋人言
情景不离章法句法的狭隘圈子跳了出来,深化了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尽管这样,还是有许多
的诗论家,摆脱不了从诗法给格律角度来论情景,且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混乱。

二,情景交融
从情景说的发展史来看,情与景的论述一直都在进步,但是一直到明代都还未成熟,都还摆
脱不了从诗法格律的角度来论情景。直到到了王夫之手上,情景论才真正的上升到诗歌美学的高
度,并成为一种系统的诗学创作理论。王夫之认为在诗歌的情景关系中,情景两者不可分开而说,
情是景,景是情,互不相干,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作为诗人应该将情与景融合为一。即“妙
和无垠”,“互藏其宅”,这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王夫之所谓“景”有
两种含义:一是指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比如“景生情”;另一是指存在于诗歌作品中的“景”
或“景语”。有人把王夫之所说的诗歌作品中的“景”单纯地理解为自然景色的描写,这显然是
片面的。王夫之所说的“景”是个广义的,而自然景物的描写仅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当然,除
了自然景物外,一切社会人事、性情器物的具体描写,在王夫之那里都称作“景”。所以它是“景象”、
“图景”的意思,指诗歌的形象意义的具体描写。情与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名为二而实不
可离”,二者“互藏其宅”互相转换呈现“景生情,情生景”和“情中景”、“景中情”的现象。故有“景者
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其实,从王夫之的论述和诗例来看,所谓的“景中情”,就是以抒情为主,
描写所构成的形象为抒情服务,情感色彩比较明显强烈。
从诗歌的角度来说,其艺术特征与写作技巧都离不开“情”与“景”的描写。王夫之在他的《姜
斎诗话》中也较为详细地提出了他自己的诗论主张——情景说。他反复指出:“情”与“景”是
审美意象不可分离的因素,他在《姜斋诗话》中云:“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和景的关系:第一,在王夫之看来,最好的是情
景“妙合无垠”,结合的天衣无缝,无法划分;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如(李
白《子夜吴哥》)“长安一片月”,自然(在长安月夜之景中)有一种(女子)独自栖息,思
念远征夫君的情怀。(杜甫《喜达行在所》)“影静千宫里”,自然有(诗人长期流离后)终于
到达天子所在之地的欢喜之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让读者看到诗中带有感情
的形象特别难以曲折地表达,如(杜甫《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成珠玉在挥毫”,写
出了诗人才子纵情挥毫,驰骋笔墨的自我欣赏的欣喜之景。总之,写景定为生情,写情必寓
于景。景不能脱离情,情也不能脱离景。景脱离了情,景就成了虚景,就不能构成审美意象。
情脱离了景,情就成了虚情,也不能构成审美意象。这就是他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
不可离”。
王夫之诗论的对象主要是抒情诗,他强调诗歌的抒情性,这是他论诗的出发点。他主要从时
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表达抒情诗歌的艺术特质,提出了“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观点。即在时间上,
诗歌所表现的应是诗人“一时”的感情活动;在空间上,诗歌所表现的应是诗人驻足于某一定点
所观周遭的事。从本质上来说,即景与情之间必须有思想,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比如:“池塘生
春草”、“蝴蝶飞南国”,从中可以看到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在中国众多优秀的古典诗歌中,情
和景是密不可分的,情缘景生,景中含情而情景交融已然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审美境界创造的普遍
形式。情的抒发要借助于景,景的呈现隐含着情。理解情景交融,其实乃是主观与客观,抽象与
具体,情感与形象的统一。我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则突出体现了这种主客体情景互生的关
系。又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歌咏景观的诗。其中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从一开始就置于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的自然花
林的良辰美景之中。但是诗人并未沉浸于此美景中无法自拔,而遐思冥想地运用跳跃型思路回归
于人生。后句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
人从景观欣赏跳跃到人生体验感悟上,月的永存,人生的短暂,使得人生的意义变的更加非凡。
接下来的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
又从白云飘忽、扁舟逐波得眼前景物转而跳跃到人生相思、相念与离愁别恨的意味之中,用“昨
夜闲潭梦花落,可怜春半不还家”之类精妙细微的情景来表达寄寓男女恨别的凄苦寂寞。诗人面
对自然景观,将情景交融合二为一,这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较之前人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
][3]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4][5]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郭邵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