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 文学意境的特

合集下载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四、文学意境的特征(1课时)》教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四、文学意境的特征(1课时)》教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四、文学意境的特征(1课时)》教学案华东师大版指导学习目标:意境:指主观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例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恬淡清丽)杜甫《水槛遣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雄浑阔大)杜甫《后出塞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静淡泊)陶渊明《饮酒》古诗常见意境:壮美•壮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磅礴的气象,抒发激越奋发的情怀。

•雄浑阔大雄奇壮丽宏伟壮丽慷慨悲壮开阔雄放雄浑苍劲开阔雄浑雄浑壮观古诗常见意境:柔美•柔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雅静的景物,抒发缠绵细腻的情思。

•柔美:恬淡清丽含蓄蕴藉柔婉幽静恬淡悠远恬淡自然宁静淡泊清丽灵动悠远深邃清婉明丽清疏旷远古诗常见意境:凄美•凄美特征的意境:诗歌内容描写冷色调或残缺的景物,抒发哀伤凄美的情思。

•(哀伤)凄婉迷离萧索清冷凄清冷落迷离恍惚•(凄美)悲壮苍凉孤独冷寂孤寂感伤例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古诗创设意境的常见手段:(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类型寓(融)情于景景中藏情(缘情写景、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并茂情景相生情中见景直抒胸臆(只是术语问题)虚实相生•宋人梅尧臣《六一诗话》中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至矣。

”•实景:真实的景、形、境。

•虚景:由实景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觅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虚实相生,突出了诗人遭排挤、怀才不遇、寄居他乡的孤独愁苦之状。

意境创设的作用:•能让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韵味无穷,富于感染力。

古诗常见意象的表意特征1、月亮:思乡(念)的代名词2、松:孤直耐寒、傲霜斗雪的高洁品格3、竹:高直、有节、宁折不弯的品格4、梅花:高洁的象征5、兰:高洁的象征6、菊花:人格的写照(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7、莲:爱的表达,高洁的品格8、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9、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10、寒蝉:高洁、悲凉的同义词11、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感12、柳:离别的象征13、南浦、长亭:离别之所14、芳草:离别与离恨15、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悲愁)16、羌笛、胡笳:凄切之声17、乌鸦:衰败荒凉之兆18、雨:绵绵的愁思,有时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爱意19、水:愁思,被阻隔的无奈(例: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20、青山:象征故乡,栖息身心;暗示虚无,显示苍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21、落花:无限惆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22、飞鸟:心灵自由飞翔23、钟声:带给人们一种热烈、欢快的享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佛教色彩,隐遁山林,归于淡泊宁静;警示时间流逝;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

上海高考语文课本第四册基本点

上海高考语文课本第四册基本点

第四册基本点一、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特点。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赞美北方遒劲的深刻内涵。

二、守财奴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上的作用。

2、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葛朗台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

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爱财如命、贪婪成癖、至死不变的吝啬鬼葛朗台的典型形象,并且通过这一典型人物与周围人物关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批判了金钱对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的腐蚀侵害性。

开篇的议论句“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是葛朗台形象的总括,也是解读葛朗台这个人物的总纲。

三、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2、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作者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概括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四、胡同文化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2、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是对于北京的胡同从取名到格局乃至“胡同文化”所折射出来的京城市民的处世哲学、文化心态的人文思考。

作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通俗朴实的语言,信手拈来的方言俗语,闲话家常一般侃侃而谈京城的胡同文化的特色及其局限。

五、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目标:认识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

2、分析本文综合运用引资料、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基本点:科学小品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往往以通俗有趣的表达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性。

高中语文春天,遂想起沪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春天,遂想起沪教版第四册

春天,遂想起授课目的:1、领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浓浓的乡愁和慎重爱国情怀。

2、学习本诗以形象思想和富饶变化的重叠句式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手法。

授课重点难点:1、理解诗人以忆江南的方式表达的对故土、对祖国的游子深情。

2、领悟是中大量运用的重叠句式及括号中补充文字的作用。

授课课是: 2 课时授课步骤: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

原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称自己为“江南人”。

余光中“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家”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一、品味语言特色,感觉诗歌境地1、重叠句式的运用本是中重叠的重点字是什么呢?作用如何?(江南同一此中心词屡次出现,形成回环往来的旋律)2、在“江南”这一中心语的前面,则变换着各样各样的修饰语。

同学们看一下修饰语分为几种?(相关光景的:“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 等——富庶明丽、温婉可人相关人物的:“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江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补充杜牧和苏小小的相关内容及图片。

*杜牧是诗歌: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青山隐约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哪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清明节气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哪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的很多诗歌都是他在描述江南的光景和特色。

*描述苏小小的文字:苏小小是南北朝齐的钱塘名妓,一位容颜出众而又多情多义的才女。

高三语文:1.4《文学意境的特征》素材沪教版

高三语文:1.4《文学意境的特征》素材沪教版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师:请大家翻到28页,今天我们上第七课《文学意境的特征》。

昨天的预习作业,我发了张表格,让大家填写,看看大家做的如何?(师走到第一、二排低头巡视,发现有一女生没做)师:文学意境有哪三个特征?生齐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师板书课题及三个特征)师:我个人认为“虚实相生”最为主要。

原因有三点:“虚”就是上面的“情”,“实”就是那个“景”,下面的“韵味”从何而来啊?就是从“虚”而来。

(师指着板书进行解说)而且我发现同学在第二点上问题较多,那么我们就再看一遍,希望通过反复读对有些问题能得到解决。

1:03学生翻到写“虚实相生”的那部分语段,低头默读。

1:08师:看完了吧?大家回顾思考一下,这部分是如何讲“虚实相生”的?可分为几部分?生:(捧书读语段)“古人通过……解释了何谓虚,……解释了何谓实”接下来举例做具体说明(师:举了什么例?生:《游园不值》),然后作者说了“虚”“实”的关系,“虚是实的升华……”师:(自问自答)怎么做到虚实相生呢?(师边板书边总结)师:现在我们先看例子,一般例子较为形象,易理解。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举例说明虚实,何谓虚,何谓实,虚实之间如何相生?生:1、2、4句是实景。

师:有什么景物?生:青苔、柴扉、红杏师:怎么写虚的?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联想,是虚写。

师:由春色还想到什么?(生答不出来)可以想到哲理、思考一下。

生:美好的东西总是关不住的。

师:对,这里有两层虚景。

1:15师: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例子可以来说明虚实相生的?我们学了很多古诗。

(生答不出来)师:宋朝的诗多带理趣,我们可以来谈谈宋诗。

(生无反应)比如苏轼、黄庭坚?(生无反应),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吗?(生无反应)“横看成林侧成峰……”哪些是实,哪些是虚?生:前两句是实,后两句是虚。

师:虚的是什么呢?生:人有时总会当局者迷。

师:再想想,它应该是说该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不要身在此山中,要有距离。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版)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版)全册完整课件

目录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 版)全册完整课件
第一单元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 版)全册完整课件
一 雨巷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 版)全册完整课件
二 荷塘月色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 版)全册完整课件

三 荷花淀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 版)全册完整课件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 版)全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116页 0206页 0252页 0278页 0280页 0326页 0328页 0330页 0376页 0422页 0468页 0534页 0568页 0570页 0572页 0574页
目录 一 雨巷 三 荷花淀 第二单元 六 《激流》总序 八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九 世间最美的坟墓 十一 谈白菜 第四单元 十四 简笔与繁笔 十六 漫谈说理文 十七 采薇 十九 陈情表 第六单元 二十二 鸿门宴 二十四 伶官传序 写作
四 文学意境的特征
最新沪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华师大 版)全册完整课件

高三语文:1.4《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沪教版

高三语文:1.4《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沪教版

《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

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举例王维的两首诗中的诗句的意境。

)简单的说起来意境就是指“情”与“景”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了解意境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情思、意象、语言是诗的三要素。

意象是连接情思和语言的纽带。

诗中所描绘的寄寓情思的艺术形象,只是意象。

刘禹锡说过“境生于象外”可谓一语中的,他所指的是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意象=物象乘以情思意境=意象+氛围练习:指出下列诗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总目录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总目录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总目录高一(上)第一单元生命之美《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第二单元领悟亲情《边城》(节选)沈从文《合欢树》史铁生*《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第三单元人与人交往《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邂逅霍金》葛剑雄*《一碗阳春面》栗良平第四单元中国新诗《再别康桥》徐志摩《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双桅船》舒婷*《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第五单元寄情于山川草木《诗经蒹葭》《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病梅馆记》龚自珍*诗二首:《咏史郁郁见底松》左思《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第六单元明清小说《促织》蒲松龄《香菱学诗》曹雪芹*《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高一(下)第一单元平民意识《老王》杨绛《项链》莫泊桑*《当炉女》臧克家第二单元伟人品格《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小溪巴赫》肖复兴*《春天的故事》叶旭全第三单元为理想而奋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第四单元现代派小说《哦,香雪》铁凝*微型小说两篇:《在柏林》奥莱尔《走出沙漠》沈宏《药》评点原作:鲁迅评点:吴中杰第五单元亭台楼阁之感悟《阿房宫赋》杜牧《黄州快哉亭记》苏辙《项脊轩志》归有光*诗词四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八声甘州》柳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登快阁》黄庭坚第六单元中国古典诗歌《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律诗三首:《终南山》王维《登楼》杜甫《书愤》陆游*绝句三首:《塞下曲》卢纶《从军行》王昌龄《过华清宫》杜牧高二(上)第一单元读书生活《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幼学纪事》于是之第二单元书评《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密室的生活——评《安妮的日记》》莱文第三单元科学与艺术《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说数》沈致远*《自然笔记》杨文丰第四单元散文《想北平》老舍《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冯友兰*《草莓》伊瓦什凯维奇*《漫谈散文》季羡林第五单元山水喻哲理《诸子喻山水》《秋水》(节选)庄子《前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六单元宋词、元曲宋词四首:《雨霖铃》柳永《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苏幕遮》周邦彦《声声慢》李清照《窦娥冤》(节选)关汉卿元曲二首:《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长亭送别》王实甫*《词的起源与特点》吴熊和高二(下)第一单元大自然联想《故都的秋》郁达夫《晨昏诺日朗》赵丽宏*《瓦尔登湖》(节选)梭罗第二单元金钱和权力《守财奴》巴尔扎克《关汉卿》(节选)田汉《别了,哥哥》殷夫*《告别权力的瞬间》李辉第三单元人类文化《拿来主义》鲁迅《胡同文化》汪曾祺*《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于沛第四单元说明文、应用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第五单元历史遗产《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新序》二则刘向*《训俭示康》司马光第六单元古代散文《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石钟山记》苏轼*《劝学》荀子*《古代散文学习漫谈》张中行高三(上)第一单元意境《雨巷》戴望舒《荷塘月色》朱自清*《荷花淀》孙犁*《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第二单元思想和精神《宽容》序言房龙《激流》总序巴金*新时期诗歌二首:《相信未来》食指《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第三单元品味与格调《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老人与海》海明威*《谈白菜》李锐*《悼念一颗枫树》牛汉第四单元议论文《未有天才之前》鲁迅《简笔与繁笔》周先慎*《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张汝伦*《漫谈说理文》朱光潜第五单元亲情、家乡情《采薇》《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陈情表》李密*诗词三首:《月夜》杜甫《夜雨寄北》李商隐《水调歌头》苏轼第六单元史传作品《秦晋殽之战》左丘明《鸿门宴》司马迁*《苏武传》(节选)班固*《伶官传序》欧阳修*《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高三(下)第一单元叙事文学中的典型人物《阿Q正传》(节选)鲁迅《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套中人》契诃夫*《典型》傅道彬第二单元审美《画说》张大千《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朱光潜*《昆剧的故事》刘厚生*《音乐短章》纪伯伦第三单元青年《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生命的节日》季栋梁*《傅雷家书》两篇傅雷第四单元戏剧《雷雨》(节选)曹禺《曹操与杨修》陈亚先*戏剧知识短文两篇:《戏剧文学》谭霈生《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陈刚第五单元古人品格《论语》七则《孟子》二章*《国殇》屈原*《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左忠毅公逸事》方苞第六单元真善美境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兰亭集序》王羲之*《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秋声赋》欧阳修*文论十则:《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写作调动你的积累写出你独特的感受让思想展翅飞翔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的技巧(曲折多变)“画眼睛”——描写的艺术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议论的角度让论点站在坚实的基础上驳斥谬论与阐明真理同样重要让文章鲜活起来文章不厌百回改口语交际聆听复述发言演讲讨论与访谈辩论综合学习优雅的汉语2.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现象3.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4.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文化意蕴探究6.楹联的世界走近杰出的科学家8.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9.我所敬慕的作家附录文言实词及其活用文言虚词文言中的固定结构文言中的特殊句式修辞6.复句。

高中语文 第四册语文《故都的秋》课件 沪教版

高中语文 第四册语文《故都的秋》课件 沪教版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 景图,请同学们分别为五幅 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
小 院 品 秋
鉴赏方法
观其色 闻其声 品其味
清秋
故都的秋在哪里?
陶然亭的芦花里 钓鱼台的柳影里 西山的虫唱里 …… 哦,故都的秋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
共性: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个性的原因: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 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 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 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 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的审美观和文艺观就是 提倡静的文学。
时代的阴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 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 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 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创作的多是“静 如止水的遁世文学”。
今年,2008年,是他的一百零二年诞辰。 他的名字,叫郁达夫。
后人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 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 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
今天,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 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作家的喜悦和悲伤。
故都的秋 故郁都郁故故故达达的都都夫郁都郁夫郁达达秋的达的的夫夫夫秋秋
赞 秋 ? 悲 秋 ?
字里行间——欣赏 对比江南——赞美 直抒胸臆——热爱 标题明确——眷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 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 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 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 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意境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

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
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举例王维的两首诗中的诗句的意境。


简单的说起来意境就是指“情”与“景”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了解意境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情思、意象、语言是诗的三要素。

意象是连接情思和语言的纽带。

诗中所描绘的寄寓情思的艺术形象,只是意象。

刘禹锡说过“境生于象外”可谓一语中的,他所指的是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意象=物象乘以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练习:指出下列诗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伤别情怀
2、日出江花红生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快乐生活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清幽绝俗
同学们打开课文,看看章中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说明意境的特征的呢?意境的主要特征
表现特征——情xx交融xxxx情式
《送xx之xx》
情中见景式
《幽州台歌》
情景并茂式
《闻官军收xxxx》
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游园不值》
审美特征——韵味无穷
《xx》
教师给出几首诗请同学们试举例分析意境主要特征。

(景中藏情式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情中见景式:陆游的《示儿》,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情景并茂式《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虚实相生:“红杏枝头春意闹。

”韵味无穷: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教师介绍并解释课文中引用的古人的评论,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

提问:在了解了诗歌的特征之后同学们在品味诗歌意境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角度:情景、虚实、韵味。

情景角度:比如说陈子昂的诗歌,先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然后分析写实个蕴藏着的意境特点。

接着运用联想、
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

最后是总结性的议论。

虚实角度:《游园不值》先是按句面意思逐句描写诗中所写的实景;然后写出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推测与联想);接着分析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哲理性的思考)。

寻找文中提及有关情的词语获此组及相关的赏析评价时常用的一些词语或词组。

(情景交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深意浓、情态毕现、情韵,一切景语皆情语,直抒胸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讨论:一、学会品位诗歌意境有怎样的好处呢?
(可以请同学们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二、作者是怎样做到使他的评析让我们信服的呢?
1、紧扣文章的主题,融入自己深刻体验感悟。

2、联想力、想象力丰富。

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诗中的事物,把无生命无生气的东西看成由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

这就是移情作用。

作者让我们感到了无穷的意味。

作业: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寻找能够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的文章或诗歌,试举一例分析一下。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xx。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爱饮酒作诗。

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

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

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

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行路难
xx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xxxx,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xxxx,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

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

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

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