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境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与西方音乐的发展相比,由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上品,讲究情意,追求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的想象,升华人的情感。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音乐美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所指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实物在人心中所创造的虚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虚境。

我们常说一首诗很有意境或某件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境界,指的就是它在现实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意境与观赏者的心境达到了共鸣。

意境一般是用来描绘艺术作品审美的规定型的术语,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表现的双重性,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与心灵,生活与艺术各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境”从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十分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更多的是强调以心灵契合它,宇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对象,是每个生命的统合体。

所以,只以外在的科学远不如用内在心灵去体会,去谛听,去感受。

中国的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到世界中放到宇宙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音乐思想中的“意境”老子说“大音希声”,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意境的学说。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在阅读有关抒情文学作品的评论时,常常可以见到,对于读者来说,平时也并不怎么再意对它们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懂得的,但真要说一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

然而,理解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和理解抒情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意:主观的情感,象:客观的各种事物;意和象有机结合构成意象——表达主观情感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复合体(“意的寄托物”)。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可见,意象不是一般的具体事物,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意象,只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才能称为意象。

二、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其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源流长。

它侧重于表现的抒情文学,其主要成份是情思。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简言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可以理解为意境是由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组合,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组成包含新的意蕴(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特殊结构,是环境(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和感情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说说意境的构成。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每一种都是诗中单一的意象,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只是意象,这些意象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再加上个天涯孤旅的“断肠人”,作者把这些意象通过心理活动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即意境。

三、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知道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那么作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呢?让我们来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作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源自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融合了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

音调、节奏、曲式等元素体现特定情感和情绪,营造独特意境,常运用象征性的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

这种意境不仅是音乐本身的情感与意境,更是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和韵味,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情感表达。

传统音乐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惜。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意境,文化底蕴,哲学,文学,绘画,历史积淀,音调,节奏,曲式,情感,情绪,象征性意象,文化符号,传承,延续,古老文化,魅力,韵味。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什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指音乐所抒发的情感、意境以及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一种特殊氛围。

它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声音的韵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意义和内涵,让人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为什么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产生独特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产生独特的意境,主要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吸收了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特点。

这些元素融于音乐之中,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传达。

音调、节奏、曲式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情感,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运用,音乐得以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引导听众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心灵境界。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一切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

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段相声,一首音乐,一幅画乃至一株盆景都有自己独特意境。

艺术门类不同,它对意境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缺乏意境就缺乏生命与灵魂。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是由作品本身的整体样式决定并通过作品直接呈现的。

“意”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画中形象能引人深思﹑发人遐想﹑动人心扉的弦外之音,是超出画面以外的,能使人心驰神往并泛起感情上的涟漪。

美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贯通一气的感情,即所谓存在于下笔之前、落笔之中、收笔之后。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是境界。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历代绘画名家的创作也同样讲究超凡脱俗、含蓄空灵的意境美。

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画中有诗”。

一、画的诗化、文学化这个“诗”字,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诗意”,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有这样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道出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

“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画的文学化。

二、言志抒情以为“诗”语言形象的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以抒情为正。

“诗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1、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气韵。

中国画讲究“气韵”,谢赫主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顾恺之提出“传神论”,潘天寿说“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可见“气韵”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2、中国的意境美在于“不似之似”。

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

”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描绘山水,中国山水画带给观者深邃的意境和内心的宁静。

它以自然为题材,追求画家内心的意境,通过笔墨的虚实、意境的营造,展示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三个方面,即自然之境、心灵之境和传情之境。

首先,自然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重要体现。

中国山水画追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在画面中展现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观。

通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各种元素以及画家的创作手法,表现出山高水长、云深雾重的场景。

比如在明代画家杨元素的《万山纵横图》中,画家以壮丽的山河为主题,笔力极其雄浑,给人一种壮丽恢弘的感觉。

又如宋代画家马远的《黄山图》中,对黄山的岩石、树木、云雾等细节描写入微,画面更显得充满神秘感。

这些画作以挺拔的山势、奔腾的江河、苍茫的云雾,让人看到的不仅是画家的技术功底,更是中国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

其次,心灵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山水画以表达画家自身内心世界的意境为核心。

画家通过画笔和色彩的表达,将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溶于画作之中。

比如明代画家徐渭的《云树纪绿》中,画家以写实手法描绘出一片片的云雾和绿色的山野,从而展示出他内心的宁静和悠闲。

这种通过笔墨表达心灵境界的方式,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山水画家注重心灵的表现,他们认为艺术家的境界对作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传情之境是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独特之处。

中国山水画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使观者产生共鸣,从而给人以情感的交流和思考的空间。

中国山水画寓意丰富,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美化和细腻的线条描绘,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如明代画家沈度的《山坡夏花》中,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片盛开的花海,恍如仙境。

这种细腻和富有情感的描绘,使观者可以感受到画家的用心和情感,从而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它追求自然之境、心灵之境和传情之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寻求。

浅谈意境

浅谈意境

慢聊意境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意境理论更是中国化的独特的艺术,是无数的前辈的心血,其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关键词:意境;意境理论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并对绘画创作长盛积极影响。

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借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统一,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身心超越感性的现象,达到空间化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托名为唐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思也,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虽然王昌龄最早提出了意境,但是此意境非彼意境,二则不是同一概念的。

但是这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研究意境了。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任何意境的表达都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深化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为前提;无论是苏轼的《江城子,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还是李煜的《虞美人》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者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的。

如果没有国家的灭亡,李煜也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愁苦。

正是有国家灭亡的现实才会有了李煜这样的是人。

同样的,当我们读他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体会的他的思想。

我虽然没有国破家亡,但是我读到李煜的诗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思想。

这就是意境美得体验。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向上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觉和领悟。

浅谈意境

浅谈意境
林顺 史 .1 6 年 生. 广东普 宁人 95
毕业 于广 州蔓 求学 院 中国 硕士研 究生
班 现 为 广东 省 蔓术掌协 备 艺术 中一 主
有 “ 、 玩 “ 的心 态 , 乐 其过 程 , 晶 其味 造 一个 意境 的框 架 ,好 让你 的 马有片 踏 品 道 , 演形 骸 之外 。 去除 了功 名利 禄之 心 , 放 实 的草 原 可以 驰骋 ,不 至于 跑得 脱缰 而{ 画就 无拘 无束 了 ,其过 程也 就 真正 的是 种 毕 竟深 厚 的中 国文 化素 养 ,是 书法得 以 享 受 我 的恩 师陈 新华 ,便 是 如此 。身 在都 步 发展 的基 础 这 片 草原 ”其 实也 就
人 有 烟瘫 、酒 瘾 。凡 对 一切 自己 需 要 书法 作 为 国 粹 的 种 , 同 样需 要 认 识 的 ,有兴 趣 的事物 都 会上 瘫。 而我 .对 水 墨 己“ ,没 有境 界的 书 法 , 如 失去 了灵 《 便
是 有瘾 的 。 而 且这 个 瘾 还 很 大 ,大 到 我 愿 躯壳 。 实 践 证 明 , 历 史 上向 前 一 步 意把 一辈 子放 进 去 ,品玩 它 、享 受它 。我 觉 展 ,往往 是伴 随着 向后 一步 的 探本 求源 。 得 ,画 画 的^ 就 应 该 青这 种瘾 ,而 且 还要 这 探丰 穷 源并 非是 主庸 的 、保 守的 ,而{ 王

显。 我 画热带 雨林 时 ,笔 触走 向常 常统 一在

种 苹行 扭曲 的巷 势 中 整 体结 构尽 量形 成 些描 绘单 独檀 株 的作品 。则 大 多以

回旋 内 嵌 的 凝聚 力 ,以尽 力凸 显 其趋 势 之

美 ,男
句 , 不 同的 场 台 ,宇 也 可 以 用不 同 的 写 可 寓意 可象 形 。表现 出不 同 的意境 。 一 眼如 出 辙 ,永 远都 照着 ~个 意境 模 式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深厚的历史传统。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蕴”、“气韵”、“神韵”和“雅俗共赏”的特质。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含义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又称“乐境”,是指音乐所传达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

具体来说,“意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二是音乐所设计的场景和环境。

对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意境”通常表现为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的内涵。

例如:《二泉映月》让人心情悠闲,想象在皎洁的月光下品茶聊天;《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人感受到着一种伤感的情怀;而《广陵散》则处处透露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对于设计的场景和环境,音乐的“意境”则表现为音乐所创造的场景与气氛。

例如:《梅花三弄》描绘了梅花的孤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溜溜的小提琴》则展现出它轻盈的舞蹈般的动作。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特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十分博大精深,有以下四个特点:1、含蓄而意境深远。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一种通过各种声响和旋律传达、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的特点是含蓄而意境深远,往往需要人们通过想象和感受去准确地领会它的内涵和情感。

例如《二泉映月》中,由于没有文字的表达能力,旋律和音节瞬间与门客借着吟咏,以切情于夜,抒发出令人毫不费力就能体会到的酒趣随意。

2、植根于文化传承,并融合不同学派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中,并融合了各个学派的影响,既有古典的内敛和含蓄,也有民间的爽朗和直白。

例如《广陵散》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展现出了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及人民生活的声响美;而《梅花三弄》则融合了古典和民间的风格,使得它在感情表达上更为自由、坦率。

3、富有想象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善于利用人们的想象力来创造出广阔的内涵和情感,它让人们能够通过旋律和声音去设想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同时又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那里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聊意境
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
审美范畴。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意境理论更是中国化的独特的艺术,是无数的前辈的心血,其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
时期。

关键词:意境;意境理论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并对绘画创作长盛积极影响。

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借别具一
格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统一,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真谛,从
而使审美主体身心超越感性的现象,达到空间化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文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托名为唐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思也,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
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虽然王昌龄最早提出了意境,但是此意境非彼意境,二则不是同一概念的。

但是
这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研究意境了。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更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任何意境的
表达都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深化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为前提;无论是苏
轼的《江城子,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还是李煜的《虞美人》
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

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作
者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的。

如果没有国家的灭亡,李煜也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愁苦。

正是
有国家灭亡的现实才会有了李煜这样的是人。

同样的,当我们读他作品的时候我们也
可以体会的他的思想。

我虽然没有国破家亡,但是我读到李煜的诗的时候我们能体会
到那种思想。

这就是意境美得体验。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向上
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
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觉和领悟。

”意境是不会有历史和时间
的限制的,她不因空间而变化,我们可以在两千年的今天体会前人的思想。

了解他们
的生活、心情等。

所以意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感悟。

意境是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他的形成受到先秦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影响,而其发展完善则又受到魏晋以来佛学的影响。

唐宋则对意境进行了总结,标志着古代
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明清时期,意境理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王夫之、叶燮、王士祯
等都对意境理论有深入的阐述。

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论著中对意境进行了更
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伴随着意境的产生,已经也慢慢被人们所认可和探讨。

意境理论,究其源头来说,可
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

《庄子》中不仅提出了言于意、意于象的关系,而
且还较早地提出了“境”的概念,如“荣辱之境”“是非之境”等,为已经轮的创立
准备了条件。

同时,《周易》的“圣人立象以尽意”也激起了后人对他们的继续讨论
和完善。

可见意境论早在先秦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了,只是人们当时的知识水平还不到,所以只是提出被没有对其解释详细。

但是他们确实迈出了第一步。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境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入。

魏晋时期,意境理论开始慢慢
形成和发展。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对嵇康和阮籍的诗:“隐也者,文外之重之者也。

”“叔夜之口口(赠行),嗣序之口口(《咏怀》),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士衡之口口(疏故),彭泽之口口(豪逸),心密语澄,而俱适乎口口(壮采)。

“2说他们的诗”境玄思淡“,并从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中概括了主观的情与客观的象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关系。

陆机的《文赋》
在小序中曾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3,从情思与物境相互交融过的角度论述艺术构思的过程。

唐朝的兴盛是的唐朝的文化也不断的发展,唐的文化吸收了东西方的精华。

意境理论
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大的发展。

主要突出在唐诗方面,山水田园诗更是出类拔萃,他
们不仅仅描述了一幅山水画,更令人有一种向往,产生无限的想象。

让生活中的劳累
的人心灵上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就是山水田园诗的意境作用。

又不仅仅是一首诗,更
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限的美妙啊!让身
体疲惫的人一种享受。

这些写象的诗,使象和意更加的关系密切。

这时候人们对意境
的追求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了,意境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了。

晚唐的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味外之旨”“韵外之致”5“思与境谐”6等说法,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总结,标志着古代意境理论的成熟。

宋词的继承了唐诗的余波,大多
数的词都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交的统一。

通过客观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境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诗词,更是给
我们一种心灵上的满足。

意境在宋词上得到极大的展现。

明清时期,已经更是大发展。

明人陆时雍提出了“韵味”说,王士祯、王夫之、叶燮等都也意境理论进行了更深的阐述。

清末的王国维更是在《人间词话》等论著中
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更全面系统的总结。

王国维强调:“词以境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
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
之境,以我观物,故无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孤不知何者为我,何
者为物。

“7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进行深入的解释,推动了意境理论走向了顶峰。

意境理论是中国历史各时期各种思想精华的沉淀,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思想的融合。

经过无数的前辈探索,逐渐成为古代独特风格的艺术理论。

意境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人对其不断追求的结果。

【1】王昌龄《诗格》上海古籍出版 1988
【2】周振普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出版 1986
【3】周伟民、萧华荣《文赋》《诗品》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4】司空图《与极浦书》来自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南方出版社 2000
【5】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来自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南方出版社 2000
【6】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来自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南方出版社 2000
【7】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出版社 19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