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庄子通 庄子解的哲学思想浅谈

合集下载

国学庄子思想总结感悟高中

国学庄子思想总结感悟高中

国学庄子思想总结感悟高中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学习和思考庄子的思想,我对于人生和处世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

庄子强调自然和自由的观念,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放下世俗的执着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是相互转化和变化的。

因此,人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变化,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动,不被外界的因果关系和忧虑所束缚。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 的思想,他认为最有效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任由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他反对过度干预和控制,认为这种行为只会带来矛盾和冲突。

他以水为例,水是非常柔软和适应性强的,它总能找到一条最容易流动的路径,既不会逆流而上,也不会遇到阻碍。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以柔软的态度去应对困难和挑战。

庄子提出了“逍遥游” 的概念,意为心灵的自由和无虑。

他认为人们应该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愉悦。

他以大鱼游于深水、小鱼游于浅水的比喻,指出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来选择合适的生活状态,不要追逐虚荣和名利。

他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外部的成就和地位,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我认识到人们应该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事物。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摆脱自私和攀比的心理,培养平等和协调的思维方式。

他以万物之处皆为自由之地的观点,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接纳他人的存在,不要过度干涉和评判他人。

此外,庄子还强调人的悟性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思考和质疑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他以蝴蝶梦的故事告诫人们要审视和怀疑自己的感知,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的现象。

通过反思和思考,人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与自由。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逐外在的名利和享受,而在于寻找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精选文档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精选文档

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讲,王夫之可以被称为是一位“后理学”的儒者,因为其在拒斥佛老、批判程朱陆王的过程中?依了张载的思想传统。

然而,正如在理学内部区分出正统与邪说那样,王夫之不仅反对“强儒以合道”、“强道以合释”,而且确信老子的学说贤于佛学,庄子克服了老子的偏颇。

在《庄子解?内篇》中,王夫之遵循“以庄解庄”的方法深度解读了庄子思想,提出庄子思想的宗旨是“休于天均”,并对“逍遥游”“神凝”“葆光”等术语展开公允的评论。

一、庄子别为一宗尽管王夫之关于庄子与老子的评论颇多,然而只有在《庄子解》中才讲明了二者的区别。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通?^撰写《老子衍》和《庄子通》,王夫之对于老子和庄子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方式皆有深刻的理解;二是探讨《庄子》的文本结构以及实践主张,又成为王夫之辨别老子和庄子思想之异同的基本依据。

作为其研究老庄思想的第一部著作,《老子衍》明确地展现出了王夫之驳斥异端的儒家立场。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王夫之认为诠释《老子》首先要摒弃以儒解老和以佛解老的进路,而是主张以老解老和以庄解庄。

其次,王夫之确信老子所提出的道论隐含着三种弊端:“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

”[1]3老子的“道”是要刻意颠覆世俗观点,并且充斥着叛经离道和穿凿附会的言论。

或者说,老子的道论既不公允、正当,同时又无法与“文之以礼乐以建中和之极”的“圣道”同日而语。

在王夫之看来,老子之“道”的实质就在于“反”:“若夫道,含万物而人万物,方往方来,方来方往,蜿嬗希微,固不穷已。

”[1]23“道”用来表示天地万物所遵循的必然法则,其中蕴含着物极必反、周而复始两个向度的意思。

如果人们希望体现“道”的功用,那么就应该遵循“弱”的原则,即是要极力弱化人为干预,尊重天地万物所固有的运行法则。

这种道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相信“道”将“死于仁义”,因此排斥仁义教化;另一方面又主张“其道不用作而用观”,也就是以静观来应对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

如何公正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如何公正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政治、人性等方面。

如何公正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必须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恶习。

他提出了“教化”和“自我修养”的观点,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使人回归本性,达到完美的境界。

我们需要客观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思想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与儒家的思想相似。

他提出了“教化”和“自我修养”的观点,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他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他强调“知行合一”,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

他的思想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环境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局限性。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发扬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思想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发扬王夫之的思想,使人们更好地回归本性,达到完美的境界。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王夫之思想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方法,将其思想发扬光大。

如何公正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其思想的优点和局限性,同时也需要探讨如何发扬其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王夫之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哲学的分析以及感悟

庄子哲学的分析以及感悟

庄子哲学的分析以及感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确立人的精神归宿。

庄子大力提倡对于功名利禄应当持超越的立场,对于生死、天命应当持超越的态度。

庄子还提倡“齐物”,对人世间的矛盾也应当持有超越的态度,由此达到人个体精神的自由。

庄子的辩证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调节心态和处理好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的精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心理平衡,最终发现和体验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庄子哲学;精神归宿;感悟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部)人。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经做过漆园吏,但不久后辞去工作,不愿与统治者共事。

《史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是庄周拒绝接受,宁愿在游戏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与快乐,也不愿意继续当官。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大力主张无为而治。

他能辩证理性地分析现实问题,能对黑暗的政治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有其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从两个层次来分析庄子的哲学:一、追本溯源层次:战国中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大动荡的年代。

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残酷的现实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庄子也表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是“诸侯暴乱,擅相攘伐”(《渔父》) ,下层贫苦人民在“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 的丛林法则主导的现实夹缝中以“仅免刑”(《人间世》) 苟活于世上为最大的追求。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庄子非常严肃的思考“何由兴乎世”(《缮性》) 这一社会的关键问题。

受“乐出虚,蒸成菌”(《齐物论》) 的启示,庄子意识到“物出不得先物”(《知北游》) “物物者非物”(《在宥》) “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庚桑楚》)。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庄子解论寓言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庄子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的《庄子解》是对道家经典《庄子》的详细注解和解读。

在《庄子解》中,王夫之运用了丰富的寓言、比喻、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对《庄子》中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夫之的解读特点是深入挖掘庄子哲学的内涵,强调庄子思想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他通过对庄子书中寓言故事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尤其是关于自然、无为、和谐与差异等方面的观点。

王夫之对庄子寓言的解读
1.关于自然和无为:王夫之认为,庄子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例如,庄子经常用水流、云飞等自然现象作为比喻,来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2.关于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在庄子的许多寓言中,强调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

王夫之在这一点上特别强
调,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应迷失于外界的干扰和压迫。

3.关于逍遥游:这是庄子书中最著名的寓言之一,描述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王夫之对此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层面的自由,更强调精神层面的超脱和自由。

4.关于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庄子书中的许多寓言反映了对事物的多元看法。

王夫之在解读时,强调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主张要有容纳不同观点和看法的胸怀。

结论
王夫之的《庄子解》是对《庄子》深刻理解的体现,他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古文本的注解,更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通过对庄子书中寓言的解读,王夫之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和对宇宙人生的理解。

庄子中的哲学思考读后感

庄子中的哲学思考读后感

庄子中的哲学思考读后感在阅读《庄子》之后,我深深被其中的哲学思考所震撼。

这本书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人生、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庄子》中的哲学思考从一开始就让我感到惊讶。

庄子以他独特的语言和视角,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只有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而这种与自然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顺应自然规律,而是要超越个人的欲望和私心,去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庄子的哲学思考也体现在他对人生追求的思考上。

在《庄子》中,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放弃功利的追求,以抱持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变幻。

庄子认为,过度的功利追求只会让人心生烦躁,而真正的幸福则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对世间万象的超越。

他通过丰富的寓言和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无常,苦乐无常,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这种无常,以宁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一切。

庄子的哲学思考还体现在他对知识和智慧的思考上。

他批评那些追求权威和权力的人,认为他们只追求名利,而忽略了真正的智慧和道德。

他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对自己的反思来获得真正的智慧,而不是通过追求外在的权力和荣誉。

庄子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形象,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知识的真正含义,让我深感启发。

《庄子》中的这些哲学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盛行,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权力,追逐物质的享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思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并不来自于外在的追求,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对世界的超越。

通过阅读《庄子》,我意识到个人的追求应该超越功利和权力的欲望,去探寻真理和道德的境界。

总之,阅读《庄子》的哲学思考给了我很多启示。

庄子以他独特的语言和视角,探讨了人生、自然与宇宙的关系,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的思考警示着我们不要被功利和物质束缚,而是要放下欲望,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通过阅读《庄子》,我明白了追求宁静和超越的重要性,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

浅论庄子人生哲学思想

浅论庄子人生哲学思想

浅论庄子人生哲学思想摘要: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讨,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

如何超越有限达到无限、如何不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的境界等,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天人合一境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人生哲学是从精神追求、处世心态等不同方面阐述了人类生存问题的基本观点及看法。

其思想能使我们在当今这个纷繁的世界认清自己的心灵,保持自己的本性,拥有一种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

本文就庄子人生思想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对社会和人生发展两方面作用和价值作出探讨。

一、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意义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类社会前途和未来发展,人的欲望与现实冲突,使人类陷入高度文明时代下的困惑病。

抑郁、焦虑、自杀等心理病态正困扰些现代人类的生活。

现代人在人生观、利义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颇,人们时常会感到烦躁,精神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

人类焦虑并茫然无措,渴望一种承受这些烦恼的生存支架,让心灵解脱。

而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是一部关注个体生命,指导人们发展和谐人生的处世经典。

(一)充满智慧的人生思考庄子是个大智之人,他以独特的见解及思考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其思维和智慧的魅力。

其哲学的思辨将我们带到一个充满神秘的理性思维家园。

他以无限境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让我们打破各种形式及条条框框的束缚,去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去思考问题,让人生充满智慧。

如《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至乐》)“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药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

”……庄子人生哲学思想随处可见这样辩证的观点,我们感受其哲学思考,获得智慧的灵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价值意义
《庄子通》 庄子通》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王夫之通庄的背景和目的, 第一部分:论述王夫之通庄的背景和目的,指出他 所谓“不能言之心” 不相涉之世”的真实义指。 所谓“不能言之心”和“不相涉之世”的真实义指。 第二部分:分析王夫之对“人间世”的理解, 第二部分:分析王夫之对“人间世”的理解,突出 他对“集虚” 心斋” 寓庸”等概念的诠释。 他对“集虚”、“心斋”、“寓庸”等概念的诠释。 第三部分:提出王夫之的处世观念, 第三部分:提出王夫之的处世观念,指出王夫之与 庄子“迹同而心不同” 庄子“迹同而心不同”之处及王夫之在这些方面对 庄子的改造, 庄子的改造,阐发庄学在人格修养上对儒学可能有 的补益。 的补益。
无待以立身, 无待以立身,逍遥以来自世无待,在王夫之看来, 无待,在王夫之看来,大 约有以下两层含义: 约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 为无所求亦无所图。 为无所求亦无所图。不待 不待事、不待实, 物、不待事、不待实,其 所立己即无己, 所立己即无己,所立之功 即无功,所立之名即无名。 即无功,所立之名即无名。 庄子·逍遥游 所谓“ 逍遥游》 《庄子 逍遥游》所谓“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 即此无待之谓也。 无名”,即此无待之谓也。 其二, 其二,无待是对来物的顺 应,而不是对来物的期待 与依赖。 与依赖。 逍遥,当其在一 逍遥, 定的生存环境中, 定的生存环境中, 面对无穷曼衍的 是非之辨, 是非之辨,不必 作出这样或那样 的偏执性选择; 的偏执性选择; 尽其天年也不过 是顺应物我之性, 是顺应物我之性, 作到物至而应, 作到物至而应, 如此则物我无伤, 如此则物我无伤, 天下无伤。 天下无伤。
以天为府, 以天为府,参万岁而一成纯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讲求物论,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讲求物论,目的是为了治 理社会。为了治理,各自提出一些见解, 理社会。为了治理,各自提出一些见解,通 过争辨而各自求其昭明。贵贱、仁义、 过争辨而各自求其昭明。贵贱、仁义、是非 之辨,出于利害。从空间意义上说, 之辨,出于利害。从空间意义上说,此处以 为利者,彼处或以为害;从时间意义上说, 为利者,彼处或以为害;从时间意义上说, 往时之以为利,今时或以为害, 往时之以为利,今时或以为害,是以人事之 日用,政事的施治,利害既无恒常不变之理, 日用,政事的施治,利害既无恒常不变之理, 则基于利害之仁义是非又岂能有永恒之说? 则基于利害之仁义是非又岂能有永恒之说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庄子解》 庄子解》
船山解说庄子, 船山解说庄子,注意的是庄子的思想内容及 其思想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 其思想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 篇大意;每段之後,加以解说, 篇大意;每段之後,加以解说,企圆把庄子 的思维过程描绘出来。他认为: 的思维过程描绘出来。他认为:寓言篇和天 下篇乃全书的序例,尤其天下篇浩博贯综, 下篇乃全书的序例,尤其天下篇浩博贯综, 而微言深至,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 而微言深至,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价值意义
所得的君子之道
无待以立身, 无待以立身,逍遥以安世 以两行为机, 以两行为机,不与世相耦 以天为府, 以天为府,参万岁而一成纯
以两行为机,不与世相耦 以两行为机,
消除物我对峙, 消除物我对峙,是中 国早期启蒙思潮区别 于西方启蒙思潮的一 个重要的思想特征。 个重要的思想特征。 按照王夫之的说法, 按照王夫之的说法, 这种偏执现象, 这种偏执现象,其实 以其一曲之明, 就是以其一曲之明 就是以其一曲之明, 反对其所未知。 反对其所未知。
有者物也,恶有无翁 有者物也,
其次他也认为“ 其次他也认为“无”是 浑然未分的太虚之气, 浑然未分的太虚之气, 并不是空寂无物。 并不是空寂无物。这是 船山从变化的观点出发, 船山从变化的观点出发, 认为有形可以变为无形, 认为有形可以变为无形, 但无论如何变化,总不 但无论如何变化, 能归于“虚无” 能归于“虚无” 船山用一种没有固定形 体的“太虚之气” 体的“太虚之气”,来 解释庄子所说的“ 解释庄子所说的“无”, 是船山自己的发挥 船山对这种“有生于无” 船山对这种“有生于无” 的唯心主义理论作了批 判和改造。所谓“ 判和改造。所谓“无”, 他指的是与个别存在相 对的无名无形, 对的无名无形,即没有 任何规定性的抽象的 一般存在物” “一般存在物”。船山 对这种思想的批判性表 现在,他认为“ 现在,他认为“无”并 不是不存在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分 四 、 小 大 无 垠 , 而 不 可 不 约 于 其 三 、 道 之 自 然 者 , 固 不 为 之 损 益 二 、 有 者 物 也 , 恶 有 无 翁 更 为 其 根 者 一 、 君 者 无 君 , 宰 者 无 宰 , 无 有
君者无君,宰者无宰, 君者无君,宰者无宰,无有更为其根者
道之自然者, 道之自然者,固不为之损益
在《庄子解》中,船山认为“道”不是 庄子解》 船山认为“ 一个独立自存的实体,而是万物的“ 一个独立自存的实体,而是万物的“自 然之理” 因此, 然之理”。因此,“道”只能存在于天 地万物之中, 地万物之中,而不能游离于天地万物之 外。 船山首先否定了庄子“ 的实体性。 船山首先否定了庄子“道”的实体性。 他强调不能在自然之外再去寻找什么所 他强调不能在自然之外再去寻找什么所 以然,道即在自然之中, 以然,道即在自然之中,自然者即谓之 万物生成以后,道仍在万物之中, 道,万物生成以后,道仍在万物之中, 实际上是把道物割裂, 实际上是把道物割裂,犹如枝叶分开一 其必然导致“ 样,其必然导致“道”是一个独立自存 的实体,由它来生化并主宰万物。 的实体,由它来生化并主宰万物。船山 认为, 道无定,故无实” 认为,“道无定,故无实”,无实则不 能生化万物。 能生化万物。
小大无垠, 小大无垠,而不可不约于其分
船山批判了庄子从完全否认事物的差 别性走向彻底否认客观世界的主观唯 心主义绝对论。 心主义绝对论。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差 别是事物本身具有的, 别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不是由人的主 观意志决定的。 观意志决定的。大小的差别和对立是 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 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大小的差别 和对立又是绝对的,这便与庄子的相对 和对立又是绝对的 这便与庄子的相对 主义划清了界限, 主义划清了界限,这一观点是船山的 突出贡献,也是对庄子的根本改造。 突出贡献,也是对庄子的根本改造。
《庄子通》以庄子哲学体 庄子通》 系和范畴的解剖、 系和范畴的解剖、批判和改 造,给古代哲学体系带来了 具有战斗力的光芒。 具有战斗力的光芒。
《庄子解》中王夫之更 庄子解》 注意利用《庄子》 注意利用《庄子》的思 想资料来表达来发挥自 己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观点, 观点,让我们看到了王 夫之的创新之处。 夫之的创新之处。 可以说通过《庄子解》 可以说通过《庄子解》 庄子通》 《庄子通》表达了王夫 之奥妙的思想与庄子思 想的巧妙融合, 想的巧妙融合,同时这 两部伟大书籍中所蕴含 其哲学思想也给后人带 来了厚重的文化养料。 来了厚重的文化养料。
哲学思想
在人间世的立身行事是 庄子通》 在人间世的立身行事是《庄子通》的主要关 立身行事 切点, 切点,王夫之以此作为贯串全书的核心思想 和主要线索,并从心知 天人、处世三个层 心知、 和主要线索,并从心知、天人、处世三个层 面对《庄子》各篇进行了细密的解读, 面对《庄子》各篇进行了细密的解读,以破 除人们的认知障碍和心理成见, 除人们的认知障碍和心理成见,使人们达于 天人之际的正确认识 从而确立起人的主 的正确认识, 对天人之际的正确认识,从而确立起人的主 体性原则,最后以儒家的君子之道正处人间, 体性原则,最后以儒家的君子之道正处人间, 实现君子的逍遥游。 实现君子的逍遥游。
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庄子通》 迥然 王夫之的《庄子通》,迥然 与前人不同,他以 庄子》 他以《 与前人不同 他以《庄子》 为载体,结合自己所处的时 为载体 结合自己所处的时 代背景和特殊的人生经历, 代背景和特殊的人生经历 来发挥自己的哲学和社会 人生思想.庄子在 庄子》 庄子在《 人生思想 庄子在《庄子》 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 提出了许多关于自 一书中 提出了许多关于自 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的问题,并 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并 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王 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王 夫之则就庄子提出的问题, 夫之则就庄子提出的问题 予以重新解答,将遗世独立 予以重新解答 将遗世独立 的庄子,拉回到人世间 拉回到人世间. 的庄子 拉回到人世间


简介背景 庄子通》 《庄子通》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庄子解》 《庄子解》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 所得的君子之道 价值意义
价值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 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 既注解庄子,又作《 既注解庄子,又作《庄 子通》 这两部著作不仅 子通》,这两部著作不仅 是王夫之政治态 度转 换的重要标志, 换的重要标志,也是他 学术态度转换的重要标 志。
最后《庄子解》 最后《庄子解》与《庄 子通》 子通》涉及的洁身任道 的君子之道,通过佛、 的君子之道,通过佛、 道两家经典来发明儒家 正学, 正学,挽救世道人心的 诠释路向, 诠释路向,这是王夫之 思想发展的结果。 思想发展的结果。
六 经 责 我 开 生 面 ,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通解《庄子》 通解《庄子》的目的和根据
“凡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 凡庄生之说, 凡庄生之说 君子之道。 《 君子之道。”(《庄子通 王船山解读《 叙》)王船山解读《庄子》, 王船山解读 庄子》 正是想以庄子的超越的精神 自由与君子之道进行沟通, 自由与君子之道进行沟通, 引导庄子集儒家之正, 引导庄子集儒家之正,最后 达到借庄学助成君子之道的 目的。 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