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学意境的特征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含答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含答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考情分析】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文体融合了散文的抒情与小说的叙事,既有散文的优美意境,又有小说的生动情节,因此深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喜爱。

在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散文化小说无疑是一个重点复习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其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首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

其次,要注意散文的抒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最后,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评价。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阅读题,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多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要求。

相信通过认真复习和不断练习,考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散文化小说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散文化小说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复习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体特点】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散文化小说往往采用自由灵活的叙述方式,不受传统小说严格的结构限制。

作者可以随意切换时空背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将不同的事件和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散文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往往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022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二模(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二模(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象”和“意境”这两个范畴在内涵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中国古代学者在使用“意象”和“意境”范畴的时候,常常会有混用的情形,尤其在指称情景交融等特征方面,两者的含义是相通的,并且有重叠之处。

当然,作为两个范畴,它们必然是有差异的。

意象是关于美的本体形态的指称。

审美主体对自然物象、社会事象和艺术品等的鉴赏,以意象的创构为旨归。

陆时雍说:“树之可观者在花,人之可观者在面,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

”把意象看成诗歌可观的风采。

罗庸则将其推及一切艺术,认为:“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没有意象就没有艺术。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感发在意象创构中起着主导作用。

主体通过能动体验及传达能力,使意与象交融契合。

意象中的象,是主体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象和事象。

意与象交融为一,正是主体的情意与主体所体悟的物象、事象的浑然一体。

在审美活动中,意象的创构体现出主体的创造精神,同时也常常包含着久远的文化积淀。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以意象为本体的观点是贯穿始终的。

意象范畴从先秦《周易》和老庄思想中开始萌芽,到晚清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在艺术作品中,主体通过意象建构的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

境在审美对象中通过“象”得以呈现,经由主体基于感性又不至于感性的超感性体悟在心中成就意境。

境既有疆域、界限的意思,也有层次的意思。

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并在意象所依托的时空中得以体现。

如齐白石运用黑和白两种视觉元素就能绘制出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走的境界。

我们对“意境”二字的理解既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简单拆解。

意境之中固然可以分析出意的成分和境的特点,但是说到底,意境不是意加境,也不是抽象的意的境界,而是意象的境界——意境是奠定在意象浑融的基础上的。

意境是对意象的升华,有着更为复杂的内涵和更为突出的特征。

上海初高中语文课本篇目

上海初高中语文课本篇目
第2单元 爱情如歌
五、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六、*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
七、致橡树(舒婷)
八、贤人的礼物(欧·亨利)
第3单元 走进鲁迅
九、风筝(鲁迅)
一〇、故乡(鲁迅)
一一、孔乙己(鲁迅)
一二、*诗两首(鲁迅)
自题小像
自嘲
一三、*有的人(臧克家)
第4单元 步入书林
一四、《安徒生童话》前记(叶君健)
二九、*孙权劝学(司马光)
第8单元 小故事,大智慧
三〇、受宠的象(克雷洛夫)
三一、蚊子和狮子(伊索)
三二、*一个采白芷花的城里人(冯雪峰)
三三、*白兔和月亮(周国平)
三四、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
郑人买履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六年级下册(试用版)
第1单元 春天来了
一、春(朱自清)
二、*春风(林斤澜)
三、花的话(宗璞)
一、雨巷(戴望舒)
二、荷塘月色(朱自清)
三、*荷花淀(孙犁)
四、*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
第2单元 思想与精神的力量
五、《〈宽容〉序言》(房龙)
六、《〈激流〉总序》(巴金)
七、*新时期诗歌二首
相信未来(食指)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
八、*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
第3单元 品位与格调
九、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一三、*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一四、*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
高一下册
第1单元 平民生活
一、老王(杨绛)
二、项链(莫泊桑)
三、*当炉女(臧克家)
第2单元 杰出人物
四、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二节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景与情【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2.提高对古诗中景与情的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考点解析景情关系(1)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①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③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若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⑤“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⑥“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离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内在联系:①景、情正村;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5意境鉴赏解说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5意境鉴赏解说

意境鉴赏解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简言之,“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境"就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

诗是用来抒情的,诗人往往将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描绘的自然画面和生活图景之中,这样,“情”有了依托,“境”有了灵魂.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赞美祖国山河,就高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抒写壮志难酬,就唱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表达闲适恬淡,就舒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寄托羁旅愁情,就低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刘海粟将对生活的恬然、安适、从容淡定的心态寄托于“庭前花”和“天边云”,意境清新淡远.当今流行乐坛上的词作大家方文山先生的歌词大都注意创造意境,营造氛围。

如《东风破》《本草纲目》《青花瓷》《兰亭序》.意境和意象有什么异同?意象是单个的事物,意境是意象的组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词中意象是“缺月”“疏桐”“漏断"“孤鸿”,共同构成了孤寂凄凉的境界,表达了诗人遭遇挫折后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意境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画时说“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讲的就是画中有境、诗中有境。

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看,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听,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境界广阔深幽。

像王维一样,许多山水田园诗人在诗中将山林、溪流、云雾、明月等气象构筑成一幅幅清丽幽深的美妙画面。

高三试卷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1)

高三试卷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1)

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统一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题。

孔子是一位勤勉而孤独的摆渡人。

——他奔忙于两个社会之间。

奴隶社会寿终正寝,封建社会方兴未艾....,孔子见证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试图借回周礼以整饬社会,用儒家思想推动腐朽不堪的统治机器。

但他像古希腊神话里那位徒劳而疲备的西西弗斯,又像满脑子理想、持长矛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

他的渡船上,没有乘客。

——他尴尬于两个阶级之间。

孔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发言人、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又是甲(没落/落魄)贵族的代言人、平民百姓的接访者。

他既想读圣贤之书,又想操统驭之术。

他主张仁政于民,但统治者责怪他偏袒贱民,老百姓奚落他是丧家之犬....的礼遇,也有....,两边都不让他的船靠岸。

孔子既受过举案齐眉过吃闭门羹....的狼狈,甚至被撵得到处跑。

——他踌躇于两个角色之间。

作为思想家,注定是先行者,也是孤独者;作为政治家,必然在现实的泥淖..中挣扎。

孔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凡人与圣人之间奔突,窘迫而痛苦。

把正确的思想建立在不适宜的年代,把远大的抱负乙(期望/寄望)于不值得的君王,是孔子的失误,但他无法选择。

他的漏船找不到系缆桩。

尼采说:“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

”孔子丙(未尝/何尝)不是这样!后人曾用“”的对联来形容孔子的功绩。

1.下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整饬.(chì)疲备B、泥淖.(nào)偏坦C、礼崩乐.(lè)坏驾驭D、奚.落(xī)窘迫2.文段中的加点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A、方兴未艾B、丧家之犬C、举案齐眉D、吃闭门羹3.填入文段中甲、乙、丙三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A、没落期望何尝B、落魄寄望未尝C、没落寄望何尝D、落魄期望未尝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里被罚推巨石上山,巨石一上山顶,又会轰然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就不得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

高考上海语文课文整理1

高考上海语文课文整理1

高三上第一单元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一雨巷(戴望舒)●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雨巷诗人”●写作特点①朦胧、含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思想内容: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二荷塘月色(朱自清)●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

(板书文题、作者)●写作特点写作线索:感情线,行踪线●思想内容: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三*荷花淀(孙犁)●作者简介:孙犁,现、当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被誉为“白洋淀派”,这一独特风格形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荷花淀派”,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和谐统一。

“诗体小说”●写作特点1、简洁朴素的对话2、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
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

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
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举例王维的两首诗中的诗句的意境。


简单的说起来意境就是指“情”与“景”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了解意境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情思、意象、语言是诗的三要素。

意象是连接情思和语言的纽带。

诗中所描绘的寄寓情思的艺术形象,只是意象。

刘禹锡说过“境生于象外”可谓一语中的,他所指的是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意象=物象乘以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练习:指出下列诗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伤别情怀
2、日出江花红生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快乐生活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清幽绝俗
同学们打开课文,看看章中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说明意境的特征的呢?
意境的主要特征
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景中藏情式
《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中见景式
《幽州台歌》
情景并茂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游园不值》
审美特征——韵味无穷
《忆秦娥》
教师给出几首诗请同学们试举例分析意境主要特征。

(景中藏情式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情中见景式:陆游的《示儿》,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情景并茂式《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虚实相生:“红杏枝头春意闹。

”韵味无穷: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教师介绍并解释课文中引用的古人的评论,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

提问:在了解了诗歌的特征之后同学们在品味诗歌意境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角度:情景、虚实、韵味。

情景角度:比如说陈子昂的诗歌,先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处境与心情,然后分析写实个蕴藏着的意境特点。

接着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

最后是总结性的议论。

虚实角度:《游园不值》先是按句面意思逐句描写诗中所写的实景;然后写出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推测与联想);接着分析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哲理性的思考)。

寻找文中提及有关情的词语获此组及相关的赏析评价时常用的一些词语或词组。

(情景交融、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深意浓、情态毕现、情韵,一切景语皆情语,直抒胸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讨论:一、学会品位诗歌意境有怎样的好处呢?
(可以请同学们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二、作者是怎样做到使他的评析让我们信服的呢?
1、紧扣文章的主题,融入自己深刻体验感悟。

2 、联想力、想象力丰富。

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诗中的事物,把无生命无生气的东西看成由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

这就是移情作用。

作者让我们感到了无穷的意味。

作业: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寻找能够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的文章或诗歌,试举一例分
析一下。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爱饮酒作诗。

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手中一壶酒,只能是“独酌无相亲”,于是他举杯,邀约自己毕生最喜欢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于是冷冷清清的场面热闹起来了。

可是明月毕竟只是天边的皎洁一片,它不能解善饮的诗人之意,而影子也不过是随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时,渐入醉乡的诗人酒兴发起,于是且歌且舞。

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静聆佳音;地下静默的影子也转动着仿佛与诗人共舞。

醒时月影交欢,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与诗人一往情深,于是又深情地许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

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
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

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

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

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