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

合集下载

简要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简要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简要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哎,说起文学意境啊,那可真是个玄乎又迷人的东西,就像你走在一条老街上,突然闻到一阵桂花香,心里头就莫名地柔软起来,那种感觉,就是意境了。

首先啊,文学意境得有个“魂”,就像是咱们常说的“画龙点睛”,没了那一点睛之笔,龙就飞不起来。

意境的魂,就是文章里头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它藏在字里行间,你得用心去品,才能感受到那股子韵味。

比如读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简单单几个字,你就能想象到一个人孤单地坐在床边,月光洒进来,清冷又寂寞,心里头那份思乡之情,就这么悄悄地漫上来了。

再来说说意境的“景”,这可不是随便找个风景画一画那么简单。

它得是作者心里头那幅独一无二的画,得和情感紧密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画面多美啊,但为啥让人心里头不是滋味呢?就是因为这景里头藏着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景和情一结合,意境就出来了。

文学意境还特别讲究个“留白”,就像是国画里的留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不会一股脑儿把什么都告诉你,而是留那么一点空白,让你自己去琢磨,去体会。

这样一来,每个人读出来的意境都不一样,这就是为啥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出来感觉会不一样的原因。

而且啊,文学意境还特别爱用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把个死物写得活灵活现的。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把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样子给写活了,让人一读就觉得心里头暖洋洋的。

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绪啊,就像那江水一样,滚滚东流,没完没了,读着读着,你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那江水一起愁了。

还有啊,文学意境还特别讲究个“韵味”,就像是吃了一口好茶,回甘无穷。

你读完一篇文章,心里头还得琢磨半天,那味儿还在嘴里头绕着呢。

这就是意境的魅力所在,它能让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所以啊,文学意境这东西,真的是个宝。

它能让你的心灵得到滋养,让你的情感得到宣泄,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 曰情。

” ①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 味之必厌。

”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南宋范希文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生景,景生情, 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另有人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一说便道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此类文中,作家藏情于逼真的画面,虽不言情,但画中之情跃然于眼前,更显情真意切,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②这一段是描写荷花的散文, 读过之后,我们闭眼想往,在一片葱绿之中,挺立的是纯洁的荷花,似乎可以触摸,更甚而,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

文中写到“袅娜” , “羞涩” , “明珠” , “星星” , “美人” ,尽是美丽的词语,显现的是一副夜晚不同风姿的荷花图,这种美丽的景致连作者的淡淡忧愁都能消去, 句句非写情, 但字字皆是愉悦的心情, 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话。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此类创作往往是直抒胸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①王国维:《文言小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 33页。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55页。

意境的特征及结构的虚实相生

意境的特征及结构的虚实相生

意境的特征及结构的虚实相生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在意境中,情与景两大元素交融统一。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景中含情、情中见景与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意境中有实境与虚境两个方面。

实境是意境中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意境中蕴含着咀嚼不尽的艺术美感,包含着情、理、意、趣、韵、味等多种因素。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凡表达对历史变化的体察,对人生意义的感悟的作品,往往都是虚实相生的。

刘禹锡《金陵五题》之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眼前实境是野草野花的茂盛、夕阳的灿烂与燕子的翻飞。

由实境诱发,引起眼前与历史的对比,联想到旧时六朝国都的繁华、王谢豪门的显赫,通过这种反差,得出历史沧桑的感觉。

又联想到今日的大唐帝国正步六朝后尘,强盛将逝,对大唐社稷存一种担忧。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一、文学意境的定义与特点1.文学意境的定义: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情感色彩、形象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诗意空间。

它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事物、情感和理想融入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2.文学意境的特点:(1)形象性:文学意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2)情感性:文学意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审美性:文学意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

(4)诗意:文学意境充满诗意,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二、古代文学意境的表现手法1.比喻:通过对比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赋予非人事物,使其具有生动的性格特征。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寓意深刻。

4.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征,增强艺术效果。

5.对比:将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加强艺术感染力。

6.渲染: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使意境更加丰富、生动。

7.烘托:通过侧面的描写,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8.寓言: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举例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古代文学意境的意义1.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意境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提升了其审美价值。

2.丰富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境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使作者能够更深刻、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氛围和情感,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给读者带来一种特殊的心境和感受。

下面是我列举的10个关于文学意境的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子。

1. 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绘了一幅田园诗般的画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通过描写江边的渔樵人、秋月和春风,营造出一种宁静、愉悦的田园意境。

2. 忧郁凄迷的忧伤意境在王维的《辋川闲居即事》中,表现了一种忧郁凄迷的意境:“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思归。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凄。

”通过描写落日、断鸿声、红楼和珠箔飘灯,营造出一种孤寂、忧伤的氛围。

3. 神秘幻化的梦幻意境《红楼梦》中有一幕是黛玉梦见她的金玉良缘,描写了一种神秘幻化的梦幻意境:“梦里不觉春已深,无情似有情。

尽是梅花,劝是银梅,惹得黛玉把魂丢。

愁蛾儿搭在梦黄梁,不肯折来惊断忙。

”4. 清幽宁静的山水意境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水画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写山水的壮丽景色和登楼的行为,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受。

5. 悲壮庄严的英雄意境在《红楼梦》中,有一幕是贾宝玉梦见神仙仙境,描绘了一种悲壮庄严的英雄意境:“金殿龙楼且莫论,玉池风草落花恨。

万般都把家国愁,世事如棋一局输。

”通过描写金殿、龙楼、玉池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庄严的氛围。

6. 热烈欢快的喜庆意境在明代戏曲《西华山》中,描绘了一种热烈欢快的喜庆意境:“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盈而不满;寿比南山,富如西河,长而有余。

”通过描写吉祥、福寿等象征意象,给人一种欢乐、祥和的感觉。

7. 恢弘壮丽的史诗意境《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歌》描绘了一幅恢弘壮丽的史诗意境:“一园春色半如故,紫檀香里暖宜初。

东篱菊黄西篱菊,笑脸相迎腰下珠。

”通过描写大观园的春色和菊花,表现出一种豪迈、壮丽的气势。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和生命律动四个方面。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南宋文学家范晞文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同时,王夫之还提示了意境的形象创造的两种主要方式,诗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两种表现方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一类,那么,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在这类意境创造中,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深浓。

如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首诗全是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

从景物中一股融融春意扑面袭来,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

虽一无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正是中国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难的境界。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的。

有时甚至全不写景,但景物却历历如现。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即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此诗酒后成篇,可笑的逻辑、荒谬的胡话中透露出诗人天真放达的个性,一个醉眼朦胧,酣态可掬的“酒仙”形象便在这种酒香醇浓的诗境里不描自现了。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

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

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吸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此诗是李白正值壮岁志气如虹时,忽然听到天子诏见的喜讯,全家一片欢腾,诗人兴奋异常:其仰天大笑的忘形境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历历如现。

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

简述文学意境的含义及其特征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所独具的氛围和情感,通过作者的描写和构思,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情绪,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它是文学作品内在的、隐含的情感氛围,是作者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法所创造出来的。

文学意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环境、人物、事件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比如,在一些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雨夜的寂静、阴暗的街道和孤独的人物,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而在一些诗歌中,作者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这种氛围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法,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非常抽象和含蓄。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感。

比如,在一些诗歌中,作者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情感表达得非常抽象和深刻,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立于情节的存在。

在文学作品中,情节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而文学意境则是情节之上的一种存在。

文学意境不依赖于情节的发展和转折,它是一种独立于情节的情感氛围。

比如,在一些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环境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而与此同时,情节的发展并不复杂,而是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文学意境是一种主观感受的产物。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它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因此每个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也是独特的。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去感受和理解其中的意境。

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情感氛围,通过作者的描写和构思,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情绪。

它具有独特的氛围、抽象的情感体验、独立于情节的存在和主观感受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分析
首先,自然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古人深受自然的影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充满了细腻而深沉的感悟。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描绘了夕阳下山水之美和孤鹜飞翔之景,让人感受到宏伟壮丽的山水胜景。

另外,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月下清寂的景象,给人以静谧和宁静之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古代文学作品传递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

最后,哲理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智慧和思考的重要方面。

这些作品传达了古代智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宇宙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此外,在白居易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对权谋和战争的深入思考和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启迪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引导人们寻求真理和智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意境、情感意境和哲理意境。

这些意境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现实、回归本真的感悟,不仅展示出古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也对读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和思考启示。

这些意境特征使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意境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

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
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举例王维的两首诗中的诗句的意境。


简单的说起来意境就是指“情”与“景”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了解意境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情思、意象、语言是诗的三要素。

意象是连接情思和语言的纽带。

诗中所描绘的寄寓情思的艺术形象,只是意象。

刘禹锡说过“境生于象外”可谓一语中的,他所指的是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意象=物象乘以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练习:指出下列诗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伤别情怀
2、日出江花红生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快乐生活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清幽绝俗
同学们打开课文,看看章中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说明意境的特征的呢?
意境的主要特征
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景中藏情式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中见景式
《幽州台歌》
情景并茂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游园不值》
审美特征——韵味无穷
《忆秦娥》
教师给出几首诗请同学们试举例分析意境主要特征。

(景中藏情式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情中见景式:陆游的《示儿》,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情景并茂式《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虚实相生:“红杏枝头春意闹。

”韵味无穷: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教师介绍并解释课文中引用的古人的评论,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

提问:在了解了诗歌的特征之后同学们在品味诗歌意境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角度:情景、虚实、韵味。

情景角度:比如说陈子昂的诗歌,先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然后分析写实个蕴藏着的意境特点。

接着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

最后是总结性的议论。

虚实角度:《游园不值》先是按句面意思逐句描写诗中所写的实景;然后写出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推测与联想);接着分析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哲理性的思考)。

寻找文中提及有关情的词语获此组及相关的赏析评价时常用的一些词语或词组。

(情景交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深意浓、情态毕现、情韵,一切景语皆情语,直抒胸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讨论:一、学会品位诗歌意境有怎样的好处呢?
(可以请同学们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二、作者是怎样做到使他的评析让我们信服的呢?
1、紧扣文章的主题,融入自己深刻体验感悟。

2、联想力、想象力丰富。

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诗中的事物,把无生命无生气的东西看成由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

这就是移情作用。

作者让我们感到了无穷的意味。

作业: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寻找能够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的文章或诗歌,试举一例分析一下。

尹雪静
2006.2.12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爱饮酒作诗。

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

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

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

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

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

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

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